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原子結構原子說

2021-02-13 王小歡的化學課堂

原子說

1、原子說的發展史:

惠施:「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物質是無限可分的

墨子:物質被分割是有條件的,物質不能被分割的最小單位稱為「」;

德謨克利特:古典原子理論——物質只能分割到原子為止;

道爾頓:近代原子論

(1)化學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構成,這種微粒稱為原子;

(2)原子在一切化學變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3)同種元素的原子質量和性質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質量和性質都不相同;

(4)不同元素化合時,這些元素的原子按簡單整數比結合成化合物。

湯姆孫:發現了電子,提出了葡萄乾麵包構型——原子是一個帶正電荷的球,電子帶負電荷均勻地鑲嵌在正電荷之間,就像葡萄乾麵包一樣;

盧瑟福:原子行星模型原子是由帶正電荷,質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圍運動著的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的,就像行星繞太陽運轉一樣的體系。

(1)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原子核;

(2)原子的全部正電荷且幾乎全部質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內,帶負電的電子在核空間進行繞核運動;

(3)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

波爾原子模型: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的一定軌道上作高速圓周運動。

電子云模型:現代原子結構學說,電子在核外很小的空間內作高速運動,無法捕捉到確定的運動的軌跡。

 

2物質的放射性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1903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元素的放射性,1899年,盧瑟福發現了α射線和β射線,此後人們發現,

α粒子為He原子的核(帶正電),β粒子為電子流(帶負電),γ粒子為波長很短的電磁波(不帶電)

 

三種射線在電場中的偏轉

電子的發現和元素的放射性現象證明原子的可分性

 

3、α粒子轟擊金箔金箔實驗

1911年盧瑟福等人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金箔實驗:用一束帶正電的、質量比電子大得多的高速運動的a粒子轟擊金箔,發現:

 

①大多數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

②一小部分a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方向;

③有極少數a粒子被彈了回來。

從而得出兩個結論:

1現象①:原子一定是中空的

2現象②③:原子中存在著很小的帶正電荷的核

從而提出了著名的原子行星模型:原子是由帶正電荷的質量很小的體積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圍運動著的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的,就像行星繞太陽運轉一樣的一個體系。

 

 

