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答案顛覆三觀

2020-11-26 騰訊網

如何評判一個粒子的壽命?

如今我們通常認為古希臘是科學的發源地,在古希臘有個學者叫德謨克利特,他提出了著名的原子論,他認為宇宙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的,其中原子的定義就是不可再分的粒子。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其實我們現在的原子定義已經不一樣了,而且他僅僅是從哲學思辨的角度來詮釋。

但是德謨克利特其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思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其實可以從可不可再分來切入。「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粒子」是不是存在著壽命,其實也是遵循著這條規律。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其中電子已經不可再分了,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和中子並非是不可再分的,而是可以繼續往下分,還能再分為夸克。

按照目前的理論來看,夸克和電子已經是不可再分的。因此,科學家下了這麼一個定義,他們把像夸克、電子這一類粒子稱為基本粒子,是不可再分的。其中包括夸克家族和輕子家族,輕子家族有電子、μ子、τ子和中微子。

而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的光子、Z玻色子、W玻色子、膠子億希格斯玻色子,實際上是傳遞作用的,是基本粒子的粘合劑,正是有了它們才能夠成粒子。

基本粒子的壽命

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把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和夸克家族、輕子家族的粒子區分開。那我們就先來說說基本粒子的壽命。按照目前的理論,它們都是沒有壽命的,或者我們可以理解成它們宇宙同生同滅,宇宙的壽命就是這些基本粒子的壽命。

就拿夸克來說,夸克是被強相互作用束縛在質子或者中子內的。強相互作用的機制和我們熟悉的引力正好相反。一定的尺度內,強力隨著夸克之間距離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夸克就被束縛在了一定的範圍之內,夸克就好像被關了禁閉一樣。

原子和原子核

除了基本粒子,其他的粒子理論上應該都是有壽命的,這裡要強調一下,理論上是有的。我們用半衰期來描述這些粒子的壽命,意思是如果你有一坨同一類的粒子,一般的粒子發生了衰變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半衰期。

科學家發現,原子序數高於鐵元素的原子都有裂變的趨勢,也就是變成兩個更小的原子核。當然,不同的原子的半衰期其實是不同的。

在軍事方面所使用的原子彈,其實就是利用到了這一點,用一個中子去撞擊U235,使其裂變成兩個更小的原子核,整個過程丟失一部分質量,這部分質量以能量的形式釋放出來。

我們比較常見的衰變其實有三種,分別是α衰變,β衰變,γ衰變。

前兩種衰變都屬於原子核層面的衰變,前者釋放出一個氦原子核,後者釋放出一個電子。而一般都會伴隨著γ射線,這是放出一定的能量讓自己穩定。所以,原子和原子核應該結合起來看,原子的衰變本質上就是原子核的衰變,所以,它們都是有壽命的。

質子和中子

質子和中子的情況要稍微複雜一點。它們到底會不會衰變,實際上和它們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就拿中子來說,如果不是被束縛在原子核內,那這個自由中子大概平均15分鐘就會發生衰變。

但如果是束縛在原子核內的中子,就不太容易發生衰變。但並不是不衰變,只是很少會發生,發生的也是β衰變,上文已經提到了,這裡就不贅述了。

同樣的,沒有被束縛在原子核的質子也容易發生衰變。但是,質子有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束縛在原子核內的質子至今也沒有發生一例衰變的現象。因此,我們不知道質子在原子核中有沒有半衰期,或者半衰期是多少。相關的假說也有很多,但並沒有得到實驗證實。所以,質子在原子核內的半衰期其實是一個謎,照現在的形式來看,如果我們的理論物理學沒有大幅度的突破,那這個謎可能永遠都解不開。

總結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我們可以把粒子分為基本粒子和非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沒有壽命,和宇宙同生同滅。非基本粒子中,原子和原子核的壽命其實是一回事,是有壽命的。沒有束縛在原子核內的中子和質子都會發生衰變,也就是都有壽命。而被束縛在原子核內的中子也有壽命,但要遠比只有的中子長得多,至於束縛在原子核的質子的壽命目前還只是一個謎。

