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到原子核內?

2020-12-01 鍾銘聊科學

#了不起的基礎科學#

我想大家都對中學學到的原子結構很熟悉,也就是說原子內有個原子核,核外有電子繞著原子核轉,而原子核內還有質子和中子。原子核是帶正電的,而電子是帶負電。

我們都知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原子核和電子是異種電荷,為什麼不會相互吸引?

原子結構的發展

100多年前,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很多科學家。最早提出原子模型的是湯姆孫,他提出了棗糕模型,在這個模型中:

原子是球形的,正電的物質均勻分布於球體內,而帶負電的電子一顆一顆地鑲嵌在球面上。

後來,他的學生盧瑟福也提出了一個原子模型,這個模型電子是在原子核核外做圓周運動的,這也被我們稱為行星模型。但這個模型有個致命問題,根據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電子最後還是要被鑲嵌到原子核上,簡直就是變種的棗糕模型

再到後來,盧瑟福有個學生叫做波爾,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另外一個原子模型,我們可以叫做太陽系模型。他認為原子內部就像是太陽系一樣,原子核就好比太陽,而電子就像行星一樣,有一個個軌道,它們在軌道上運動。但是這個模型也不行,因為理論雖然漂亮,但是用到氦元素原子時,就不太靈了。

最後,解決問題的是波爾的學生海森堡,他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在這個理論中,電子在原子核外,呈現電子云的形式。

但問題來了,這樣就真的確保了電子可以不掉落到原子核內麼?

水往低處流

實際上,你聽到這裡,還是覺得不太靠譜了。實際上,還存在著兩個原因。我們先來說的一個,我們都知道,水是往低處流的。這種現象並不是偶然,說白了它是能量最低原理造成的。萬物都是「懶」的,都有個趨勢,從能量高的地方往能量低的地方去。那這和這個問題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電子掉落到原子核內,電子會和質子反應,生成一個中子。(這個過程還會中微子的出現,不過由於中微子質量特別特別小,不影響最終結果,因此,我們就不把它算在內)

那問題來了,這個反應能自發進行麼?

實際上並不能,核心原理就在於

「電子+質子的總能量」<「中子的能量」

可能你要問了,它們不都是是物質粒子麼?為什麼還會有能量這說法?

這就要說到愛因斯坦的質能等價了,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質量和能量其實是一個東西的兩個體現,質量裡是有能量的,能量裡是有質量的。它們是相互對應的關係,具體的對應就是E=mc^2。因此,我們可以得到微觀粒子的能量。

電子的能量是:0.510 MeV質子的能量是:938.272 MeV中子的能量是:939.565 MeV因此,電子和質子的總能量就是0.510 MeV+938.272 MeV=938.782 MeV,這個能量要小於中子的能量。因此,電子和質子並沒有辦法自發反應,除非有能量的輸入。

相反,正是由於中子的能量要大於質子和電子的能量,中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是有一定概率發生衰變,成為一個質子和電子的,這就要遠比質子和電子反應生成中子容易的多。

這裡,我們再多補充一句,之所以會這樣中子的質量(能量)要略大於質子質量(能量),更本質的原因在於構成它們的夸克的種類不一樣。

質子是由2個上夸克、1個下夸克構成的;中子是由1個上夸克、2個下夸克構成的。而下夸克的質量是不同於上夸克的,這才導致了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有些許不同。(下表中,每個格子的左上角第一行就是質量欄)

泡利不相容原理

除了上文說到的問題之外,還存在一個阻攔電子進入原子核的關卡,我們可以理解成一種規則,這個規則就叫做泡利不相容原理。

這就是科學家泡利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得到的一個理論,具體的表述是,

兩個全同的費米子不能處於相同的量子態。(常見的費米子就有電子和夸克)

下圖中,左側這三列內的粒子就是費米子。(當然,還不止這些,像質子和中子也是費米子。)

這定義看起來很唬人,不過你可以大致理解成電子也是需要排座次的,也講究先來後到,相同狀態的電子不能有第二個一摸一樣的。這就導致,電子在原子核外要好好排排坐,能都往靠近原子核的方向去擠。

於是,由於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存在,就會產生一種量子效應,叫做電子簡併態,它們會產生向外的壓力,來抵抗把電子往原子核內壓的力。

