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原子的構成》,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說教材
《原子的構成》是魯教版八年級全一冊第3單元《構成物質的奧秘》第1節的內容。本節課主要是認識原子的內部結構。前面已經學過了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節課立足於此繼續發展對於原子的認識:除去「化學反應」這個前提的約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由此「打開」原子,步步深入了解原子的構成,辯證認識其中各種粒子的一些基本特點和相互關係。探索原子結構的化學史料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內涵,藉此可以幫助學生充分體驗科學研究過程中實驗、假說、模型、推證等科學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質疑、反思、嚴謹等科學態度的重要作用。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說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從微觀角度認識了水的三態變化、水的電解、氫氣燃燒等變化事實,並且以此為載體形成了對於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認識。本節課幫助學生進一步發展上述認識,但鑑於目前的實驗條件還難以讓學生直接看到微觀真相,而學生本身又處於化學啟蒙階段,缺乏推斷原子結構的知識基礎,因此適宜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史料及微觀模擬動畫或者示意圖,變抽象為具象,輔助學生的想像、推理,促進學生的體驗和理解。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以湯姆森陰極射線實驗和盧瑟福α散射實驗事實為基礎,推論物質的原子是由居於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根據「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結論,結合質子、中子及電子的電性、電量和質量數據,推證「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核電荷數」。
以氯化鈉的形成為例,初步認識電子在化學反應中的表現。
通過對分子、原子、離子關係的梳理,知道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離子可以相互轉化——原子更「基本」。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原子結構模型演變的歷史,認識實驗、假說、模型、推證等科學方法對化學研究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論證原子模型的合理性,認識到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過程是跌宕起伏的,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這一過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利用對湯姆森陰極射線實驗和盧瑟福α散射實驗的分析,培養質疑、反思精神。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以湯姆森陰極射線實驗和盧瑟福α散射實驗事實為基礎,推論物質的原子是由居於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通過對原子結構的探索,對原子的「基本性」加深認識。
【難點】
推論物質的原子是由居於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初步認識電子在化學反應中的表現。
過渡: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我採用了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實驗探究法、教授法等。本節課主要是實驗探究法,通過設計實驗,提出問題,觀察現象,分析討論,概括總結等基本環節循序漸進學習本節課。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投影圖片,導入新課
教師通過投影電解水的微觀模擬圖,讓學生回憶前面學過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再由化學變化的實質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那麼它是否就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呢?緊接著教師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嗎?原子核帶電嗎?電子帶電嗎?整個原子顯電性嗎?為什麼?設計這樣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原子的結構。
第二環節: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教師播放湯姆森陰極射線實驗的錄像以及粒子流向正極偏折的微觀模擬動畫,讓小組討論後交流共享:①如果你是湯姆森,如何得出「被激發的粒子不是原子,而是一種帶負電的粒子,存在於所有原子中」這一結論?②原子中能只有電子嗎?通過分析討論,經歷「提出問題—建立假設—實驗驗證—推出結論—反思交流」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實證意識。然後展示出湯姆森的「葡萄乾布丁」模型。引導學生自主構建新的原子模型,經歷科學假說的建立過程,增進科學體驗。
(2)學生自主學習教科書中有關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假如你是盧瑟福,猜想原子內部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通過自學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推論物質的原子是由居於中心的、帶正電的、質量大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發展學生的深層次思維,增進成功體驗。然後展示出盧瑟福的「有核行星」模型,對比原子核和原子的體積,如同小螞蟻與足球場之比。以學生熟悉的宏觀事物作比,增強直觀性,幫助學生體會原子核的「小」。同時也襯託出α粒子散射實驗的巧妙和偉大,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實驗)的熱愛。然後給出信息:原子核又可以分為質子和中子。質子、中子、電子的帶電情況和質量數據,並提問:①原子中質子數和電子數有什麼關係?②為什麼說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意在引導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推證: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質子質量≈中子質量(遠大於電子質量)。
第三環節:深入學習,鞏固提高
教師提出問題:核外電子到底是如何排布和運動的呢?可以同學之間互相討論交流自己想像的樣子。然後給出氧原子結構示意圖,並講解:科學家在探索原子核外電子運動時,也經歷了假設、猜想的階段,然後通過科學的手段、藉助先進的儀器進行實驗測定、檢驗而得到真理的。那麼電子為什麼有的排在第一層?有點排在第二層?各電子層上電子數目有什麼規律?然後通過課本回答剛才教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後,進一步啟發學生對電子排布的遐想,提醒學生到高中後還會有更深入的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可自己查閱有關資料。
以氧原子結構示意圖為例講解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的意義:圓圈和圈內的數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內質子數,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面的數字表示該層的電子數。第一電子層最多容納2個電子,第二電子層最多容納8個電子,最外層不超過8個電子。然後以氯原子為例,讓學生互相練習說出氯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的意義。
教師提問:由於電子排布的不同會帶來什麼規律嗎?在化學變化中有什麼影響嗎?然後引導同學看課本並共同總結規律。然後投影演示鈉與氯氣發生氯化鈉的動畫。引導學生探究:要趨向穩定結構的鈉原子和氯原子該如何變化來達到穩定呢?設計一個方案。學生可能會設計:①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中三個電子轉移到鈉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最外層電子數平均,分別是4;②氯原子的最外層7個電子轉移到鈉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達到穩定結構;③鈉原子的最外層一個電子轉移到氯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達到穩定結構。這樣層層遞進,生動的情景、求知慾的驅使,學生積極設計多種方案,較好地暴露了學生原有思維,有利於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引導。
教師進一步提問:原子失去最外層電子或得到電子後,是否顯電中性?應當叫什麼?如何表示?離子是怎樣形成的?什麼叫離子?如何區別陽離子和陰離子?離子符號的書寫應與原子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並交流討論。最終總結並投影到大屏幕上原子、離子之間的關係的表格,使學生一目了然。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課後探究
最後,通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師生共同總結所學內容:(1)原子的構成以及各個粒子之間的數量和質量關係。(2)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及意義。(3)離子的形成。
自己畫出這節課的知識框架,並完成課後練習。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以上為《原子的構成》說課稿全部內容。
掃描二維碼加關注,回復"我要過面試"即可領取面試音頻資料
關注微信公眾號:qgjsks,獲取考試資訊!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