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說
1、原子說的發展史:
惠施:「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物質是無限可分的;
墨子:物質被分割是有條件的,物質不能被分割的最小單位稱為「端」;
德謨克利特:古典原子理論——物質只能分割到原子為止;
道爾頓:近代原子論
(1)化學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構成,這種微粒稱為原子;
(2)原子在一切化學變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3)同種元素的原子質量和性質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質量和性質都不相同;
(4)不同元素化合時,這些元素的原子按簡單整數比結合成化合物。
湯姆孫:發現了電子,提出了葡萄乾麵包構型——原子是一個帶正電荷的球,電子帶負電荷均勻地鑲嵌在正電荷之間,就像葡萄乾麵包一樣;
盧瑟福:原子行星模型,原子是由帶正電荷,質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圍運動著的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的,就像行星繞太陽運轉一樣的體系。
(1)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原子核;
(2)原子的全部正電荷且幾乎全部質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內,帶負電的電子在核空間進行繞核運動;
(3)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
波爾原子模型: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的一定軌道上作高速圓周運動。
電子云模型:現代原子結構學說,電子在核外很小的空間內作高速運動,無法捕捉到確定的運動的軌跡。
2、物質的放射性: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1903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元素的放射性,1899年,盧瑟福發現了α射線和β射線,此後人們發現,
α粒子為He原子的核(帶正電),β粒子為電子流(帶負電),γ粒子為波長很短的電磁波(不帶電)
三種射線在電場中的偏轉
電子的發現和元素的放射性現象證明原子的可分性。
3、α粒子轟擊金箔金箔實驗:
1911年盧瑟福等人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金箔實驗:用一束帶正電的、質量比電子大得多的高速運動的a粒子轟擊金箔,發現:
①大多數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
②一小部分a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方向;
③有極少數a粒子被彈了回來。
從而得出兩個結論:
(1)現象①:原子一定是中空的;
(2)現象②③:原子中存在著很小的帶正電荷的核。
從而提出了著名的原子行星模型:原子是由帶正電荷的質量很小的體積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圍運動著的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的,就像行星繞太陽運轉一樣的一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