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天眼」重磅:23150光年外,發現雙毫秒脈衝星,只有3毫秒!
脈衝星是一種高度磁化、旋轉的中子星,會發射一束電磁輻射,自轉周期在30毫秒以下、自轉速度最快的脈衝星被稱為毫秒脈衝星(MSPS)。天文學家認為,毫秒脈衝星是在雙星系統中形成,當最初較大質量的一顆恆星變成中子星,然後由於次級恆星的物質吸積而旋轉起來。
-
重磅!發現有史以來最大質量的中子星!
西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幫助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中子星,這是通過波卡洪塔斯縣綠岸望遠鏡發現的一項突破。這顆名為J0740+6620的中子星是一顆脈衝星,質量是太陽的2.17倍,形成一個直徑僅為20-30公裡(約15英裡)的球體。這種測量接近單個物體在不將自身壓成黑洞的情況下變得這麼巨大和高密度的極限。這顆中子星是在距地球約4600光年的地方被探測到。
-
重大發現!國家天文臺確認「中國天眼」發現兩顆脈衝星,來聽1.6萬光年外的聲音
2顆新脈衝星,距離地球分別約1.6萬光年和4100光年◆ 「中國天眼」有望開啟中國射電天文學10年至20年「黃金期」 10月10日,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在國家天文臺舉行新聞發布會,就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
在4500光年外,中子星的幾微米變形都能夠測量
你能想像出,測量距離我們約4500光年的中子星大小有多難嗎?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測量,就像細菌是如此的小,以至於需要顯微鏡才能看到它,而且光可以在短短一秒內傳播30萬公裡,4500年內可以傳播的距離是多麼的遙遠。但是,從塔塔基礎研究所(TIFR)的蘇迪普·巴塔查裡亞教授的研究中,現在已經能推斷出中子星大小的幾微米變形,即在一個方向上額外增加幾微米的厚度。
-
「天眼」FAST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 引力波探測又添新可能
新發現的脈衝星J0318+0253自轉周期5.19毫秒,根據色散估算距離地球約4000光年,由FAST使用超寬帶接收機進行一小時跟蹤觀測發現,是至今發現的射電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脈衝星之一。據科研人員介紹,通過跟蹤伽馬射線點源3FGL J0318.1+0252,FAST於2月27日首次發現這顆毫秒脈衝星,並通過FAST與費米伽馬射線衛星大視場望遠鏡(Fermi-LAT)的國際合作認證了此次新發現。記者了解到,從射電波段對Fermi-LAT未認證點源進行高靈敏度後隨觀測,確認高能源屬性,是發現新脈衝星的有效途徑之一。
-
宇宙中最精確的時鐘:毫秒脈衝星的發現歷程
此時正是1982年9月的一個午夜,他正在波多黎各島上的阿雷西博天文臺,利用這裡巨大的射電天線開展脈衝星的搜尋工作:這是大質量恆星死亡之後留下的一種擁有極高密度,高速旋轉的殘骸。 在此之前,庫卡尼剛剛發現了自己的第一顆脈衝星,這顆脈衝星的自轉速度極快——大約每1.5毫秒就自轉一周,這在當時比任何已知的天體自轉還要快上大約20倍。
-
看這11400光年外,110.2毫秒周期的伽馬射線脈衝星!
伽馬射線脈衝星是旋轉的中子星,發射伽馬射線光子。其中一些還展示了通常很難探測到的無線電輻射。這很可能是因為它們狹窄的射電光束偏離了地球視線,然而,一些伽馬射線脈衝星是完全無線安靜的,這意味著在其他區域的觀測,例如x射線波長,需要了解它們的性質。
-
天眼發現2.6萬光年外的「紅背蜘蛛」脈衝雙星,正在上演炫酷舞蹈
中國天眼是位於貴州省平塘縣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目前這架巨型天文觀測儀器已經投入正式使用,但是在其試用階段,已經發現了數十顆脈衝星。此次中國天眼發現脈衝雙星其實並非第1次,它曾經觀察過「黑寡婦」脈衝雙星,這次是在球狀星團M92第一次探測到「紅背蜘蛛」脈衝雙星。
-
天眼發現2.6萬光年外的「紅背蜘蛛」脈衝雙星,正在上演炫酷舞蹈
宇宙中有一種星體,規律性地向外發射著電磁脈衝,因此被稱為脈衝星。近日我國多家媒體報導:中國天眼再次發現脈衝雙星。從本質上來說,脈衝星也是中子星,由於在超新星爆發的時候,中子星形成強磁場,並且在旋轉的過程中規律性地向外發出電磁脈衝波,所以被稱為脈衝星,他被認為是宇宙中的燈塔,由於固定的自轉速度,它發出的電池脈衝波可以規律性地掃過某個地方
-
中子星是由簡併中子構成的緻密星,具有強磁場的中子星是脈衝星
太空生物學·黃媂有一種特殊的緻密天體叫做「中子星」,起源於大質量恆星核坍縮的過程,從恆星內部的核反應逐漸生成不同元素構成的核,直到鐵核的形成,再到鐵核的坍縮形成元初的「中子星」以及伴隨著的「超新星爆發」。因此「中子星」實際上是由超新星爆發直接導致的,在爆發的過程裡面,恆星的包層被炸碎了,瀰漫到星際空間裡面,而由鐵核坍縮變成元初的「中子星」形成了一個非常緻密的天體。
-
貴州500米「天眼」重磅:發現罕見「紅背蜘蛛」食雙毫秒脈衝星!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天文學家利用我們中國貴州,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FAST),在球狀星團NGC6341(梅西耶M92)中發現了一顆新的食雙毫秒脈衝星(食雙星)。
-
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子星!質量為太陽的2.14倍!
