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物理學研究進入黃金時代

2020-12-03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劉 霞

中子星是宇宙間最神秘的天體之一,天文學家目前已了解其如何誕生,但其超緻密內核的結構及其將上演何種劇情,仍是未解之謎。

今年6月初,芬蘭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已經找到有力證據,證明迄今最大中子星內核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將籠罩在中子星頭上的「神秘面紗」又揭開了一層。

無獨有偶,去年1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NICER)提供了一些有關中子星質量和半徑迄今最精確測量結果,包括其磁場的數據。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承民對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說:「本世紀20年代後將有大批科學前沿裝置投入到中子星的研究,比如美國和歐洲的引力波天文臺、中國『天眼』FAST、國際SKA射電陣列等,將中子星研究從過去的多波段時代升級到當今的多信使時代,中子星物理學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中子星密度之大超乎想像

據張承民介紹,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後生成的質量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當一顆恆星死亡後形成緻密星的質量為太陽質量1.35到2.1倍時,常會形成中子星;小於太陽質量1.35倍時,很可能形成白矮星;大於太陽質量3.2倍時,則會形成黑洞。

張承民說:「中子星是宇宙中最緻密的天體之一,其密度之大超乎想像。地球直徑約為12756公裡,如果把地球壓縮為一顆中子星,那麼其直徑僅為44米,由此可見其密度之大。」

中子星身上迷霧重重

天文學家認為,在引力擠壓下,中子星內部的質子和電子會交融形成中子,這也是中子星得名的緣由,但這並非最終結論。

張承民解釋道,天文學家從來沒有近距離透視過中子星,地球試驗室也無法製造出接近其密度的物質,因而,中子星身上迷霧重重。

首先,中子星內部結構一直是物理學領域的重大未解之謎。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中子星內核中心位置由中子霸佔,但其他人則表示,巨大的壓力會將內核物質擠壓成更奇特的顆粒(膠子和夸克)。

其次,對於中子星內部上演的劇情,科學家給出了不少劇本:夸克和膠子在其間自由遊弋;或者,極端能量導致名為「超子」的粒子產生,超子也由三個夸克組成,除上下夸克,至少還包含一個奇夸克;中子星中央是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在這種物質狀態中,所有亞原子粒子的「行為」都像單個量子力學實體等等。但以上諸多情節都未曾獲得證實。

張承民解釋道:「中子星頭上還蒙著不少『神秘面紗』,例如,中子星的磁場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觀測發現毫秒脈衝星的磁場比常規脈衝星的磁場低約10000倍,其演化細節是打開中子星磁場工作的奧秘;中子星的最小磁場和最大磁場由什麼條件決定?觀測看到最快毫秒脈衝星的轉動周期僅1.39毫秒,那麼,宇宙間是否存在更快的轉動?其速度如何形成?更重要的是,迄今還沒有人發現脈衝星與黑洞的『雙星之舞』,它們在宇宙深處存在的比率是多少?這些也是目前中國『天眼』FAST關注的重要科學目標之一。」

張承民指出:「中子星『性格』獨特,研究它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中子星高度緻密,其引力場強度比地球高約億倍,超越了牛頓引力理論範圍,需要藉助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來驗證;其次,中子星的超強磁場也是等離子體理論在極端環境的應用場所;再次,中子星的核心緻密核物質是檢驗各種核物理理論的天然實驗室; 另外,脈衝星精準測量可用於自主導航,還可以驗證愛因斯坦的引力波預言,等等。

張承民強調說:「脈衝星作為轉動中子星,可進行多波段觀測實驗,可大力提升大科學裝置的精密程度,也能為宇宙新發現提供載體。所以,脈衝星和中子星一直是各國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積極關注的熱點。」

NICER欲管窺中子星

據張承民介紹,為揭示中子星的秘密,科學家發射了NICER空間探測器,主要目標是收集脈衝星(旋轉中子星)發出的X射線。

《自然》雜誌的報導指出,NICER觀測結果和其他觀測結果使天體物理學家能確定中子星的質量和半徑,而這兩個屬性可以幫助確定中子星內核正在上演什麼故事。

NICER的首個目標是編號J0030 + 0451的脈衝星,初步觀測結果表明,這顆「孤獨」脈衝星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3或1.4倍,半徑約為13公裡。NICER將繼續對其展開觀測,進一步提高測量其半徑的精度。

NICER團隊希望未來兩三年能使用NICER計算出另外六個目標的質量和半徑,並將其半徑的精度限制在0.5公裡以內。在此精度下,研究人員可以驗證所謂的中子星物質狀態方程,該方程描述了中子星的質量與半徑(或內部壓力與密度)的關係。

