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

2020-11-26 魅力科學君

人類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現在我們知道了,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又分為原子核以及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其中原子核還可分為質子和中子。也就是說,我們眼前的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其實都是密密麻麻的微小粒子,通過各種奇妙的方式堆疊而成。

於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就出來了,微觀世界中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來看看科學家們是怎麼觀測這些微小粒子的。

按照平常的思路,只需要通過光學放大設備將這些微小粒子放大到足夠的倍數,我們就可以看到它們的樣子了。然而實際上這種方法並不可行,這是因為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極限是百納米級的,而就算微觀世界中個頭最大的原子,其大小也都是納米級的,就更別談比它小得多的質子、中子和電子了。

所以,要觀測到這些微小的粒子,必須用其他的方法才可以。對於原子,科學家們目前通常都是使用的原子力顯微鏡(AFM)或者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其原理是利用一根原子級的探針,去感應目標原子間的各種作用力以及物理現象(例如範德瓦爾斯力、靜電作用、隧道電流等等),從而描繪子目標原子的樣子。簡單地講,科學家可以藉助設備來「摸」出原子的樣子,如下圖所示。

實驗表明,即使是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它們也不是完全一模一樣的,其中的原理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原子的大小由電子的排布決定,而電子又一直在運動,並且這個運動狀態又是不規律的,所以至少每個原子的大小都是不同的。

而對於更小的質子、中子和電子,即使是掃描隧道顯微鏡這樣的設備也都無能為力了,科學家只能利用精密的探測儀器,來觀測和記錄這些微小粒子在不同條件下的各種反饋信息,然後間接地分析出它們的各種物理屬性。

可以看到,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們只能知道這些微小粒子的各種物理屬性,能夠判斷出它們是屬於哪一類的,但根本無法知道質子、中子和電子具體是什麼樣子。

不過儘管看不到,我們還是可以推測一下,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在地球上的幾十億人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全世界就找不到兩個一模一樣的人。按照這個道理來講,這些同樣類型的微小粒子很可能也不會是一模一樣的。

就像我們觀察螞蟻的時候,如果我們用肉眼來看同一類螞蟻,那麼我們幾乎無法分辨出它們之間的不同,只能認為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而如果我們用高倍數的放大鏡來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差異了。

