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電子、質子和中子是怎麼被發現的?

2020-11-26 悟境老師

我們生活的世界,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古人很早就開始研究物質是連續的還是不聯繫的。每當我們看到流水時,似乎物質是連續的,但是如果你抽刀斷水,水又可以被攔腰切斷,似乎世界又可以被無限切分,又是不連續的。構成世界的物質的最小單位是什麼?組合結構又是咋樣的?這樣的組合結構能有什麼作用?現在我們都知道了構成物質的是分子。關於分子很重要的一點是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能夠獨立存在的。而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單質分子由相同元素的原子構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構成。化學變化的實質就是不同物質的分子中各種原子進行重新結合。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但是原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原子結構

現在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中子和質子構成的。

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就曾寫下史上第一本被稱作《物理學》的書,他企圖藉由四元素解釋物體的運動(以及落體現象)。亞里斯多德相信所有物質都由以太,或另外的四元素所組成:土、水、風、火。而中國的五行說是:金、木、水、火、土,現在依然在使用,廣泛用於風水,佔卜,中醫等。根據亞里斯多德理論,這四個元素能夠相互轉換,並且朝向它們各自的自然位置移動。因此,石頭往宇宙中心(即地球中心)墜落,但火總是往地球外圍靠近。

古希臘時代的哲學家留基伯和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是歷史上首先提出原子論的人,他們主張:所有物質都由原子和虛空組成,認為:任何一切物質皆由各種不可分割的稱為原子的元素所組成。留基伯的著作基本上都消失了,而德謨克利特的也剩下隻言片語。不過他們的原子論思想留了下來。

現代科學誕生後,牛頓就曾經嘗試用氣體原子衝入虛空來解釋氣體的膨脹。

牛頓

道爾頓利用原子相對質量來解釋了化學元素質量比的難題。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的觀點開始廣泛的流傳起來。但反對的聲音從來沒有消停過。以恩斯特·馬赫為首的一些學者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不可以把不能被直接觀察到的東西寫到理論當中去。

馬赫

而原子其實就是我們觀察不到的東西。這樣的質疑幾乎充斥著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初。天才物理學家玻爾茲曼曾利用原子假說建立了熱力學理論,但這個理論一直被當時的學者們所詬病。最終,玻爾茲曼無法忍受這些非難,而選擇了自殺。

玻爾茲曼

物理學家對粒子的定義是從粒子與周圍事物的關係開始的,J.J.湯姆遜在研究陰極射線時,通過加磁場、電場,發現陰極射線在磁場和電場中發生偏轉,而且可判斷帶負電。

J.J.湯姆遜通過當時已有的理論進行計算,得出電子的質荷比,成為第一個發現電子的人。

陰極射線管

如果你這個時候要去問J.J.湯姆遜電子到底長什麼樣子?他可能會說:這重要麼?我只要知道電子和周圍相互作用現象就可以了。說白了,J.J.湯姆遜的實驗只是發現了電子和螢光屏,電場,磁場之間的關係,再利用公式推出電子本身的性質。而沒有觸及到:電子本身的樣子。後來,關於粒子所有的實驗,都沒有能夠觸及到粒子本身的樣子,實驗的現象都是基於粒子與周圍事物的關係而產生的,再套用公式去得出我們想要的物理量。

有趣的是,J·J·湯姆森證明「電子是粒子」,獲得190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他的兒子G·P·湯姆森證明了「電子是波」,獲得了193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早期的放射性研究中,盧瑟福已經發現放射性物質所發出的射線實際屬於不同的種類,他把帶正電的命名為α射線,把帶負電的命名為β射線,把那些不受磁場影響的電磁波稱為γ射線。1910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原子,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從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也就是行星模型。

盧瑟福

如果原子有核,那麼原子核是由什麼構成的呢?由於原子表現出電中性,電子帶負電,那麼,原子核一定是帶正電的,其帶電量與核外電子所帶負電量一樣。1914年,盧瑟福用陰極射線轟擊氫,結果使氫原子的電子被打掉,變成了帶正電的陽離子,它實際上就是氫的原子核。盧瑟福推測,它就是人們從前所發現的與陰極射線相對的陽極射線,它的電荷量為一個單位,質量也為一個單位,盧瑟福將之命名為質子。

