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分割得到了原子,原子只是傾向,微觀粒子則鬼魅般存在。

2020-08-27 原虛幻境

現在流行這麼一句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句話反映了量子力學的神奇。量子力學描述的是微觀世界粒子的行為,顯然會與我們所能感知的宏觀世界有很大的不同。哪裡不同呢?科學家發現微觀粒子處於不確定狀態 ,也就是微觀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種狀態。微觀粒子不像撞球桌上滾動的撞球,而是像一團霧,讓人無法看清其運動軌跡。

對於微觀粒子,我們無法像宏觀世界中那樣,可以對某個物體準確把握其運動軌跡。比如電子雖然是圍繞原子核旋轉的,但是我們無法確定其軌跡,只能判斷出其出現某一位置的概率。換句話說,電子可以在某一時刻出現在任何位置。電子這種鬼魅般的存在,這在宏觀世界中是無法想像的。

那麼我們是如何進入微觀世界的呢?是對宏觀世界物質進行的分割。早在幾千年前,希臘的哲學家就認為存在組成世界的基本磚石。如何找到這基本磚石呢?很簡單就是對物質進行分割。在這裡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對物質的分割實際是對事物關係的剝離。

而事物關係卻與人有關,或者說是人的認知形成了事物關係。科學家在對物質進行無限分割中,得到了原子。原子的發現被認為是科學史重要發現,原子可以說是組成宏觀物質世界的基本磚石。當然對原子的分割還是可以進行的,不過卻是進入亞原子世界,也就是微觀世界。原子似乎是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分水嶺。我們說過物質的分割實際是事物關係的剝離,這又是人的認知緣故。所以有科學家指出:原子其實什麼也不是,原子僅僅是傾向。那麼是什麼傾向呢?就是人的認知傾向。

也就是在人的人認知意識中,原子初步具備了物質的屬性,原子具有了實體的意味。所以原子傾向於物質屬性了。但這可能只是我們在認知上形成的,也許實際上原子什麼也不是。因為物質的分割是事物關係的剝離,原子是被我們分割出來的,也就被我們剝離了許多的事物關係,因此原子也就快什麼也不是了。

在亞原子的微觀世界,微觀粒子的物質屬性必然是模糊的。微觀粒子的實體性也是模糊的。是無法用宏觀世界的觀點來看待微觀粒子。原子是物質屬性傾向的最小單位,亞原子粒子也就不具有這種傾向了。沒有了物質屬性的亞原子也就是鬼魅般的存在。由於亞原子粒子是被我們剝離了事物關係,所以它幾乎什麼也不是。

幾乎什麼也不是的微觀粒子就會鬼魅般的存在。它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因為沒有什麼事物關係可以約束它。如果進一步說,事物關係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看待事物的主觀看法。微觀粒子就只會在我們觀察它時出現,否則它可能什麼也不是,甚至也許都不存在。而且我們還能發現,它會以我們想看見的模樣來認讓我們觀察。這也說明微觀世界粒子可能,只是我們意識上的產物。