在宇宙中有一種恐怖的天體叫做中子星,它們就是因為電子簡併態沒有扛住自身的引力,所以,電子就被壓到了原子核內。但是中子也有簡併態,中子的簡併態抵抗住了自身引力。但更為恐怖的黑洞,就是連中子的簡併態都沒抵抗住自身引力。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電子和質子的總能量要小於中子的能量,根據能量最低原理,電子和質子不能自發的發生反應。同時,又因為電子簡併態的存在,它可以抵抗外來的壓力把電子壓入原子核內。這是由於兩個原因,保證了電子不會掉入到原子核內。

相關焦點

  •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入原子核?
    我們從初中開始學習物理課和化學課時,就會學到比較初級版本的原子結構,這個原子結構大概是下面這樣:老師一般會告訴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所以,其實這裡就隱含著一個問題,既然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那根據異性相吸的道理,電子應該會掉落到原子核內才對呀?關於這個問題,困擾著科學家也蠻久的,原子模型的最終確立,經歷了好幾代科學家的努力。而我們學到的版本是波爾的原子模型的,這個模型沒能解決這個問題。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異性相吸,為何電子沒掉進原子核內?
    真實的原子模型相信很多人在上初高中時,都有看到過原子模型,一般來說,這個模型就是一個原子核在中心,外面有電子,電子有相應的軌道。這就好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中心有個太陽,外面各個行星在各自軌道上。然後,老師一般還會說,原子核是帶正電,電子是帶負電的。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內?
    一個就是一般情況下電子為什麼不會進入原子核,另外一個就是電子在什麼情況下會進入原子核。電子為什麼不會進入原子核首先,我這裡指的是在正常狀態下,電子之所以不被原子核吸入。本質上是和「懶」有關。為什麼這麼說呢?
  • 帶負電的電子,為什麼不會墜入帶正電的原子核中?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看似異性相吸,但其中存在許多限制條件。根據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同時確定,其中一個數據測得越準確,另一個數據就越不準。一般來說,電子在其能運行的軌道上,離原子核越近它的運行速度就越快,如果電子墜入原子核中,那麼它的動量和位置,這兩個數據都可以測得更準確,這違反了量子力學的基本規律。微觀粒子需要遵循不確定性不等式:ΔxΔp≥h/4π ,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Δx是粒子位置的不確定量,Δp是粒子動量的不確定量,使用時通常只在數量級上計算,作定性說明。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那麼電子為何不墜入原子核中?
    原子內部結構以及物理特性並不同於我們所在的宏觀世界,那裡的一切都被量子力學統治著! 事實上,在人類對原子結構的研究過程中,確實有問題中這樣的疑問,電子帶負電,原子核正電,它們應該相互吸引到一起!同時,理論上電子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因為向外輻射電磁波失去能量墜入到原子核中,但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為什麼電子不墜入原子核?
    在經典的原子模型中,電子圍繞原子核繞行,由帶負電荷的電子和帶正電荷的質子間庫侖力提供向心力,但是這個模型有很多缺點。比如在電磁學中,電子繞核運動會向外輻射電磁波,從而損失能量,使得電子墜入原子核,理論計算整個過程就是一瞬間,原子不可能穩定存在,這顯然和事實不相符合。
  • 不顯電性的原子和帶正、負電的離子
    原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它的體積很小很小,不要「妄想」用肉眼看見它,然而它是真實存在的,有物質的地方都有它:今天的午飯、高樓大廈、雲朵……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整體不顯電性,分為原子核(帶正電)和核外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又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
  • 電子帶負電荷,原子帶正電荷,為何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
    因為在量子力學中,能量是一份一份的,這個條件限制了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軌道,使得一般情況下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原子的經典模型1897年湯姆生發現電子,經典物理學對原子的模型,就是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行,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由庫侖力提供向心力。
  • 既然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那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入原子核裡?
    那麼「為什麼電子不會掉進原子核」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解釋嗎?答案是否,因為電子是帶電粒子,它在運動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產生電磁輻射,從而降低自身的動能,如果電子真的如地球圍繞太陽一樣運行,那電子將會因不斷的失去動能而掉入原子核裡。
  • 原子內部,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怎麼解釋β衰變?
