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表面的重力為地球7000億倍,掉向它的物體能超光速嗎?

2020-09-05 360百科知識

當一個個的中子緊密結合之後,就形成了中子星這樣的天體。中子星是死亡恆星的殘骸,中子星物質被認為是可見物質中密度最大,硬度最高的物質。



什麼是中子星

一個中子星的半徑大約有10km,最小的中子星半徑只有幾千米,可見中子星的質量有多大。太陽質量是1.9891x10^30千克,由錢德拉塞卡極限計算,中子星質量不能小於1.44倍太陽質量,而奧本海默極限規定,中子星質量不能超過太陽質量的3倍。



我們就說中子星的質量有1.44~3.00x1.9891x10^30千克,那質量是地球的48到99倍了,如果按照地球的50倍質量來計算,那麼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地球的130萬億倍了。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克/立方釐米,中子星5.5x130萬億=7.15億噸,那麼中子星的一個立方釐米就有1億噸到20億噸重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大家都知道黑洞可以「吞噬」一切,在黑洞的周圍連空間都是扭曲都。但是中子星也是極其變態的一種天體,那麼當中子星遇上黑洞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中子星的形成過程

恆星的內部主要是由氫元素構成的,當恆星內部的氫元素燃燒完之後,如果恆星的質量足夠大還會繼續燃燒氦,接著按照元素周期表往下繼續燃燒。最後只剩下了鐵原子,由於鐵原子核比較穩定,鐵核聚變需要較大的能量。恆星的質量依然足夠大的時候,恆星在坍縮的時候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就會把鐵原子擊碎。



巨大的坍縮會使得核外電子擠入質子之中,電子帶負電,質子帶正電,這樣電子加上質子就會變成不帶電的中子,這樣所有的物質會被壓縮成一個由中子組成的天體中。當恆星的內核質量在1.44倍太陽質量到3倍太陽質量之間,中子就會在太陽的作用下形成中子星。

黑洞的形成過程

黑洞的形成過程是和中子星的形成是類似。超大質量的恆星在坍縮後,一旦在核心的密度達到一定的程度,這個時候所形成的引力使光也無法逃脫,黑洞就形成了。



當中子星和黑洞相遇

中子星和黑洞都是質量和引力極大的天體,但當它們相遇時:相距200億公裡時,中子星表變物質發生不穩定,磁場有明顯波動。當到100億公裡時,中子星外物質便會飛出,並在黑洞周邊環繞,之後中子星便向黑洞運動。當到50億公裡時,它們便會發生強烈的磁場碰撞,並放出大量電子和光,之後中子星的能量便會慢慢消耗,而後被黑洞吞沒。所以說當兩者相遇的時候,通常只有一種結果,那就是成為一個黑洞。



考慮到地球的重力加速度約為10米/平方秒,這與光速相差太大,因此,我們不妨用中子星來討論這個問題,原因是中子星的重力非常的離譜。

相關資料顯示,一顆標準中子星的表面重力是地球的7000億倍,其表面重力加速度可達到(7 x 10^12)米/平方秒。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一個距離中子星表面1米的、初速度為零的自由落體,在落地時的速度可達到每小時大約100萬公裡!



根據公式,重力加速度g = GM/r^2(在這裡G為引力常量,M為中子星的質量,r為物體距離中子星質心的距離),我們可以看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

自由落體與星球質心的距離越大,受到重力加速度就越小,在地球上,因為地球的半徑很大(約為6371公裡)而重力相對較小,所以一般的高度都對重力加速度影響不大。

而中子星的結構卻非常緻密,其半徑通常都為十幾公裡,因此在中子星上,自由落體的高度稍微增加一點,其受到的重力加速度就會大幅度地減少。簡單地講,就是距離中子星一定的距離的自由落體,其受到的重力加速度,要比中子星表面的低很多。



每個天體都有一個逃逸速度。

在不受外力的幹擾下,當一個物體達到了一顆星球的逃逸速度時,它就可以逃逸到離這個星球無限遠的距離。反過來講,如果一個物體由無限遠的距離,從靜止狀態向一顆星球做自由落體運動時,它能達到的最大速度也就是這顆星球的逃逸速度。



結語

事實上,中子星表面的逃逸速度在理論上的最大值為15萬公裡/秒(光速的一半),也就是說,無論你將物體放在離中子星表面多高的位置,當它從靜止狀態相對於中子星做自由落體運動時,它的速度都是不會超過15萬公裡/秒的。

