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觀測到中子星的真正樣子,表面不明的白色區域是什麼?

2020-12-06 痴狂科學

在宇宙中有一種由恆星衰變形成的神秘天體——中子星,當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的時候,通常會根據質量大小的不同進行轉變,中子星是一種質量超過太陽3倍左右的恆星形成的衰變體,長久以來科學家並沒有直接觀察到中子星的樣子,只知道這是一顆會從兩極發出輻射光束的變異星體,不過通過用X射線對雙魚座的J0030+0451的中子星進行觀察,科學家首次看到了中子星表面的真正樣子。

J0030+0451中子星

中子星雖然是一顆恆星衰變的天體,但密度卻是宇宙中僅次於黑洞的最大天體,由於強大的壓力把恆星上的物質都壓縮成了密度極高的中子,同時本身會進行高速的自轉並從兩極發射出亮度極高的輻射波,這種輻射波會照射到很遠的地方,科學家曾認為宇宙中神秘的射電暴就是由中子星產生的脈衝,不過很快就否定了這個說法。

編號為J0030+0451的中子星位於1100光年之外的雙魚座,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3倍,但直徑卻只有26公裡,科學家使用的是國際空間站上的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NICER)對這顆中子星進行了X射線的探測,令人驚奇的是在形成的圖像中能看到中子星南半球區域有幾處白色的光斑,顯然這是首次觀察到中子星的表面情況,科學家認為中子星由於強烈的引力會扭曲光線,這幾處白色的不明區域並不是真實的樣子,具體是什麼物質還需要進一步的探明。

通常中子星的輻射波會隨著星體的高速自轉猶如燈塔一樣不斷擴散到宇宙空間中,這些輻射波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來說具有很強的殺傷力,不過幸運的是人類觀察到的中子星都距離地球非常遙遠,這些輻射波到達地球時已經非常微弱了,但對於中子星為什麼會發射出如此強輻射的脈衝還不得而知,這次在J0030+0451的中子星表面發現的白色區域已經是人類觀測宇宙天體的裡程碑了。

對於中子星依舊有許多無法了解的謎團,這種高密度的天體是屬於氣態行星、巖石行星還是恆星那樣的等離子體呢?又或許是人類未知的另一種形態。

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這裡將帶給您一個全新的視角看世界!

