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結構模型理論

2021-01-19 360化學


     物質結構理論是現代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示了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結構與其性質的關係,有助於人們理解物質化學反應變化的本質,預測物質的性質,為分子設計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原子」概念(源於希臘文,其意為「不可分割的」 )提出已2000多年。1mol原子物質含有的原子數是NA。原子半徑是0.1 nm。原子內部結構是怎樣?


     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是原子,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原子是單一的,獨立的,不可被分割的,在化學變化中保持著穩定的狀態,同類原子的屬性也是一致的。


按照道爾頓的理論,原子是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毀滅,也不可再分割的最基本的物質粒子。那麼,放電管中的「射線」是什麼呢?

湯姆遜實驗證實:是電子,而且組成物質的不同元素的原子中都有電子。那原子就不是不可再分的了!即原子不是最基本的物質粒子! 


 湯姆生的學生盧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轟擊金箔散射實驗,否認了葡萄乾模型的正確性。

       原子內正電荷集中於中心,電子繞中心運動。

      


盧瑟福——行星軌道式原子核殼模型

(盧瑟福在其學生蓋革、馬斯頓的α粒子散射實驗之後提出),認為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直徑很小的核心原子核區域,電子在原子核外繞核作高速運動。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根據經典電磁理論,帶負電荷的電子繞帶正電荷的原子核作高速圓周運動,加速運動的電子將連續不斷向外輻射電磁波,由於原子不斷地向外輻射能量,其能量逐漸減小,電子繞核運動的軌道逐漸改變,逐漸靠近原子核,並發射連續光譜;由於原子總能量減小,電子將逐漸的接近原子核直至相遇,顯然原子體系不穩定。


玻爾原子理論——軌道式原子模型(用於單電子體系)

原子中的電子在具有確定的穩定半徑的圓周軌道上繞原子核運動,並且不輻射能量;

不同軌道上運動的電子具有不同能量,而且能量是量子化的, 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不能連續變化。

當電子從一個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軌道時,才會輻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輻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現並被記錄下來,就形成了光譜。

     玻爾模型將經典力學的規律應用於微觀電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困難。玻爾模型無法揭示氫原子光譜的強度和精細結構,也無法解釋稍微複雜一些的多電子原子的光譜,以及更複雜原子的光譜。


近代量子力學原子模型(電子云模型)

