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基本結構是什麼

2020-12-05 愛情是約束

原子的基本結構是什麼

為了了解半導體導電的內在機理,我們必須先從原子的基本結構講起。

通過對物質結構的研究,人們發現:任何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又由原子核和圍繞它運轉的電子所組成。電子帶負電並且在運轉時具有固定的軌道。不同的軌道表示電子所具有的能量各不相同。每個電子只能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轉,即只具有某個固定的能量。這些電子與原子核的關係就像許多人造衛星圍繞著地球運轉一樣。但這僅僅是個比喻,實際上,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轉的情況與人造衛星是不一樣的。

電子以一定的機率出現在原子核外圍的一定區域內,我們所說的「軌道」是指電子出現機率最大的那部分區域。這樣,電子運轉的「軌道」實際上是呈雲狀,我們稱為電子云。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在這裡把電子云看作那樣的軌道。原子非常小,例如,1億個氫原子排列起來約只有1釐米長。原子核是帶正電的,它的正電荷數正好與電子所帶的負電荷數總數相等,因此整個原子是呈中性的。由於相反的電荷相互吸引所以原子核和電子之間有一個吸引力,使得每個電子都被限定在它們各自的軌道上,不能任意離開原子核。

原子核由帶正電荷的質子和中性的中子組成。各種元素原子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於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或核外電子數)不同。一個原子所具有的質子數(也就是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稱為原子序數,例如:矽的原子序數為14,就是說每個矽原子核有14個質子,因而在核外有14個電子;鍺的原子序數為82,也就是說每個鍺原子核有32個質子而核外有32個電子。

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電子是怎樣圍繞原子核而分布的。任何元素的原子,它們的電子都是從裡到外一層一層分布的,而且每層的電子數是一定的。如果把作為層數,則每層的電子數最多不能超過22個。例如第一層(n=1),也就是最靠近原子核的那一層,只能容納2個電子;第二層(n =2)最多只能容納8個電子;第三層(n =3)最多只能容納18個電子;第四層(n=4)最多只能容納32個電子……,依次類推。電子分布的原則是,填滿了裡層再填外層,最外層的電子數不能超過8個(只有一個電子層的原子,該層電子數不能超過2個)。所以,最外層往往會出現電子數不足8個而留下「空位」的現象。例如矽原子有14個電子,第一層2個,第二層8個,第三層只有4個還留下4個「空位」。又如鍺原子有32個電子,而它的最外層(第四層)也只有4個電子,留下4個「空位」。

電子的層數可用1、2、3、4……來表示,也可用K、L、M、N……表示。在原子中,由於內層電子靠原子核近,受原子核的吸引力強,所以不易離開原子而自由活動。最外層電子離原子核最遠,它們脫離原子核所需要的能量最小,所以容易離開原子核而成為自由電子。我們把最外層的電子稱為價電子。元素的化學性質是由其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來決定的。一種元素的原子最外層有幾個價電子,我們就稱這種元素為幾族元素。例如矽、鍺原子最外層有4個價電子,所以稱它們為四族元素。同樣,磷(P)、砷(As)、銻(b)最外層有5個價電子,就稱它們為五族元素;硼(B)、鋁(A1)、鎵(Ga)最外層有3個價電子,就稱它們為三族元素。

顯然,如果原子最外層失去一個電子,則原子核的正電荷數就大於核外電子的負電荷數。原子的電中性一旦受到破壞,便顯示帶正電。我們稱這種失去電子的原子為正離子。同樣,如果原子最外層增加了一個電子,原子便成了一個帶負電的負離子。原子變成離子的過程稱為電離。

