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壽命有多長?它們有天敵嗎?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宇宙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的神秘的,雖然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於宇宙也有著非常清楚的認識,但是這種認識,僅僅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而已,宇宙的浩瀚和神秘,遠遠不是我們人類能夠去探測的,而天體是宇宙空間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質,當然,天體也因為質量的大小,有了本質上面的區別。
質量較小的天體便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小行星、行星等等,而質量大一點的就是以太陽為代表的恆星,當然,要說起宇宙當中質量最大的天體,那自然是非黑洞莫屬了,在宇宙當中,質量最小的黑洞也要比太陽大上幾百億倍,而且因為質量超大,於是引力也很強勁,一個小型的黑洞,往往就能夠終結一個星系,就連光子也無法逃脫黑洞的吸引。
在宇宙當中,黑洞的形成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恆星終結論,就是說一顆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壽命終結之後,就成為一個黑洞,這種黑洞在宇宙當中是非常常見的,所以對於原本恆星的質量有著比較高的要求,但是宇宙本身就及其浩瀚,恆星更是多不勝數,僅僅在銀河系當中,就有超過了2000億顆的恆星,而目前我們銀河系當中,因為恆星壽命終結而形成的黑洞,也超過了上百萬個。
當然,這些黑洞質量往往都比較的小,直徑也不大,雖然對於其他天體也有著很強的殺傷力,但是整體上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威脅。
而對於宇宙天體真正能夠造成威脅的,是另外一種方式形成的黑洞,這種黑洞也被稱之為原生黑洞,顧名思義,這種黑洞,在宇宙形成之初,原生黑洞就直接誕生了,它們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不久,一些大爆炸留下來的能量團,因為質量過大的原因,直接導致了黑洞的誕生。
這種形式的黑洞,質量往往都比較大,直徑也大,目前我們人類預測的宇宙最大黑洞的直徑,應該有半個銀河系大小,而且很行星的中心地帶,基本上都是一個原生黑洞,也正是因為這些原生黑洞的作用之下,所以各個行星才會程序旋轉形狀,這是因為各個行星系都在受中心黑洞引力的影響,不斷地在圍繞原生黑洞運動,比如我們太陽系,就正在快速的圍繞銀河系中心運動。
原生黑洞對於宇宙天體的威脅性是最大的,它們有著更強大的引力,胃口也更好一些,往往能夠將一切物質都吞噬,當然,不管是原生黑洞還是恆星黑洞,兩者都充滿著神秘性,目前我們人類最弄不清楚的,就是黑洞,因為黑洞的特殊性,我們無法進行相關的探測,而且黑洞本身肉眼也看不見,只能夠通過相關的設備檢測出來。
在宇宙當中,嚴格來說,黑洞是沒有天敵的,因為黑洞本身就是宇宙當中質量最大的天體了,沒有其他的天體能夠將它們吞噬或者毀滅,黑洞在宇宙當中,是屬於橫行霸道的位置,根本不需要擔心其他的天體能夠欺負它們。
當然,就目前的觀測來說,宇宙當中的物質都存在著一定的壽命,從本質上面來說,就是都有能量被消耗完的一天,而黑洞其實也是如此,按照對於黑洞的傳統認知,都認為黑洞是一個只知道不斷吞噬物質,而不會釋放出能量的天體,但是這種這種傳統的理論最終被打破了,因為黑洞也在不斷的朝著宇宙釋放一定的能量,這也就說明了黑洞是存在壽命的,當能量被釋放完畢之後,黑洞也就走到了盡頭。
當然,前提是黑洞不再進行吞噬,比如宇宙當中,存在著一些,已經完全將附近星系天體全部吞噬完全的黑洞,這些黑洞在吞噬完之後,就會處於一個永遠不再進行吞噬的狀態,而這些黑洞便只會釋放能量,而不進行補充,最終能量會被釋放完。
這種能量的釋放,其實就是著名的霍金輻射,霍金將量子理論帶入了黑洞研究當中,這也就得出了黑洞自身存在溫度的原理,而黑洞存在溫度,就會朝著宇宙釋放輻射能量,所以在無法繼續得到吞噬補充的條件之下,這種黑洞會因為能量的釋放而漸漸變小,最終消失不見。
當然,我們上面也說了,黑洞是宇宙當中最大的天體,一般來說,一個黑洞被天然消耗完需要的時間,要長於宇宙存在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