      波函數Ψ 反映著核外空間找到電子的可能性的區域,所以波函數又稱原子軌道。

      電子云:電子在核外空間出現的機會統計的結果,可以看作帶負電荷的電子云。它只是電子行為的統計結果的一種形象化表示法。



α粒子散射實驗 

      α粒子即氦核,其質量為電子質量的7300倍。盧瑟福於1909年觀察到α粒子受金屬箔散射時,除小角度散射外還有1/8000的α粒子屬大角度散射(偏轉大於90度)。



現象

大部分α粒子穿過薄的金屬箔

極少數α粒子好象打在堅硬的東西上,完全反彈回來。

少數α粒子穿過薄的金屬箔時,發生了偏轉。

大角度散射不能解釋為是偶然的小角度散射的累積,它只可能是一次碰撞的結果。這不可能由湯姆遜模型所形成,所以這樣的結果表明湯姆遜模型是不成立的。 

盧瑟福實驗推斷

      盧瑟福在此基礎上,於1911年提出其核殼模型。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原子結構模型:科學家的探索之旅
    1808年他發表了《道爾頓原子學》,從而被譽為原子理論的創建人。他認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第一個原子結構模型—實心球模型的提出者。道爾頓歐內斯特·盧瑟福是湯姆生的研究生(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紐西蘭著名物理學家,被稱為核物理之父,開拓了原子的軌道理論,特別是在他的金箔實驗中發現了盧瑟福散射現象,而且提出了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
  • 原子模型理論的探討與修正
    原子模型理論從提出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個多世紀了,雖然人們不斷的補充和完善原子模型理論,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原子模型理論依然存在一個巨大的漏洞。您從來沒有聽到過『原子核的位移』的概念,這不是您的錯,因為現代原子模型理論根本不支持『原子核的位移』,所以,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的一位物理學家提出過相關的理論。然而,當我們對任何的運動都進行無限的細分的時候,最終得到的結論都是:原子核發生了位移。可以這麼說,如果原子核不能位移,那麼這個宇宙就不會有生命體出現,就不會有您、我、他。這個宇宙就是一片死寂。
  • 原子結構理論之父玻爾,為現代原子理論及量子力學發展建立了開端
    原子結構理論之父玻爾,為現代原子理論及量子力學發展建立了開端內爾斯·亨裡克·戴維·玻爾是原子結構理論之父,1885年生於哥本哈根。1911年他在哥本哈根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盧瑟福提出,原子大部分是空的,中心有一個重核,電子在其外圍。不久玻爾就提出了他自己的更新的原子結構理論。玻爾劃時代的論文《論原子與分子的構造》1913年發表於《哲學雜誌》玻爾的理論把原子比作一種縮小了的太陽系,電子圍繞重核旋轉——但其中也有一極重要的不同,即在經典物理學定律中旋轉軌跡的大小是任意的,而玻爾假定原子中的電子只在某一特定大小的軌道上運行。
  • 原子結構發展史
    1913年初,玻爾任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教授時,在朋友的建議下,開始研究原子結構,通過對光譜學資料的考察,寫出了《論原子構造和分子構造》的長篇論著,提出了量子不連續性,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結構和性質。提出了原子結構的玻爾模型。
  • 長岡半太郎:提出土星結構的原子模型
    他提出一種稱之為「土星模型」的結構——即圍繞帶正電的核心有電子環轉動的原子模型。他證明了亞洲人在自然科學方面也是有天賦的。雖然他的努力被同時代的歐洲科學家有意的忽視了。 長崗半太郎188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去德國和奧匈帝國進一步深造。他對原子結構很有興趣。當時,人們已知道原子中含有帶負電的電子。J.J.湯姆孫設想原子是帶正電的球體、加上散布在球體表面的電子。
  •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
    原子是由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原子核組成,緊接著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電子和原子核以什麼樣的結構方式,在原子內部組成一個原子的呢?湯姆孫提出了他自己關於原子的結構模型,也就是「西瓜模型」。湯姆孫認為:原子就像一個西瓜,電子就像西瓜子一樣鑲嵌在西瓜裡,除西瓜子的其他部分就是原子核。
  • 高考化學難點突破之物質結構——原子結構(模型演變)
    物質結構部分內容是高考化學的難點部分,涉及原子結構,成鍵,分子結構,晶體結構等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但是,這部分內容是整個化學的基礎,如果能從結構入手,不但可以分析各種物質的化學性質,理解其應用,更能從本質上理解物質的組成及相互轉換。
  • 《Matter》新發現:晶界的3D原子結構成像,經典理論模型得到證實
    本文通過使用原子級電子層析掃描,破譯了納米金屬晶界的3D原子結構,發現一般的大角度GBs在原子尺度上是非平面的,其組成結構單元不具備平移周期性。此外,在低角度GBs中,位錯上的扭結和錯動是由原子決定的,證實了經典的位錯扭結-錯動模型。
  • 高中物理——原子結構模型和能級圖!