此外,他們還計劃未來至少研究幾顆大質量脈衝星,包括目前最大質量中子星記錄保持者——一個為太陽質量2.14倍的中子星,這將使他們探究出中子星的質量上限,即中子星坍塌成黑洞的臨界點。

多管齊下拓寬對中子星認知

儘管在觀測中子星方面,NICER目前一馬當先,但它並非唯一內部深入探究脈衝星「內心」的設備。

2017年,美國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與歐洲的「室女座」(Virgo)探測器攜手,觀測到兩顆彼此併合的中子星產生的引力波,其中包含有關中子星大小和結構的信息。無獨有偶,2019年4月,LIGO觀測到第二次中子星並和事件。但當前設備無法觀測到並和最後一刻的情況,那時兩顆中子星的扭曲最大,相關數據能清楚揭示中子星的內部情況。

《自然》雜誌稱,日本的「神岡」引力波探測器將於今年晚些時候投入使用;印度的引力波觀測天文臺也將於2024年啟動,這些設施與LIGO和Virgo強強聯手,將提高觀測靈敏度,並有可能捕獲中子星並和最後時刻的細節。

據張承民介紹,放眼未來,一些儀器設備已列入計劃,它們或許可以開展NICER和目前的引力波觀測站無法進行的觀測活動。例如,中國和歐洲預計將於2027年發射「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衛星,研究單獨中子星及雙星中子星,幫助確定它們的狀態方程。另外,「寬帶能量X射線光譜時間分辨天文臺」將使用NICER的熱點技術,以更高精度確定至少20個中子星的質量和半徑,這一天文臺擬於本世紀30年代發射。

張承民說:「過去科學家在光子的視線下觀察中子星,以後將在各種宇宙視線下查看中子星的全景,並且探測精度也伴隨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及人工智慧大數據不斷升級,開拓出精細與精準的中子星認知時代。」

