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子星如超巨大原子核,科學家精確測出典型中子星半徑為11公裡
如果黑洞是宇宙中最極端的現象,那麼中子星排名絕對緊隨在後。根據一篇新研究,科學家們對中子星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精細的測量:典型中子星的半徑為11公裡。中子星是目前天文學家可以直接觀測到的宇宙最稠密物體,如果不考慮理論中由通用物質組成的夸克星(Quark star),則形成自超新星爆炸之的中子星密度僅次於黑洞。一般而言,標準中子星的質量為1.4倍太陽質量(物體成為中子星的質量下限),上限約2.3倍太陽質量,超過此上限的稠密物體將會邁入更高端段——黑洞。
-
根據最新的超精準測量,一個常規的中子星僅有13.6英裡寬
中文簡介: 典型的中子星包含的質量高達 一百萬個地球的,但它們並不比中等大小的城市大。天文學家用太陽質量來描述中子星的重量,其中一個太陽質量等於我們太陽的重量。標準中子星質量通常為1.4太陽質量(物體成為中子星所需的最小重量),但是這一發現將該範圍擴大到2.3太陽質量。根據新的研究,典型的中子星長22公裡(13.6英裡)。這是對這些高度緊湊的超高密度物體的最精確測量。
-
中子星有多大?迄今為止最精確的答案出爐!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結合引力波,多信使天文學和核物理,利用這樣一種全新的方法計算得到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中子星大小由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AEI)成員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獲得了關於中子星大小的新測量方法。 為此,它們結合了對中子星的未知行為的一般性第一性原理和對雙中子星合併GW170817的多信使觀測。
-
新研究發現中子星半徑一般為11公裡
一個由馬普引力物理研究所成員負責的國際研究組,用新方法分析得到中子星的半徑大約在11公裡左右。研究者稱,這比以前研究結果得出的範圍縮小了兩倍。一般的中子星相當於將兩倍太陽質量的物質塞進一座城市大小的空間內。
-
雖然中子星質量比太陽大,但半徑卻比地球小
中子星有多大?就恆星天體而言,這些極端、超緻密的坍塌恆星相當小。儘管它們的質量相當於一個全尺寸的恆星,但它們的大小經常被拿來與一個大中型城市的寬度相比。多年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中子星的直徑在19-27公裡之間。考慮到中子恆星的距離和特性,這實際上是相當精確的。但天文學家一直致力於將其縮小到更精確的測量範圍。
-
迄今最精確:中子星半徑為10.4 11.9千米,卻比太陽還重!
為此,科學家將對中子星物質未知行為的一般第一原理描述與雙中子星合併GW170817的多信使觀測相結合,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比之前的約束嚴格了兩倍,典型的中子星半徑接近11千米。
-
中子星到底多重?
多年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中子星的直徑在19-27公裡之間。考慮到中子恆星的距離和特性,這樣的數據實際上是相當精確的,但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將其縮小到更精確的測量範圍。幸運的是,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
中子星有多小?直徑22公裡的球體重達兩倍太陽質量
雖然中子星的質量多年以來保持一定範圍,但要準確確定其直徑仍十分困難。多數天文學家認為,中子星的質量被壓縮到一個城市大小的球體之中。目前,最新一項研究將引力波測量和其他技術結合起來,對中子星體積大小做出迄今最精確的分析,結果顯示,一顆「標準」的中子星直徑大約22公裡,當它們接近宇宙另一個最神秘天體——黑洞的時候,其大小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
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的 「中子星」到底有多大?
我們知道,中子星的體積相對來說比較小。據研究人員估測,一顆質量約為太陽 1.4 倍的中子星的半徑介於 8 至 16 公裡之間。而相比之下,太陽的半徑約為 69.6 萬公裡。用我們的望遠鏡看去,就連普通的恆星也太過渺小、不過是個光點而已。因此,想直接測量中子星的體積是不可能的。不過,天體物理學家非常擅長開展間接測量。
-
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的「中子星」到底有多大?
儘管我們認識中子星已有大半個世紀了,但天體物理學家仍不清楚它們究竟有多大。中子星存在兩個未解之謎:其中央究竟是什麼?它們的體積可以增長到多大?我們知道,中子星的體積相對來說比較小。據研究人員估測,一顆質量約為太陽1.4倍的中子星的半徑介於8至16公裡之間。而相比之下,太陽的半徑約為69.6萬公裡。
-
科學家利用水星凌日測定太陽半徑 誤差僅65公裡
2006年「水星凌日」時,SOHO探測器所拍攝到的水星經過太陽表面的路徑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的「太陽和太陽風層探測器」( SOHO)通過追蹤微小的水星經過太陽表面所用的時間為我們精確測定了太陽的半徑
-
上海天文臺提出X射線雙星中的中子星半徑下限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天體物理研究室研究員餘文飛帶領的高能觀測團隊提出了利用毫赫茲準周期振蕩給出中子星半徑下限的方法,並首次應用該方法給出一個中子星小質量X射線雙星4U1636-53中的中子星半徑大於11公裡的限制。該工作為將來使用下一代X射線時變觀測衛星測量更加緊緻的中子星半徑開闢了新視角。
-
方糖大小能壓垮地球,小小固體重量比肩珠峰,中子星究竟是什麼?