相關焦點

  • 盤點人類在太空中11個精彩的發現,在太空中看日食會更加壯觀
    自從人類進入太空時代以後,發現了宇宙中有無數的星系和各類天體,下面來看看人類在地球以外有過哪些精彩的發現。2、中子星的表面人類首次觀測到中子星表面的樣子,這是1100光年以外的雙魚座的中子星,發現表面有奇怪的白色區域,這是通過X射線探測出來的效果,通常認為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衰變以後的產物。
  • 中子星VS黑洞:人類觀測到宇宙中,一場來自9億年前的天體廝殺
    這個問題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而且科學家們最近首次觀測到了,一場來自9億年前的終極天體間打架時的"現場直播"(儘管人類站得有些遠,看得不是太清楚)。據外媒報導,在今年的8月14日一場發生在遠古時期的"星際戰爭"所產生的時空漣漪,在擴散到地球時,被精密的引力波觀測儀器捕捉並記錄了下來。
  •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距離地球11000光年中子星,你知道它多可怕麼
    黑洞是宇宙中威力強大的殺手,它可以將周圍的一切吞噬乾淨,甚至連光線都難以倖免,如果說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那麼中子星應該是造物主引導人類去探索黑洞的橋梁。黑洞和中子星在多方面較為相似,這也對科學家研究中子星有很大幫助。
  • 人類首次探測到由中子星相撞產生的引力波,破解「黃金白銀」的起源
    人類首次探測到了由中子星相撞產生的引力波。同時,驗證了雙中子星併合的時候會產生大部分超重元素金、銀等。 北京時間2017年10月16日22:00(美國東部時間10月16日10時),LIGO/Virgo聯合全球各大天文臺在華盛頓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其在引力波探測中的新發現和相關細節。
  • 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觀測到太陽高能粒子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探測到SEP,這個事件能很好的幫助我們驗證儀器性能;同時,我們也對這個SEP的加速機制和加速源區做了詳細的分析。而搭載在上面的月球中子和輻射劑量儀器(LND, 圖2),也同樣進行了23個月晝的觀測。LND主要由德國基爾大學研製,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用來測量月球表面的輻射劑量率。前兩個月晝(2019.1.3-2019.2.15)的觀測結果表明,月球表面的輻射強度大約為57µSv/h,大約是地球上輻射強度的100倍左右(Zhang et al. 2020, Space.
  • 「雙子」,中子與中子星——漫談朗道與中子星
    天文學家觀測發現的若干類高能天體現象與中子星的存在緊密相關,而物理學家則將中子星當作重要的天體實驗室來認識自然基本規律。值得一提的是,中子星概念最早由朗道提出,歷史上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初中子的發現。對這段膾炙人口歷史的回顧,不僅使人因身臨其境地體會「微觀」與「宇觀」的學科交融而受益,而且有助於培養科學創新精神。這一題材在基礎物理教育中顯然具有現實意義。
  • 中子星是由簡併中子構成的緻密星,具有強磁場的中子星是脈衝星
    「中子星」與「脈衝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顆年輕的「中子星」可以通過冷卻來產生輻射,但是更多的是通過射電觀測來研究中子星的,因為中子星大部分都具有很強的磁場,比通常的恆星磁場要高几億倍到幾千億倍,因此中子星也是宇宙裡具有最強磁場的天體。
  • 中美學者觀測到來自66億光年外的「磁星之光」
    新華社合肥4月11日電(記者徐海濤)4月10日公布的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引起全世界關注,但雙中子星合併除了產生黑洞,是否還可能產生磁星?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薛永泉領銜的中美合作科研團隊,觀測到一個持續約7小時、來自約66億光年外的獨特X射線輻射信號,各種關鍵數據表明其極有可能源於雙中子星合併之後產生的磁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4月11日刊登了這個重大研究發現。中子星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天體之一,它幾乎全部由中子組成,具有超高密度和超強磁場,是檢驗基本物理規律極佳的天然實驗室。
  • 緻密星團中黑洞-中子星的併合可能無法釋放電磁波
    李子琦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5-black-holes-neutron-stars-merge.html在如圖中所示的球狀星團NGC3201這類天體稠密的環境中,黑洞-中子星併合無法被觀測到,即在融合過程中不釋放電磁輻射。
  • 一個人落到中子星上會怎樣?
    在恆星的生命末期,根據其自身的質量,經過重力崩潰後會形成三種形態:白矮星、中子星以及黑洞,這是宇宙常見的三種極端天體,拋開黑洞這個「掛壁」不談,中子星才是基於人類當下認知的物理法則極限的天體。由於其物質存在基礎已經打破了物質的常規結構,中子星的密度極大,達到了每立方釐米一億噸甚至更高,以滿載排水量超過10萬噸、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尼米茲號航空母艦為例,中子星上每一立方釐米的物質就比這艘航母重數百上千倍。如果把地球的密度放大到中子星大小,那地球的直徑將只有22米。
