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最新的超精準測量,一個常規的中子星僅有13.6英裡寬
中文簡介: 典型的中子星包含的質量高達 一百萬個地球的,但它們並不比中等大小的城市大。天文學家用太陽質量來描述中子星的重量,其中一個太陽質量等於我們太陽的重量。標準中子星質量通常為1.4太陽質量(物體成為中子星所需的最小重量),但是這一發現將該範圍擴大到2.3太陽質量。根據新的研究,典型的中子星長22公裡(13.6英裡)。這是對這些高度緊湊的超高密度物體的最精確測量。
-
中子星有多大?迄今為止最精確的答案出爐!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結合引力波,多信使天文學和核物理,利用這樣一種全新的方法計算得到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中子星大小由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AEI)成員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獲得了關於中子星大小的新測量方法。 為此,它們結合了對中子星的未知行為的一般性第一性原理和對雙中子星合併GW170817的多信使觀測。
-
中子星相撞威力太大,還會產生引力波?
但不湊巧的是LIGO的漢福德(Hanford)探測器當時正處於離線狀態,義大利的Virgo天文臺的探測器雖處於在線狀態,但它所能探測的範圍要很小,「僅僅」能到達1.3億光年外。所以,LIGO的利文斯通(Livingston)探測器是唯一一個記錄這次發生在2.9億光年到7.44億光年外的探測器——這個距離比發生在1.5億光年以外的首次中子星合併事件要遠得多。
-
中子星大小最精確的測量數據被公布,誤差在1公裡之內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的一項新研究縮小了典型中子星的半徑範圍,為天文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測量數據。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結合了對中子星物質未知行為的一般第一原理描述和首次觀測到的雙星合併的GW170817的知識。
-
迄今最大中子星?測算方法新進步,質量數值近上限
新現身的脈衝星,或許可以從更精確的測算方法著手 天文學家們已經確認了可能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中子星。 這是一顆名為J0740+6620的脈衝星,根據脈衝發放的時間差可以計算確認它的質量為太陽的2.14倍,其大小則只有30公裡(約19英裡)。
-
在1.9萬光年外,發現中子星,能迅速變成毫秒脈衝星!
位於距離地球1.9萬光年的密集星團「Terzan 5」中,有一對恆星的奇怪行為引起了天文學家注意。阿爾伯塔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克雷格·海因克說:我們同時使用X射線和無線電波觀測到了一個奇異的恆星雙星系統。在10年前,我們知道中子星是脈衝星,中子星是從伴星吸積物質,但沒有一顆中子星來回切換。
-
3萬光年外磁星爆發耀眼光環如太空煙火
(Fermi Gamma Ray Space Telescope),觀察距離地球30000光年的一個恆星殘餘物中頻繁發生的一些高能伽馬射線爆發,這種爆發宛如天國煙火。2004年,另一顆「軟γ射線復現源」產生的超強爆發,從50000光年外對地球上層大氣產生顯著影響。科學家認為,這一輻射源是一顆高速旋轉的中子星——一顆非常緻密,像城市一樣大的超新星遺骸。雖然它的直徑僅有12英裡,但是它的質量超過太陽。這一天體被編號為SGR J1550-5418。
-
兩顆中子星在距離地球約1.3億光年的地方相互碰撞 仍繼續產生X射線
1.3億光年的地方相互碰撞 仍繼續產生X射線(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CNET報導,天文學家曾發現,兩顆中子星在距離地球約1.3億光年的地方相互碰撞。「我們真的不知道從這一點出發會有什麼期望,因為我們所有的模型都預測沒有X射線,」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和該研究的主要作者Eleonora Troja在一份新聞稿中說。GW170817是地球上的三個引力波觀測站首次探測到的中子星合併事件。
-
發現有史以來最大質量的中子星!
