結合重力波數據,天文學家相信中子星有通用夸克核心

2020-12-05 十輪網

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但密度最高的恆星,其內部中子和質子緊密堆積在一起,因此恆星本體幾乎可被視為一個巨大原子核。過去科學家一直不清楚中子星內部是否坍塌成另一種更奇特的夸克物質,現在新研究通過中子星碰撞之重力波結果推論出,其內部可能擁有夸克核心(quark cores)。

一般情況下,質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組成的複合粒子,但當處於極端溫度或極高密度下時,原子物質會塌陷成非常密集的核物質,而科學家長期懷疑中子星內部可能會有比核物質更奇特的狀態,稱為夸克物質(quark matter):中子、質子「融化」混在一起、使原本被關禁閉的夸克能自由移動,該狀態下不再存在「原子核」。

據信,夸克物質在大爆炸後約20微秒內充滿於宇宙中,但如今由於宇宙冷卻,僅可能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或中子星核心發現它們──中子星半徑通常僅約10公裡,但質量卻是太陽1.4~2.2倍,為宇宙中密度僅次於超大質量黑洞的天體,因此物理學家認為夸克物質應存在於中子星內部。

中子星全由核物質組成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並非為零,因此科學家要做的事情就是量化中子星由通用物質構成的數據,2017年時,LIGO與Vergo首次探測到了2個中子星整合所產生之重力波,並得出中子星半徑的上限約13公裡,而隨著中子星半徑與質量的消息披露越多,越能減少中子星物質與熱力學相關的不確定性。

現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團隊將理論與天體測量結果相結合,認為可推論出中子星內部物質的特徵與特性,尤其是質量達太陽2倍以上的中子星,幾乎可以確認它們擁有夸克核;在某些情況下,夸克物質甚至可能構成中子星本身一半以上。

重力波物理學才剛進入黃金時代,科學家將握有越來越多中子星數據,期望解開通用物質之謎。新論文發布在《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期刊。

(首圖來源:赫爾辛基大學)

