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個的中子緊密結合之後,就形成了中子星這樣的天體。中子星是死亡恆星的殘骸,中子星物質被認為是可見物質中密度最大,硬度最高的物質。
什麼是中子星
一個中子星的半徑大約有10km,最小的中子星半徑只有幾千米,可見中子星的質量有多大。太陽質量是1.9891x10^30千克,由錢德拉塞卡極限計算,中子星質量不能小於1.44倍太陽質量,而奧本海默極限規定,中子星質量不能超過太陽質量的3倍。
我們就說中子星的質量有1.44~3.00x1.9891x10^30千克,那質量是地球的48到99倍了,如果按照地球的50倍質量來計算,那麼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地球的130萬億倍了。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克/立方釐米,中子星5.5x130萬億=7.15億噸,那麼中子星的一個立方釐米就有1億噸到20億噸重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大家都知道黑洞可以「吞噬」一切,在黑洞的周圍連空間都是扭曲都。但是中子星也是極其變態的一種天體,那麼當中子星遇上黑洞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中子星的形成過程
恆星的內部主要是由氫元素構成的,當恆星內部的氫元素燃燒完之後,如果恆星的質量足夠大還會繼續燃燒氦,接著按照元素周期表往下繼續燃燒。最後只剩下了鐵原子,由於鐵原子核比較穩定,鐵核聚變需要較大的能量。恆星的質量依然足夠大的時候,恆星在坍縮的時候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就會把鐵原子擊碎。
巨大的坍縮會使得核外電子擠入質子之中,電子帶負電,質子帶正電,這樣電子加上質子就會變成不帶電的中子,這樣所有的物質會被壓縮成一個由中子組成的天體中。當恆星的內核質量在1.44倍太陽質量到3倍太陽質量之間,中子就會在太陽的作用下形成中子星。
黑洞的形成過程
黑洞的形成過程是和中子星的形成是類似。超大質量的恆星在坍縮後,一旦在核心的密度達到一定的程度,這個時候所形成的引力使光也無法逃脫,黑洞就形成了。
當中子星和黑洞相遇
中子星和黑洞都是質量和引力極大的天體,但當它們相遇時:相距200億公裡時,中子星表變物質發生不穩定,磁場有明顯波動。當到100億公裡時,中子星外物質便會飛出,並在黑洞周邊環繞,之後中子星便向黑洞運動。當到50億公裡時,它們便會發生強烈的磁場碰撞,並放出大量電子和光,之後中子星的能量便會慢慢消耗,而後被黑洞吞沒。所以說當兩者相遇的時候,通常只有一種結果,那就是成為一個黑洞。
考慮到地球的重力加速度約為10米/平方秒,這與光速相差太大,因此,我們不妨用中子星來討論這個問題,原因是中子星的重力非常的離譜。
相關資料顯示,一顆標準中子星的表面重力是地球的7000億倍,其表面重力加速度可達到(7 x 10^12)米/平方秒。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一個距離中子星表面1米的、初速度為零的自由落體,在落地時的速度可達到每小時大約100萬公裡!
根據公式,重力加速度g = GM/r^2(在這裡G為引力常量,M為中子星的質量,r為物體距離中子星質心的距離),我們可以看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
自由落體與星球質心的距離越大,受到重力加速度就越小,在地球上,因為地球的半徑很大(約為6371公裡)而重力相對較小,所以一般的高度都對重力加速度影響不大。
而中子星的結構卻非常緻密,其半徑通常都為十幾公裡,因此在中子星上,自由落體的高度稍微增加一點,其受到的重力加速度就會大幅度地減少。簡單地講,就是距離中子星一定的距離的自由落體,其受到的重力加速度,要比中子星表面的低很多。
每個天體都有一個逃逸速度。
在不受外力的幹擾下,當一個物體達到了一顆星球的逃逸速度時,它就可以逃逸到離這個星球無限遠的距離。反過來講,如果一個物體由無限遠的距離,從靜止狀態向一顆星球做自由落體運動時,它能達到的最大速度也就是這顆星球的逃逸速度。
結語
事實上,中子星表面的逃逸速度在理論上的最大值為15萬公裡/秒(光速的一半),也就是說,無論你將物體放在離中子星表面多高的位置,當它從靜止狀態相對於中子星做自由落體運動時,它的速度都是不會超過15萬公裡/秒的。
這個原理適用於宇宙中所有的天體,所以這個物體是不可能超過光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