這個原理適用於宇宙中所有的天體,所以這個物體是不可能超過光速的。

相關焦點

  • 中子星的表面重力是地球的7000億倍,掉向它的物體能超過光速嗎?
    中子星是恆星在演變過程中的一個末期星體,恆星由重力坍縮後發生超新星爆發之後,但是質量沒有達到形成黑洞的情況下,會形成比黑洞密度小,比白矮星密度大的中子星。如果拿它與地球相比,那確實不是在一個數量級上。中子星依靠簡併中子壓來實現靜力學平衡。現在普遍認為,靜態中子星的質量上限是2.2倍的太陽質量。
  • 中子星表面重力是地球的1000億倍,掉進去的物體能超過光速嗎?
    將上述數值代入公式計算後得884486466666.67米/秒^2,大約是911億倍,跟1000億倍差的也不是太大,也算是大致正確。掉向中子星的物質的最終速度會超過光速嗎?計算出中子星表面重力加速度會那麼大,著實嚇了一跳,那麼現實問題來了,假如有一個物體從遙遠的位置向中子星掉落,它的速度會超過光速嗎?
  • 中子星讓物體加速至光速嗎?其重力約是地球7000億倍
    引言:從上往下運動,事物運動位移越大,其運動速度也越大,若位移無限大、時間無限長,事物能超光速運動嗎?在地球上不可能,黑洞中可以一試。生活中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現象:當物體從高處往下掉落時,它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 中子星是中性質子組成的?那麼它1億特斯拉的磁場咋來的?
    當然,帶電粒子的運動也會產生感應磁場,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右手螺旋定理嗎?也就是安倍定則,這個法則為我們指出了電流方向和磁感線方向之間的關係。如果旋轉和移動的電荷可以產生磁場,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個巨大的中性物體會有磁場?這裡說的中性物質就是我們熟悉的中子星!關於磁場先從我們這個微不足道的小地球說起吧。
  • 中子星是完美球體嗎?是什麼影響它的形狀?
    ada   宇宙中沒有靜止的物體,我們所知道的每樣事物幾乎都在以某種方式旋轉著。所知道的月球和每一顆行星恆星都是繞著軸旋轉,這意味著在物理現實中沒有一個真正完美的球體。作為一個靜力平衡旋轉的物體,地球的赤道凸起,兩極略扁,由於其每天自轉一次地球的赤道軸的距離比極軸要長26英裡(42公裡),而且有很多東西旋轉得更快,那旋轉最快的物體是什麼呢?
  • 中子星是如何形成的?比地球自轉快1億倍,早已修煉「成精」
    此後,很多天文學家都致力於研究和尋找中子星,一直到1934年,一位天文學家認為中子星是由恆星演變而成的,它認為在超新星爆炸之後,一些恆星會變為中子星,同時會產生宇宙線。通過以太陽作為數據參照,終於在1939年的時候,可形成中子星的恆星質量被確定了出來,當一顆進入是生命末期的恆星質量是太陽10倍的時候,它就會變成一顆中子星。
  • 矮白星,中子星,黑洞他們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聯繫?
    大家好,當一顆恆星的能量即將耗盡時,它的核心會消耗掉最後一點「燃料」來產生熱量和壓力。那麼以我們的太陽為例,一顆恆星如果到了它生命的晚期,這是會開始非常緊密地塌縮,恆星將達到一種稱為白矮星的穩定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電子的壓力平衡了恆星質量的重力。但是白矮星只能達到1.4個太陽的穩定質量,這也被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
  • 中子星,宇宙中最光滑的物體?
    中子星的藝術想像圖 | 圖源:Wikipedia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裡之間,桌球大小的中子星相當於地球上一座山的質量。光滑的物體有哪些特點?提起「光滑」物體,我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玻璃、冰面等。它們都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表面非常平整。但即使是這些光滑表面,放在電子顯微鏡下,也是坑坑窪窪。 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和原子,要達到極致平整,就不能讓任何一顆粒子凸起或下凹。科學家已經在向這一目標靠近。為了改進顯微鏡,物理學家打造出了能夠反射原子的「鏡子」——原子反射鏡。
  • 1種天體質量無上限,直徑可大於1光年,附近有靜界,能孕育超文明
    但是它的質量,卻只有太陽的10倍。》恆星內部的核聚變一直到鐵原子為止。因為鐵以上的核聚變是吸能反應,沒有辦法維持恆星發光發熱。2015年,中國天文學家發現了距離地球128億光年、430萬億倍太陽光度、中心黑洞質量約為120億個太陽質量的超亮類星體。這是人類目前已觀測到的遙遠宇宙中發光最亮、中心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黑洞質量無上限,只要外界的物質不停的向黑洞掉落,黑洞的體積就會不斷的增加。所以,理論上黑洞直徑超過1光年、10光年、100光年都是有可能的。
  • 一個物體黑洞中無限往下掉,會超光速嗎?不會,它可能比步行還慢
    在大家的認知中,一個物體在引力場中一直往下掉,它的速度似乎並沒有限制,只要這個距離足夠長而且中心質量體無限大,那麼終有一天這個下墜速度會超過光速?但事實上卻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解釋這個有趣的問題,如果您信任愛因斯坦,那麼請看第一個解釋,如果你不信,那麼請看第二個解釋。
