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常數迄今最精確的測量:宇宙膨脹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

2020-12-06 DeepTech深科技

宇宙正在膨脹,這在科學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宇宙膨脹的速度比我們預想的要快。

近日,來自哈勃空間望遠鏡的最新數據顯示,宇宙膨脹速率—哈勃常數的值比公認的要大9%。這次結果還近一步確認了差異的來源:屬於測量誤差的概率是30萬分之一。這意味著,宇宙的星系的確在以更快的速度相互遠離,我們的宇宙也比預想的要年輕。

這項研究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空間望遠鏡科學學院的 Adam Riess 教授領導。他所在的國際天文學小組 SH0ES 通過哈勃望遠鏡測量了大麥哲倫星雲一共70顆造父變星(Cepheid Variables)的周光規律,然後利用宇宙距離階梯實現對遙遠星系的距離的測量。

他們得到最新的哈勃常數值是:73.45 ± 1.66[km/s/Mpc]。Mpc亦即百萬秒差距,是天文測量中常用的距離單位,1Mpc大約為三百三十萬光年。這表示相距330萬光年的兩個星體,在以大約每秒73公裡的速度,彼此遠離。這一速度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速度的兩倍多。

目前學術界普遍公認和採用的數值,來自於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即130億年前的早期宇宙——的測量。2015年,歐洲空間局發射的普朗克探測衛星測量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得到的哈勃常數為 67.74 ± 0.46 [km/s/Mpc] 。新結果比公認的數值要大9%!

Riess 教授在宇宙膨脹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1998年的研究結果驗證了宇宙正在膨脹的事實,並因此獲得了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從2005年開始,他領導的 SH0ES 團隊一直致力於改進哈勃常數的精確度。

與前不久黑洞照片發布相比,這次結果雖然沒有引起大眾的廣泛注意,但也在科學界掀起了波瀾。「這不是兩個實驗得到了不同的結果」,Riess解釋到,「我們測量的是本質上不同的東西,我們團隊觀測宇宙今天如何膨脹,而公認的值是從對早期宇宙的觀測推演而來。這兩種測量方法本身沒有問題,如果得到的結果不匹配,很有可能是連接早期宇宙和現在的宇宙的模型出現了問題。」

用造父變星搭建宇宙天梯

計算哈勃常數需要兩個信息:星系與我們之間的距離,和星系遠離的速度。速度可以通過光譜紅移得出,不存在爭議。對於距離為一億光年尺度上的星系,宇宙距離階梯(cosmic distance ladder)是目前唯一一個有效的測量距離的方法。

所謂宇宙距離階梯,是由一系列對不同類別的星體距離的測量組成的。其中最可靠,也被用得最廣的星體是造父變星。它們是變星的一種,它們的亮度以幾天至數個月的周期非常有規律地脈動。

造父變星有著一個普遍的規律:亮度越大,其變化周期也就越大,天文學家通過這個特性可以測量出造父變星的絕對星等(星體的絕對亮度)。而絕對星等相同的恆星在距離越遠時看起來就越暗,即視星等越小。通過測量一個恆星的視星等(觀測亮度),就能得到造父變星的距離。造父變星存在於銀河系中,也存在於河外星系中,過去的一百年中,它們一直是建立銀河系和河外星系距離標尺的可靠且重要的標準燭光。

在這項研究中,Riess 團隊共觀察了大麥哲倫星雲70顆造父變星,他們得到了這些變星的精確的距離信息。此外,宇宙中還存在著另一個標準燭光,那就是 Ia 型超新星,它們比造父變星更遠也更明亮。天文學家用造父變星的距離去較正 Ia 超新星的距離,然後再用後者的距離校正更遠星體的距離,就像爬梯子一樣,一步步向外擴張到最邊緣的宇宙。用這種方法,天文學家得以精確測量10億光年遠的星體與我們之間的距離。

宇宙學的危機:無法統一的哈勃常數

哈勃常數給我們帶來了迄今為止最重要的宇宙信息:宇宙膨脹的速度。然而,自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它的取值就一直是天文學中最具爭議的主題。

1929年,哈勃在提交給《美國科學院院報》的論文中,畫了一幅著名的圖。哈勃在圖中用簡單的線性關係描繪出了星系距離與速度之間的關係:距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就越快,直線的斜率就是哈勃常數的值。