    1、玻爾模型玻爾認為,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軌道半徑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數值,這種現象叫做軌道量子化;不同的軌道對應著不同的狀態,在這些狀態中,儘管電子在做變速運動,卻不輻射能量,因此這些狀態是穩定的;原子在不同的狀態中具有不同的能量,所以原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 玻爾的原子模型
    經典物理學既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又無法解釋原子光譜的分立特徵,這時就需要新的理論,波爾在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量子論和愛因斯坦關於光子概念的啟發下,於1913年把微觀世界中物理量取分立值的觀念應用到原子系統,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湯姆遜有了電子這一大發現之後,人們終於可以開始討論,原子究竟擁有著怎樣的結構。1900年,愛爾蘭物理學家菲茨傑拉德提出,氫原子大約是由500個電子所組成的。三年之後,湯姆遜又提出,氫原子是由1000個電子所組成的。總的來看,這兩種模型沒有什麼區別,無非就是電子到底有多少。
  • 玻爾原子結構理論你了解嗎?它和愛因斯坦受激輻射又有什麼關聯?
    根據這些發現,法國物理學家佩蘭於1901年在一次通俗演講中提出一種原子結構模型,認為原子的中心是一些帶正電的粒子,外面圍繞著一些電子,電子運行的周期就對應於原子發射光譜譜線的頻率。1902年,開耳芬提出類似葡萄乾麵包的原子模型,認為原子是一個半徑大約為10-10米的球體,正電荷就均勻地分布於整個球體,電子則稀疏地嵌在球體中。
  • 高一原子結構原子說
    「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墨子:物質被分割是有條件的,物質不能被分割的最小單位稱為「端」;德謨克利特:古典原子理論——物質只能分割到原子為止湯姆孫:發現了電子,提出了葡萄乾麵包構型——原子是一個帶正電荷的球,電子帶負電荷均勻地鑲嵌在正電荷之間,就像葡萄乾麵包一樣;盧瑟福:原子行星模型,原子是由帶正電荷,質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圍運動著的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的,就像行星繞太陽運轉一樣的體系
  • 你腦海中的原子模型是什麼樣的?
    最近,我突然發現有許多人都沒有正確地認識原子模型。我指的這些人是他們知道原子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單元,但卻沒有正確地認識原子的結構。我認為「原子」這個概念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知道的科學術語,畢竟你、我、包括日常我們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由原子構成的。所以,今天我們就簡單地從原子模型的發展歷史來正確的認識目前已知最準確的原子模型。
  • 高中物理 | 18.4波爾的原子模型詳解
    盧瑟福的核式結構學說與經典電磁理論的矛盾 盧瑟福的核式結構學說與經典電磁理論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1913年丹麥的物理學家玻爾在盧瑟福學說的基礎上,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論運用到原子系統上,提出了玻爾理論。假說1:軌道量子化——針對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提出。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軌道半徑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數值。
  • 近代物理——原子結構1
    三、原子結構1、( )通過陰極射線在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實驗,發現了( ),揭示了( )有複雜結構,算出了該粒子的比荷,並且提出了原子的( )模型。
  • 原子結構知識點詳細歸納
    (一)原子結構的理論要點1.原子理論發展的幾種理論模型:(1)近代原 爾頓 實心球模型(2) 湯姆生 「葡萄乾麵包」模型(3)盧瑟福 「行星式」模型 (4) 玻爾 量子化軌道模型(5)薛定 諤電子云模型 2、能層、能級與原子軌道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這些原子不能通過化學手段改變或破壞,但它們可以結合形成更複雜的結構——與德謨克裡特提出的觀點驚人的相似。否定布丁模型,提出新理論湯姆遜的模型被他的一個學生歐內斯特·盧瑟福推翻了,由此可見湯姆遜的工作和實驗室在當時有多麼有影響力。盧瑟福的實驗表明正電荷集中在原子的中心,似乎是一個原子核。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這些原子不能通過化學手段改變或破壞,但它們可以結合形成更複雜的結構——與德謨克裡特提出的觀點驚人的相似。他將自己的想法提交給了1904年版的《哲學雜誌》,湯姆遜在文中寫道:「…元素的原子由許多帶負電的微粒組成,這些微粒被包裹在均勻帶正電的球體中。…」這一理論被物理學家所接受,他們開始設計實驗,根據這一模型來了解更多的原子。
  • 20世紀初,「原子模型」進化中的「春秋戰國」黃金時代
    但隨著電磁學與熱力學等微觀科學的發展,人們迫切想為微觀基石—原子,找出一個新的理論模型,以適應這些科學的發展要求。20世紀初,為了描述原子的真實模樣,於是,物理學家們在短短的30年間,竟提出了十多種模型「原子模型」,這真可謂是「原子模型」創建的「春秋戰國」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