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揭示奧秘,中子星物理學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2020-12-03 科技日報

中子星是宇宙間最神秘的天體之一,密度更高將進入黑洞,天文學家目前已非常了解其如何誕生,但其超緻密內核的結構及其間上演何種劇情,仍是未解之謎。而且,觀測到脈衝星與黑洞的史詩級「共舞」,也讓不少科學家心生嚮往。

去年1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NICER)提供了一些有關中子星質量和半徑迄今最精確測量結果,以及其磁場的數據。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承民對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說:「此外,本世紀20年代後將有大批科學前沿裝置投入中子星的研究,比如美國和歐洲的引力波天文臺,中國『天眼』FAST、國際SKA射電陣列、還有高能宇宙線和中微子,將中子星研究從過去的多波段時代升級到當今的多信使時代,中子星物理學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中子星是「何方神聖」

據張承民介紹,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塌縮發生超新星爆炸後生成的質量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當一顆恆星死亡後形成緻密星的質量為太陽質量1.35到2.1倍時,常會形成中子星;小於1.35倍太陽質量時,很可能形成白矮星;大於太陽質量3.2倍時,則會形成黑洞。

張承民說:「中子星是宇宙中最緻密的天體之一,其密度之大超乎想像。地球直徑約為12756公裡,如果把地球壓縮為一顆中子星,那麼其直徑僅為44米,由此可見其密度之大。」

身上迷霧重重

天文學家認為,在引力擠壓下,中子星內部的質子和電子會交融形成中子,這也是中子星得名的緣由,但這並非最終結論。

張承民解釋道,天文學家從來沒有近距離透視過中子星,地球試驗室也無法製造出接近其密度的物質,因而,中子星身上迷霧重重。

首先,中子星內部結構一直是物理學領域的重大未解之謎。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中子星內核中心位置由中子霸佔,但其他人則表示,巨大的壓力會將內核物質擠壓成更奇特的顆粒(膠子和夸克)。

其次,對於中子星內部上演的劇情,科學家給出了不少劇本:夸克和膠子在其間自由遊弋;或者,極端能量導致名為「超子」的粒子產生,超子也由三個夸克組成,除上下夸克,至少還包含一個奇夸克;中子星中央是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在這種物質狀態中,所有亞原子粒子的「行為」都像單個量子力學實體等等。但以上諸多情節都未曾獲得證實。

張承民繼續解釋道:「此外,中子星頭上還蒙著不少『神秘面紗』,例如,中子星的磁場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觀測發現毫秒脈衝星的磁場比常規脈衝星的磁場低約一萬倍,其演化細節是打開中子星磁場工作的奧秘;中子星的最小磁場和最大磁場由什麼條件決定?觀測看到最快毫秒脈衝星的轉動周期僅1.39毫秒,那麼,宇宙間是否存在更快的轉動?其速度如何形成?更重要的是,迄今還沒有人發現脈衝星與黑洞的『雙星之舞』,它們在宇宙深處存在的比率是多少? 這些是目前中國『天眼』FAST關注的重要科學目標之一。」

張承民進一步指出:「中子星『性格』獨特,研究它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中子星高度緻密,其引力場強度比地球高約億倍,超越了牛頓引力理論範圍,需要藉助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來驗證;其次,中子星的超強磁場也是等離子體理論在極端環境的應用場所; 再次,中子星的核心緻密核物質是檢驗各種核物理理論的天然實驗室; 另外,脈衝星精準測量可用於自主導航,還可以驗證愛因斯坦的引力波預言,等等。

張承民強調說:「更重要的是,脈衝星作為轉動中子星,可進行多波段觀測實驗——包括地面和空間實驗室,這可以大力提升大科學裝置的精密程度,也能為宇宙新發現提供載體。所以, 脈衝星和中子星一直是各國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積極關注的熱點。」

