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世界的原子及其更小粒子有生死存亡嗎,它們的壽命有多長?

2020-12-04 時空通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這個世界沒有不朽的事物,死亡是必然的,生存是相對的。

因此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壽命的,包括我們及其一切存在的宇宙,也是有壽命的。粒子和原子當然也有壽命,不過不能夠以人類壽命的性質來衡量,但它們的壽命也有長有短,有的很可能與宇宙共存亡,有的就在一瞬間。

粒子有生無死,只會衰變。因此其壽命不能以生死來論,而是指粒子產生後到衰變時為止存在的時間。粒子衰變是一種粒子變成其他粒子的自發過程,在這個個過程中,原來的粒子會變成更輕的粒子和一中間粒子,而中間粒子會隨即變成其他粒子。

這種粒子存在到衰變的時間間隔就是粒子的壽命。單個粒子是無法預測其衰變時間的,而是整體統計學上的時間,因此只能說是某種粒子的整體壽命。

原子的壽命與粒子壽命界定略有差別。因為原子以元素的方式存在於宇宙中,它們不會一下子從某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而是漸變過程,因此就是以它們衰變一半為一個周期計算壽命的。

這種衰變亦稱「蛻變」,指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粒子而轉變為另一種元素的過程。衰變有三種,即α衰變、β衰變和γ衰變,在衰變過程中,原子核的數目逐漸減少,到達這種原子的數目一半時為一個周期。

這個周期就是所謂的半衰期。

每种放射性核素都有其特定的半衰期,由幾微秒到數十億年不等。

元素半衰期是以100%開始,以衰減一半為一個壽命周期。按每個周期衰減一半我們可以得出:第一個周期衰減50%,只剩下50%;第二個周期只剩下25%;第三個周期只剩下12.5%;第四個周期剩下6.25;第五個周期剩下只剩下3.125%;以此遞減為1.5625%、0.78125%、0.390625%、0.1953125%。到了第十個周期就只剩下0.09765625%。

放射性元素通常認為在經過30個周期半衰期後,放射性已減至原來的十億分之一,基本無法被探測到,也就沒有危害了。只有一個原子還存在,就不能認為衰變完成,因此理論上認為一個元素衰變是永遠無法完結的。只是隨著衰變周期的增多,原來元素的量就會會越來越少,少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這也是人們在已知某種元素半衰期前提下,可以通過檢測這種元素殘存的量,得知這種物質存在了多長時間的原理。但衰變周期是人們在統計學意義上測量的結果,並不能代表某一塊元素的精確衰變狀態。

粒子的科學定義。

何謂粒子?科學的定義是指能夠以自由狀態存在的最小物質。科學出現早期,人們把原子作為粒子,後來發現了原子是可以拆分的,由中子、質子、電子組成,這些才是更基本的粒子,於是把電子、質子、中子稱為基本粒子。

再後來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粒子,如介子、夸克、輕子、強子族等,現在已經累計超過幾百種了,而且還有不斷發現的趨勢,有些粒子裡面還有結構,有些還沒有發現其有內部結構,因此它們並不屬於同一層次,稱為基本粒子並不準確,於是人們把這些統稱為粒子,廢棄了基本粒子的稱呼。

粒子有些不會衰變,有些會衰變。

光子、電子沒有發現其衰變的跡象,因此它們被認為壽命是無限的;質子可能會衰變,但迄今人們並沒有確切獲得其衰變的證據,但有一些研究認為,質子還是會衰變的,只是衰變時間超長,估計達到10^35~10^100年。

這是一個什麼時間概念呢?是1000億億億億~12個億疊加的年數。宇宙有這麼長的壽命嗎?現代宇宙宿命模型沒有一個有這麼長壽命的。那這個質子壽命與無限長有什麼區別呢?我們吃瓜群眾認為沒有,但科學研究就有一些這樣的「槓精」,不會衰變就是不會衰變,壽命就是無限的;會衰變就是會衰變,壽命再長也不是無限的。這就是科學精神。

