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認為,中微子是正負電子對結合體。而µ子的結構,比較符合一個中微子加一個電子的組成結構。這種結構相對而言運動形態比較簡單,相對而言比較穩定,但也不能完會排除存在更多正負電子對粒子攜帶一個電子的結構的情況。當然,電子電性有正負,µ子的電性也有正負。
按照這個理解,µ子的質量應該近似為3倍電子的質量最為穩定一點,但也可能存在更多一點質量。嚴格地講,這個質量現代條件下是可以通過試驗進行測定的。
需要研究的是,正負µ子相互結合又會生成什麼呢?可能會是3對正負電子對的結合體,還是全部轉變為零散的正負電子對結合體(即中微子)呢?或者更多一點正負電子結合的µ子是否會形成更複雜更大一點質量的粒子呢?我認為這些情況都可能存在,但衰變為中微子和電子的情況最大,電子和中微子也是游離性粒子中最為穩定的結構。
實際上,通過我的仔細研究,發現µ子這種結構之所以並不是很穩定,最容易衰變為中微子和電子,關鍵在於µ子是一種高能狀態下的電子相互糾結振蕩結構。正因為µ子中電子能量高,在運動中不斷同周圍環境交換能量,單一化的µ子消失也應當比電子還要迅速。µ子的存在一定與其中的電子能量幅度相關聯,超出或低於某一能量幅都會解體,而絕不是我們簡單所認為的穩定化粒子。
這個問題我早已研究過,發現這與電子的相互自旋方式密切關聯。我們認為,正負電子對結合體中,兩個電子電性相反,按照電子自旋的特性,兩兩結合在一起也必然存在相互繞行下的自旋運動。這當然也是在游離狀態下最穩固的形式。正是這種特性,使得兩對正負電子結合體粒子糾結在一起時,也會存在鬆散的結構。兩個正負電子對粒子互相繞行又自旋,必然存在正電子與正電子、負電子與負電子靠近的情況,因為高速運動,電性相同會被排斥,電性相異會被吸引,實際上,這就必然形成兩個正負電子對結合粒子的快速閃離閃合振蕩運動方式。同時還會因為能量不同,時時發生電子交換運動。應該說,這個思想一直是我建立一切物質結構(包括原子)的基礎性理論概念。
我們繼續分析演繹這種由多個正負電子對結合粒子(我在前面命名為基子)組成的大集合體粒子。由於電子存在自旋和電性,形成了多個正負電子對結合粒子在運動中並不可能形成完全一個一個的電子對粒子結合體單元,而容易均衡化形成為一體結構,而且還會因電子的能量差異形成層序化結構。如果哪個電子能量稍高,都會存在這個電子的能量迅速首先被該層內電子轉移消化。當然,這些運動方式和結構變化,需要使用明晰的圖示來完整表達。這個方面只能在詳細的論文中再細化。
簡單地講,通過對正負電子性質的分析推導,我們很容易推導出原子的層序化結構和原子核的層序化結構。
在我的原子結構理論中,原子並不存在如玻爾理論所云的相對獨立的電子層結構。實際上,自原子核開始,正負電子總是按能量不同而分層序外延為一個整體。正負電子匯聚在一起,形成為一個有序化運動的結構整體。在原子中心,正負電子的能量最小,正負電子排列非常緻密,正負電子之間距離也最小。然後是包裹外層的正負電子能量稍大一些,正負電子之間距離也稍大一些。如此推到原子最外層,該層中正負電子數量最少,但已經是一個原子層序中正負電子平均能量為最大了,正負電子之間的距離最大,運動速度也最高,儘管不是每一個電子都是一樣的能量。
也許有人要問,這些原子的電性是怎麼平衡的呢?原子最外層電子是如何穩定運行的呢?為什麼原子獲得一定能量後總是負電子優先逃逸呢?實際上,原子的最外層並不是人們想像的就是電子在繞行,而是兩個正負電子一組在以不斷相互碰撞交換的方式運動。當然,這種電子相互碰撞交換的運動方式也存在於原子內的所有層序中。因為原子外層的電子能量高,電子的運動速度也高,電子之間的距離也大,又由於正負電子結合在一起最穩定,所以,在原子最外層還存在更多的高速游離體的正負電子對結合粒子,甚至會出現短暫的正負電子對結合粒子負載一個電子的結合體。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發現電子電荷表現為跳躍性而不可捉摸,只能電子云概述的原因。
然而,僅僅知道原子由正負電子組成,並具有嚴格的層層包裹結構,還不能充分說明原子外層為什麼會顯示為負電荷性質。其實,這個問題我在前面宇宙物質按層序分布中已經闡述過,原子的結構也和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的大結局是同步吻合的,相互兼容統一的。因為在太陽系外圍空間存在電子層,使得太陽容易輻射質子,故而在次外層存在質子層,包括地球及所有行星外圍都受到質子層的制約,故而,行星外層的物質都會在原子結構外圍適應性地表現出電子較多匯聚。這就是我們的原子結構中外層電子獲得能量之後,負電子首先容易外逸的根本所在。
關於原子結構模型,除了對上面這些基本結構有一些定性分析之外,我們還應當研究原子內層序與層序之間電子的協同運動關係。前面我們講了,正負電子互相繞動,但又存在相互碰撞,並以碰撞的方式交換能量,這就必然在層序與層序之間存在間隔空間。在這個空間中,每一層正負電子還因為能量調整存在空間漲落。所以,我們可以推知,原子即使能量再低,隨著空間的收縮,但也不可能將層序之間的空間消除。這完全是由正負電子自旋運動和不可剝奪之電性決定的。這個方面非常有趣。我們進一步推導,還發現原子的結構在空間形態上並不是完全的圓球形,而是複雜的樹球形,甚至是紡錘形,或在內凹外凸之間多種形態不斷變化。關於這些問題,真不是一兩句話解釋清楚。
以上僅為我多年來關於電子到粒子再到原子相統一方面長期思考,所得出的粗淺認識的一個簡略述敘。我始終認為電子是宇宙中永恆不滅的物質存在,可以演生出萬事萬物。當然,這些理論方面的詳細闡述,還有賴於今後書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