NICER管窺中子星

據張承民介紹,為揭示中子星的秘密,科學家發射了NICER空間探測器。NICER耗資6200萬美元,於2017年升空,安裝於國際空間站上,主要目標是收集脈衝星(旋轉中子星)發出的X射線,這些X射線源於脈衝星表面溫度高達數百萬度的熱點。

圖片說明:NICER 圖片來源:英國《自然》雜誌網站

《自然》雜誌的報導指出,NICER觀測結果和其他觀測結果使天體物理學家能確定中子星的質量和半徑,而這兩個屬性可以幫助確定中子星內核正在上演什麼故事。

NICER的首個目標是編號J0030 + 0451的脈衝星,初步觀測結果表明,這顆「孤獨」脈衝星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3或1.4倍,半徑約為13公裡。NICER將繼續對其展開觀測,進一步提高測量其半徑的精度。

NICER團隊希望未來兩、三年能使用NICER計算出另外六個目標的質量和半徑,並將其半徑的精度限制在0.5公裡以內。在此精度下,研究人員可以驗證所謂的中子星物質狀態方程,該方程描述了中子星的質量與半徑(或內部壓力與密度)的關係。

此外,他們還計劃未來至少研究幾顆大質量脈衝星,包括目前最大質量中子星記錄保持者:一個質量為2.14倍太陽的中子星,這將使他們探究出中子星的質量上限,即中子星坍塌成黑洞的臨界點。

多管齊下揭示秘密

儘管在觀測中子星方面,NICER目前一馬當先,但它並非唯一深入探究脈衝星「內心」的設備。

2017年,美國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與歐洲的「室女座」(Virgo)探測器攜手,觀測到兩顆彼此併合的中子星產生的引力波,其中包含有關中子星大小和結構的信息。無獨有偶,2019年4月,LIGO觀測到第二次中子星並和事件。但當前設備無法觀測到並和最後一刻的情況,那時兩顆中子星的扭曲最大,相關數據能清楚揭示中子星的內部情況。

《自然》雜誌稱,日本的「神岡」引力波探測器將於今年晚些時候投入使用;印度的引力波觀測天文臺也將於2024年啟動,這些設施與LIGO和Virgo強強聯手,將提高觀測靈敏度,並有可能捕獲中子星並和最後時刻的細節。

據張承民介紹,放眼未來,一些儀器設備已列入計劃,它們或許可以開展NICER和目前的引力波觀測站無法進行的觀測活動。例如,中國和歐洲預計將於2027年發射「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eXTP)衛星,研究單獨中子星及雙星中子星,幫助確定它們的狀態方程。另外,「寬帶能量X射線光譜時間分辨天文臺」(STROBE-X)將使用NICER的熱點技術,以更高精度確定至少20個中子星的質量和半徑,這一天文臺擬於本世紀30年代發射。

張承民說:「過去科學家在光子的視線下觀察中子星,以後將在各種宇宙視線下查看中子星的全景,並且探測精度也伴隨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及人工智慧大數據不斷升級,開拓出精細與精準的中子星認知時代。」

中子星就如宇宙間的一位「窈窕淑女」,「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儘管科學家「溯洄從之,道阻且長」,但隨著各種儀器和技術的進步,有朝一日一定能揭開籠罩在它頭上的面紗。