當然說質子會衰變或不會衰變的科學家們不是吃瓜群眾,瞎子估水,一擔兩桶,而是都有一套複雜的論證計算理論系統,很複雜,我們科普就沒必要去雲裡霧裡了解了。

會衰變的粒子裡面中子壽命算長的了,其餘的都非常短。

中子在原子核裡還是比較穩定的,壽命與原子共存亡。會衰變的中子是指脫離原子核自由存在的中子,這種中子平均壽命為885.7±0.8秒,也就是約15分鐘。

已知可衰變的粒子壽命大多數都非常短暫,說它們是轉瞬即逝都誇張了。除了中子,其餘粒子壽命都短於10^-5秒,也就是0.00005秒以下,如μ子壽命只有百萬分之2.2秒,π介子壽命只有250億分之1秒;最短的只有10^-25秒,也就是10億億億分之一秒,如通過強相互作用的共振態粒子粒子等。

現在測定的所謂物理學稱為穩定粒子的,除了W粒子和Z粒子,壽命都大於10^-20秒;物理學中被稱為不穩定粒子的平均壽命都小於10^-20秒。

粒子壽命還遵循愛因斯坦相對論原則,就是運動越快,壽命越長,不運動,壽命最短。其壽命計算遵循速度時間膨脹公式。前面提到粒子的平均壽命,都是指在該種粒子靜止時所觀測到的平均壽命。

原子的定義就無需說了,保存世界上常規物質性質的最小單元就是原子。

原子的壽命主要是指放射性元素,它們的原子核半數發生衰變所需時間,叫半衰期。其衰變規律遵循公式:N=Nox(1/2)^(t/T)

式中,No表示初始時刻(t=0)時的原子核數, t為衰變時間,T為半衰期,N是衰變後留下的原子核數。

這種衰變是微觀世界原子核內部的衰變,與外界環境無關,因此是原子的客觀壽命。這也不是針對一個特定的原子來定義的,對於個別原子,我們只知道它衰變的概率,而不知道它將何時發生衰變。所以原子核衰變是指一個統計預測,只具有統計學上的普遍意義。

在原子半衰期中,有的長的令人髮指,有的短得難以捕捉。

半衰期最長的是鉍209,其半衰期長達1.9x10^19年,也就是100億億年;而半衰期最短的為砹213,半衰期只有千萬分之1.25秒。

部分較長半衰期的有:釷(Th)232為140.5億年,鈾(U)238為45億年,鉀(K)40為13億年,鈾(U)235為7.1億年,氯(Cl)36為40萬年等;半衰期比較短的有:釙(Po)215為0.0018秒,釙(Po)216為0.16秒,氡(Rn)219為4秒,鉀(K)38為7.6分鐘,鉍(Bi)212為1小時,硒(Se)73為7.2小時,鈉(Na)24為15小時,碘(I)131為8天等。

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正是這些粒子元素的不斷變化和重新組合排列,才有了我們生生不息的世界。

