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最大中子星?測算方法新進步,質量數值近上限

2020-11-24 騰訊網

中子星最大質量極限?新現身的脈衝星,或許可以從更精確的測算方法著手

天文學家們已經確認了可能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中子星。

這是一顆名為J0740+6620的脈衝星,根據脈衝發放的時間差可以計算確認它的質量為太陽的2.14倍,其大小則只有30公裡(約19英裡)。

為了方便比較,太陽的直徑為1,391,000公裡(約864,000英裡)。

這些測量數據使得J0740+6620成為68%可信區間內超過2倍太陽質量的第一顆中子星,也令它十分接近去年以引力波天文學為基礎測算出的旋轉中子星2.3倍太陽質量的上限。

該發現加深了我們對這些極端天體上限的理解。

中子星起源於8倍至30倍於太陽質量的恆星。當它們死去時,這些恆星通過一系列的熱核爆炸向太空中噴射其外層物質,並將一切殘存可用的物質碎片融合進剩下的內核中。

圖源:eurekalert

一旦內核完全融合為鐵核,維持它的壓力就會迅速下降,之後內核崩解,將中子壓緊直到它們填滿可能的最小空間。結果產生的天體與原子核擁有同樣大的密度。

圖源:zmescience

這和黑洞形成的過程很相似,只不過黑洞的質量更大;然而,所有被探測到的黑洞都大於5倍太陽質量。

在中子星質量上限和黑洞質量下限之間存在著什麼仍然是個謎——但一個如此大質量的中子星將會對這個謎題的解答有所啟發。

天文學家測算J0740+6620質量的方法十分巧妙——有賴於從地球觀測到的這顆星星的屬性和方位。

J0740+6620是一顆毫秒脈衝星,距離地球約4500光年遠。這意味著它旋轉的速度快得驚人,且其角度使得它每旋轉一圈都能將發射自磁極的強烈無線電波束掃向地球——以毫秒級規模。

這些脈衝的規律性可以在多方面得到應用,但當它們顯示微弱的不規則性時也存在相當大的研究價值。

圖源:public.nrao.edu

該脈衝星存在於一個雙星系統中,其伴星為一顆白矮星,這給了我們謎題的第二塊拼圖:雙星系統以邊緣側面朝向地球,導致白矮星在我們和脈衝星之間經過——這種現象被稱為「越過」。

維吉尼亞大學國家射電天文臺的唐克福·克羅馬蒂帶領的天文團隊就是通過白矮星重力作用對該中子星脈衝發放規律性的輕微擾動方式來測算其質量的。

這個擾動叫做夏皮羅時間延遲(上圖動畫所示),當脈衝星發射的光線路徑被白矮星的重力作用所彎曲,這種擾動就會發生,使得白矮星隔在我們和脈衝星之間時,這段光線到達地球花費的時間稍長一些。但這種擾動其實十分輕微——時間差異只有十萬分之一秒。

克羅馬蒂和她的團隊綜合了五年的有價值研究數據和兩次專門觀測活動結果,終於確定了延遲的精確時間。這使他們能夠計算出該白矮星對時空的彎曲作用程度,進而推測出白矮星的質量。

一旦雙星系統中的一個天體質量已知,計算出另一天體的質量就很簡單了——在68.3%的可信區間內用2.14+0.10 0.09 M⊙的公式計算得出。

我們其實並不知道一個中子星能達到多大。通常被引用的數字是3倍太陽質量,但事實上還沒有探測到過超過2.5倍太陽質量的中子星。

在此之前,最大的中子星可能是PSR J2215+5135,鎂線測得質量約為2.27倍太陽質量的一顆脈衝星;或者PSR B1957+20,光譜推測徑向速度進而估算得出高達2.4倍太陽質量的中子星。但團隊指出,這兩種測算方法的精確度可靠性都不及射電時間的方法。

也有稍微小一些的中子星PSR J0348+0432,約2.01倍太陽質量,也是應用了夏皮羅時間延遲方法測得的。

不管最新發現的這顆脈衝星是否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子星,對它的研究都無疑使我們能夠更多了解這些神秘的星體。

蟹狀星雲的視覺合成與X射線圖像,顯示了其中心脈衝中子星(Velar Pulsar)的強磁場和物質引起的周圍星雲能量變化情況。該中子星為一次超新星爆炸的殘留物。圖源:simple.m.wikipedia