相關焦點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
    微觀粒子的壽命到了,我們一半都會稱為衰變,所謂的壽命長短其實是用粒子的半衰期的界定的。在原子,質子,中子,電子中,真正意義上,我們發現可以發生衰變的,其實只有原子和中子。質子的半衰期有假說,但還沒有被驗證,電子則認為是和宇宙同齡的存在。
  • 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
    現在我們知道了,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又分為原子核以及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其中原子核還可分為質子和中子。也就是說,我們眼前的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其實都是密密麻麻的微小粒子,通過各種奇妙的方式堆疊而成。於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就出來了,微觀世界中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
  • 微觀世界的原子及其更小粒子有生死存亡嗎,它們的壽命有多長?
    因此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壽命的,包括我們及其一切存在的宇宙,也是有壽命的。粒子和原子當然也有壽命,不過不能夠以人類壽命的性質來衡量,但它們的壽命也有長有短,有的很可能與宇宙共存亡,有的就在一瞬間。粒子有生無死,只會衰變。因此其壽命不能以生死來論,而是指粒子產生後到衰變時為止存在的時間。
  • 宇宙中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和質子的壽命各是多久?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到而今江上,每天小編都會跟大家分享有趣好玩的科普內容,本文由到而今江上原創撰寫,未經允許禁止其他媒體轉載,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宇宙中任何東西都是有壽命的,那麼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和質子的壽命各是多久?
  • 任何東西都有壽命,那麼原子、中子、質子和電子的壽命是多少?
    每種粒子的平均壽命不同,有些粒子的平均壽命甚至趨近於無限。對於單個粒子,物理學中更常用「平均壽命」,而非半衰期來描述粒子的存在時間,兩者關係為平均壽命 = 半衰期 / ln2。比如,一些粒子的平均壽命為:電子:平均壽命無限;光子:平均壽命無限自由質子:至少為10^35年;鈾-238:65億年;氚核:約17年;
  • 原子的組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以及什麼是同位素?
    原子是物質的基本單位。這個術語來自古希臘,「不可分割的」,這是因為人們曾經認為,原子是宇宙中最小的粒子、不能被分離。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原子是由三個粒子組成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甚至還可以將它們分為更小的粒子,如夸克。
  • 領略微觀粒子世界的奧妙,明了原子結構的基本組成
    原子核由帶正電荷的質子(proton)和電中性的中子(neutron)兩種微粒構成(氕原子除外不含中子)。比如,我們人體大約99%的身體由氫,碳,氮和氧原子組成,同時還含有少量其他對生命至關重要的元素,各種原子的粒子數量決定了原子相應的物理化學特性。帶負電的電子圍繞具有帶正電的質子的原子核在其電磁場吸引力作用下旋轉。
  • 質子壽命幾乎是無限的,中子壽命短到只有15分鐘,這是為什麼?
    世界上有幾百萬種化合物,構成他們的只有100多種原子,構成原子只需要三種基本粒子:電子,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共同構成了原子核,它們就像兄弟一樣,大小和結構都類似,可以相互轉換。很多人都以為中子不帶電,而是質子帶電,所以中子應該比質子要穩定,事實上,中子非常的調皮。質子是1918年發現的,而中子是在1932年發現的,晚了14年。可見中子的難搞!
  • 原子的內部是什麼樣的?微觀世界中的原子已包含了整個宇宙
    審核:小文引言:世間萬物都是由基本物質組成的,而學過中學化學的朋友就知道,基本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其中基本粒子就有原子和離子。那麼你知道原子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嗎?原子和離子存在什麼關係呢?無論是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它們都是由物質組成的,而物質則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常見的基本粒子就有原子和離子。人類最早對原子進行探索應該是在十九世紀,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在提出原子模型之前就已經有科學家提出了最初的原子模型,並且認為它是實心的。
  • 為什麼中子很容易變成質子,反過來卻很難?