這些可以理解為粒子和原子的生存周期和壽命狀態。

感謝閱讀,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相關焦點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
    微觀粒子的壽命到了,我們一半都會稱為衰變,所謂的壽命長短其實是用粒子的半衰期的界定的。在原子,質子,中子,電子中,真正意義上,我們發現可以發生衰變的,其實只有原子和中子。質子的半衰期有假說,但還沒有被驗證,電子則認為是和宇宙同齡的存在。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答案顛覆三觀
    ,正是有了它們才能夠成粒子。 基本粒子的壽命 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把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和夸克家族、輕子家族的粒子區分開。那我們就先來說說基本粒子的壽命。按照目前的理論,它們都是沒有壽命的,或者我們可以理解成它們宇宙同生同滅,宇宙的壽命就是這些基本粒子的壽命。
  • 領略微觀粒子世界的奧妙,明了原子結構的基本組成
    但是它們有其共同特性,就是由保持該物質物理化學特性的最小單元即分子所組成。分子又可以再細分,系由原子構成。原子通過一定的作用力,以一定的次序和排列方式結合,形成具有相應物理化學特性的分子。在一段較長的歷史時期裡,曾經認為原子是不可再細分的基本單元。我們現在知道,原子還可以再細分。一個原子由處於核心的原子核以及圍繞其旋轉的一個或多個的電子所組成。
  • 尚仁成:微觀粒子的自旋及其應用
    離經叛道的微觀粒子著名球星麥可.喬丹能夠以很高的成功率將對方擲出的籃球阻斷,因為他牛頓力學「學得好」,只要他準確知道籃球此時此刻的位置和速度(包括方向),就可以知道下一秒鐘籃球應在什麼位置,準時地跳到那個位置就可以抓個正著。將籃球換成足球、壘球或換成更小的桌球,它們還是有同樣的運動規律,都服從牛頓力學的規律。
  • 微觀世界分子原子粒子為什麼都在振動或運動?
    有網友問:都說分子振動,原子振動,粒子振動,為什麼振動?本質是什麼?運動是這個世界的根本屬性,而振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最簡單的運動形式有四種,即勻變速直線運動、拋體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和簡諧振動。我們知道,我們見到的常規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而組成分子的最小單元就是原子,原子是保持物質具有某種性質的基本單元,不同的原子組合會形成不同的分子,不同的分子就組成了不同的物質。原子與原子結合依靠的是原子間的化學鍵,這些化學鍵就像彈簧,通過震動來化解原子間的伸縮振動,從而保持物質的狀態。
  • 人類用顯微鏡觀察微觀世界,會不會有比宇宙大巨型生物在觀察人類
    再小一點,還能看到分子,分子中又能看到原子、中子、質子等,甚至是更小的夸克。這就是人類看到的微觀世界,對於細胞,人體有大約500萬億~600萬億個細胞,所以對於細胞來說,人類的大小可能像星系,而細胞則是一顆顆的恆星,對於分子或者更小的物質,人體又更像一個宇宙。而人類所居住的地球相對於這些微觀的粒子又是更大的一個存在。
  • 掌握宇宙生死的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比原子小卻能毀掉一切
    引言:在現實的宏觀世界中,所有的物質都由微觀世界的粒子組成。而在很多人看來,微觀世界裡最微小的粒子應該就是原子了。其實不然,還有一種粒子比原子還小。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它是一種能夠主宰宇宙命運的粒子,因此被稱為「上帝粒子」。
  • 科學探討:光子的壽命有多長?會消亡嗎?
    事實上,構成宇宙萬物的原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都會衰變為更輕的元素。但是光呢?它會消逝嗎,還是永久存在?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原子是如何工作的。簡而言之,任何一個重原子,都有可能發生「放射性衰變」,從而自發地分解為更小的粒子,終導致原子消失。
  • 壽命最長的恆星年齡有多長?宇宙年齡都沒它壽命長!
    目前,我們並不知道壽命最長的恆星是什麼。 這是因為,恆星的壽命和質量有關,質量越大的天體,壽命越短;質量越小的恆星,壽命越長。目前已知壽命最長的恆星是紅矮星,壽命可以達到幾百億年甚至是上千億年。
  • 強力、弱力微觀世界的支配者,離開它們太陽都會熄滅
    就是因為組成我手的原子裡有帶負電的電子,而組成箱子的原子裡也有帶負電的電子。同性相斥,電子間要排斥,即手和箱子在互斥。所以,我推開了箱子。這兩種力都是作用在宏觀世界的,無處不在。而強力和弱力只會在微觀世界才嶄露頭角。
  • 人類還能發現更小的基本粒子嗎?有何方法研究物質更微觀的結構?
    有人說夸克是已知人類發現的最小基本粒子。其實夸克分四種,這四種構成了質子和電子等其它粒子。那麼還有沒有比夸克更小的粒子呢?其實夸克也是有質量和能量的,質量來自於希格斯粒子,能量來自於能量子。所以,夸克也是由希格斯粒子和能量子組成的,所以,希格斯粒子和能量子比夸克還小,但是它們還算不算是基本粒子呢?基本粒子是一種術語,一般指人們認知的構成物質的最小或最基本的單位。即是在不改變物質屬性的前提下擁有不可分割的物質最小單位。它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且並不會因為小而斷定它不是某種物質。
  • 物質的分割得到了原子,原子只是傾向,微觀粒子則鬼魅般存在。