「中子星有多神秘就有多迷人,」克羅馬蒂說道。

「這些體積只有城市大小的天體實質上是巨大的原子核體。它們的質量實在是太大了,以致其內部具有某些詭異的特性。尋找物理學和自然界所允許的最大質量極限可以使我們了解大量此領域以及天體物理學中其他未知領域的問題。」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Erica- MICHELLE STARR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發現超大質量的中子星!天文學和緻密物理學的大進步!
    根據一項研究,科學家已經發現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子星。中子星是夜空中最奇怪的星體。他們極度的被擠壓:直徑僅僅只有幾英裡質量卻比太陽還大。測量數據已經顯示有一顆名為MSPJ0740+6620的中子星是第一顆質量至少明確太陽質量兩倍的中子星,這可能是這類星體可以達到的最大質量。
  • 迄今最大中子星密度驚人 質量約為太陽兩倍
    9月4日消息,據媒體報導,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子星,其質量幾乎是太陽的兩倍。  這顆名為PSR J1614-223的中子星的大小與一個小城市差不多,相對而言並不算是一個大的星球,但其密度卻是驚人的高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大中子星 質量為太陽兩倍密度驚人
    圖畫中後面的中子星發射出的脈衝遇到前面這顆白矮星時速度被降低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0月27日報導,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子星,其質量幾乎是太陽的兩倍。這顆名為PSR J1614-223的中子星的大小與一個小城市差不多,相對而言並不算是一個大的星球,但其密度卻是驚人的高,它上面很少量一點物質的質量就高達5億噸!科學家們相信這顆中子星的發現對於我們理解物理學有很廣泛的意義。
  • 科學網—PRL:英科學家測算出中微子質量上限
    通過分析宇宙星系3D圖像
  • 中子星能獲得多少質量?中子星的最大質量是一個激烈爭論的話題
    兩面同伴的大質量中子星,中子星能獲得多少質量?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可能利用對高輻射伴星的觀測,從而鑑定出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中子星。尋找最大值中子星的最大可能質量是一個激烈爭論的話題。知道這一限制可能會對中子星內部結構和組成的模型施加重大限制,而中子星內部結構和組成模型是中子星研究中長期存在的開放性問題。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大中子星是脈衝星PSR J0348 + 0432,其質量為2.01太陽質量。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其他巨大的中子星,以將這一極限推得更高—現在,J0348可能最終被廢th了。
  • 發現有史以來最大質量的中子星!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中子星的質量範圍不大,在1.44倍太陽質量以上(白矮星的最大質量極限,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3.2倍太陽質量以下(中子星的最大質量極限,稱為奧本海默極限)。
  • 直徑只有24公裡,質量卻是地球的33萬倍,最大質量中子星
    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中子星,從理論上講,它幾乎大到無法存在。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的恆星,通常直徑約9公裡。它們是超新星的殘餘。但密度卻大得令人難以置信。此次探測到的中子星,距離地球4600光年,被稱為J0740 + 6620,它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33,000倍,是太陽質量的2.17倍。但這顆恆星直徑只有大約24公裡。
  • 多管齊下揭示奧秘,中子星物理學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去年1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NICER)提供了一些有關中子星質量和半徑迄今最精確測量結果,以及其磁場的數據。張承民繼續解釋道:「此外,中子星頭上還蒙著不少『神秘面紗』,例如,中子星的磁場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觀測發現毫秒脈衝星的磁場比常規脈衝星的磁場低約一萬倍,其演化細節是打開中子星磁場工作的奧秘;中子星的最小磁場和最大磁場由什麼條件決定?觀測看到最快毫秒脈衝星的轉動周期僅1.39毫秒,那麼,宇宙間是否存在更快的轉動?其速度如何形成?
  • 直徑只有24公裡,質量卻是地球的33萬倍,迄今為止最大質量中子星
    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中子星,從理論上講,它幾乎大到無法存在。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的恆星,通常直徑約9公裡。
  • 根據最新的超精準測量,一個常規的中子星僅有13.6英裡寬
    中文簡介: 典型的中子星包含的質量高達 一百萬個地球的,但它們並不比中等大小的城市大。天文學家用太陽質量來描述中子星的重量,其中一個太陽質量等於我們太陽的重量。標準中子星質量通常為1.4太陽質量(物體成為中子星所需的最小重量),但是這一發現將該範圍擴大到2.3太陽質量。根據新的研究,典型的中子星長22公裡(13.6英裡)。這是對這些高度緊湊的超高密度物體的最精確測量。