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也許可以利用強大的科技,將這些微小粒子清清楚楚地呈現在面前,屆時人們很可能就會發現,微觀世界中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並不是一模一樣,除了基本的物理屬性是一樣以外,它們還各有各的精彩。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金原子和鐵原子中的質子、中子和電子都是一樣的嗎?
    這兩種價值相差巨大但真正本質並沒有多少差別,因為構成金原子和鐵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並沒有什麼區別!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中子的發現盧瑟福在發現質子後提出了中子存在的可能性,他的猜測來自於原子量和原子序數的差異,十多年後他的學生查德維克以α粒子轟擊硼-10原子核得到氮-13原子核和一種新射線,他認為這種新輻射是一種質量近似於質子的中性粒子,並設計了實驗證實了他的理論。種中性粒子後來被稱為中子。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答案顛覆三觀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粒子」是不是存在著壽命,其實也是遵循著這條規律。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其中電子已經不可再分了,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和中子並非是不可再分的,而是可以繼續往下分,還能再分為夸克。
  • 中子和氫原子都是由一個質子和電子組成,它們的性質為什麼不同?
    由此可見,一個氫原子(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要想變為一個中子需要吸收很大的能量,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式E=mC,這部分能量最終變成了中子的質量,因此中子的質量比質子和電子的質量之和要大。中子星又叫脈衝星它在自身的強大引力下塌縮,克服電子簡併壓,把核外電子都壓進了質子形成了中子,並壓縮中子之間的空隙,直到中子簡併壓阻止進一步壓縮,整個星球全部由高能量的中子緊挨著構成。
  • 原子的組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以及什麼是同位素?
    原子是物質的基本單位。這個術語來自古希臘,「不可分割的」,這是因為人們曾經認為,原子是宇宙中最小的粒子、不能被分離。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原子是由三個粒子組成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甚至還可以將它們分為更小的粒子,如夸克。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
    在原子,質子,中子,電子中,真正意義上,我們發現可以發生衰變的,其實只有原子和中子。質子的半衰期有假說,但還沒有被驗證,電子則認為是和宇宙同齡的存在。我們來具體說一說:原子和中子的衰變原子的衰變,實際上和原子核是有關的,說白了就是原子核的衰變。
  • 為什麼人看不到只有一個電子和質子的原子卻能看到沒有中子的原子
    根據我的理論,原因很簡單,單獨的一對電子和質子做同心圓高速運轉形成的場不具備穩定性,至少需要兩對電子和質子做同心圓運動形成的場才有可能形成原子層面的穩定性。所以說沒有一個電子和質子形成的原子。那麼沒有中子的原子又是怎麼回事呢?我的理解與過去人們的理解不一樣,我的理解是原子核只有中子,而質子和電子是由中子吸收了一定能量分解而來的,是中子的另一種存在形式。
  • 黃金和鐵都由一樣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為什麼價值差別那麼大?
    真正發現質子要到100多年後的1919年,又是盧瑟福用α粒子與氮氣的碰撞發現了氫原子核,因而發現了質子。中子的發現盧瑟福在發現質子後提出了中子存在的可能性,他的猜測來自於原子量和原子序數的差異,十多年後他的學生查德維克以α粒子轟擊硼-10原子核得到氮-13原子核和一種新射線,他認為這種新輻射是一種質量近似於質子的中性粒子,並設計了實驗證實了他的理論。
  • 小明是個質子 有一天……-核子,質子,中子,原子,物理,科普,核電站...
    雖然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但是呢,小明一開始絕對是個質子。很簡單,中子這傢伙最怕孤獨了,當他單身時,整個人就衰得不行,平均壽命也就15分鐘左右,確切地說14分42秒後,這個自由的單身漢就會衰變成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還有一個反中微子。
  • 為什麼中子很容易變成質子,反過來卻很難?
    我們都知道物質多由原子構成,原子中有原子核與核外電子,而原子核裡通常又有質子和中子。照理說大家各司其職、相安無事,但實際上物質世界卻不總是這麼簡單。萬物有其壽命,有時候也會發生一些變化,當條件合適時,中子會搖身一變成為質子,質子也能變為中子,這個時候物質的本身就會產生變化,成了完全不同的東西。
  • 宇宙中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和質子的壽命各是多久?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到而今江上,每天小編都會跟大家分享有趣好玩的科普內容,本文由到而今江上原創撰寫,未經允許禁止其他媒體轉載,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宇宙中任何東西都是有壽命的,那麼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和質子的壽命各是多久?