  • 科學家稱中子星表面比鋼鐵堅硬100億倍(圖)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科學家最新模擬實驗顯示,中子星表面比鋼鐵堅硬100億倍。最新科學家研究聲稱,中子星表面的強度是鋼鐵斷點的100億倍中子星是超大質量恆星爆炸形成超新星時殘留的內核,它是密度非常高的天體,相當於將太陽的質量裝入一個直徑僅有20千米的球體內,中子星能夠每秒旋轉數百次。由於超強的引力作用和旋轉速度,中子星可在時空中形成較大的「漣漪」,但如果其表面包含隆起或其他瑕疵,時空中出現的「漣漪」將出現不均勻性。
  • 不同類型的中子星具有怎樣的特性,吞噬中子星的黑洞能被觀察到?
    因為,物質本就由原子所組成,而原子則是圍繞由中子和質子組成的原子核旋轉的電子云,雖然原子核的直徑僅為電子云的十萬分之一,但其質量卻超過了原子質量99.9%。雖然電子本身佔據的空間很小,但原子的大小是由它們的軌道模式所定義,因此,這是一個絕大部分比例都開放的空間。比如,當我們撞擊到巖石的時候,總感覺是被其堅硬的外表面所傷害,但事實上卻是電子穿過其空曠空間的速度太快,以至於我們無法看到它的空虛。
  • 如果自由落體的距離無限,物體的速度有可能達到光速嗎?
    所以我們知道,在地球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物體無論在哪種情況下都會受到重力作用。而當一個物體只受到重力作用時,我們把這種運動稱為自由落體運動。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等於它受到的力相加除於它的質量。因為自由落體的物體忽略空氣阻力的影響,它只受到一個重力作用。而物體的重力等於地球的萬有引力常數G稱上自身的質量。這樣一來,兩個公式中的質量被約去了。
  • 中子星地殼中這種物質形似通心粉 卻比鋼鐵堅硬100億倍
    中子星地殼中這種物質形似通心粉 卻比鋼鐵堅硬100億倍  Winnie Lee • 2018-09-19 10:42:40 來源:前瞻網
  • 中子星密度大質量大,一立方釐米重量上億噸,是什麼概念?
    中子星的確密度很大,中子星可以說是宇宙中可怕程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其表面的引力場異常強大,和黑洞有得一拼,換句話來說,中子星就是一顆失敗的黑洞。中子星和黑洞同樣是恆星生命末期可能到達的終點之一,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其生命末期會形成一種密度介於黑洞和白矮星之間的天體,這個天體就是中子星。
  • 真假超光速
    如果晃動手電筒,天上的光斑就會快速移動,其速度要比我們晃動手電筒的速度快千萬倍。如果把手電筒換成地球衛星上的雷射器,把雲朵換成遠方的水星,那麼,雷射器發出的雷射掃過水星的速度,能不能超越光速呢?當地球與水星位於太陽的同一側時,水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1億千米,也就是雷射器掃過水星的半徑至少是1億千米,那麼雷射器轉動的速度只需要大於36度/秒,就可以讓雷射光斑掃過水星的速度大於光速!
  • 像山一樣大的原子—中子星解釋
    如果它的核心質量超過約1.4個太陽質量,災難性的坍縮將會發生。核心外部將以近達70,000公裡/秒速度的向核心內部崩塌。此時,只有原子內部的基本相互作用在抗衡引力塌縮。電子的量子力學斥力被引力克服,並與質子融合,形成中子,而這些中子將壓縮得如原子核般密集。此時恆星的外層將在劇烈的超新星爆炸中被彈射到太空中。所以,我們得到了一個中子星。
  • 帶一勺中子星回地球,會發生什麼?
    ,縱觀來看,中子星的面積最大為300平方千米,地球的面積是中子星的1700倍,如果將水的密度與中子星作對比,你會發現,中子星的密度相當於水的100萬億倍,倘若地球按照該比例進行壓縮,最終地球的直徑將不會超過22米,人們往往驚奇於,中子星的質量在太陽的1.35-3倍,一顆典型的中子星的質量是太陽的1.35到2.1倍左右,半徑僅有10到20公裡的中子星,只要兵乓球大小的質量就已等同於地球上的一座山,中子星的自轉速度
  • 中子星和黑洞都是宇宙中的極端天體,但不是一個等級,別搞混了
    宇宙中最極端的天體是黑洞,黑洞可以吞噬接近它、闖入它勢力範圍的一切物質,迄今為止並沒有發現比黑洞更大威力的物體出現。中子星密度雖然很大,但與黑洞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中子星是大於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死亡後的屍骸,其前身恆星死亡前的質量一般不會超過30倍太陽質量,而中子星本身的質量受到奧本海默極限的限制,在3.2個太陽質量左右,超過這個質量就會繼續塌縮成一個黑洞。有研究認為,不旋轉中子星的奧本海默極限為2.16個太陽質量,超過這個質量就會繼續坍縮為黑洞。
  • 我們能實現超光速旅行嗎,「曲速引擎」或許可以
    旅行者1號是目前飛得最遠的人造太空飛行器,美國宇航局(NASA)於1977年9月將其發射升空,35年後它才離開了太陽系。以目前的技術,星際旅行並不十分方便。 放眼銀河系,它的直徑大約10萬光年,即使我們能以光速旅行,要想走出銀河系也需要幾萬年的時間(從地球的角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