相關焦點

  • 物質是可以無限分割的嗎?原子,原子核,夸克,還有什麼?
    那麼物質是可以無限分割,還是由基本不可分的粒子構成的呢?》裡談到「端,體之無序最前者也」,就是講端這個類似於原子的概念,端是不可以再繼續分割的,它是組成物質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單元。後世的儒家也一直主張物質不可無限分割,《中庸》裡談到「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大儒朱熹解釋說,天下莫能破是無內,無內則是至小。當原子的概念從西方傳遞過來,Atom的希臘文原意就是不可分割的,國內就首先被翻譯為「莫破」,後來才有原子的稱呼。
  • 微觀世界分子原子粒子為什麼都在振動或運動?
    後兩種運動只是從宏觀上看是周期性的可重複的,但在微觀上則更為複雜,是拓撲的不可重複的。振動是宇宙普遍存在的現象,不管是宏觀,還是微觀都有振動發生。大的方面來說,地震、海嘯、爆炸等都屬于振動範圍;而微觀粒子層面,粒子的熱運動、布朗運動都屬于振動範圍。
  • 原子不是實心粒子,內部像太陽系一樣空曠?那存在實心的物質嗎?
    目前所知,自然界中的物質分為實物和場。物質的存在會佔據一定的空間,當空間中沒有任何實物時,便稱之為空。如果用宏觀世界中的經驗來看,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可從微觀角度來看,由於物質的存在方式與我們所看到的宏觀現象不一樣,因此並不能認為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
  • 物質分割的辯證關係
    物質分割的辯證關係時間、空間和物質是物理學中最重要最難定論的三大物理量。在人類認識物質的歷程中,有兩條發展主線,第一條主線向宏觀方向發展:由普通的物質,到星球、再到星系、總星系和整個宇宙;第二條主線向微觀方向發展:由普通物質,到分子、再到原子、質子、中子、電子、強子、夸克……。宏觀主線主要受時空距離的制約,我們只有不斷擴大自己的觀察距離來觀察認識更為久遠的天體的運行情況,了解並認識宇宙演化的規律。
  • 【淺談原子物理】原子的基本狀況之原子質量和大小的測定
    原子,是指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割的微粒。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割,但不代表其本身不可再分割。我們沒有人真正用肉眼看見過原子,因為原子的線度超過了肉眼的最大辨識度。不同原子都有其特定物理結構。他首次製成了聚焦性能較高的質譜儀,並用此來對許多元素的同位素及其豐度進行測量,從而肯定了同位素的普遍存在。質譜儀測量原理是通過測量受到洛倫茲力作用的具有一定速度的離子在儀器中的路徑,利用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公式,從而求得該離子的質量。
  • 宇宙秘密大起底,你以為的無盡宇宙,有可能只是一顆原子?
    但當量子的概念被提出,一切被改變了,這些隱藏在宏觀世界下的未知世界開始被人們注意到,人們開始研究微觀世界。在微觀世界中,一切物質都會被切分的很小很小,而科學家們通常將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等基本粒子稱之為微觀世界的客觀物體。
  • 原子的內部是什麼樣的?微觀世界中的原子已包含了整個宇宙
    審核:小文引言:世間萬物都是由基本物質組成的,而學過中學化學的朋友就知道,基本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其中基本粒子就有原子和離子。那麼你知道原子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嗎?原子和離子存在什麼關係呢?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藉助顯微鏡就能觀察到的宏觀世界,另一種是微觀世界。在大多數人看來,宏觀世界才是最精彩的,因為在地球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生物,在人類社會中存在形形色色的人。然而也有人認為,微觀世界同樣精彩,只是很少人能夠發現其中的奧秘。
  • 領略微觀粒子世界的奧妙,明了原子結構的基本組成
    自然界所有物質,例如空氣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鋼鐵和銅、鋁、人工合成的纖維、塑料等等,種類繁多。但是它們有其共同特性,就是由保持該物質物理化學特性的最小單元即分子所組成。分子又可以再細分,系由原子構成。
  • 科學大嘮嗑:物質是什麼(9)原子是如何被發現的
    除此之外,關於物質微觀結構的發現還有1897年,湯姆孫發現了帶負電荷的電子,這意味著原子其實具有某種內部結構。從麥克斯韋的理論和無數的實驗中可以得知,這種模型的原子本質上是不穩定的,它們會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坍塌。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對電子的軌道產生了興趣,他想知道,有沒有可能電子圍繞中心質子的公轉軌道也像地球軌道一樣是固定的,只是這樣的軌道不止一個,而是有好幾個,其能量都不相同。
  • 玻爾茲曼與奧斯特瓦爾德「原子」之爭,掀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
    1756年俄國化學家洛蒙諾索夫把錫放在密閉的容器裡煅燒,錫發生變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錫,但容器和容器裡的物質的總質量,在煅燒前後並沒有發生變化。經過反覆的實驗,都得到同樣的結果,於是他認為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的質量是守恆的。
