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磅!首次觀測到:物質呈螺旋狀,進入中子星的12天完整過程!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莫納什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合作研究,首次觀測到了物質呈螺旋狀進入遙遠中子星的12天完整過程,引發了比太陽亮數千倍的X射線爆發。這是第一次如此詳細地觀測到這樣的事件:以多個頻率,包括光學和X射線的高靈敏度測量。幾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沒有弄清這種「開啟」過程背後的物理原因,部分原因是對這一現象的全面觀察非常少。
-
歐洲南方天文臺首次直接觀測到行星誕生:塵埃和氣體呈螺旋狀旋轉
歐洲南方天文臺首次直接觀測到行星誕生:塵埃和氣體呈螺旋狀旋轉 Emma Chou • 2020-05-21 18:24:22 來源:前瞻網 E2936G0
-
科學家觀測到中子星與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引力波現象。從那時起,引力波的探測變得越來越陌生,科學家迫切希望揭曉其中謎團,目前一支研究小組宣稱,首次探測到有比已知最大中子星更大、比已知最小黑洞更小的天體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
人類首次看見:黑洞吞下了宇宙最緻密物質
人類,首次觀測到黑洞與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信號。來源 | 科學美國人撰文 | Charlie Wood編譯 | 吳非北京時間8月15日5時11分18秒,位於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義大利的Virgo引力波探測器同時觀測到一組引力波信號。
-
中子星的爆發有多可怕?美國天文學家觀測到了,看看他們怎麼說
根據6月4日消息稱,在虛擬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一支由國際工作者組成的天文團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詳細記載了一篇關於一顆編號為「SAX J1808.4-3658」的中子星爆發過程的報告。這一報告是自從人類探索外太空至今,天文學家首次觀看到中子星爆發的全過程,對今後人類的天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那麼什麼是中子星呢?中子星(neutron star)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
-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
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記者劉霞)過去40年,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芬蘭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已經找到有力證據,證明迄今最大中子星內核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這一結論或。
-
中子星上全是中子嗎?在中子星內部,物質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原子核會被壓碎,核外電子會進入到原子核內的質子裡,從而形成中子,所以說中子星上的物質是以中子簡併態的形式存在的。在中子星上,不同區域的物質密度是不同的。中子星是一種極為緻密的天體,在中子星的表面,物質的密度大約在每立方釐米8000萬噸以上,而在中子星的內部,物質的密度卻可能達到每立方釐米20億噸。中子星內部的物質密度是非常驚人的,這不能不讓我們懷疑,在如此高密度的星體內部,物質真的能夠保持中子簡併態嗎?很可能不行。
-
中子星上全是中子嗎?在中子星內部,物質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恆星內部的氫核聚變使得恆星可以發光發熱,為漆黑的宇宙空間帶來點點光明,而恆星在氫核聚變的過程中會大量消耗掉星體之中的氫元素,如太陽質量一般大小的恆星每秒鐘都能夠將400萬噸以上的氫元素聚變成為氦元素,對於質量更大的恆星而言,氫元素的消耗速度就更快了。
-
中子星物理學研究進入黃金時代
無獨有偶,去年1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NICER)提供了一些有關中子星質量和半徑迄今最精確測量結果,包括其磁場的數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承民對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說:「本世紀20年代後將有大批科學前沿裝置投入到中子星的研究,比如美國和歐洲的引力波天文臺、中國『天眼』FAST、國際SKA射電陣列等,將中子星研究從過去的多波段時代升級到當今的多信使時代,中子星物理學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
中子星地殼中這種物質形似通心粉 卻比鋼鐵堅硬100億倍
所謂的「核通心粉」是中子星外地殼的核心物質,以極其緻密的結構形式存在,其形狀類似於不同類型的通心粉,比如千層面和義大利式細麵條。利用一臺超級計算機運行了需要200萬小時的處理器時間的模擬,研究人員首次揭示了中子星地殼破裂的方式。
-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距離地球11000光年中子星,你知道它多可怕麼
該報告稱一支由國際工作者組成的天文團隊觀測到了中子星的爆發過程,該中子星編號為「SAX J1808.4-3658」。那麼SAX中子星是一顆怎樣的星球?該研究團隊又是如何觀測到中子星的爆發過程呢? 天文學家在研究宇宙天體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密度極大的天體,它的密度僅次於肉眼不可見的黑洞,這就是中子星。
-
中子星內被證實存在夸克物質,引力波學黃金時代正在開啟
在過去的40年中,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我們周圍所有的普通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包括緻密的原子核和帶負電荷的電子。而原子核包括質子和中子。然而,在中子星內部,原子物質會塌縮成密度極高的核物質。在核物質中,中子和質子被緊緊地擠壓在一起。
-
首次觀測到450光年外恆星的巨大日冕物質拋射!
