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首次觀看到一顆中子星的爆發過程

2020-11-25 環球網

本文轉自【cnBeta.COM】;

脈衝星是中子星的一種,也是亂七八糟的吃貨。有時,當它們吞噬同伴恆星時,會吐出大量的能量。天文學家首次以精美的細節捕捉到了導致這種劇烈爆發的瞬間。周一在虛擬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詳細記錄了SAX J1808.4-3658的極端爆發,這是一顆距離地球約11000光年的中子星,其自轉速度快得令人難以想像,每秒鐘就會旋轉401次。不過,從中子星的角度來說,這也是正常的,因為這些奇異的宇宙巨獸是宇宙中最極端的物理現象。

中子星的密度非常大,如果你把雙手合攏,用中子星的材料裝滿,你所持有的東西大約有5座珠穆朗瑪峰的重量,因為它們是如此密集,它們產生了一些宇宙中最強大的引力場。而這些極端的物理學原理,也是讓文學家如此著迷的部分原因。

他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增殖中子星",那些被氣體和碎片盤狀物包圍的中子星。這些類型的脈衝星與一顆 "正常 "恆星(如我們的太陽)同在一個軌道上,由於其巨大的引力,它們會在數月到數年的時間裡從恆星上吸走物質。最終,它們會吸走足夠多的物質,使其升溫並螺旋式地進入恆星,形成巨大的爆發,釋放出比太陽強大數千倍的能量。

古德溫和一隊國際合作者用7臺不同的望遠鏡觀察SAX,其中包括美國宇航局的Swift X射線天文臺和國際空間站上的NICER儀器。天文學家看到漸漸增大的脈衝星過渡到爆發狀態。

目前的理論認為,整個過程應該需要兩到三天左右的時間,但該團隊觀察到的延遲卻長達12天。他們認為,這種延遲可能是因為SAX周圍的塵埃和氣體盤由比大多數盤子更多的氦氣組成。這可能延緩了爆發過程。