1919年,盧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轟擊氮原子,結果發現有質子從氮原子核中被打出,而氮原子也變成了氧原子。這可能是人類第一次真正將一種元素變成另一種元素,幾千年來鍊金術士的夢想第一次成為現實。但是,這種元素的嬗變暫時還沒有實用價值,因為幾十萬個粒子中才有一個被高能粒子打中。到1924年,盧瑟福已經從許多種輕元素的原子核中打出了質子,進一步證實了質子的存在。

發現了電子和質子之後,人們一開始猜測原子核由電子和質子組成,因為α粒子和β粒子都是從原子核裡放射出來的。但盧瑟福的學生莫塞萊(1887—1915年)注意到,原子核所帶正電數與原子序數相等,但原子量卻比原子序數大,這說明,如果原子核只由質子和電子組成,它的質量將是不夠的,因為電子的質量相比起來可以忽略不計。基於此,盧瑟福早在1920年就猜測可能還有一種電中性的粒子,預言了中子的存在。

盧瑟福並沒有因此獲得物理學諾貝爾獎,但是他在1908年,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盧瑟福的偉大不僅在科學研究上,盧瑟福還是一位非常偉大的教育家,在他門下獲得諾貝爾獎的學生和助手就有近十個。比如:著名的量子力學創始人波爾、中子的發現者查德威克、電子波動性的證明者G·P·湯姆森、正電子的發現者布萊克特等等。現在我們知道,原子核一般由中子和質子構成,所以不得不佩服那一代科學家的遠見。

查德威克

盧瑟福的另一位學生查德威克(1891—1974年)就在卡文迪許實驗室裡尋找這種電中性粒子,他一直在設計一種加速辦法使質子獲得高能,從而撞擊原子核,以發現有關中性粒子的證據。1929年,他準備對鈹原子進行轟擊,因為它在α粒子的撞擊下不發射質子,有可能分裂成兩個α粒子和一個中子。

與此同時,德國物理學家波特及其學生貝克爾已經先走一步。從1928年開始,他們就在做對鈹原子核的轟擊實驗,結果發現,當用α粒子轟擊它時,它能發射出穿透力極強的射線,而且該射線呈電中性。但他們斷定這是一種特殊的γ射線。在法國,居裡夫人的女婿和女兒約裡奧—居裡夫婦也正在做類似的實驗,波特的結果一發表,就被他們進一步證實了,但他們也誤認為新射線是一種γ射線。

這一年是1932年,見到德國和法國同行的實驗結果後,查德威克意識到這種新射線很可能就是多年來苦苦尋找的中子。他立即著手實驗,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發表了「中子可能存在」的論文。他指出,γ射線沒有質量,根本就不可能將質子從原子核裡撞出來,只有那些與質子質量大體相當的粒子才有這種可能。其次,查德威克用雲室方法測量了中子的質量,還確證了中子確實是電中性的。中子就這樣被發現了。約裡奧—居裡後來談到,如果他們去聽了盧瑟福於1932年在法國的一次演講,就不會坐失這次重大發現的良機,因為盧瑟福那次正好講到自己關於中子存在的猜想。查德威克由於發現中子而獲1935年度諾貝爾物理獎。