  • 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子星!質量為太陽的2.14倍!
    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子星!質量為太陽的2.14倍!如果這些殘骸的質量足夠大的話,它可能會形成一個黑洞,一種引力非常強大,甚至光都無法逃逸的天體。如果殘骸的核心質量較小的話,它就會變成一顆中子星,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它的重力強大到可以把質子和電子一起壓碎,形成中子。
  • 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的 「中子星」到底有多大?
    根據目前對中子星的了解,當一顆大型恆星變成超新星時,其內核會在引力作用下發生坍縮,其中的物質被急劇壓縮,直到原子核被壓成一堆核粒子的混合物。這些粒子主要是中子,不過也可能有質子、甚至夸克。「中子星可能有多種不同的組成,不同的粒子間作用力,你可以針對這些提出各式各樣的有趣理論。」沃茨指出,「你可以對不同的中子星採用多種觀測方法、運用多種不同的觀測技術,對這些理論進行交叉驗證。」
  • 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的「中子星」到底有多大?
    因此,想直接測量中子星的體積是不可能的。不過,天體物理學家非常擅長開展間接測量。在當前研究中,他們將多種電磁觀測(以光為基礎)手段、以及實驗室分析和理論模型結合在一起。雖然測算出的半徑範圍較大(就好像說人類的身高介於1.2米至2.4米之間一樣),但對中子星結構的所有測算結果和理論推測都落在了這一範圍之內。但天體物理學家還能更進一步嗎?
  • 中子星有多小?直徑22公裡的球體重達兩倍太陽質量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依據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大多數中子星相當於將兩倍太陽質量塞入一個直徑22公裡的球體,這樣的體積意味著黑洞通常可以直接吞噬整個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變成超新星後殘留的恆星屍體,其密度非常大,一湯匙體積中子星質量放在地球表面,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重量,相比之下一湯匙太陽質量僅5磅。
  • 宇宙中質量最大的中子星:半徑僅20公裡,質量為太陽質量的2.14倍
    中子星是一顆大質量恆星死亡之後的產物,科學家已經知道,當一顆質量為太陽質量1.35到2.1倍恆星死亡後,通常就會形成中子星,如果質量小於太陽質量的1.35倍,就會形成白矮星,而當恆星的質量大於太陽質量2.1倍時,則會形成黑洞。因此,宇宙中質量接近極限的中子星極其罕見,不過,科學家最近發現了一個接近質量極限的中子星:J0740 + 6620 。
  • 聲波最大速度上限算出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為光波的傳輸速度設定了上限:300000千米/秒,但科學家一直不清楚其「孿生兄弟」——聲波在固體或液體中傳播時是否也有速度上限。英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誌中指出,他們發現了聲波迄今最大速度上限:約36千米/秒,了解這一值有望讓材料科學等多領域受益。
  • 宇宙中能觀察的最大質量天體是中子星,它的質量有多大?無法想像
    宇宙中能觀察的最大質量天體是中子星,它的質量有多大?不過科學家對太陽系研究發現,恆星其實並不是宇宙當中質量和密度最大的天體,在宇宙當中比恆星質量密度大的天體還有很多。科學家介紹道,在宇宙中最為常見的天體就是恆星,行星以及衛星,但是在宇宙當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天體,比如說彗星,黑洞還有中子星,科學家解釋道,在宇宙當中質量和密度最大的天體其實就是黑洞,科學家介紹到黑洞一般來說被認為是死後的恆星,因為黑洞的質量和密度都可以說是無窮大的,甚至於黑洞衍生出了引力,都可以將一切給吞噬掉,光也無法逃脫黑洞的魔爪。
  • 錢德拉塞卡極限和奧本海默極限為什麼是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生死線?
    而所謂的錢德拉塞卡極限和奧本海默極限也就是根據電子簡併壓和中子簡併壓的壓力大小計算出來的。這兩個極限是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生死線,一旦突破,就會發生性質的變化,就做不成它們自己了。錢德拉塞卡極限是穩定的白矮星質量上限。這個理論認為,白矮星質量到達太陽的1.44倍,就會發生質變。
  • 理論分析:簡述中子星和黑洞
    奧本海默設想,如果按照茨威基和沃爾特 巴德提出的,大質量恆星因為內核坍塌為超新星提供巨大的能量,恆星內核物質轉化為單一的中子內核,那麼中子星的最大質量就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如果中子星存在任意大的質量,當時科學家們推測的黑洞就不會形成,因為中子星不會因為自身的引力坍塌成為黑洞。顯然奧本海默確信中子星存在一個最大值,如果質量大於這一閾值極限,大質量恆星最終的演化結果就會形成黑洞。
  • 深度解析:黑洞質量的下限和上限是多少?
    中子星在通常情況下都是脈衝星,所以如果我們檢測到了X射線脈衝現象,那麼也就確定了這個致命星是中子星,但如果沒有檢測到,也還是不能說明它就是黑洞。這裡就要通過緻密星的質量來區分了,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中子星的質量最高為3倍太陽質量,如果再大,那麼這個緻密星就可以確定為黑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