研究人員首次以完整的方式確定並表徵了活躍恆星HR 9024大氣中的一次強烈噴發,其特徵是x射線的強烈閃光,隨後釋放出一個巨大的等離子體氣泡,即含有帶電粒子的熱氣體。這是首次在太陽以外的恆星上觀測到日冕物質拋射,日冕是恆星的外層大氣。
-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將對物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將對物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過去40年,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
天文學家首次觀看到一顆中子星的爆發過程
天文學家首次以精美的細節捕捉到了導致這種劇烈爆發的瞬間。周一在虛擬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詳細記錄了SAX J1808.4-3658的極端爆發,這是一顆距離地球約11000光年的中子星,其自轉速度快得令人難以想像,每秒鐘就會旋轉401次。不過,從中子星的角度來說,這也是正常的,因為這些奇異的宇宙巨獸是宇宙中最極端的物理現象。
-
外媒:科學家首次探測到黑洞吞噬中子星
參考消息網8月21日報導外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表示,他們在引力波的幫助下首次探測到了吞噬中子星的黑洞。據埃菲社8月19日報導,作為該發現參與方之一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19日發布公告說,中子星和黑洞都是死亡恆星的超高密度殘骸。
-
中國螺旋狀與扇狀UFO(精彩圖文)
1987年8月27日,上海龍華氣象站觀測場,實習生陳鋒按慣例來巡視氣象儀器。晚上20時左右,當她抄錄完大小百葉箱的數據後,職業性地抬頭想觀測一下空中的雲,卻正好捕捉到了一個螺旋狀的不明飛行物。 她迅速打電話到中心氣象臺,但那裡的雷達顯示儀卻未發現任何異常。
-
致命舞者的秘密——中子星,飛旋的小巨人
每立方釐米中子星物質的質量都在一億噸以上,這個密度,其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了。如果去掉周圍的空間,把無數個「核桃」擠在一起,就是中子星了(電子被巨大的壓力壓縮到原子核中,同質子中和,變成中子,使原子變得僅由中子組成。中子簡併壓支撐住了中子星,阻止它繼續塌縮成為黑洞)。
-
黑洞吞噬光、恆星、中子星,黑洞中心是什麼?
黑洞是一種特殊的天體,"黑"意味著它不會向外界發射或反射任何光,"洞"意味著它可以吞噬任何物質,包括光,一旦墜落進去,就會成為它的一部分。黑洞吞噬天體,被認為是目前宇宙中最神秘和最令人震驚的場景。最近,科學家第一次觀察到黑洞吞噬中子星的引力波。黑洞還吞下了些什麼?
-
人類首次觀測到中子星的真正樣子,表面不明的白色區域是什麼?
在宇宙中有一種由恆星衰變形成的神秘天體——中子星,當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的時候,通常會根據質量大小的不同進行轉變,中子星是一種質量超過太陽3倍左右的恆星形成的衰變體,長久以來科學家並沒有直接觀察到中子星的樣子,只知道這是一顆會從兩極發出輻射光束的變異星體,不過通過用X射線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