然而最初的哈勃常數是十分不精確的,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幅圖中哈勃常數為500 [km/s/Mpc] ,與我們現在更為精確的測量結果(大約70[km/s/Mpc])相去甚遠。

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討論和爭辯中,哈勃常數的值被降到了100以下,但是它的具體取值依然是一個迷,根本原因是我們對於河外星體的距離測量始終存在較大誤差,不能有效地降低。

所以,哈勃常數的測量史也是一部宇宙測距的發展史。

在測量比較近的星體的距離時,三角視差法就可以勝任。你用手遮住一隻眼睛看一個物體,然後把手移開,蓋住另一隻眼睛觀察,發現物體的位置移動了。通過瞳距和物體移動的程度可以計算出物體的距離。同理,如果把眼睛換成地球,在地球公轉軌道的兩端觀察同一顆星體,星體成像也會產生偏差。不過,受限於天文望遠鏡的角解析度,這種方法只對銀河系內的恆星有效,出了銀河系就束手無策了。

對於更遠的星系,天文學家藉助於一種叫作標準燭光的方法。簡單來說,你看到一個物體的亮度和它與你的距離是平方反比的關係。而造父變星是標準燭光的最佳候選者,因為從其特有的周光關係可以測得它的絕對亮度,然後再通過觀察到的亮度較準確地算出距離。更重要的是,造父變星在銀河系之內和河外星系廣泛存在,它與近距離和遠距離的恆星重疊,可以被用作絕佳的距離校準工具。通過造父變星可以得到1億光年以內的恆星的距離。

當我們的目標是100億光年的星辰大海時,造父變星又顯得相形見絀。這時我們要用到宇宙中的另一種標準燭光:Ia 型超新星。Ia 型超新星存在於最遙遠的星系中,它和造父變星一樣,也可以通過某種途徑得知絕對亮度。

至此,科學家們就構建成了通向宇宙深處的階梯:用三角測距法測量銀河系內恆星的距離,並據此校準銀河系內造父變星的距離;然後找到同時擁有造父變星和 Ia 型超新星的河外星系,通過前者校準後者的距離;最後把目光轉向宇宙最深處,測量包含 Ia 型超新星的星系的距離。通過宇宙距離階梯,天文學家得以測量宇宙最邊緣的星系。

SH0ES 從2005年開始就用這個方法測量哈勃常數。在最開始,他們的結果和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得到的結果在誤差範圍內重合。但是這個皆大歡喜的情形並沒有持續多久,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種方法的測量精度均不斷提升。終於在2013年,精度提升後的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所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結果,與 SH0ES 的結果出現了統計學上無法解釋的分歧。過去的6年,兩小組都進行了不同程序的觀測,然而它們的結果卻絲毫沒有靠近的傾向,反而越走越遠。

新玩家入場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法觀察的是早期的宇宙,通過宇宙的演化理論來預測現今的宇宙,而SH0ES 所用的宇宙距離階梯則是對現今宇宙進行直接的觀察。這兩種觀測方法都經過了嚴格的驗證,本身並不存在問題。

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了:我們對宇宙演化的認識出現了問題。就好比在一個人小時候測量他的身高,然後通過一套身體發育的理論預測他長大後的身高,但是十年後再來看,卻發現小孩已經長成了巨人。

天文學家們已經開始討論修改理論的可能性,有人認為還需要一種有待發現的粒子,而另一些人則試圖用暗物質和暗能量解釋更快的膨脹速度。而在實驗觀測方面,天文學家也試圖找到一種精度更高的方法,對哈勃常數進行第三方獨立測量。在眾多備選方案中,其中有一個很有前景:利用引力波來測量。

該方案最成功的案例來自於前不久雙中子星合併事例 GW170817 , 通過引力波的波形可以估算出波源與我們之間的距離,通過波源星系的光度和光譜的紅移量可以測得速度信息,從而可以得到哈勃常數的值。但是目前這個方法的測量精度只有10%,遠遠無法達到要求。

