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流行這麼一句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句話反映了量子力學的神奇。量子力學描述的是微觀世界粒子的行為,顯然會與我們所能感知的宏觀世界有很大的不同。哪裡不同呢?科學家發現微觀粒子處於不確定狀態 ,也就是微觀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種狀態。微觀粒子不像撞球桌上滾動的撞球,而是像一團霧,讓人無法看清其運動軌跡。
對於微觀粒子,我們無法像宏觀世界中那樣,可以對某個物體準確把握其運動軌跡。比如電子雖然是圍繞原子核旋轉的,但是我們無法確定其軌跡,只能判斷出其出現某一位置的概率。換句話說,電子可以在某一時刻出現在任何位置。電子這種鬼魅般的存在,這在宏觀世界中是無法想像的。
那麼我們是如何進入微觀世界的呢?是對宏觀世界物質進行的分割。早在幾千年前,希臘的哲學家就認為存在組成世界的基本磚石。如何找到這基本磚石呢?很簡單就是對物質進行分割。在這裡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對物質的分割實際是對事物關係的剝離。
而事物關係卻與人有關,或者說是人的認知形成了事物關係。科學家在對物質進行無限分割中,得到了原子。原子的發現被認為是科學史重要發現,原子可以說是組成宏觀物質世界的基本磚石。當然對原子的分割還是可以進行的,不過卻是進入亞原子世界,也就是微觀世界。原子似乎是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分水嶺。我們說過物質的分割實際是事物關係的剝離,這又是人的認知緣故。所以有科學家指出:原子其實什麼也不是,原子僅僅是傾向。那麼是什麼傾向呢?就是人的認知傾向。
也就是在人的人認知意識中,原子初步具備了物質的屬性,原子具有了實體的意味。所以原子傾向於物質屬性了。但這可能只是我們在認知上形成的,也許實際上原子什麼也不是。因為物質的分割是事物關係的剝離,原子是被我們分割出來的,也就被我們剝離了許多的事物關係,因此原子也就快什麼也不是了。
在亞原子的微觀世界,微觀粒子的物質屬性必然是模糊的。微觀粒子的實體性也是模糊的。是無法用宏觀世界的觀點來看待微觀粒子。原子是物質屬性傾向的最小單位,亞原子粒子也就不具有這種傾向了。沒有了物質屬性的亞原子也就是鬼魅般的存在。由於亞原子粒子是被我們剝離了事物關係,所以它幾乎什麼也不是。
幾乎什麼也不是的微觀粒子就會鬼魅般的存在。它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因為沒有什麼事物關係可以約束它。如果進一步說,事物關係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看待事物的主觀看法。微觀粒子就只會在我們觀察它時出現,否則它可能什麼也不是,甚至也許都不存在。而且我們還能發現,它會以我們想看見的模樣來認讓我們觀察。這也說明微觀世界粒子可能,只是我們意識上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