    量子力學描述的是微觀世界粒子的行為,顯然會與我們所能感知的宏觀世界有很大的不同。哪裡不同呢?科學家發現微觀粒子處於不確定狀態 ,也就是微觀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種狀態。微觀粒子不像撞球桌上滾動的撞球,而是像一團霧,讓人無法看清其運動軌跡。對於微觀粒子,我們無法像宏觀世界中那樣,可以對某個物體準確把握其運動軌跡。
  • 微觀世界的「上帝粒子」是怎麼一回事,它和「上帝」有沒有關係?
    尋找希格斯粒子非常不容易,需要有巨大的能量,而產生超高能量需要世界上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將粒子加速後對撞。希格斯粒子壽命非常短暫,只有億億分之一秒,即使在實驗中產生了希格斯粒子,它也會立即衰變成其他粒子。科學家們只能從衰變產生的粒子中尋找希格斯粒子的蛛絲馬跡。
  • 夸克還能繼續細分嗎?量子力學告訴你微觀世界的奧秘
    學過中學物理的讀者們想必對原子結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中學課本涉及較淺,主要是為了普及科學常識。以我們最熟悉的原子來說,它其實並不是最小的物質。因為它還可以繼續細分成原子核和電子。按科學家的說法,目前只要能繼續細分的物質都不屬於基本粒子。
  • 原子的內部是什麼樣的?微觀世界中的原子已包含了整個宇宙
    審核:小文引言:世間萬物都是由基本物質組成的,而學過中學化學的朋友就知道,基本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其中基本粒子就有原子和離子。那麼你知道原子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嗎?原子和離子存在什麼關係呢?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藉助顯微鏡就能觀察到的宏觀世界,另一種是微觀世界。在大多數人看來,宏觀世界才是最精彩的,因為在地球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生物,在人類社會中存在形形色色的人。然而也有人認為,微觀世界同樣精彩,只是很少人能夠發現其中的奧秘。
  • 黑洞壽命有多長?它們有天敵嗎?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黑洞壽命有多長?它們有天敵嗎?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在宇宙當中,黑洞的形成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恆星終結論,就是說一顆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壽命終結之後,就成為一個黑洞,這種黑洞在宇宙當中是非常常見的,所以對於原本恆星的質量有著比較高的要求,但是宇宙本身就及其浩瀚,恆星更是多不勝數,僅僅在銀河系當中,就有超過了2000億顆的恆星,而目前我們銀河系當中,因為恆星壽命終結而形成的黑洞,也超過了上百萬個。
  • 同樣類型的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嗎?
    人類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現在我們知道了,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又分為原子核以及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其中原子核還可分為質子和中子。也就是說,我們眼前的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其實都是密密麻麻的微小粒子,通過各種奇妙的方式堆疊而成。
  • 基本粒子真的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微粒嗎?
    基本粒子真的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微粒嗎?可是,在物質的微觀世界裡,芝麻卻簡直大得無法比擬。芝麻由無數個細胞組成,細胞又由無數個分子組成,分子又由原子組成。20世紀初,人們發現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的。原子很小,原子核更是微乎其微。如果說,一個原子像一座十層高樓那樣大的話,那麼原子核只有一粒豆子那樣小。而且,原子核還可以分成更小的「小不點兒」。這些「小不點兒」都屬於原子世界的「居民」,種類很多。
  • 微觀世界是另一個宇宙,粒子形態顛覆認知,宛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遠方有樹,結一果,落成宇宙。如果以微觀粒子的角度看世界,我們的周圍會變得大不相同,因為周圍的一切物質都會以原子、中子的形式呈現在眼前,一般我們把電子和電子以下的中子、質子和離子都認為是微觀粒子。這樣說可能表述更清楚一些:我們把物質世界分為兩個尺度,被人熟知的太陽系、銀河系等天體存在於一個空間的叫做大宇宙;而將粒子、電子或中微子這些無法被人類肉眼觀察到的更小的微觀世界稱之為小宇宙。
  • 世界上有兩個一樣的原子嗎? No.36
    這裡小編發起一個請求,就是請小夥伴們給我們已經初見規模的答題團隊起一個名字,檢驗真愛的時刻又到了…(採納後小編看心情給驚喜!)到醫院拍X光片,有專門的鉛防護服,能有效防護X射線的危害。請問為什麼鉛能防輻射,是因為密度大嗎?那是不是比鉛密度更大的金屬如鎢、金、鉑等防護效果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