中子星的大小差約在12~17英裡之內,並且科學家們也深入考慮了它的距離和特性,這個範圍其實相當精準了,但是天文學家們依然對此不懈研究,只為了把其範圍縮小到更精確,國際組織也有最新的進展,通過天文望遠鏡與天文臺取得的數據,馬克思物理研究所將中子星的確切尺寸範圍又縮小了兩倍,他們聲稱,一顆典型的中子星
-
方糖大小竟能壓垮地球,小小固體重量卻堪比珠峰,中子星到底是什麼?
中子星的大小差約在12~17英裡之內,並且科學家們也深入考慮了它的距離和特性,這個範圍其實相當精準了,但是天文學家們依然對此不懈研究,只為了把其範圍縮小到更精確,國際組織也有最新的進展,通過天文望遠鏡與天文臺取得的數據,馬克思物理研究所將中子星的確切尺寸範圍又縮小了兩倍,他們聲稱,一顆典型的中子星,重量是太陽的1.5倍,而半徑卻是11千米。
-
多管齊下揭示奧秘,中子星物理學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去年1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NICER)提供了一些有關中子星質量和半徑迄今最精確測量結果,以及其磁場的數據。當一顆恆星死亡後形成緻密星的質量為太陽質量1.35到2.1倍時,常會形成中子星;小於1.35倍太陽質量時,很可能形成白矮星;大於太陽質量3.2倍時,則會形成黑洞。張承民說:「中子星是宇宙中最緻密的天體之一,其密度之大超乎想像。地球直徑約為12756公裡,如果把地球壓縮為一顆中子星,那麼其直徑僅為44米,由此可見其密度之大。」
-
結合重力波數據,天文學家相信中子星有通用夸克核心
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但密度最高的恆星,其內部中子和質子緊密堆積在一起,因此恆星本體幾乎可被視為一個巨大原子核。過去科學家一直不清楚中子星內部是否坍塌成另一種更奇特的夸克物質,現在新研究通過中子星碰撞之重力波結果推論出,其內部可能擁有夸克核心(quark cores)。
-
研究人員報告說,更加準確地測量了中子的半徑
Credit: RUB, Marquard波鴻的一個研究小組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直接的方式確定了中子的大小,從而糾正了先前的假設。中子的大小不能直接測量:只能從涉及其他粒子的實驗中確定。到目前為止,雖然這種計算是使用舊的重原子測量以非常間接的方式進行的,但波鴻魯爾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RUB)的一個團隊卻採取了另一種方法。
-
中子星究竟有多大 直徑22公裡
葉傾城 據國外媒體報導,依據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大多數中子星相當於將兩倍太陽質量塞入一個直徑22公裡的球體。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變成超新星後殘留的恆星屍體,其密度非常大,一湯匙體積中子星質量放在地球表面,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重量,相比之下一湯匙太陽質量僅5磅。雖然中子星的質量多年以來保持一定範圍,但要精準確定其直徑仍十分困難。多數天文學家認為,中子星的質量被壓縮到一個城市大小的球體之中。
-
直徑只有24公裡,質量卻是地球的33萬倍,最大質量中子星
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中子星,從理論上講,它幾乎大到無法存在。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的恆星,通常直徑約9公裡。它們是超新星的殘餘。但密度卻大得令人難以置信。此次探測到的中子星,距離地球4600光年,被稱為J0740 + 6620,它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33,000倍,是太陽質量的2.17倍。但這顆恆星直徑只有大約24公裡。
-
不斷向微觀發起挑戰,科學家精確測量了質子的半徑
利用半個世紀以來第一個通過電子散射測量質子大小的新方法,在能源部的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加速器設施進行的實驗中產生了質子半徑的新值。這一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是電子散射實驗中最精確的測量結果之一。然而,根據均方根電荷半徑來測量這片雲的大小的實驗卻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這讓原子物理學家和核物理學家們忙得團團轉,必須得重新審視質子這個基本量。在2010年之前,對質子半徑最精確的測量來自於兩種不同的實驗方法。在電子散射實驗中,電子被射向質子,質子的電荷半徑由電子被質子反彈或散射後的路徑變化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