原子結構

相關焦點

  •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火是什麼物質?它的分子式又是什麼?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火也是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一種現象,那麼我們相信它肯定是由某一種物質構成的。組成世界的物質千千萬,但它們能燃燒的火焰卻都是雷同的,它們都是由同一種物質構成的嗎?92種元素,再加上人工製造的總共118種,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特性,化學性質千差萬別,但原子也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的,構成原子的更小顆粒有:質子中子電子單獨的質子可以穩定存在,但單獨的種子不能穩定存在,所以最小的是1號元素,氫的同位素氕,它只有一個質子,如果單個中子可以穩定存在的話
  • 黃金和鐵都由一樣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為什麼價值差別那麼大?
    這兩種價值相差巨大但真正本質並沒有多少差別,因為構成金原子和鐵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並沒有什麼區別!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元素的構成其實挺簡單,就是中子和質子的組合決定了元素的分類,原子核中的質子數決定了他們的元素屬性,中子數決定是什麼同位素,外部的電子決定了它們的化學屬性是否活潑,三種我們熟悉的粒子構成了整個世界。
  • 金原子和鐵原子中的質子、中子和電子都是一樣的嗎?
    這兩種價值相差巨大但真正本質並沒有多少差別,因為構成金原子和鐵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並沒有什麼區別!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元素的構成其實挺簡單,就是中子和質子的組合決定了元素的分類,原子核中的質子數決定了他們的元素屬性,中子數決定是什麼同位素,外部的電子決定了它們的化學屬性是否活潑,三種我們熟悉的粒子構成了整個世界。
  • 中子和氫原子都是由一個質子和電子組成,它們的性質為什麼不同?
    一,中子和氫原子內部結構及質量的區別只能說中子可以由質子和電子形成,但不能說中子的內部結構是質子和電子。中子的內部結構是由三個夸克和傳遞夸克之間強相互作用的膠子構成的,絲毫不存在質子和電子的蹤影,中子內部結構質子和電子自身消失
  • 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它全部都是由中子構成的?
    我們從微觀上看一下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一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圖:氦原子示意圖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質子構成。從氦原子的結構圖來看,一個原子的絕大部分體積都是由核外電子佔據。當壓力足夠大時,電子會被壓縮到最低能級層,這時,電子簡併壓就會顯得很大,如果電子簡併壓能夠抵抗得住重力坍縮,它就會形成白矮星。當恆星殘骸的質量大於1.44個太陽質量時(錢德拉塞卡極限),電子就會被壓入原子核之中,電子就會與質子形成中子,這就是中子星。這時抵抗重力坍縮的力就是中子簡併壓。
  • 中子與質子的發現
    然而,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核能已經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成為繼木材、煤炭和石油之後的又一能源近代的原子-分子學說宇宙萬物的原始組成,自古以來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人們有極大的興趣。我國古代的五行學說認為,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組成的。古代希臘人把氣與水、火、和土並列為世界的四種基本物質元素。
  • 原子的組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以及什麼是同位素?
    原子是物質的基本單位。這個術語來自古希臘,「不可分割的」,這是因為人們曾經認為,原子是宇宙中最小的粒子、不能被分離。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原子是由三個粒子組成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甚至還可以將它們分為更小的粒子,如夸克。
  • 構成我們的物質到底是什麼
    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至少在1800年的時間中被當成是構成自然界的全部,不管拿到什麼東西,你會發現這些所有的組成成分都是由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構成。 但大自然並不是用這種方式組成所有的物質,當然現在的我們也都知道,這並不是最基本的物質組成。 分子是由原子組成,每個原子都包含非常小的原子核,和圍繞著原子核旋轉的電子。
  • 怎麼證明世界由物質構成?
    在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應產生了相同數量的物質和反物質。當它們相遇時會全部湮滅,只留下能量。然而,這樣的事情顯然沒有發生,否則今天我們就不會看到恆星、行星,甚至是生命的出現了。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輕微不對稱性,使今天的宇宙全是由物質組成的,而不是反物質?已知的物理學定律還無法完全回答這個問題。
  • 一個至今無解的謎:構成萬物的質子和中子,質量從何而來?