  • NASA又觀測到太陽表面出現神秘的立方體,在多年前就被發現過
    由歐洲和NASA共同研製的SOHO衛星是專用來觀察太陽活動的探測器,這枚衛星能讓我們在不同的光譜下觀察太陽,然而近些年人們從SOHO衛星傳回的太陽圖像中總能發現有不明物體在附近,雖然NASA的專家解釋為光線的錯覺或儀器的故障,但UFO愛好者認為這並不能解釋一些經常出現的神秘物體,近日國外網友又從最新的太陽日光層觀測圖像中發現了一個黑色的立方體,並指出這個神秘物體常年在太陽表面活動
  • 科學家首次在中子星碰撞中發現重元素,這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
    在這個爆炸過程中,有可能也會形成一些重元素,而中子星是宇宙中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一種超高密度天體。中子星的密度大到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每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就可以重達一億噸以上,直徑僅20公裡的中子星,其質量就能夠達到二個太陽質量。可見它的密度有多大了。於其恐怖的密度加上強大的引力,中子星內部的質子和電子已經完全被擠壓在一起形成中子。
  • 人類首次「看見」引力波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 題:人類首次「看見」引力波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國際天文界再次被引力波刷屏。多國科學家16日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雙中子星合併產生的引力波及其伴隨的電磁信號。中子星引力波怎麼探測?引力波解答了哪些疑問?還有哪些未解之謎?
  • 引力波大發現:雙中子星併合撞開宇宙起源新大門
    據悉,本次引力波事件GW 170817是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由兩顆中子星併合產生的新型引力波事件(區別於以往發現的雙黑洞併合),發生在距離地球1.3億光年之外的編號為NGC 4993的星系中。第一,首次探測到雙中子星併合。LIGO項目組成員、美利堅大學天體物理學家格雷戈裡·哈裡表示,此前觀測到的引力波均來自黑洞。黑洞完全由扭曲時空構成,本質上沒有物質,而中子星卻是一個切實星體,觀測兩個中子星併合與觀測兩個原子核併合「並沒有什麼不同」,因此能深入了解核物質的行為。
  • 科學家剛剛發現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子星(或最小的黑洞)
    自愛因斯坦預言引力波的存在,到其被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成功探測,經歷了整整百年時間。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了這種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波。從那時起,引力波信號的探測變得更加神秘,科學家們也變得更興奮。現在,相關研究人員宣布,他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引力波信號,這種引力波信號是由一個比已知的最大中子星大,但比已知的最小黑洞小的物體碰撞產生的。
  • 科學家觀測到中子星與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引力波現象。從那時起,引力波的探測變得越來越陌生,科學家迫切希望揭曉其中謎團,目前一支研究小組宣稱,首次探測到有比已知最大中子星更大、比已知最小黑洞更小的天體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 方糖大小能壓垮地球,小小固體重量比肩珠峰,中子星究竟是什麼?
    關於中子星,需要簡單了解的二三事中子星究竟是什麼東西?很多人對此感到疑問,它是因十分龐大的引力坍塌所形成的恆星,體積很小,每一顆中子星的質量都等同於一個龐大的行星,甚至可以壓垮地球,一座中大城市的規模,也無法與它們的直徑相提並論。
  • 中子星都是中子構成的麼?有沒有什麼依據呢?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中子星的構成中子星之所以叫做中子星,原因就是中子星基本上是由中子構成的。中子星大致可以分為三層,核心部位壓力巨大,是由超子構成的。中間層是由自由中子構成的。表面由於中子會發生β衰變,衰變成電子、質子、中微子。因此,中子星並不是完全由中子構成,但絕大部分都是中子。不過即使是這樣,中子星也已經和多數天體有非常大的不同了,那這種不同是如何造成的呢?這其中就涉及到了恆星的演化。
  • 方糖大小竟能壓垮地球,小小固體重量卻堪比珠峰,中子星到底是什麼?
    關於中子星,需要簡單了解的二三事 中子星究竟是什麼東西?很多人對此感到疑問,它是因十分龐大的引力坍塌所形成的恆星,體積很小,每一顆中子星的質量都等同於一個龐大的行星,甚至可以壓垮地球,一座中大城市的規模,也無法與它們的直徑相提並論。
  • 如果中子星碰撞變黑洞,地球讓黑洞吃了,人類會進入另一個空間?
    由於黑洞難以直接被觀測到,所以人類是在2019年才親眼目睹了首張「黑洞照片」,而這個黑洞的實際位置就處於M87星系的中心區域,質量更是高達太陽的65億倍左右。很多時候,科學家們都是通過黑洞的「吸積」過程會有輻射產生,從而將黑洞的位置和質量等信息估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