相關焦點

  • 高一期末複習--原子結構
    【總結】1~20號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特殊性1.最外層電子數為1的原子有H、Li、Na、K。2.最外層電子數為2的原子有He、Be、Mg、Ca。3.最外層電子數和次外層電子數相等的原子有Be、Ar。4.最外層電子數是次外層電子數2倍的原子是C。5.最外層電子數是次外層電子數3倍的原子是O。
  • 原子結構發展史
    1913年初,玻爾任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教授時,在朋友的建議下,開始研究原子結構,通過對光譜學資料的考察,寫出了《論原子構造和分子構造》的長篇論著,提出了量子不連續性,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結構和性質。提出了原子結構的玻爾模型。
  •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今天給各位同學們講一個故事,關於原子結構的故事,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長長的故事,來釐清人們在研究原子內部結構過程中的脈絡。因此說,電子是由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發現的。電子的質量只比最輕原子的質量的1/2000稍多一點,由此可見,電子應該是原子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比原子更小的,更基本的物質單元。電子的發現,證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既然原子是可以再分的,那麼原子組成原子的物質究竟是什麼呢?
  • 初中化學-原子的結構
    通過上面球棍模型我們也能看到,化學變化到原子這,就不再分了。那麼這些原子是否有內部結構,原子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呢?1原子模型發展歷史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1856-1940),於1897年通過實驗證明了電子的存在,並於1904年提出原子結構模型:葡萄乾蛋糕模型。
  • 原子的基本結構是什麼
    原子的基本結構是什麼為了了解半導體導電的內在機理,我們必須先從原子的基本結構講起。通過對物質結構的研究,人們發現:任何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又由原子核和圍繞它運轉的電子所組成。但這僅僅是個比喻,實際上,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轉的情況與人造衛星是不一樣的。電子以一定的機率出現在原子核外圍的一定區域內,我們所說的「軌道」是指電子出現機率最大的那部分區域。這樣,電子運轉的「軌道」實際上是呈雲狀,我們稱為電子云。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在這裡把電子云看作那樣的軌道。
  • 原子結構參數及其規律性 ——原子半徑與電離能
    原子結構參數及其規律性——原子半徑與電離能
  • 原子結構模型理論
    物質結構理論是現代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示了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結構與其性質的關係,有助於人們理解物質化學反應變化的本質
  • 選修三--原子結構
    如微粒電子排布式微粒電子排布式C1s22s22p2Ne1s22s22p6Cl1s22s22p63s23p5K1s22s22p63s23p64s1(2)簡化電子排布式:把內層電子達到稀有氣體結構的部分,以相應稀有氣體元素符號外加方括號來表示
  • 我們明明看不到原子,為什麼就可以說原子存在?
    其實原子在被確定時,我們是真的沒有辦法看到它的存在。這其實是因為原子實在太小了,小到當時的儀器無能為力。但是我們確定一個東西的存在,真的需要直接觀察到這個東西的存在嗎?實際上並不一定。我們舉個例子。比如:殺人放火這類的案件。一般親歷現場的不是遇害者就是兇手。那我們能說因為沒有看到兇手犯罪就不定兇手的罪名嗎?
  • 課題2 原子的結構 第4課時---相對原子質量
    點擊上方藍字即可一鍵關注:硫酸銅化學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課題2  原子的結構
  • 課題2 原子的結構,第1課時 原子的構成
    1.原子的構成結 構:關 系:在原子中,核電荷數=__質子數__=__核外電子數__,故整個原子不顯電性。注 意:原子核內的質子數不一定等於中子數;並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如普通氫原子中沒有中子。2.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分層運動:能量低的電子在離核__近__的區域運動,能量高的電子在離核__遠__的區域運動,這種現象又叫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 高二化學結構 2:原子光譜
    原子光譜,是量子化學的基礎,結構化學的最難點,沒有之一。
  • 原子結構知識點詳細歸納
    (一)原子結構的理論要點1.原子理論發展的幾種理論模型:(1)近代原 爾頓 實心球模型(2) 湯姆生 「葡萄乾麵包」模型(3)盧瑟福 「行星式」模型 (4) 玻爾 量子化軌道模型(5)薛定 諤電子云模型 2、能層、能級與原子軌道
  • 晶體和原子的世界結構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阿春的環球地理精選,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晶體和原子的世界結構。我們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是有限的,無論我們的目光多麼銳利,我們能夠看見的小東西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我們的眼睛限度的小東西,我們是無法用肉眼看見的。我們周圍的東西,例如:山峰、森林、人們、野獸、房屋、石頭、晶體等,我們都可以用眼睛看見。
  • 《元素的性質與原子結構》說課稿
    一、說教材本節課屬於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主要講解的是元素周期表的內容;通過對鹼金屬元素和滷族元素性質的研究來探究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係,能夠知道金屬和非金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的遞變規律;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以及應用。這些內容都為以後的化學學習奠定了基礎。本節課分為三個課時,本次說課內容為第二課時,主要內容是元素的性質與原子結構。
  • 「超離子冰」的原子結構終於被揭示!
    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科學家們使用巨型雷射將水快速凍結到它奇特的超電子相中,並記錄下x射線衍射圖,首次確定了它的原子結構——這一切都發生在十億分之一秒之內。現在LLNL的科學家們公布了新研究結果,利用雷射驅動的衝擊波和原位x射線衍射,在十億分之一秒內觀察到氧晶格的成核,首次揭示了超離子冰的微觀結構,這些數據還提供了對冰巨行星內部結構的進一步了解。LLNL物理學家費代麗卡·科帕裡(Federica Coppari)說:我們想確定超聲速水的原子結構。
  • 長岡半太郎:提出土星結構的原子模型
    他提出一種稱之為「土星模型」的結構——即圍繞帶正電的核心有電子環轉動的原子模型。他證明了亞洲人在自然科學方面也是有天賦的。雖然他的努力被同時代的歐洲科學家有意的忽視了。 長崗半太郎188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去德國和奧匈帝國進一步深造。他對原子結構很有興趣。當時,人們已知道原子中含有帶負電的電子。J.J.湯姆孫設想原子是帶正電的球體、加上散布在球體表面的電子。
  • 我要重新闡述原子結構
    我認為原子是由中子和圍繞著中子高速運轉的電子和質子組成的,電子和質子總是成雙成對的,每一個電子和質子對都是一個小的能量體,也就是過去人們所理解的電磁場。質子和電子對是中子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也就是說,質子和電子是由中子產生的,不同元素的性質是由組成這些元素的質子和電子對及中子的數量所決定的。通過對原子結構的重新定義,我們眼前的一切物質現象都變得清晰明朗。
  • 原子結構模型:科學家的探索之旅
    1808年他發表了《道爾頓原子學》,從而被譽為原子理論的創建人。他認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第一個原子結構模型—實心球模型的提出者。道爾頓歐內斯特·盧瑟福是湯姆生的研究生(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紐西蘭著名物理學家,被稱為核物理之父,開拓了原子的軌道理論,特別是在他的金箔實驗中發現了盧瑟福散射現象,而且提出了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
  • 原子的組成是什麼,原子的結構怎樣運作,原子怎樣組成物質?
    但原子是什麼,它們是如何像構造建築一樣組成物質呢?原子序數所有的物質都由原子組成。一個原子有一個由質子和中子組成並且被零或多個電子環繞的核心。為了把原子分類,我們需要知道它有多少質子、中子以及電子。原子的質子數決定了它是哪種元素。例如氧原子總是有8個質子。碳原子總是有6個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