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10日發布「中國天眼」FAST的首批成果:
◆ FAST望遠鏡調試進展超過預期,已開始系統的科學產出
◆ 「中國天眼」發現2顆新脈衝星,距離地球分別約1.6萬光年和4100光年
◆ 「中國天眼」有望開啟中國射電天文學10年至20年「黃金期」
10月10日,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在國家天文臺舉行新聞發布會,就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取得的首批成果進行發布。
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向與會媒體及來賓介紹了FAST工程竣工一年來的各項工作進展。國家天文臺李菂研究員對FAST取得的首批成果進行了發布:
一是FAST望遠鏡調試進展超過預期。FAST作為國之重器的大科學裝置,是我國「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備之一,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建設,於2016年9月25日竣工進入試運行、試調試階段。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牽頭國內多家單位,在FAST科學和工程團隊密切協作下,經過一年的緊張調試,現已實現指向、跟蹤、漂移掃描等多種觀測模式的順利運行;調試進展超過預期及大型同類設備的國際慣例;並且已經開始系統的科學產出。
接下來的兩年,FAST將繼續調試,以期達到設計指標,通過國家驗收,實現面向國內外學者開放。同時進一步驗證、優化科學觀測模式,繼續催生天文發現,力爭早日將FAST打造成為世界一流水平望遠鏡設備。
二是我國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脈衝星,探測到數十個優質脈衝星候選體,其中兩顆通過國際認證。
FAST團組利用位於貴州師範大學的FAST早期科學中心進行數據處理,探測到數十個優質脈衝星候選體,經國際合作(如利用澳大利亞64米Parkes望遠鏡),進行後隨觀測認證,目前已通過系統認證兩顆脈衝星,這是我國射電望遠鏡首次新發現脈衝星:
▲ FP1-FAST pulsar #1單脈衝強度
▲ FP2單脈衝強度
搜尋和發現射電脈衝星是FAST核心科學目標。銀河系中有大量脈衝星,但由於其信號暗弱,易被人造電磁幹擾淹沒,目前只觀測到一小部分。具有極高靈敏度的FAST望遠鏡是發現脈衝星的理想設備,FAST在調試初期發現脈衝星,得益於卓有成效的早期科學規劃和人才、技術儲備,初步展示了FAST自主創新的科學能力,開啟了中國射電波段大科學裝置系統產生原創發現的激越時代。未來,FAST將有希望發現更多守時精準的毫秒脈衝星,對脈衝星計時陣探測引力波做出原創貢獻。
【關於脈衝星】
脈衝星由恆星演化和超新星爆發產生,因發射周期性脈衝信號而得名。脈衝星的本質是中子星,具有在地面實驗室無法實現的極端物理性質,是理想的天體物理實驗室,對其進行研究,有希望得到許多重大物理學問題的答案。譬如:脈衝星的自轉周期極其穩定,準確的時鐘信號為引力波探測、太空飛行器導航等重大科學及技術應用提供了理想工具。
2016年2月11日,LIGO合作組宣布首次直接探測到廣義相對論預言已久的引力波之後,對引力波的探測已經成為天文學界的熱門話題。通過對快速旋轉的射電脈衝星進行長期監測,選取一定數目的脈衝星組成計時陣列,可以探測來自超大質量雙黑洞等天體發出的低頻引力波。FAST將有希望發現更多守時精準的毫秒脈衝星,對脈衝星計時陣探測引力波做出原創貢獻。
【關於此次新發現脈衝星】
▲ 圖註:新脈衝星的歸一化平均脈衝輪廓和單脈衝。
A(上)為FP1平均脈衝輪廓,FAST通過約52.4秒漂移掃描(紅色)產生信噪比為Parkes望遠鏡L波段積分2100秒結果(灰色)信噪比的3倍,表現出FAST高靈敏度優勢。
A(下)為FP1單脈衝輪廓。
B為FAST採用跟蹤觀測5分鐘,獲得的另一顆新脈衝星FP2的單脈衝輪廓。
來源:中科院天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