    我們都知道物質多由原子構成,原子中有原子核與核外電子,而原子核裡通常又有質子和中子。照理說大家各司其職、相安無事,但實際上物質世界卻不總是這麼簡單。萬物有其壽命,有時候也會發生一些變化,當條件合適時,中子會搖身一變成為質子,質子也能變為中子,這個時候物質的本身就會產生變化,成了完全不同的東西。
  • 微觀世界是另一個宇宙,粒子形態顛覆認知,宛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遠方有樹,結一果,落成宇宙。如果以微觀粒子的角度看世界,我們的周圍會變得大不相同,因為周圍的一切物質都會以原子、中子的形式呈現在眼前,一般我們把電子和電子以下的中子、質子和離子都認為是微觀粒子。這樣說可能表述更清楚一些:我們把物質世界分為兩個尺度,被人熟知的太陽系、銀河系等天體存在於一個空間的叫做大宇宙;而將粒子、電子或中微子這些無法被人類肉眼觀察到的更小的微觀世界稱之為小宇宙。
  • 金原子和鐵原子中的質子、中子和電子都是一樣的嗎?
    電子應該是原子內部最早被發現的粒子,它是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約瑟夫·湯姆孫於1897年在重複赫茲的實驗時發現的,不過到1899年湯姆遜在做光電效應實驗與熱離子發射實驗測得於先前陰極射線等同的荷質比時候才真正確認。
  • 原子不是實心粒子,內部像太陽系一樣空曠?那存在實心的物質嗎?
    到了20世紀初,盧瑟福又發現了質子,認識到原子具有核式結構,並認為原子核中還存在中子。1932年,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通過實驗證實了中子的存在。按照大眾的理解,原子的結構就如同太陽系的結構,地球繞著太陽轉,電子也在繞著原子核運轉,這種模型可以方便人們理解,卻並不完全正確。實際上,根據量子力學理論,電子云模型才是最貼切的模型。
  • 微觀粒子作用的三大規律
    進入二十世紀後,隨著人們對微觀粒子的研究不斷深入,很多人認為牛頓三大定律並不適用微觀領域,牛頓三大定律解釋不了微觀粒子間相互作用,微觀粒子的波動性實驗表明解釋微觀粒子間的相互作用要用量子力學。我們在綜合分析大量微觀粒子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微觀粒子間相互作用的三大規律,即:能量動量守恆規律、&34;規律和能量交換量子化規律。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物理學家首次將電子與質子碰撞時,他們觀察到電子從質子內部的三個小硬核上反彈。這些小硬核被稱為夸克,人們發現,它是組成質子的比質子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粒子,它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組成物質的基礎。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物理學家首次將電子與質子碰撞時,他們觀察到電子從質子內部的三個小硬核上反彈。這些小硬核被稱為夸克,人們發現,它是組成質子的比質子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粒子,它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組成物質的基礎。
  • 組成質子的夸克,質量只佔質子的7%,剩下的93%都是什麼?
    組成質子的夸克,質量只佔質子的7%,剩下的93%都是什麼?我們知道組成世間不同物質的基本粒子是原子,而組成原子的粒子,又有原子核和核外的電子。至於組成原子核的粒子,那就是質子和中子了。問題的答案是「膠子」,顧名思義,也就是把不同的夸克「粘」在一起的微觀粒子。膠子和組成光的基本粒子「光子」,性質非常的相似,都屬於「規範玻色子」的範疇。膠子和光子一樣,是不存在靜止質量的,也正是由於膠子的存在,才能讓不同的夸克彼此結合,形成質子/中子等等粒子。
  • 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從哪裡來的?一項新的設備有望找到答案
    要了解如何,物理學家想要建立一個電子離子對撞機,用電子粉碎質子和原子核,提供原子核內部的三維圖像。可觀測的宇宙估計包含大約10^53千克的普通物質,其中大部分是大約1080個質子和中子的形式,它們與電子一起是原子的成分。但是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是什麼呢?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七:贅婿的逆襲
    現在微觀粒子已經發現一大堆了,原子核外的電子和原子核內的中子質子,還有中子和質子如何轉換,這些問題都差不多清楚了,可是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說清楚,就是原子核內中子和質子質子和質子到底是怎麼樣結合在一起的呢?這就要有請贅婿閃亮登場了。說起贅婿,是不是就會想起這位啊。
  • 原子中子質子分子電子分不清?幾張圖帶你看得明明白白
    在文明的早期,世界各地已經開始想辦法用最小的粒子去理解這個世界,比如古希臘人認為世界是由土,水,氣,火組成,這些對世界模糊的認識使他們促進了原始的科學,從而產生了鍊金術。古印度則人認為世界是由地,水,火風組成。但和古希臘不同,他們促進了宗教,從而產生了佛教的四大皆空。而古中國人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組成。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促進了哲學,從而產生了陰陽五行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