西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幫助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中子星,這是通過波卡洪塔斯縣綠岸望遠鏡發現的一項突破。這顆名為J0740+6620的中子星是一顆脈衝星,質量是太陽的2.17倍,形成一個直徑僅為20-30公裡(約15英裡)的球體。這種測量接近單個物體在不將自身壓成黑洞的情況下變得這麼巨大和高密度的極限。這顆中子星是在距地球約4600光年的地方被探測到。
-
三萬光年外恆星殘餘物射線爆發
3萬光年外磁星發出耀眼光環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導,目前天文學家正在利用美國宇航局的「雨燕」(Swift)衛星和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Fermi Gamma Ray Space Telescope),觀察距離地球30000光年的一個恆星殘餘物中頻繁發生的一些高能伽馬射線爆發,這種爆發宛如天國焰火。
-
科學家藉助新引力波模型,有望進一步了解神秘的中子星
該模型顯示,恆星內部的振動,或稱震蕩,可以僅通過引力波信號直接測量出來。這是因為中子星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變形,導致它們以特徵頻率振蕩,這些特徵頻率編碼了引力波信號中關於恆星的獨特信息。這使得利用碰撞中子星產生的引力波進行星震學研究(恆星震蕩研究)成為一種很有前途的新手段,可以用來探測密度極高的核物質難以捉摸的性質。中子星是巨大的恆星坍縮後留下的超緻密的殘餘物。電磁波譜中觀察到的中子星數以千計,然而對它們的性質我們知之甚少。當兩顆中子星相遇並形成雙星系統時,放出的引力波經測量可以收集到獨特的信息。
-
短伽瑪射線暴:宇宙中最猛烈的爆發,疑為中子星合併
根據波段不同可分為 X 射線餘暉、光學餘暉、無線電餘暉等,通常隨時間指數式衰減,X 射線餘暉能夠持續幾個星期,光學餘暉和無線電餘暉則能持續幾個月到一年。整體來說,短伽瑪射線暴非常罕見,天文學家目前推測最可能是發生在 2 顆中子星合併之際,每年大概僅能檢測到 7、8 個短伽瑪射線暴,加上它們的餘暉通常最多只持續幾小時,時間短到無法讓天文學家好好觀察,也因此可想見,當美國西北大學團隊發現距離遠達我們 100 億光年的超微弱短伽瑪射線暴時,該有多麼興奮。
-
哈勃常數迄今最精確的測量:宇宙膨脹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
通過測量一個恆星的視星等(觀測亮度),就能得到造父變星的距離。造父變星存在於銀河系中,也存在於河外星系中,過去的一百年中,它們一直是建立銀河系和河外星系距離標尺的可靠且重要的標準燭光。在這項研究中,Riess 團隊共觀察了大麥哲倫星雲70顆造父變星,他們得到了這些變星的精確的距離信息。
-
中美學者發現來自66億光年外的「磁星之光」
本報合肥4月11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王磊 王海涵)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永泉教授等人領銜的中美合作科研團隊發現了一個持續約7小時的獨特X射線輻射信號,這個信號來自約66億光年外。各種關鍵觀測數據均表明,該信號極有可能源於雙中子星合併之後產生的磁星。
-
科學家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精確地測量了中子的特性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保羅·謝勒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比以前更精確地測量了中子的特性。他們發現,中子的電偶極矩明顯小於先前的假設。他們的測量在EDM試驗中佔有一席之地,探測違反時間反轉不變性的物理。此外,觀察到的中子數必須足夠大,以提供測量nEDM的機會。因此,PSI的測量持續了兩年。測量了所謂的超冷中子,即速度相對較慢的中子。每隔300秒,就會有一個8秒長、包含1萬多個中子的束被導向實驗並進行檢查。科學家估計總共有5萬個這樣的包裹。菲利普·施密特-韋倫伯格是PSI公司nEDM項目的一名科學家,他說:「即便是PSI擁有大型研究設施,這也是一項相當廣泛的研究。
-
黑洞和中子星撞擊,誰更勝一籌,等你來揭秘
科學家們將對中子星碰撞時產生引力波的觀測與核理論聯繫起來,以闡明中子星的大小和本質。當談到中子星物理學時,大小很重要。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的坍縮核心,它把物質緊密擠壓,使原子分裂,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變成了中子。
-
最大的中子星?引力波探測到8億光年外的神秘天體
這個由LIGO(雷射幹涉儀引力波探測器)和處女座引力波探測器於2019年8月14日監測到的事件,看起來像黑洞與中子星之間的碰撞。但是,對碰撞產生的引力波進行的分析,卻得出了一個讓科學家迷惑的答案。讓科學家迷惑的是,這個神秘天體的質量超過中子星的理論質量值,但低於黑洞的理論質量值。
-
天文學家終於破譯16300光年外,來自中子星的奇怪X射線爆發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天文學家在X射線爆發中發現了一種罕見的模式,它來自不超過16300光年遠的中子星系統。該恆星系統MAXIJ1621 XRT 501於2017年10月9日首次出現在SWIFT/−深星系平面勘測的數據中,它是空間中一個奇怪的點,隨著X射線不可預測地閃爍。現在研究人員在一篇新研究論文中寫道:這是一個雙星系統的跡象,它既包含一顆正常恆星,也包含一顆中子星或黑洞。
-
天文學家終於破譯16300光年外,來自中子星的奇怪x射線爆發
天文學家在X射線爆發中發現了一種罕見的模式,它來自不超過16300光年遠的中子星系統。現在研究人員在一篇新研究論文中寫道:這是一個雙星系統的跡象,它既包含一顆正常恆星,也包含一顆中子星或黑洞。中子星和黑洞都可以產生不可預測的X射線,因為它們從伴星吸收物質,但方式非常不同。
-
中子星有多小?直徑22公裡的球體重達兩倍太陽質量
雖然中子星的質量多年以來保持一定範圍,但要準確確定其直徑仍十分困難。多數天文學家認為,中子星的質量被壓縮到一個城市大小的球體之中。目前,最新一項研究將引力波測量和其他技術結合起來,對中子星體積大小做出迄今最精確的分析,結果顯示,一顆「標準」的中子星直徑大約22公裡,當它們接近宇宙另一個最神秘天體——黑洞的時候,其大小也會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