這項工作將發表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月刊》雜誌上,從周五起可在預印本伺服器arXiv上查閱。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遙遠的孤單的中子星
    Credits: X-ray (NASA/CXC/ESO/F.Vogt et al); Optical (ESO/VLT/MUSE & NASA/STScI)天文學家們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位於智利的甚大望遠鏡
  •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距離地球11000光年中子星,你知道它多可怕麼
    脈衝星是中子星的一種,也是可怕的吃貨。美國天文學會在本周的會議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子星爆發的報告。該報告稱一支由國際工作者組成的天文團隊觀測到了中子星的爆發過程,該中子星編號為「SAX J1808.4-3658」。那麼SAX中子星是一顆怎樣的星球?該研究團隊又是如何觀測到中子星的爆發過程呢? 天文學家在研究宇宙天體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密度極大的天體,它的密度僅次於肉眼不可見的黑洞,這就是中子星。
  • 天文學家終於破譯16300光年外,來自中子星的奇怪X射線爆發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天文學家在X射線爆發中發現了一種罕見的模式,它來自不超過16300光年遠的中子星系統。該恆星系統MAXIJ1621 XRT 501於2017年10月9日首次出現在SWIFT/−深星系平面勘測的數據中,它是空間中一個奇怪的點,隨著X射線不可預測地閃爍。現在研究人員在一篇新研究論文中寫道:這是一個雙星系統的跡象,它既包含一顆正常恆星,也包含一顆中子星或黑洞。
  • 天文學家終於破譯16300光年外,來自中子星的奇怪x射線爆發
    天文學家在X射線爆發中發現了一種罕見的模式,它來自不超過16300光年遠的中子星系統。該恆星系統MAXIJ1621 XRT 501於2017年10月9日首次出現在SWIFT/−深星系平面勘測的數據中,它是空間中一個奇怪的點,隨著X射線不可預測地閃爍。現在研究人員在一篇新研究論文中寫道:這是一個雙星系統的跡象,它既包含一顆正常恆星,也包含一顆中子星或黑洞。中子星和黑洞都可以產生不可預測的X射線,因為它們從伴星吸收物質,但方式非常不同。
  • 中子星的爆發有多可怕?美國天文學家觀測到了,看看他們怎麼說
    根據6月4日消息稱,在虛擬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一支由國際工作者組成的天文團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詳細記載了一篇關於一顆編號為「SAX J1808.4-3658」的中子星爆發過程的報告。這一報告是自從人類探索外太空至今,天文學家首次觀看到中子星爆發的全過程,對今後人類的天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那麼什麼是中子星呢?中子星(neutron star)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
  • 每秒轉動401次的中子星,距離地球11000光年,它在瘋狂吞噬恆星
    據環球網6月4日的消息,美國天文學會在本周的會議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子星爆發的報告。該報告稱一支由國際工作者組成的天文團隊觀測到了中子星的爆發過程,該中子星編號為「SAX J1808.4-3658」。據了解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看到中子星爆發的全過程,對之後的天文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
  • 首次探測到來自銀河系「磁星」的強烈射電爆發,揭開神秘現象
    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來自銀河系磁星的強烈射電爆發,來自加拿大領導的天文學家團隊,包括麥吉爾太空研究所和麥吉爾大學物理系研究的最新數據強烈表明,磁星可能是一些快速射電爆發(FRB)的來源(磁星是一種被認為具有極強磁場的中子星)。
  • 中子星爆炸碰撞仍在發射x射線,這讓天文學家們感到困惑
    當兩顆中子星在距離地球1.3億光年的地方相撞時,都將會整個亮起來。2017年8月17日,宇宙中一些密度最大的物體之間的碰撞產生了引力波和飛濺的煙花。地球上的幾十個望遠鏡捕捉到電磁波譜中不同波長的罕見合併。
  • 中子星合併3年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中子星碰撞噴流的X射線餘暉想像圖。NASA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 / CI實驗室還記得3年前,2017年8月17日發現的「千新星」嗎?轟動一時。那是人類首次觀測到中子星的合併,也是第一次採用「多信使」的方法,也就是同時通過引力波和多個頻段的電磁波,對同一個天文現象進行同步觀測。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那麼中子星的密度到底有多高呢?和白矮星一樣,中子星的密度也並不一致,質量越高的中子星,它的密度也越高,不過最小的中子星,它的密度也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8000萬噸,而大質量的中子星密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20億噸。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和白矮星一樣,中子星的密度也並不一致,質量越高的中子星,它的密度也越高,不過最小的中子星,它的密度也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8000萬噸,而大質量的中子星密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20億噸。只是列出數字並不足以讓人對中子星的密度產生切身的感受,那麼我們就來舉一個例子吧,地球的平均密度大概為每立方釐米5.5克左右,從數字上來看,這就與中子星每立方釐米8000萬噸相差甚遠,那麼如果我們將地球擠壓成一顆與中子星密度相等的天體,那麼地球會縮小到何種程度呢?地球將會變為一顆直徑在20米左右的小球。中子星如此令人驚嘆的密度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