相關焦點

  • 中子星物理學研究進入黃金時代
    今年6月初,芬蘭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已經找到有力證據,證明迄今最大中子星內核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將籠罩在中子星頭上的「神秘面紗」又揭開了一層。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承民對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說:「本世紀20年代後將有大批科學前沿裝置投入到中子星的研究,比如美國和歐洲的引力波天文臺、中國『天眼』FAST、國際SKA射電陣列等,將中子星研究從過去的多波段時代升級到當今的多信使時代,中子星物理學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 神奇的量子物理: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奧秘
    這一切微觀世界奧秘令人嘆為觀止,也讓愛因斯坦一生為之困惑:「難道上帝在玩骰子?」。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已經成為二十世紀以來的現代物理學兩大支柱,變幻莫測的微觀世界已在科學的掌控之中,分子生物、納米材料、計算機晶片、高能宇宙線,這一切包含在可知的科學知識體系之中。然而,每當仰望天空,似乎量子的宇宙天體總是在人們的視線之外。其實,這是對量子概念的過度神秘而形成的成見。
  • 中子星物理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去年十二月,美國航天局的NICER給天文學家們提供了一些有史以來最精確的關於中子星質量和半徑的測量結果[1,2],以及意料之外的涉及中子星磁場的新發現[1,3]。NICER團隊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公布有關更多恆星的結果。其他數據來自於引力波天文臺,它們能觀測到中子星在碰撞合併時產生的扭曲。有了這些聯合觀測的結果,研究者們已經擺好架勢,準備直擊中子星內容物這一問題的核心。
  • 還是中子星嗎?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夸克星的證據
    這也許標誌著天體物理學的黃金時代的來臨。我們周圍的所有正常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的原子核包括質子和中子,被帶負電的電子包圍。簡單來說,白矮星是密集的原子核,中子星可以看作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中子團),夸克星是一個巨大的中子,黑洞則是理論上的奇點。從重量和密度來看,夸克星是介於黑洞和中子星之間。大約40年前首次提出這種可能性以來,一直是物理學的最重要目標之一。
  • 經過40年的持續探索,科學家終於在中子星中發現了夸克核
    這也許標誌著天體物理學的黃金時代的來臨。我們周圍的所有正常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的原子核包括質子和中子,被帶負電的電子包圍。原子核模型夸克(quark)是一種基本粒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夸克通過膠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複合粒子,叫強子,強子中最穩定的就是質子和中子。
  • 中子星核心存在大量夸克,介於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夸克星可能存在
    此時,原子中的核外電子被壓縮進原子核,與質子相結合形成中子並釋放出中微子。此時能抵抗中子星引力的就只有中子的簡併壓力。1936年,奧本海默通過計算中子簡併壓力與引力的平衡,得到中子星的臨界質量為0.75倍的太陽,超過這個質量它就會變成黑洞,或者成為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緻密星體,這也就是「奧本海默極限」。
  • 研究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後果!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見證了黑洞與其他黑洞的合併以及中子星與其他中子星的合併。而現在天文學家們現在正等待著黑洞與中子星合併的第一次探測——這樣的碰撞可能會產生關於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見證,這是迄今為止對引力如何運作的最佳觀測場景。
  • 結合重力波數據,天文學家相信中子星有通用夸克核心
    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但密度最高的恆星,其內部中子和質子緊密堆積在一起,因此恆星本體幾乎可被視為一個巨大原子核。過去科學家一直不清楚中子星內部是否坍塌成另一種更奇特的夸克物質,現在新研究通過中子星碰撞之重力波結果推論出,其內部可能擁有夸克核心(quark cores)。
  • 「雙子」,中子與中子星——漫談朗道與中子星
    徐仁新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來源:《現代物理知識》 中子星因其極端物理環境而深受物理學和天文學領域學者們的青睞,其研究在這兩個領域均不可或缺。
  • 中子星周圍壯觀景象
    ,對旋轉中子星(也被稱為脈衝星)的複雜高能環境有更詳細了解。該模型追蹤了中子星附近磁場和電場中帶電粒子的路徑,揭示了脈衝星如何以超精確的時間發射伽瑪射線和射電脈衝的行為。美國宇航局位於馬裡蘭綠帶的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和米蘭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加布裡埃萊·布蘭比拉(Gabriel Ele Brambilla)說:從1967年發現脈衝星時起,我們就開始努力了解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現在仍在努力研究。
