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結構理論是現代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示了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結構與其性質的關係,有助於人們理解物質化學反應變化的本質,預測物質的性質,為分子設計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原子」概念(源於希臘文,其意為「不可分割的」 )提出已2000多年。1mol原子物質含有的原子數是NA。原子半徑是0.1 nm。原子內部結構是怎樣?
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是原子,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原子是單一的,獨立的,不可被分割的,在化學變化中保持著穩定的狀態,同類原子的屬性也是一致的。
按照道爾頓的理論,原子是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毀滅,也不可再分割的最基本的物質粒子。那麼,放電管中的「射線」是什麼呢?
湯姆遜實驗證實:是電子,而且組成物質的不同元素的原子中都有電子。那原子就不是不可再分的了!即原子不是最基本的物質粒子!
湯姆生的學生盧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轟擊金箔散射實驗,否認了葡萄乾模型的正確性。
原子內正電荷集中於中心,電子繞中心運動。
盧瑟福——行星軌道式原子核殼模型
(盧瑟福在其學生蓋革、馬斯頓的α粒子散射實驗之後提出),認為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直徑很小的核心原子核區域,電子在原子核外繞核作高速運動。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根據經典電磁理論,帶負電荷的電子繞帶正電荷的原子核作高速圓周運動,加速運動的電子將連續不斷向外輻射電磁波,由於原子不斷地向外輻射能量,其能量逐漸減小,電子繞核運動的軌道逐漸改變,逐漸靠近原子核,並發射連續光譜;由於原子總能量減小,電子將逐漸的接近原子核直至相遇,顯然原子體系不穩定。
玻爾原子理論——軌道式原子模型(用於單電子體系)
原子中的電子在具有確定的穩定半徑的圓周軌道上繞原子核運動,並且不輻射能量;
不同軌道上運動的電子具有不同能量,而且能量是量子化的, 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不能連續變化。
當電子從一個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軌道時,才會輻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輻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現並被記錄下來,就形成了光譜。
玻爾模型將經典力學的規律應用於微觀電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困難。玻爾模型無法揭示氫原子光譜的強度和精細結構,也無法解釋稍微複雜一些的多電子原子的光譜,以及更複雜原子的光譜。
近代量子力學原子模型(電子云模型)
波函數Ψ 反映著核外空間找到電子的可能性的區域,所以波函數又稱原子軌道。
電子云:電子在核外空間出現的機會統計的結果,可以看作帶負電荷的電子云。它只是電子行為的統計結果的一種形象化表示法。
α粒子散射實驗
α粒子即氦核,其質量為電子質量的7300倍。盧瑟福於1909年觀察到α粒子受金屬箔散射時,除小角度散射外還有1/8000的α粒子屬大角度散射(偏轉大於90度)。
現象
大部分α粒子穿過薄的金屬箔
極少數α粒子好象打在堅硬的東西上,完全反彈回來。
少數α粒子穿過薄的金屬箔時,發生了偏轉。
大角度散射不能解釋為是偶然的小角度散射的累積,它只可能是一次碰撞的結果。這不可能由湯姆遜模型所形成,所以這樣的結果表明湯姆遜模型是不成立的。
盧瑟福實驗推斷
盧瑟福在此基礎上,於1911年提出其核殼模型。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