    在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加速器裝置的連續電子束流加速器裝置(CEBAF)中,電子束流形成束團。(攝影:Floto + Warner)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和自旋從何而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並不知道答案。質子和中子具有內部結構——夸克,但夸克是如何組成質子的?根據量子力學,質子不是由三個夸克簡單組合在一起,而是一鍋「粒子湯」。
  • 世界的萬物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答案竟然是:什麼都沒有?
    德謨克利特第一個提出了原子說,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一種叫做原子(希臘文原意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的小球構成的,每個小球都是一模一樣的,它們的不同組合構成了萬物的不同形態,包括你和我。原子兩千多年彈指一揮,人類對世界然後又是形形色色的「子」被發現,什麼費米子、玻色子等等。
  • 物質起源之旅—宇宙究竟是由什麼構成的?
    究竟是什麼構成了宇宙?科學告訴我們,構建我們世界的一些最小的構件是原子。原子由電子層和核組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更深入,你會發現質子和中子是由誇張的極小微粒組成的。自從德謨克利特提出在兩千年前存在「異常」或「不可分割的粒子」以來,人類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宇宙的基本構建塊。在上個世紀,不僅發現了原子的內部結構,而且已經實現了它對更基本粒子的劃分。但正如質子,中子和電子曾被認為是宇宙的最終粒子一樣,許多較小粒子的發現使這一旅程繼續向下。
  • 質子、中子下面還有什麼?
    從初中開始大家接受的物理方面的教育就說,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包括質子,電子,中子,然後就再也沒有往下細分了,至於質子、電子和中子裡面有什麼,老師沒有說,書上也沒有寫。其實這些粒子還可以細分,細分以後就得到了今天我要介紹的夸克。
  • 輕子、夸克和質子、中子、電子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根據現有的物理學知識,這六種輕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組元。質子由兩個上夸克(帶電荷為+2/3)和一個下夸克(帶電荷為-1/3)組成。   直到現在,人們還沒能在任何檢測器中觀測到任意一個自由活動的夸克,現在人們也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強子中的夸克還是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被具體的檢測到,比如高能電子轟炸(此方法類似於盧瑟福所做的散射實驗,據此他證明了原子內部原子核的存在)。
  • 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
    人類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現在我們知道了,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又分為原子核以及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其中原子核還可分為質子和中子。也就是說,我們眼前的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其實都是密密麻麻的微小粒子,通過各種奇妙的方式堆疊而成。
  • 為什麼中子很容易變成質子,反過來卻很難?
    我們都知道物質多由原子構成,原子中有原子核與核外電子,而原子核裡通常又有質子和中子。照理說大家各司其職、相安無事,但實際上物質世界卻不總是這麼簡單。萬物有其壽命,有時候也會發生一些變化,當條件合適時,中子會搖身一變成為質子,質子也能變為中子,這個時候物質的本身就會產生變化,成了完全不同的東西。
  • 最新發現6顆「奇異行星」可能由神秘物質構成
    研究人員在一項最新研究中表示,最新發現6顆環繞脈衝的行星可能是由神秘的「奇異物質」構成的。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25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站報導,目前,天文學家發現6顆系外行星可能是由未知的「奇異物質」構成。
  • 物質的構成
    鍊金術的發展讓人類發現了更多的新元素,比如磷、砷、銻、鉍、鋅等,它們和之前發現的金銀銅鐵錫鉛汞碳硫等一樣,都是最簡單的物質,可以形成各種化合物,卻無法被分解為更簡單的物質。化學家們發現我們的世界如此精彩,竟然是由這麼多種元素組成的!本來只有4-5種元素,吉伯更是希望用兩種元素解釋世界似乎世界變得越來越亂了。這時候,英國科學家道爾頓(1766年-1844年)適時提出了現代的原子理論。
  • 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
    宇宙充滿了數千億個星系和數萬億顆恆星,以及幾乎無數的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以及塵埃和氣體雲–它們在廣闊的空間旋轉。但是如果我們放大,這些天體的構成要素是什麼,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它們共同構成了幾乎所有普通物質。但這僅佔宇宙的一小部分-約5%。其餘所有都是由看不見的東西組成的,只能被間接檢測到。主要是氫一切始於大約138億年前的「 大爆炸」,當時超熱,密集的物質突然迅速地向各個方向擴展。
  • 為什麼說質子不能恢復中子?
    其實,質子是不能再恢復中子的,原因就在於質子已經失去了對電子具有吸引力的10陰性體。沒有了10陰性體的參與,質子核心的5陽對7-2電子具有同性斥力,所以是無論如何不能恢復中子的。因此,質子吸收電子恢復中子的可能性就如生出來的孩子重新回到娘肚子裡一樣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