  • 發現超大質量的中子星!天文學和緻密物理學的大進步!
    根據一項研究,科學家已經發現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子星。中子星是夜空中最奇怪的星體。他們極度的被擠壓:直徑僅僅只有幾英裡質量卻比太陽還大。測量數據已經顯示有一顆名為MSPJ0740+6620的中子星是第一顆質量至少明確太陽質量兩倍的中子星,這可能是這類星體可以達到的最大質量。
  • 宇宙中的中子星到底有多恐怖
    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裡之間,也即是說桌球大小的中子星相當於地球上一座山的重量。中子星是20世紀激動人心的重大發現,為人類探索自然開闢了新的領域,而且對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
  • 罕見的宇宙事件:紅巨星復活了死亡的中子星!
    在最近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發現,這種閃光很可能是由中子星所釋放出來的,而這顆中子星剛剛開始從它的伴星——紅巨星那裡吸收物質。對於質量為太陽的8至20倍的大質量恆星,它們在耗盡核心的核聚變燃料之後,將會猛烈爆炸為超新星,而殘餘的核心則會坍縮為中子星。這種天體具有極高的密度,能把一個太陽質量的物質壓縮成直徑僅20公裡的球體。
  • 科學家剛剛發現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子星(或最小的黑洞)
    現在,相關研究人員宣布,他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引力波信號,這種引力波信號是由一個比已知的最大中子星大,但比已知的最小黑洞小的物體碰撞產生的。雖然探測過程極其複雜,科學家們無法準確地確定到底發生了什麼,但這個信號卻讓人們對即將到來的更多奇怪的觀測產生了希望。這一發現甚至預示著人們對所謂超新星的大規模恆星爆炸是如何發生的有了新的認識。
  • 奇特雙中子星碰撞事件欲揭示宇宙奧秘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7月8日消息稱,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EA)領導的國際小組在理解死亡恆星碰撞事件和宇宙膨脹現象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自然》雜誌同日刊發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利用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在深空中發現了一對類似「燈塔」的磁化旋轉中子星,能夠從其磁極發射出高度聚焦的射電電波。
  • 中子星周圍環境是什麼樣?紅外輻射「脈衝星風星雲」?
    2018年9月17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這項研究以及對這一不尋常發現的兩種可能解釋。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副教授貝蒂娜·波塞特(Bettina Posselt)是論文的主要作者。中子星的紅外圖像(源在右側),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得到的擴展紅外發射。
  • 天文學家說他們已經發現了最年輕的中子星,它已經隱藏了幾十年
    調查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在大坍縮期間,令天文學家感到困惑的是,他們未能找到任何預期的新生中子星的蹤跡。去年11月,由威爾斯卡迪夫大學的Phil Cigan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宣布,他們終於在遺蹟的核心發現了一個熱的、明亮的斑點,這要歸功於智利的Atacama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他們相信在宇宙深處的新發現與被厚厚的塵埃雲籠罩的中子星相對應。
  • 中子星碰撞產生了一個微型黑洞
    令人難以置信的引力波事件給了我們碰撞中子星和碰撞中子星的圖片,這是一個天文上的禮物。看起來它給了我們另一項新的研究——有史以來質量最低的黑洞。高質量合併產生的引力波在物體真正碰撞之前就開始了,所以當2017年8月GW170817發出信號時,世界各地所有可用的望遠鏡都轉向觀測1.3億光年之外發生的事情。
  • 華中農業大學在中子星結構與高密物質物態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理學院副教授魏薇在中子星結構與高密物質物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以「Multiple configurations of neutron stars containing quark matter」為題發表在我國物理學期刊 「Chinese Physics C」。
  • 在1.9萬光年外,發現中子星,能迅速變成毫秒脈衝星!
    在10年前,我們知道中子星是脈衝星,中子星是從伴星吸積物質,但沒有一顆中子星來回切換。2018年的一項研究描述了這個恆星系統,該研究由現任科廷大學的加州大學物理學博士畢業生阿拉什·巴赫拉米安領導。在該系統中,一顆正常恆星和一顆緻密的中子星相互繞軌道運行。有時可以看到恆星物質被密度更高的中子星吸收,這一現象有時被稱為恆星吸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