  • 物理學界師徒兩人發現質子和中子的過程,完美詮釋了原子結構!
    ,盧瑟福可以構建宇宙中所有的元素,他可以解釋由同樣基本成為組成的不同原子間如此巨大的差異。氫是最簡單的元素,只有一個球組成,盧瑟福稱其為質子,在希臘語中是「第一個」的意思。通過往原子核中加入更多的質子,全部其他的元素就被製造出來了,就是如此簡單。比如,氦是第二輕的原子,由兩個質子組成,而鋰有三個質子。碳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元素,有6個質子,我們所呼吸的氧有8個。鈾是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有92個質子!
  • 中子與質子的發現
    中子的發現發現了電子和質子之後,人們一開始猜測原子核由電子和質子組成,因為α粒子和β粒子都是從原子核裡放射出來的。就在查德威克發現中子的當年,德國物理學家海伯森當即提出,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從前的質子-電子模型不能解釋許多實驗現象,而質子-中子模型可以很好說明原子量與原子序數的關係。新模型很快被人們接受,質子與中子統稱為核子。 但是,核子是如何組成原子核的呢?這成為一個新問題。質子帶正電、而中子是電中性的,核內沒有負電荷,許多正電荷怎麼能擠作一團而不飛散呢?
  • 【輕鬆學化學】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之間的關係
    、核外電子數之間的關係,並能進行計算和判斷。注意原子中電子的質量很小忽略不計,質子和中子的質量跟相對原子質量標準相比較,均約等於1,原子序數。所以我們認為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C.該原子核內有51個中子D.該原子核外有143個電子美國銥星公司(已破產)原計劃發射77顆衛星,以實現全球衛星通訊,其要發射衛星的數目恰好與銥元素(Ir)的原子核外電子數目相等。
  • 電子、質子和中子是怎麼被發現的?
    原子結構現在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中子和質子構成的。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就曾寫下史上第一本被稱作《物理學》的書,他企圖藉由四元素解釋物體的運動(以及落體現象)。古希臘時代的哲學家留基伯和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是歷史上首先提出原子論的人,他們主張:所有物質都由原子和虛空組成,認為:任何一切物質皆由各種不可分割的稱為原子的元素所組成。留基伯的著作基本上都消失了,而德謨克利特的也剩下隻言片語。不過他們的原子論思想留了下來。
  • 輕子、夸克和(質子、中子、電子)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和作用?
    電子中微子只能通過弱相互作用力轉變成電子,反之亦然,但電子中微子或電子絕不會變成μ子或者τ子。同樣的規則也適用於μ子或者τ子。強子這些粒子受到強相互作用(強核作用力)。自然界存在著許多種強子,儘管這些強子的帶電量和自旋值不盡相同,但都滿足兩條規律:帶電量為整數且是元電荷的 -2 ~ +2 倍;半數自旋值和整數自旋值在0 ~ 3/2 之間。
  • 輕子、夸克和質子、中子、電子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自然界存在著許多種強子,儘管這些強子的帶電量和自旋值不盡相同,但都滿足兩條規律:帶電量為整數且是元電荷的 -2 ~ +2 倍;半數自旋值和整數自旋值在0 ~ 3/2 之間。那些擁有整數自旋值(0或1)的強子叫做介子,而那些擁有半數自旋值(1/2或3/2)的強子叫做重子,後者包括質子和中子。   讓我們列舉一些能表明強子內部結構的事實。
  • 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從哪裡來的?一項新的設備有望找到答案
    要了解如何,物理學家想要建立一個電子離子對撞機,用電子粉碎質子和原子核,提供原子核內部的三維圖像。可觀測的宇宙估計包含大約10^53千克的普通物質,其中大部分是大約1080個質子和中子的形式,它們與電子一起是原子的成分。但是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是什麼呢?
  • 一個至今無解的謎:構成萬物的質子和中子,質量從何而來?
    現在,科學家需要用電子去撞擊質子,從而窺探這鍋湯裡面到底是什麼。據科學家估計,可觀測的宇宙中存在大約1053千克的普通物質,其中絕大部分是質子和中子,總數大約有1080個。原子就是這兩種粒子與電子組成的。但是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是從何而來的呢?答案其實並不簡單。質子和中子由夸克和起著黏結作用的膠子組成。
  • 原子中子質子分子電子分不清?幾張圖帶你看得明明白白
    但和古希臘不同,他們促進了宗教,從而產生了佛教的四大皆空。而古中國人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組成。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促進了哲學,從而產生了陰陽五行理論。我們身邊的一切物體,都是由這些基礎元素所構成。而元素的基本單位,就是原子
  • 任何東西都有壽命,那麼原子、中子、質子和電子的壽命是多少?
    比如,一些粒子的平均壽命為:電子:平均壽命無限;光子:平均壽命無限自由質子:至少為10^35年;鈾-238:65億年;氚核:約17年;自由中子:約15分鐘;π介子:250億分之一秒;μ子:0.0000022秒;……其中自由中子的平均壽命大約15分鐘,衰變產物是質子、電子和反中微子;但是在原子核中的中子,會變得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