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故事導入
【教師講解】十九世紀末前,原子一直被認為是堅硬不可分割的實心球體。1804年道爾頓已系統地提出了原子學說,他認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電子。盧瑟福通過實驗證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兩部分構成的。湯姆森提出棗糕式原子模型。請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想像一下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是怎樣構成原子的?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原子的結構
【展示視頻】展示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金箔,讓學生仔細觀察α粒子的運動軌跡是怎樣的。
【學生回答】實驗中大多數的α粒子能順暢地穿透金箔;少數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線,發生偏轉;極少部分粒子遇到了堅硬的不可穿透的質點,反彈回來。
【提出問題】已知α粒子帶正電,原子中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大部分粒子可以順利通過金箔,可以說明什麼?
【學生回答】說明原子內的大部分空間被電子佔據。
【提出問題】為什麼只有少數粒子發生偏轉;而極少部分粒子被反彈回來?
【討論交流】說明在原子中有一個原子核,它的體積與原子比小很多。
【提出問題】小組討論一下在原子內部,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是如何分布的。
【學生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個龐大的體育場,而原子核只相當於一隻螞蟻。因此,原子裡有很大的空間,電子就在這個空間裡做高速運動。
【提出問題】教師展示原子結構動畫示意圖,並提問原子核是否還能進一步分為其他粒子?
【學生回答】原子核可以進一步分為質子和中子。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
2.原子中各粒子數量關係
【提出問題】科學家經過不斷研究證實了原子顯電中性。組織學生閱讀課本68頁拓展視野思考可以得出核外電子數與核電荷數怎樣的數量關係?
【學生回答】核外電子數=核電荷數
【教師補充】原子核中子不帶電,故核電荷數所帶正電荷數等於質子數,故可得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環節三:鞏固提高
【學生活動】活動要求: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尋找同學扮演的角色,說出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幾種?他們是怎樣構成原子的,為什麼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互動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作業:本節課已知道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課後預習課本或查閱資料看看有關原子質量是如何表示的?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