  • 火可能與原子化合中特定原子釋放最外層粒子相關
    那麼,物質化合中原子間劇烈碰撞,原子結構重建中會否存在釋放大量慢速中微子呢?化學反應與周圍環境中的暗物質存在聯繫麼?這確實是一些頗為燒腦子的問題。不過,我認為化學反應與周圍暗物質完全存在聯繫的可能性。我個人認為,火的本質就是物質劇烈反應中伴生成大量慢速中微子,同時釋放出大量光能。也就是說,火這種釋能包括兩部分,一是慢中微子的能量(比相對靜態中微子運動速度快);二是光譜能量。
  • 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並且具有波粒二象性
    最早認為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說法,是2000年前古希臘人留基伯和他的學生德莫克利特提出的。雖然當時只是一個猜想,但是這一概念的提出,可說是人類一個偉大的創舉。2000年後的19世紀初,英國化學家約翰·道爾頓才通過實驗的方法把原子的推測轉變為科學的概念。1905年7月18日愛因斯坦發表的論文《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止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又一次實錘證明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
    微觀粒子的壽命到了,我們一半都會稱為衰變,所謂的壽命長短其實是用粒子的半衰期的界定的。在原子,質子,中子,電子中,真正意義上,我們發現可以發生衰變的,其實只有原子和中子。質子的半衰期有假說,但還沒有被驗證,電子則認為是和宇宙同齡的存在。
  • 掌握宇宙生死的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比原子小卻能毀掉一切
    引言:在現實的宏觀世界中,所有的物質都由微觀世界的粒子組成。而在很多人看來,微觀世界裡最微小的粒子應該就是原子了。其實不然,還有一種粒子比原子還小。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它是一種能夠主宰宇宙命運的粒子,因此被稱為「上帝粒子」。
  • 量子糾纏 |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量子力學定義(百度百科):量子力學是描述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 。微觀世界裡,粒子不是撞球,而是嗡嗡跳躍的概率論,位置具有不確定性。由此,量子力學誕生了很多怪異的概念,諸如糾纏和不確定原來。這些晦澀難懂的知識不是智商小於160的我等小輩能理解的,因此量子力學就成了玄乎又玄現象的背鍋俠。而今天要說的就是量子糾纏。
  • 原子看不見,也摸不著,那為什麼科學家如此確定原子是存在的?
    實際上,愛因斯坦在這篇論文中,用數學證明了布朗運動的,並論述了原子是真實存在的。通過布朗運動,他還證明了原子的直徑大概是在10^-8釐米。尋找微觀粒子自從愛因斯坦證明了布朗運動之後,證明原子存在的相關理論也就完善了。但是理論再好,都不如一個實實在在的觀測。
  • 高一原子結構原子說
    「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墨子:物質被分割是有條件的,物質不能被分割的最小單位稱為「端」;德謨克利特:古典原子理論——物質只能分割到原子為止;道爾頓:近代原子論(1)化學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構成,這種微粒稱為原子;(2)原子在一切化學變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3)同種元素的原子質量和性質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質量和性質都不相同;(4)不同元素化合時,這些元素的原子按簡單整數比結合成化合物。
  • 最小的粒子是什麼,既然那麼執著物質存在,就把它找出來
    到底有沒有最小的粒子?這個話題是科學界非常熱衷的,當下的科技水平,真正的從實驗室得出結果是不可能了,還沒有那麼厲害,只能從數學推理上進行一番扯皮爭論。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曾經認為物質、時間、空間這些東西是可以無限分割的。《莊子·天下》中這樣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 原子結構模型理論
    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是原子,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原子是單一的,獨立的,不可被分割的,在化學變化中保持著穩定的狀態,同類原子的屬性也是一致的。按照道爾頓的理論,原子是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毀滅,也不可再分割的最基本的物質粒子。那麼,放電管中的「射線」是什麼呢?湯姆遜實驗證實:是電子,而且組成物質的不同元素的原子中都有電子。
  • 科學家是如何證明「原子」的存在?和愛因斯坦有關麼?
    我們要先搞清楚一點,那就是愛因斯坦沒有直接證明了「原子的存在」,不過他的發現確實能夠成為證明「原子存在」的一個佐證。那究竟是咋回事呢?我們得先從「原子」的發展說起。後來,道爾頓就提出了《原子論》,他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粒子。當然,如果你問道爾頓:原子長啥樣,你見過麼?實際上,道爾頓是沒辦法回答你的,因為他確實沒有辦法證明原子的的確確存在。原子真的存在麼?證明原子存在是很後來的事情了,愛因斯坦確實也參與了其中,這主要是和布朗運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