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當「中子」被科學家首次發現之後,有天文學家大膽假設,認為在宇宙中,可能存在著一種全部由「中子」組成的星體,這也是「中子星」第一次被人們所知曉,但是卻並沒有與人類正式見面。此後,很多天文學家都致力於研究和尋找中子星,一直到1934年,一位天文學家認為中子星是由恆星演變而成的,它認為在超新星爆炸之後,一些恆星會變為中子星,同時會產生宇宙線。
通過以太陽作為數據參照,終於在1939年的時候,可形成中子星的恆星質量被確定了出來,當一顆進入是生命末期的恆星質量是太陽10倍的時候,它就會變成一顆中子星。這也表明,中子星是由大質量恆星演化而來的。1967年,脈衝星被發現,伴隨著脈衝星發現被列為人類20世紀最重要的天文發現之一,中子星也從假想變為了現實。
2007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直徑在10公裡左右,密度每立方釐米可達1億噸,並且運轉速度是地球自轉速度1億倍的中子星,這顆中子星每秒鐘可以旋轉1122圈,並且引力巨大,周圍的恆星都在它的 引力作用下,不斷地被吸取能量,加速進行內部的核聚變。而在2010年,已知的最大中子星被發現,質量約為太陽的2倍,密度也是非常的驚人。經過科學家的研究,在目前已知的宇宙天體中,中子星的密度,僅次於黑洞。
當一顆恆星走到生命的末期,這個時候就會先變成一顆紅巨星,極度膨脹,內部的核聚變越來越快,內核的溫度也越來越高,終於,這顆紅巨星重力崩潰引發了一場超新星爆炸,如果這顆恆星生前的質量足夠大,那麼當超新星爆炸之後,就會變成一個黑洞。如果質量不夠大,則會變成中子星,在宇宙中,所有探測到的脈衝星都是中子星,這也是為何脈衝星發現會意味著中子星存在的原因。不過,不發射脈衝的中子星卻並不屬於脈衝星。
關於中子星的形成原理,科學家介紹:當較大質量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內部坍縮的過程中巨大的壓力會讓它的結構徹底發生變化,原本存在於原子核中的電子和質子出現,電子和質子相互作用形成中子,當這些中子不斷地聚集在一起,就會變成中子星。不過,中子星並不會永遠存在於宇宙之中,伴隨著中子星的旋轉,它的能量也被快速消耗掉,很快,中子星就會燃燒殆盡全部能量,變成一顆黑矮星。而恆星,也才算真正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那麼,中子星對於我們來說,又有哪些意義呢?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對地球的形成和重金屬是從何而來感到困惑,不過,伴隨著對中子星研究的深入,一些答案開始呼之欲出。如果宇宙中2顆中子星相撞發生了大爆炸,質子進入輕元素的原子核中,就會通過化學反應變成重元素,此後不斷地碰撞融合,新的天體也就會隨之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