相關焦點

  • 多管齊下揭示奧秘,中子星物理學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中子星是宇宙間最神秘的天體之一,密度更高將進入黑洞,天文學家目前已非常了解其如何誕生,但其超緻密內核的結構及其間上演何種劇情,仍是未解之謎。而且,觀測到脈衝星與黑洞的史詩級「共舞」,也讓不少科學家心生嚮往。
  •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將對物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將對物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過去40年,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
    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記者劉霞)過去40年,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芬蘭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已經找到有力證據,證明迄今最大中子星內核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這一結論或。
  • 中子星物理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有了這些聯合觀測的結果,研究者們已經擺好架勢,準備直擊中子星內容物這一問題的核心。對於這一領域的許多人來說,這些結果標誌著對宇宙中這些最撲朔迷離的天體的研究的一個轉折點。「這是中子星物理研究的黃金時代的開始。」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Jürgen Schaffner-Bielich說。
  • 中子星內被證實存在夸克物質,引力波學黃金時代正在開啟
    在過去的40年中,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我們周圍所有的普通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包括緻密的原子核和帶負電荷的電子。而原子核包括質子和中子。然而,在中子星內部,原子物質會塌縮成密度極高的核物質。在核物質中,中子和質子被緊緊地擠壓在一起。
  • 如果你相信引力波的話,那麼夸克星存在於中子星內部
    大質量恆星死亡後通過超新星爆發遺留下的殘骸——中子星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為緻密的天體。一顆質量與太陽質量相當的中子星,半徑僅為10公裡左右,密度高達10^15克/立方釐米,這超過了原子核的密度。根據目前的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學知識人們還不能確定中子星內部究竟是由什麼樣的基本粒子組成的。
  • IBM科學家談——我們正在進入量子計算研究的黃金時代
    Mark Ritter, IBM研究院傑出研究員198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建議計算機科學家們研發基於量子物理學的新型計算機。這與我們目前所用的計算方法大相逕庭,必須重新規劃和設計整個計算基礎架構。但這些挑戰並未阻止物理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們的努力,目前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事實上,我認為我們正在進入量子計算研究的黃金時代。我所負責著的IBM沃森研究實驗室 (T.J.
  • 引力波發現未知天體,可能是介於中子星和黑洞之間的夸克星
    2015年,LIGO天文臺首次探測到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這標誌著引力波天文學進入一個黃金時代。最近,天體物理學家探測到了迄今為止最奇怪的引力波信號。此次碰撞是在2019年8月被LIGO-Virgo聯合探測到的,研究人員對引力波的新分析結果發表在6月23日的《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結果顯示,這次碰撞是一次黑洞與神秘天體的碰撞。
  • 首次觀測到:物質呈螺旋狀,進入中子星的12天完整過程!
    莫納什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合作研究,首次觀測到了物質呈螺旋狀進入遙遠中子星的12天完整過程,引發了比太陽亮數千倍的X射線爆發。這項由莫納什大學物理與天文學學院博士生阿黛爾·古德溫領導的研究,在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發表,並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首次觀測到:物質呈螺旋狀,進入中子星的12天完整過程!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莫納什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合作研究,首次觀測到了物質呈螺旋狀進入遙遠中子星的12天完整過程,引發了比太陽亮數千倍的X射線爆發。在這一項國際合作研究中,科學家們觀察到一顆「吸積」的中子星進入爆發階段,這項研究工作涉及五個研究小組、七個望遠鏡(五個在地面,兩個在太空),以及15名合作者。
  • 中子星內部異物質的存在現已被證實
    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研究中子星的內部,假設其內部在足夠高的熱量和密度下,中子會進一步分解成它們的組成夸克。Vuorinen和他的團隊利用了引力波信號與新的理論和粒子物理結果一起產生其誘人的計算,結果表明如果這些核心是夸克物質將更能解釋出現的事實現象。目前,中子星逐漸成為了宇宙中最「美味」的物體。
  • 中子星內部異物質的存在現已被證實
    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研究中子星的內部,假設其內部在足夠高的熱量和密度下,中子會進一步分解成它們的組成夸克。Vuorinen和他的團隊利用了引力波信號與新的理論和粒子物理結果一起產生其誘人的計算,結果表明如果這些核心是夸克物質將更能解釋出現的事實現象。
  • 科學家用粒子加速器做新研究:改變對中子星的認識
    用粒子加速器開展的新研究或將改變我們對中子星的認識 北京時間8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中子星最近似乎有「捲土重來」之勢。去年最重要的天體物理學發現就來源於中子星,並且宇宙中大部分金等重元素可能都由中子星提供。
  • 中子星核心存在大量夸克,介於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夸克星可能存在
    這個核心最終可能會成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的其中一種,這取決於它的質量。我們知道原子由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組成,它們的自旋均為半奇數,因此它們是費米子,滿足泡利不相容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不允許兩個相同的半整數自旋的粒子同時佔據相同的量子態,因此產生了一種抵抗壓縮的壓力。
  • 簡潔的中子星參數源於黑洞「無毛定律」
    天體物理學家一直尋找以一種簡潔語言描述中子星的特性,中子星是極為複雜的宇宙天體,科學家在「中子星物理學」研究中似乎只能使用繁複、多樣的物理語言。在義大利SISSA科研機構的天體物理學最近在《物理評論通訊》雜誌發表了」中子星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他們在文章中表述了中子星特性的簡潔語言,他們使用的物理語言與科學家想像的情形正好相反,這些語詞具有很好的簡潔性和有效性,他們在描述中子星時使用的語言與物理學家在描述黑洞時使用的語言十分相似。物理學家怎樣以多樣的語言方式描述一個物體的性質?
  • 在超新星的心臟中發現「缺少」中子星的跡象
    研究人員相信,利用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他們發現爆炸的殘餘物(一種被稱為中子星的超稠密屍體)隱藏在超新星的塵埃中。「我們非常驚訝地看到在超新星遺蹟灰塵厚雲做這個溫暖的斑點,」美佳子松浦晃一郎,在加的夫大學的天文學家,誰發現了一滴的研究人員之一,在聲明中說。「雲中一定有某種物質加熱了塵埃並使之發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建議在塵埃雲內部藏有一個中子星。」
  • 中子星中的夸克物質
    中子星內部的「細胞核」是一種不尋常的物質,由稱為夸克的亞原子粒子組成。 物理學家通過分析2017年8月中子星碰撞期間形成的引力波(符號GW170817)收集了新數據。數據顯示,中子星的核心密度非常高,以至於原子核不再存在,而是集中在夸克物質上。這是認識極端分子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不同類型的中子星具有怎樣的特性,吞噬中子星的黑洞能被觀察到?
    宇宙中的中子星就是一種奇怪而迷人的天體,它同時也代表了很多物理學家急切渴望了解的一種極端物質形態。並且,這還是一種不能直接訪問的天體,因為其強烈的引力場,足以在到達地面之前,就將我們的任何宇宙飛船拉扯成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