不過,它有一個其它方法無法企及的優勢:完全獨立於電磁波的另一種媒介。隨著引力波設備探測精度的提高,和中子星甚至黑洞合併事件的積累,結果一定會更加精確。

我們已經來到了一個關鍵節點,如果能將哈勃常數的值確定在1%之內,這對人類了解宇宙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布迄今最精確哈勃常數—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美國航天局10月3日宣布,依據該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觀測結果,美國天文學家發布了號稱迄今最精確的哈勃常數  卡內基科學學會天文臺天文學家溫迪·弗裡德曼等人在美國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根據觀測結果推算,哈勃常數為74.3加減2.1公裡/(秒·百萬秒差距),即一個星系與地球的距離每增加百萬秒差距,其遠離地球的速度每秒就增加74.3加減2.1公裡。這一數據將宇宙膨脹率的不確定性降低到3%,從宇宙測量角度而言,算得上精度的巨大飛躍。
  • 最新哈勃常數出爐,宇宙膨脹速度比公認數值更快!
    來自《天體物理學》雜誌、Sciencealert.com的報導,根據最新哈勃常數測量結果顯示:宇宙膨脹速度比原先估算的更快
  • 探索宇宙膨脹速度 三種方法測出三個哈勃常數
    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美國天文學家哈德溫·哈勃的觀測讓科學家知道,宇宙在不斷膨脹。那麼,宇宙的膨脹速度有多快——也即所謂的哈勃常數有多大呢?哈勃常數是宇宙參數,在各種各樣的宇宙學計算中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決定了宇宙的絕對規模、大小和年齡,是我們量化宇宙演化最直接的工具之一。
  • 宇宙膨脹得究竟有多快?——矛盾的哈勃常數
    為了直接測量哈勃常數,天文學家要觀測大量的星系,然後測定每一個星系的兩大關鍵信息:它的距離以及它遠離我們的速度。後者可以通過測量星系所發出光線的紅移來直接確定。但測定距離則要複雜得多。
  • 宇宙的年齡有多大?新的哈勃常數給出更精確數值
    Freedman)領導的國際化研究團隊創造性地給出了一種測量哈勃常數的新方法——使用紅巨星作為「標準燭光」,得出了新的哈勃常數69.8km/s/Mpc,其值介於之前測得的兩個舊哈勃常數之間,可能更精確了。這對人類更好地理解宇宙的過去和將來都有重大意義。 哈勃常數是什麼?
  • 新哈勃精確的測量證實了宇宙加速膨脹,但仍然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Riess (STScI/JHU)簡而言之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可以看到更遠的宇宙空間(以及更深入的時間),使得天文學家能夠更精確地測量宇宙早期膨脹的速度。多虧了用哈勃望遠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已經能夠對宇宙膨脹率進行最精確的測量。
  • 新哈勃常數估值加劇宇宙膨脹速度困惑
    圖片來源:ESA   在最近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對宇宙膨脹率的兩種最精確的測量方法一直存在明顯的分歧。宇宙學家希望通過一種新技術解決這一難題,但結果卻令他們更加困惑。 近日,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家Wendy Freedman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紅巨星測量宇宙膨脹的技術,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 為什麼修正哈勃常數可以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看法?
    大約在138億年前,它眨眼間就存在了,並且從那時起就一直在膨脹,就像一個巨大的宇宙氣球。這種膨脹的速度被稱為哈勃常數(或稱H0),它是宇宙的基本常數之一。知道哈勃常數,就可以計算出宇宙的年齡、可以計算出宇宙的大小、可以更準確地計算出推動宇宙膨脹的神秘暗能量的影響。而且,有趣的是,哈勃常數是計算星系間距離所需的數值之一。然而,哈勃常數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
  • 哈勃望遠鏡最新證實:宇宙比預期快9%的速度膨脹!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的最新測量結果證實:根據宇宙大爆炸後不久觀測到的宇宙軌道,宇宙正在以比預期快9%的速度膨脹。有了這些新數據,裡斯和團隊能夠加強宇宙距離階梯的基礎,這個階梯用來確定宇宙內部的距離,並計算哈勃常數,一個宇宙隨時間膨脹速度的值。該團隊將哈勃測量數據與阿勞卡利亞項目(Araucaria Project)的另一組觀測數據結合起來和歐洲。這組科學家通過觀察一顆恆星經過它的夥伴時,光線變暗來測量大麥哲倫星雲的距離。
