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子星質量比太陽大,但半徑卻比地球小

2020-12-04 萬象經驗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中子星有多大?就恆星天體而言,這些極端、超緻密的坍塌恆星相當小。儘管它們的質量相當於一個全尺寸的恆星,但它們的大小經常被拿來與一個大中型城市的寬度相比。多年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中子星的直徑在19-27公裡之間。考慮到中子恆星的距離和特性,這實際上是相當精確的。但天文學家一直致力於將其縮小到更精確的測量範圍。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已經做到了這一點。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的成員們使用來自幾個不同的望遠鏡和天文臺的數據,將中子星的大小估計範圍縮小了兩倍。

「我們發現,典型的中子星,其質量約為太陽的1.4倍,其半徑約為11公裡。」研究小組組長巴德裡·克裡希南說,「我們的結果將半徑限制在10.4-11.9公裡之間。」也就是說,它的直徑在20.8-23.8公裡之間。

該團隊的研究對象相當著名:雙星中子星合併產生的引力波是由LIGO和Virgo在2017年探測到的。這個物體已經被多個望遠鏡研究過很多次了,包括費米衛星、哈勃太空望遠鏡以及世界各地的其他望遠鏡和天文臺。所有這些觀測結果為馬克斯·普朗克小組提供了大量數據。

研究人員說:「雙星合併是信息的金礦!中子星包含可觀測宇宙中密度最大的物質。通過測量這些物體的屬性,我們了解了在亞原子水平上支配物質的基本物理原理。」

中子星是在大質量恆星耗盡燃料並坍縮時形成的。恆星的最中心區域崩塌,將每一個質子和電子擠壓成一個中子。如果坍縮恆星的核心質量在1到3倍太陽質量之間,這些新產生的中子可以阻止坍縮,留下一顆中子星。質量更高的恆星將繼續坍縮成恆星質量的黑洞。

但坍縮成中子星會產生已知密度最大的可觀測天體——一個質量相當於太陽的天體被壓碎成一座城市的大小。一個方糖大小的中子星物質在地球上的重量大約是1萬億公斤,大約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重量。

研究小組使用了一個基於對亞原子粒子在中子星內部高密度下如何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解的模型。既然其他恆星的大小可以變化很大,中子星的大小難道就不能變化嗎?首先,澄清一下,在這項研究中引用的半徑是一顆質量是太陽質量1.4倍的中子星的半徑。

研究人員解釋道:「這是一個通常在文獻中使用的基準質量,因為幾乎所有在雙星中觀測到的中子星的質量都接近這個值。我們能夠使用GW170817來估算1.4倍太陽質量中子星的半徑,是因為我們預計幾乎所有的中子星都是由同樣的物質構成的。對於其他普通恆星來說,它們的質量和半徑之間的關係取決於許多變量,比如恆星核心融合的元素。」

他接著說:「另一方面,中子星是如此緊密和緻密,以至於其中沒有真正分離的原子,整個恆星基本上是一個巨大的單原子核,幾乎全部由緊密堆積在一起的中子組成。因此,你不能認為中子星是由不同的元素組成的。事實上,「元素」在這些密度下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定義元素的是它在組成原子中的質子數。」

由於所有的中子都是由同樣的物質構成的(由夸克構成,由膠子結合在一起),天文學家們期望在質量和半徑之間有一個適用於所有中子星的普遍映射。所以,當我們引用1.4倍太陽質量的中子星的可能大小時,我們實際上是在限制描述亞原子世界的可能物理定律。

他們的結果和過程也可以應用於其他天體的研究,比如脈衝星、磁星,甚至是引力波的發射方式。這些結果令人興奮,不僅因為我們已經能夠極大地改善中子星的半徑測量,還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一扇窗口,讓我們了解中子星在合併雙星時的最終命運。