  • 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特殊的磁星,它居然也有脈衝星的表現性質
    在2020年底,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獨特的磁星,天文學家們將這個成員放在了新的分類列表中,因為它很稀有,也很特殊。NASA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新觀測結果確定它是脈衝星,這意味著它可以發出規則的光脈衝。磁星是中子星的一種,它是一個密度驚人的天體,主要由緊密堆積的中子組成,中子是在超新星爆發期間由大質量恆星的坍塌核心形成的。 使磁星與其他中子星區分開的原因是,它們在宇宙中還擁有最強大的已知磁場。做個類比,我們星球磁場的強度約為1高斯,而冰箱磁鐵約為100高斯,而磁星具有大約一億億高斯的磁場。如果一顆磁星距離我們有65000公裡,它就可以擦除地球上所有信用卡的數據。
  • 研究稱中子星碰撞可能產生了擁有極強磁場的罕見磁星
    科學家認為,這種類型的短爆發生在兩顆中子星碰撞時,所以當望遠鏡看到其中一顆時,就會瘋狂地爭奪電磁波譜上其他波長的觀測數據。有關的碰撞發生在大約55億年前,但我們的望遠鏡現在才接收到這些信號。來自哈勃的近紅外圖像顯示了一個極其明亮的暴發--比以往看到的任何一顆千億星都要亮10倍左右(儘管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幾顆被觀測到)。
  • 天文學家首次在另一個星系發現一顆候選行星
    自 1992 年以來,天文學家已經在銀河系內發現了數千顆行星。現在,Harvard-Smithsonian 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文學家首次在另一個星系發現了一顆候選行星。這顆行星位於 2300 萬光年外的大熊星座附近的 M51 漩渦星系,被命名為 M51-ULS-1b,比土星略小,圍繞一個雙星系統運動,它與母星的距離大約十倍於日地距離。之所以能發現這顆行星是因為雙星系統之一是中子星或黑洞,正在吞噬附近的巨大恆星,在此過程中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
  • 首次觀測到:物質呈螺旋狀,進入中子星的12天完整過程!
    莫納什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合作研究,首次觀測到了物質呈螺旋狀進入遙遠中子星的12天完整過程,引發了比太陽亮數千倍的X射線爆發。這項由莫納什大學物理與天文學學院博士生阿黛爾·古德溫領導的研究,在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發表,並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首次觀測到:物質呈螺旋狀,進入中子星的12天完整過程!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莫納什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合作研究,首次觀測到了物質呈螺旋狀進入遙遠中子星的12天完整過程,引發了比太陽亮數千倍的X射線爆發。在這一項國際合作研究中,科學家們觀察到一顆「吸積」的中子星進入爆發階段,這項研究工作涉及五個研究小組、七個望遠鏡(五個在地面,兩個在太空),以及15名合作者。
  • 黑洞和中子星碰撞合併事件:不產生可探測到的光線
    來源:新浪科技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證實黑洞之間以及中子星之間會發生合併,他們正在期待首次觀測黑洞與中子星合併,這樣的碰撞事件有助於驗證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是對太空引力作用的最佳描述。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迄今為止,天文學家還沒有觀測到黑洞與中子星碰撞事件,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種碰撞事件會釋放大量能量,但出乎意料的是,可能不會產生任何可以探測到的光線。這些發現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合併的關鍵細節——可探測光線數量和碰撞天體的質量,以及揭示合併的促成因素,例如:促使這些碰撞發生的動力學。
  • 我們銀河系中神秘的快速射電爆發來自一顆磁星
    但在2020年4月28日,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發生了:天體物理學家從銀河系內部檢測到了一個FRB,這一事件引起了許多人的興奮和討論。這個被命名為FRB 200428的特殊爆發,似乎來自一顆被稱為磁星SGR 1935+2154的高磁性中子星。
  •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恆星神秘死亡行為」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恆星神秘死亡行為」!巨型恆星忽然消失,究竟是直接變成了黑洞,還是說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錯覺?你知道嗎?這顆巨大的恆星距離人類十分遙遠,導致人們難以定位,從而使得這顆位於金曼矮星系的亮藍色變星在突然消失前,天文學家們無法確定它是塌縮成了一個黑洞,還是躲到了星際塵埃的後面玩起了「躲貓貓」的遊戲,科學家們再次深入對比後發現一個真真切切的事實,即一顆有7500萬光年的恆星,無緣無故的消失在宇宙中,他們之所以這般肯定是因為這顆恆星大約是太陽的85倍,亮度也足足比太陽高出幾百萬倍,其實在發現這顆行星時,科學家們就已經對其進行了長達十年左右的研究
  • 中國天文學家觀測到史上最強超新星爆發現象(圖)
    中國天文學家觀測到史上最強超新星爆發現象(圖) 2016-01-18 08:54:19  大質量恆星在生命終點發生的劇烈爆炸被稱作超新星爆發  據《後漢書》記載,早在2000年前,我國天文學家就發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發,這顆現被稱為SN185的超新星被天文學家劃歸為Ia型。自那以來,人類記錄了上萬顆超新星爆發,其中最常見的類別就是Ia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