相關焦點

  • 中子有了中子星,夸克卻還發現夸克星
    中子有了中子星,夸克卻還發現夸克星,這是怎麼回事呢?雙中子星合併中子星目前已經在宇宙中觀測到,而至今也沒有在宇宙中找到夸克星的蹤跡,夸克星只是一種理論上存在的天體。理論上,中子星和夸克星都是大質量恆星的演化終點,造成它們組成上存在區別的本質原因是質量的不同,夸克星要比中子星的質量更大。首先,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內部結構恆星通過內部核聚變反應能夠產生很強的輻射壓,這種向外的壓力與自身重力相平衡。
  • 中子星核心存在大量夸克,介於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夸克星可能存在
    但是當恆星的燃料開始耗盡時,也就是恆星內部開始聚合成鐵的時候,它的外部就會向外膨脹直至爆炸,只留下一個緻密的核心。這個核心最終可能會成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的其中一種,這取決於它的質量。我們知道原子由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組成,它們的自旋均為半奇數,因此它們是費米子,滿足泡利不相容原理。
  • 經過40年的持續探索,科學家終於在中子星中發現了夸克核
    在過去的40年中,確認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心一直是中子星物理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圖片:Jyrki Hokkanen, CSC - IT Center for Science在過去的40年中,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是否存在夸克星或者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心。終於,芬蘭科學家找到了有力的證據,證明了最大的中子星核心中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
  • 中子星中的夸克物質
    中子星內部的「細胞核」是一種不尋常的物質,由稱為夸克的亞原子粒子組成。 物理學家通過分析2017年8月中子星碰撞期間形成的引力波(符號GW170817)收集了新數據。數據顯示,中子星的核心密度非常高,以至於原子核不再存在,而是集中在夸克物質上。這是認識極端分子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研究:睡前刷手機讓人抑鬱,中子星的中心是自由夸克?
    來自其他星系的快速射電暴幫助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難以探測的物質 | 動圖來源:[2]從其他星系射出的快速射電暴包含有不同頻率的電磁波,當電磁波與瀰漫在宇宙中的重子相遇時,低頻波速度衰減的程度要大於高頻波。
  • 研究表明:中子星的合併,可以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如果我們半徑為70萬公裡的太陽是一顆中子星,那麼它的質量將被凝聚成半徑約為12公裡近乎完美的球體。當兩顆中子星碰撞並合併成一顆超大質量中子星時,新天體核心中的物質變得非常熱和緻密。根據物理計算,這些條件可能導致強子,如中子和質子,溶解到它們的夸克和膠子成分中,從而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 中子星如超巨大原子核,科學家精確測出典型中子星半徑為11公裡
    如果黑洞是宇宙中最極端的現象,那麼中子星排名絕對緊隨在後。根據一篇新研究,科學家們對中子星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精細的測量:典型中子星的半徑為11公裡。中子星是目前天文學家可以直接觀測到的宇宙最稠密物體,如果不考慮理論中由通用物質組成的夸克星(Quark star),則形成自超新星爆炸之的中子星密度僅次於黑洞。一般而言,標準中子星的質量為1.4倍太陽質量(物體成為中子星的質量下限),上限約2.3倍太陽質量,超過此上限的稠密物體將會邁入更高端段——黑洞。
  • 還是中子星嗎?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夸克星的證據
    夸克通過膠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複合粒子,叫強子,強子中最穩定的就是質子和中子。在更大的壓力下,中子崩潰分離成為夸克,之後進一步轉化為奇夸克,產生一種更加緻密的物質類型。這時的星體就是由奇夸克緊密結合在一起所構成的「夸克星」,整個星體可以看成是一顆巨大的中子。
  • 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子星!質量為太陽的2.14倍!
    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子星!質量為太陽的2.14倍!當一顆恆星變成超新星時,它的殘骸核心會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坍塌。如果這些殘骸的質量足夠大的話,它可能會形成一個黑洞,一種引力非常強大,甚至光都無法逃逸的天體。如果殘骸的核心質量較小的話,它就會變成一顆中子星,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它的重力強大到可以把質子和電子一起壓碎,形成中子。
  • 中子星產生的奇異物質,科學家推它將是無敵的
    科學家推測,宇宙中就有這樣的物質,它存在於中子星的核心被稱為奇異物質。要想知道奇異物質是什麼?那就要從最基礎的中子星開始說起。當恆星核心的核聚變停止時,由於沒有力量來抵抗恆星的引力,它開始發生重力坍縮,內部的粒子會在強大的壓力下緊緊壓縮在一起,最終電子被壓進質子裡,質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子。原子內部全部都是緊挨著的中子,為了阻止進步的坍縮,中子間的斥力開始和它們自身的引力做博弈。如果引力戰勝了斥力那恆星就會變成黑洞,反之,它就會成為一顆中子星。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遙遠的孤單的中子星
    Credits: X-ray (NASA/CXC/ESO/F.Vogt et al); Optical (ESO/VLT/MUSE & NASA/STScI)天文學家們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位於智利的甚大望遠鏡
  • 科學家稱中子星表面比鋼鐵堅硬100億倍(圖)
    最新科學家研究聲稱,中子星表面的強度是鋼鐵斷點的100億倍中子星是超大質量恆星爆炸形成超新星時殘留的內核,它是密度非常高的天體,相當於將太陽的質量裝入一個直徑僅有20千米的球體內,中子星能夠每秒旋轉數百次。由於超強的引力作用和旋轉速度,中子星可在時空中形成較大的「漣漪」,但如果其表面包含隆起或其他瑕疵,時空中出現的「漣漪」將出現不均勻性。
  • 多管齊下揭示奧秘,中子星物理學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身上迷霧重重天文學家認為,在引力擠壓下,中子星內部的質子和電子會交融形成中子,這也是中子星得名的緣由,但這並非最終結論。張承民解釋道,天文學家從來沒有近距離透視過中子星,地球試驗室也無法製造出接近其密度的物質,因而,中子星身上迷霧重重。
  • 黑洞和中子星撞擊,誰更勝一籌,等你來揭秘
    科學家們將對中子星碰撞時產生引力波的觀測與核理論聯繫起來,以闡明中子星的大小和本質。當談到中子星物理學時,大小很重要。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的坍縮核心,它把物質緊密擠壓,使原子分裂,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變成了中子。
  • 中子星碰撞後黑洞的誕生:驚人現象的新解釋
    計算機模型的創建表明,中子星合併時,緻密核物質的性質與黑洞的形成有關。黑洞形成的條件是什麼?該計算機模型有助於將注意力集中在黑洞形成的特定過程上,即兩個中子星的合併。 如您所知,中子星是由高度壓縮的緻密物質組成的。該密度高於原子內核中的密度。在合併恆星的過程中,密度增加,這成為形成黑洞的基礎。
  • 中子星由中子組成,既然中子呈中性,為啥會有超強的磁場?
    這種大質量恆星在壽終正寢時會拼盡全力來一個迴光返照,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將大部分質量散盡回歸太空,中心留下一個緻密的核,這個核有太陽質量的1.44倍以上到3倍左右,這個核就是中子星。這個核有多大呢?半徑10~20km。有人老不相信中子星有那麼「重」,每立方釐米質量達到1~20億噸,想想就明白了,一個10~20公裡半徑的球,濃縮了1.44個太陽以上的質量。
  • 一勺足以壓垮地球,承受著一整個恆星重量的中子星,它究竟多大?
    文章介紹了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幾個不同望遠鏡和觀測站的數據,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的成員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AEI)將中子星的大小估計縮小了兩倍,將中子星的半徑縮小到更精確的測量範圍。中子星究竟有多大?就恆星物體而言,這些密度極大的,引力坍縮所形成的恆星體積卻很小。即使每一顆的質量都等同於一整顆龐大的恆星,一座中至大規模的城市直徑也足以與他們的尺寸相提並論。
  • 一勺足以壓垮地球,承受著一整個恆星重量的中子星,它究竟多大?
    文章介紹了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幾個不同望遠鏡和觀測站的數據,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的成員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AEI)將中子星的大小估計縮小了兩倍,將中子星的半徑縮小到更精確的測量範圍。中子星究竟有多大?就恆星物體而言,這些密度極大的,引力坍縮所形成的恆星體積卻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