相關焦點

  • 迄今最精確:中子星半徑為10.4 11.9千米,卻比太陽還重!
    為此,科學家將對中子星物質未知行為的一般第一原理描述與雙中子星合併GW170817的多信使觀測相結合,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比之前的約束嚴格了兩倍,典型的中子星半徑接近11千米。
  • 神奇的量子物理: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奧秘
    雖然每一個粒子的量子波動壓力很小,但是大量的粒子匯聚在一起,它們就可以形成保持緻密星體平衡的支撐力量。我們剖析一下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結構,就知道其「五臟六腑」的量子力學工作原理,前者是太陽大小的恆星終結產物,而後者是大質量恆星(8個太陽以上)的產物。為了便於理解量子過程在宇宙環境下的展現,我先從地球最近的恆星--太陽說起。
  • 上海天文臺提出X射線雙星中的中子星半徑下限
    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晚期以超新星爆炸的形式告別世界,殘餘的核心不斷塌縮,使得最後電子被壓縮進原子核,與質子中和成中子,使原子僅由中子構成,整顆星也因此被稱為中子星。中子星內超緻密物質的物態究竟如何,這是天體物理學家和核物理學家共同關注的問題,但地球上無法通過實驗研究和解決。
  • 發現超大質量的中子星!天文學和緻密物理學的大進步!
    根據一項研究,科學家已經發現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子星。中子星是夜空中最奇怪的星體。他們極度的被擠壓:直徑僅僅只有幾英裡質量卻比太陽還大。測量數據已經顯示有一顆名為MSPJ0740+6620的中子星是第一顆質量至少明確太陽質量兩倍的中子星,這可能是這類星體可以達到的最大質量。
  • 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小黑洞
    如果太陽變成紅巨星,其半徑會超出火星軌道 ,地球立馬蒸發汽化而烏有。紅巨星大氣層剝離蒸發後,留下骸骨就是白矮星。白矮星表面密度約為0.1噸/釐米³,內部密度可達10噸/釐米³↑。白矮星的密度雖然大,但還在正常物質結構所能達到的最大密度範圍內:電子還是電子,原子核還是原子核,原子結構完整,沒有被引力粉碎。
  • 宇宙中的中子星到底有多恐怖
    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裡之間,也即是說桌球大小的中子星相當於地球上一座山的重量。中子星是20世紀激動人心的重大發現,為人類探索自然開闢了新的領域,而且對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
  • 地球壓成中子星半徑僅有22米,1立方釐米重1億噸,中子星有多強悍
    它只有地球那樣大小,但是質量卻有太陽那麼大。然而白矮星的密度在另一種奇異的天體面前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這種天體就是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為什麼會這麼大呢?我們知道,一般的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的電子組成的。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原子核非常的小。它的體積只佔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打個比方吧,如果把原子比作是一個足球場,那麼原子核就是足球場上的一粒沙子。也就是說原子的內部是非常的空曠的。
  • 吃一小勺中子星會怎樣?地球可能就這麼沒了
    中子星的威力找到一顆中子星固然容易,但要靠近這種可怕的星體恐怕比登陸太陽還難,中子星的直徑雖然只有幾十千米,但其密度極大,一顆普通的中子星密度為每立方釐米8^14~10^15克,是誰密度得到一百萬億倍以上,換句話說,一顆冰糖大小的中子星質量就達到了1億噸。
  • 史瓦西半徑和錢德拉塞卡極限殊途同歸
    史瓦西黑洞的球體界面組成了黑洞的視界,極簡主義概念的史瓦西黑洞由中心的奇點和球面的視界構成,比如:「地球黑洞」的史瓦西半徑為9毫米,「太陽黑洞」的史瓦西半徑為3千米,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史瓦西半徑為780萬千米。假設地球、或太陽的半徑被壓縮到它們的史瓦西半徑以下,那麼沒有任何類型的力的作用能夠阻止地球、或太陽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變成黑洞。
  • 一顆足球大的中子星砸到地球會分崩離析嗎?
    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一顆足球大的中子星砸向地球會怎麼樣呢?腦洞夠大的。網上一會說1克中子星物質掉到地球會砸穿地球嗎,一會又來個足球大的中子星。服了這些人的異想天開,上面那個中子星大概像個足球吧。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足球大的中子星。宇宙中沒有足球大小的中子星,也沒有其他的大質量天體為足球樣大,這個設想是空穴來風。