相關焦點

  • 領略微觀粒子世界的奧妙,明了原子結構的基本組成
    分子又可以再細分,系由原子構成。原子通過一定的作用力,以一定的次序和排列方式結合,形成具有相應物理化學特性的分子。在一段較長的歷史時期裡,曾經認為原子是不可再細分的基本單元。我們現在知道,原子還可以再細分。一個原子由處於核心的原子核以及圍繞其旋轉的一個或多個的電子所組成。
  • 原子結構模型理論
    物質結構理論是現代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示了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結構與其性質的關係,有助於人們理解物質化學反應變化的本質
  •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今天給各位同學們講一個故事,關於原子結構的故事,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長長的故事,來釐清人們在研究原子內部結構過程中的脈絡。在古希臘語中,「原子」一詞的本意是「不可分割」的意思,也就是說,原子是組成這個物質世界的最小、最基本的微粒。但原子究竟可不可以再分呢?首先我們還是要從電子的發現來講起。
  • 初中化學-原子的結構
    通過上面球棍模型我們也能看到,化學變化到原子這,就不再分了。那麼這些原子是否有內部結構,原子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呢?解決了原子結構的穩定性問題,描繪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結構學說。1932年,盧瑟福的學生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認為居裡夫婦對一項實驗的解釋有問題,重複研究了這項實驗,發現了中子。至此,原子結構模型基本確定:核式模型。
  • 原子的組成是什麼,原子的結構怎樣運作,原子怎樣組成物質?
    請點擊輸入圖原子是什麼?原子是所有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但原子是什麼,它們是如何像構造建築一樣組成物質呢?原子序數所有的物質都由原子組成。一個原子有一個由質子和中子組成並且被零或多個電子環繞的核心。為了把原子分類,我們需要知道它有多少質子、中子以及電子。原子的質子數決定了它是哪種元素。例如氧原子總是有8個質子。碳原子總是有6個質子。
  • 近代物理——原子結構1
    三、原子結構1、( )通過陰極射線在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實驗,發現了( ),揭示了( )有複雜結構,算出了該粒子的比荷,並且提出了原子的( )模型。
  • 晶體和原子的世界結構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阿春的環球地理精選,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晶體和原子的世界結構。我們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是有限的,無論我們的目光多麼銳利,我們能夠看見的小東西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我們的眼睛限度的小東西,我們是無法用肉眼看見的。我們周圍的東西,例如:山峰、森林、人們、野獸、房屋、石頭、晶體等,我們都可以用眼睛看見。
  • 【淺談原子物理】原子的基本狀況之原子質量和大小的測定
    原子,是指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割的微粒。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割,但不代表其本身不可再分割。我們沒有人真正用肉眼看見過原子,因為原子的線度超過了肉眼的最大辨識度。不同原子都有其特定物理結構。原子量就是為了研究的方便,人為規定碳在自然界中含量最豐富的同位素的原子量是12個單位,作為原子量的標準,其餘原子與其質量相比求出比值,乘上十二個單位就是對應原子的原子量。原子量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就是它代表1mol該原子以克為單位時的數值大小。
  • 原子結構發展史
    1913年初,玻爾任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教授時,在朋友的建議下,開始研究原子結構,通過對光譜學資料的考察,寫出了《論原子構造和分子構造》的長篇論著,提出了量子不連續性,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結構和性質。提出了原子結構的玻爾模型。
  • 初三化學-原子的結構(第二課時)
    上篇文章我們講述了原子的基本結構,相信同學們已經掌握。這節課我們接著來學習原子的形成穩定結構後形成的陰陽離子以及相對原子質量等知識點。同學們一定要記住上面的常見離子符號的寫法,只有這個地方記熟練了才不會和後面的化合價弄混淆了。
  • 盧瑟福:勇闖原子結構秘宮的「科學鱷魚」
    盧瑟福:勇闖原子結構秘宮的「科學鱷魚」 在英國皇家學會的一所實驗室門前,有一個高高聳立的半身銅像,銅像旁邊臥著一條張牙舞爪的鱷魚。 「為什麼要雕一條鱷魚呀?」路過的行人常常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鱷魚和銅像有什麼關係呢?」人們大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 「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這位主人公就像鱷魚一樣,在科學之海中勇往直前,從不退縮。」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說。
  • 高一期末複習--原子結構
    6.最外層電子數是次外層電子數4倍的原子是Ne。7.次外層電子數是最外層電子數2倍的原子有Li、Si。8.內層電子總數是最外層電子數2倍的原子有Li、P。9.電子層數和最外層電子數相等的原子有H、Be、Al。10.電子層數是最外層電子數2倍的原子是Li。11.最外層電子數是電子層數2倍的原子有He、C、S。
  • 化學故事會 第一話 原子結構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約460-370BC)說:原子。當然當時不可能知道原子到底是什麼。德謨克利特後來波意耳說:化學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物質組分。什麼?為什麼軌道形狀稀奇古怪?去問薛丁格,是他算出來的,這鍋讓他背有了這些軌道,隨著質子數的增加,電子一個個地往軌道裡填。又因為每一層的軌道不同,所以填進去的時候會呈現周期性變化。
  • 高一原子結構原子說
    ;道爾頓:近代原子論(1)化學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構成,這種微粒稱為原子;(2)原子在一切化學變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3)同種元素的原子質量和性質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質量和性質都不相同;(4)不同元素化合時,這些元素的原子按簡單整數比結合成化合物。
  • 高二化學結構 2:原子光譜
    原子光譜,是量子化學的基礎,結構化學的最難點,沒有之一。
  • 《元素的性質與原子結構》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元素的性質與原子結構》。接下來,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麼教為教學思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過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 選修三--原子結構
    如微粒電子排布式微粒電子排布式C1s22s22p2Ne1s22s22p6Cl1s22s22p63s23p5K1s22s22p63s23p64s1(2)簡化電子排布式:把內層電子達到稀有氣體結構的部分,以相應稀有氣體元素符號外加方括號來表示
  • 再認識電子、中微子、µ子、原子核和原子的結構
    需要研究的是,正負µ子相互結合又會生成什麼呢?可能會是3對正負電子對的結合體,還是全部轉變為零散的正負電子對結合體(即中微子)呢?或者更多一點正負電子結合的µ子是否會形成更複雜更大一點質量的粒子呢?我認為這些情況都可能存在,但衰變為中微子和電子的情況最大,電子和中微子也是游離性粒子中最為穩定的結構。
  • 什麼是粒子,組成萬物的基本粒子又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原子,那麼原子又是怎麼來的,原子是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那麼質子、中子和電子又是怎麼來的?它們是不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組成萬物的最基本的粒子是什麼呢?有沒有最小的粒子?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粒子,粒子的定義是什麼。
  • 原子結構到底是什麼,對此科學界的普遍對此觀點認同
    相信大家在讀此文章之前,多多少少對原子內部的結構都有所了解 > 原子 原子核 核外電子 質子 中子,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是我接下來將會更深入的介紹原子核內部中子質子以及其內部的構造 當然我也會介紹基礎 首先是原子 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