  • 哈勃太空望遠鏡確認宇宙加速膨脹 比預測快10%
    宇宙膨脹速度比之前預測快10%科技日報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稱,根據哈勃太空望遠鏡數據新測定的宇宙膨脹速度,比歐洲普朗克衛星通過測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預測的速度快要
  • 哈勃常數的精確測量研究獲進展
    不同測量方法所給出的最新的哈勃常數測量結果。   自1929年埃德溫·哈勃提出星系的視向速度與到觀測者的距離之間呈現線性關係(即後來經典的哈勃定律)以來,對哈勃常數的測量始終是天文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哈勃常數,即哈勃關係中的斜率,從它的大小可以直接估算出宇宙的年齡。此外,哈勃常數的獨立精確測量,有助於更好地限定宇宙學常數。
  • 最新測量證實「哈勃常數」的實用性
    最新測量證實「哈勃常數」的實用性
  • 9%的哈勃常數差異,時間相差10億年!我們對宇宙的認識錯了嗎
    但有一個問題很關鍵,天文學家無法精確測量出哈勃常數,不同方法的測量結果並不一致。 在2019年,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天文學家Adam Riess主導的SH0ES合作項目(超新星H0狀態方程)對哈勃常數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測量。不過,他們的測量數值比天文學界普遍接受的要高出9%。
  • 測量哈勃常數,探索廣闊宇宙
    如今宇宙學中最令人激動的事可能是我們還可以用另一種方法來測量宇宙的膨脹。宇宙一直在膨脹。我們根據可探測到的最遠的電磁輻射測量預測了一個膨脹率值,但這個值與從距離更近的物體處收集到的測量值不同。若這兩個數值真的不相容,可能標誌著目前用來描述宇宙演化的宏大理論被打破了。如今有科學家設計了一種令人興奮的新方法,這種方法不太依賴於人類假設的宇宙運作規律。
  • 新哈勃常數測量,讓宇宙膨脹率又多一層迷霧!到底哪個是準確的?
    這一修正後的測量結果來自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成為天體物理學中一個備受爭議問題的核心。這個問題可能會導致對宇宙基本性質的新解釋。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宇宙正在膨脹,這意味著宇宙中星系之間的距離每秒鐘都在變得越來越大。但是,空間究竟在以多快的速度擴張,這一被稱為哈勃常數的數值,仍然難以捉摸。
  • 科學家進一步精確宇宙膨脹速度
    哈勃常數,這是描述宇宙膨脹速率的計量單位。該校物理與天文系副教授Ajello說,「我們的知識基於包括哈勃常數在內的許多參數,我們在儘可能地對其進行精確測量。在這篇論文中,我們的團隊分析了從軌道望遠鏡和地面望遠鏡獲得的數據,得出了迄今為止關於宇宙膨脹速度的最新測量數據。」
  • 測量哈勃常數,探索廣闊宇宙
    如今宇宙學中最令人激動的事可能是我們還可以用另一種方法來測量宇宙的膨脹。宇宙一直在膨脹。我們根據可探測到的最遠的電磁輻射測量預測了一個膨脹率值,但這個值與從距離更近的物體處收集到的測量值不同。若這兩個數值真的不相容,可能標誌著目前用來描述宇宙演化的宏大理論被打破了。
  • 兩次哈勃常數測量結果不一致,如何計算宇宙隨時間膨脹的速度?
    關於宇宙是如何開始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是主要解釋方式。如果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表述:宇宙是從一個小的奇點開始,而後經過138億年的時間,慢慢膨脹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對於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理解,我們主要是通過數學公式和模型,然後通過宇宙微波背景看到擴張的「回聲」。
  • 新假說解釋了宇宙膨脹的奧秘,統一了哈勃常數
    自從宇宙大爆炸發生在138億年前以來,它就一直在擴大,這一主張最初是由比利時物理學家喬治·勒梅特(Georges Lematre)(1894-1966)提出,而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1889-1953)則首先得到證明。美國天文學家在1929年發現,每個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最遙遠的星系移動得最快。
  • 新的測量方法,得出不同的哈勃常數,引發宇宙基本屬性的新解釋
    「哈勃常數是宇宙學參數,它決定了宇宙的絕對規模、大小和年齡;這是我們量化宇宙演化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弗裡德曼說。「我們之前看到的差異並沒有消失,但這一證據表明,對於我們當前的宇宙模型中是否存在根本性的缺陷,是否存在一個直接且令人信服的理由,目前尚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