  • 地球物質到了中子星上是什麼狀態,比如水?
    錢德拉塞卡極限公式見下圖:也就是說最小的中子星質量在太陽的1.44倍以上。中子星是極端至密的星球,一般半徑在10千米左右。我們太陽半徑為69.6萬千米,把比太陽還大的一個天體壓縮到只有10千米範圍,壓縮了多少倍?
  • 中子星表面的重力為地球7000億倍,掉向它的物體能超光速嗎?
    一個中子星的半徑大約有10km,最小的中子星半徑只有幾千米,可見中子星的質量有多大。太陽質量是1.9891x10^30千克,由錢德拉塞卡極限計算,中子星質量不能小於1.44倍太陽質量,而奧本海默極限規定,中子星質量不能超過太陽質量的3倍。
  • 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遇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按照最直觀的理解,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可能會直接穿透地球達到地心的位置,但實際情況如何我們要具體分析來看一下。中子星顧名思義是全部由中子組成的特殊天體,這樣的天體已經徹底脫離了常規物質的概念。大質量恆星演化到生命後期,會經歷超新星爆炸,內核會形成緻密天體包括中子星和黑洞,實際上還有一種假想中的夸克星。中子星是什麼概念哪?
  • 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中子星:宇宙中的奇葩
    什麼是中子星:中子星(neutron star),又名波霎,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
  • 中子星質量有多大?不能承受之重
    我們的地球就是行星,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而圍繞行星運行的就是衛星,月球就是地球的衛星。而在太陽系之內,有一個的恆星,那就是太陽,太陽系內所有的行星都是圍繞太陽而運行的。而恆星和行星的區分並不是誰圍繞誰運行的問題,而是質量和密度的問題,恆星擁有極高的質量和密度,所以才能夠產生氫核聚變反應,發光發熱,也因此而具有強大的引力,促使行星圍繞其有序的運行。不過恆星並不是這個宇宙之中質量和密度的存在。
  • 根據最新的超精準測量,一個常規的中子星僅有13.6英裡寬
    中文簡介: 典型的中子星包含的質量高達 一百萬個地球的,但它們並不比中等大小的城市大。天文學家用太陽質量來描述中子星的重量,其中一個太陽質量等於我們太陽的重量。標準中子星質量通常為1.4太陽質量(物體成為中子星所需的最小重量),但是這一發現將該範圍擴大到2.3太陽質量。根據新的研究,典型的中子星長22公裡(13.6英裡)。這是對這些高度緊湊的超高密度物體的最精確測量。
  • 中子星引力極端,氫彈都炸不出一個泡,怎麼遇到黑洞就蔫了?
    實際上,中子星磁場達到地球磁場的數十萬億倍,中心溫度達到萬億度,能量輻射是太陽的100萬倍。正是由於強大的磁場和輻射源源不斷地發出,中子星才被人類所發現。但黑洞是中子星的上級天體,這個上級不是白當的。首先黑洞比中子星要大。現在科學界的普遍共識是,恆星死亡後的緻密核達到1.44倍太陽質量,就會坍縮成一個中子星,這個臨界點叫錢德拉塞卡極限;當中子星質量達到約3個太陽質量時,就會繼續坍縮成一個黑洞。
  • 中子星密度是水的100萬億倍,地球若壓成中子星,體積會有多小
    太陽外層物質會散逸到太空,剩下的部分形成了白矮星,它的密度特別大,質量約為太陽的一半,但體積和地球差不多以該半徑值可得知它的密度將稍高於地球,這是因為類地行星的密度是隨著體積而增加。火星體積約為地球的15%,質量約為11%,表面積略小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還要小很多。
  • 多管齊下揭示奧秘,中子星物理學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去年1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NICER)提供了一些有關中子星質量和半徑迄今最精確測量結果,以及其磁場的數據。中子星是「何方神聖」據張承民介紹,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塌縮發生超新星爆炸後生成的質量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當一顆恆星死亡後形成緻密星的質量為太陽質量1.35到2.1倍時,常會形成中子星;小於1.35倍太陽質量時,很可能形成白矮星;大於太陽質量3.2倍時,則會形成黑洞。
  •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中子星是宇宙中可見星球類天體中密度最大的一種,每立方釐米的體質量在8000萬到20億噸之間,也就是說一顆花生米那樣大的中子星物質,重量通常都在1億噸以上,不知道的朋友看到這個數據一定會非常驚訝!但實際上中子星物質密度就是原子核的物質密度,質量當然會很高了,中子星上面物質元素的分類已不明顯,因為它本身就像一個巨型原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