    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而質子是帶正電,中子不帶,這就意味著原子核其實是帶正電的。那問題就來了,原子核帶正電,而電子帶負電,根據異種電荷相吸引的原則,照理說電子應該會墜入到原子核當中才對,事實上,並沒有。那究竟是咋回事呢?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兩者互相吸引,為什麼還未墜入原子核
    而隨後的湯姆遜模型-盧瑟福模型-波爾模型,越來越接近現代原子模型,一直到薛丁格的電子云模型,我們認識的電子清晰的軌道模型到模糊的電子軌道,到最後它的能量和位置不可能同時測定的量子力學模型!二、電子的躍遷和泡利不相容原理物質種類屬性是由原子核中的質子數決定的,但它的部分化學屬性卻是有其核外電子所決定,不同物質的原子的核外電子分布是不一樣的,它們都在不同的軌道上以概率雲模式出現,請注意,電子儘管是以概率方式出現,但它只會出現在相應的能級附近!
  • 面試真題>初中化學《原子的構成》教學設計
    盧瑟福通過實驗證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兩部分構成的。湯姆森提出棗糕式原子模型。請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想像一下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是怎樣構成原子的?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原子的結構    【展示視頻】展示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金箔,讓學生仔細觀察α粒子的運動軌跡是怎樣的。
  • 教學設計>初中化學《原子的構成》教師資格證面試模板
    盧瑟福通過實驗證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兩部分構成的。湯姆森提出棗糕式原子模型。請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想像一下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是怎樣構成原子的?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原子的結構    【展示視頻】展示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金箔,讓學生仔細觀察α粒子的運動軌跡是怎樣的。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原子的等量關係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原子的等量關係,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原子內部結構揭秘—散射實驗(如下圖所示):   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運動的α粒子(α粒子是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原子)轟擊金箔時,
  • 最新中考化學複習知識點-原子的結構
    例如:普通的氫原子核內沒有中子。2.原子中的等量關係: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核電荷數)就是質子所帶的電荷數(中子不帶電),每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每個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原子整體是呈電中性的粒子。
  • 高一原子結構原子說
    湯姆孫:發現了電子,提出了葡萄乾麵包構型——原子是一個帶正電荷的球,電子帶負電荷均勻地鑲嵌在正電荷之間,就像葡萄乾麵包一樣;盧瑟福:原子行星模型,原子是由帶正電荷,質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圍運動著的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的,就像行星繞太陽運轉一樣的體系
  • 原子既然不是行星模型,那麼是什麼力使電子與原子核不離不棄?
    從四種力中,似乎沒有管理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力。有人說是引力,有人說是電磁力,都很難完美的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原子的模型經歷了四個階段,即道爾頓模型、湯姆遜模型、盧瑟福模型、玻爾模型核泡利不相容原理。,失去能量就降到低能軌道;後來發現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電子會不斷的喪失能量,電子不可能一直得到能量補充,終將跌落到原子核,這個世界將不復存在。
  • 正負電荷相吸,為什麼電子沒有被原子核吸住?
    正負電荷相吸,為什麼電子沒有被原子核吸住?圖源:pixabay你可能會將原子結構類比成太陽系——行星與太陽之間存在萬有引力,但也沒有被太陽吸過去,因為引力被用來提供繞太陽旋轉的向心力。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電磁力也這樣不就行了?
  • 初中化學-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居原子的中央,電子就在核外的空間做高速運動。那麼電子所處的「空間」具有怎樣的規律呢?如果原子只有1層,那麼這,我們初中化學,只要求掌握元素周期表前20種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規律,如圖:因為原子都是電中性的,所以原子核內有多少個質子(即帶多少個正電荷),核外電子也就有多少個(即帶多少個負電荷),也就是:圈裡的數字=第1層數字+第2層數字+…+最外層數字
  • 原子結構模型理論
    原子內正電荷集中於中心,電子繞中心運動。          根據經典電磁理論,帶負電荷的電子繞帶正電荷的原子核作高速圓周運動,加速運動的電子將連續不斷向外輻射電磁波,由於原子不斷地向外輻射能量,其能量逐漸減小,電子繞核運動的軌道逐漸改變,逐漸靠近原子核,並發射連續光譜;由於原子總能量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