當一顆恆星變成超新星時,它的殘骸核心會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坍塌。如果這些殘骸的質量足夠大的話,它可能會形成一個黑洞,一種引力非常強大,甚至光都無法逃逸的天體。如果殘骸的核心質量較小的話,它就會變成一顆中子星,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它的重力強大到可以把質子和電子一起壓碎,形成中子。
-
美國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大中子星:幫人類尋找黑洞的臨界點
據澳大利亞媒體9月17日報導,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子星,「它幾乎不應該存在」。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的星體之一,其直徑相當於芝加哥或亞特蘭大等城市的大小。它們是超新星的殘餘。但它們的密度大得令人難以置信,質量比我們的太陽還要大---「所以,想想太陽被壓縮成一個城市大小」。
-
算出雙星毫秒脈衝星的質量:1.5倍和1.34倍太陽質量!
通過計時觀測,天文學家測量了兩顆被命名為PSR J1949+3106和PSR J1950+2414雙星毫秒脈衝星(MSPs)的質量。為了揭示這兩個天體的演化狀態,這些結果可能是至關重要的,在發表在《arXiv》上的一篇研究論文詳細介紹了這項研究。脈衝星是高度磁化的旋轉中子星,能發射電磁輻射束。
-
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中子星:宇宙中的奇葩
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裡之間,桌球大小的中子星相當於地球上一座山的質量。中子星是20世紀激動人心的重大發現,為人類探索自然開闢了新的領域,而且對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
-
在這個遙遠的星團中,中國FAST望遠鏡發現了第一顆超高速脈衝星
中國的500米口徑球面望遠鏡(FAST)在梅西耶92發現了第一顆已知的脈衝星,墨西耶92號是大力神星座中距離地球約27000光年的球狀星團。根據這項新的研究,這個快速旋轉和脈動的物體,有兩個名字——PSRJ1717+4307A和M92A——形成了一個雙星系統的一部分。
-
在這個遙遠的星團中,中國「天眼」FAST發現了第一顆超高速脈衝星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中國的500米口徑球面望遠鏡(FAST)在梅西耶92發現了第一顆已知的脈衝星,墨西耶92號是大力神星座中距離地球約27000光年的球狀星團。M92A被稱為毫秒脈衝星,是運動稍慢的脈衝星的增強版。而毫秒脈衝星是高度磁化的中子星,它以不到30毫秒的速度快速旋轉。利用FAST,研究人員觀察到雙星系統中的兩個日食事件,在地球的角度來看,一個物體從另一個物體前面經過。研究顯示,第一次日食持續了5000秒左右,第二次日食在1000到2000秒之間到達,持續了500秒。
-
原來它是一顆「黑寡婦」脈衝星,旋轉周期快至2.09毫秒
在《arXiv》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觀測結果表明,這顆天體是一顆黯然失色的「黑寡婦」脈衝星。快速旋轉的脈衝星,那些旋轉周期低於30毫秒的脈衝星,被稱為毫秒脈衝星。假設它們是在雙星系統中形成,當最初質量更大的組成變成中子星,然後由於次級恆星物質的吸積而爆發。一類具有半簡併伴星的極端雙星脈衝星被稱為「黑寡婦衝星」。
-
什麼是中子星、脈衝星?為何被稱作「燈塔」,也是「宇宙瘟疫」?
文/三飯時間追溯至1967年,一名24歲的劍橋大學研究生喬絲琳·貝爾檢測射電望遠鏡收到的信號中無意發現了一些有規律的脈衝信號,周期很穩定且很短,只有1.337s,起初,她以為是外星人「小綠人(LGM)」發來的信號,但是後來經過進一步觀測後發現,這是一類新的天體,並把它命名為脈衝星,也叫波霎。
-
人類首次發現脈衝星:脈衝星七大可怕之處?
,它們的周期十分穩定,起初還以為是外星人發來的信號,但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又陸續發現數個同樣的脈衝信號,後來經過確認這是一類新的天體並命名為脈衝星。 已觀測到的最長的脈衝周期,只有4.3秒,最短的約2毫秒,即千分之二秒。換句話說,脈衝星的自轉都特別快,從4.3秒轉一圈到1秒鐘轉500圈!發射脈衝的持續時間大致是其周期的1/10至1/100。 密度一般用1立方釐米有多少克來表示,如果我們從脈衝星上面取下1立方釐米物質,稱一下,它可重1億噸以上、甚至達到10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