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結構模型:科學家的探索之旅

2021-01-16 上海初高中理科

約翰·道爾頓(1766—1844)是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1808年他發表了《道爾頓原子學》,從而被譽為原子理論的創建人。他認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第一個原子結構模型—實心球模型的提出者。


道爾頓


歐內斯特·盧瑟福是湯姆生的研究生(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紐西蘭著名物理學家,被稱為核物理之父,開拓了原子的軌道理論,特別是在他的金箔實驗中發現了盧瑟福散射現象,而且提出了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


盧瑟福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能穿透金屬箔、硬紙片、玻璃等並能通過黑紙感光的射線,由於本質不清楚故命名為X射線,而且不同金屬有自己的特徵射線,並用他的發現為夫人拍了第一張手骨照片。於是人們得出結論:原子可能還不是最小的。


倫琴


倫琴的發現引起了研究射線的熱潮,在此過程中,法國物理學家發現了鈾的放射性。而我們熟知的居裡夫人對此做進一步研究發現了釙(Po)和鐳(Ra)。天然放射性物質放射出幾種不同的射線,都是原子核自發裂變產生的。由此可見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說法已存在問題。


居裡夫人


通過對陰極射線的研究,後來湯姆生又發現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並命名為電子。由此,湯姆生提出了模型—葡萄乾麵包模型。道爾頓的原子結構模型被徹底否定了。


湯姆生



1909年盧瑟福建議其學生兼助手蓋革和羅斯頓用α粒子轟擊金箔去驗證湯姆生原子模型。

α粒子散射實驗


據推算:根據湯姆生原子模型α粒子穿過金箔時產生大角度散射的機率是10-3500,最大散射角不超過10°—實驗前預言的α粒子穿過金箔時的結果。


α粒子的質量是電子的7000倍左右,相當於7kg的鉛球滾動時碰到1g的桌球,鉛球的運動速度會改變嗎?


α粒子通過時原子正電部分對它產生的庫侖斥力的影響,因為正電荷在球體內均勻分布,所以兩側的斥力絕大部分相互抵消,也不會使運動方向發生較大改變。


結論:

絕大部分的α粒子都直線穿了過去,極少數α粒子穿過時發生偏轉,個別α粒子竟然偏轉了180°。


實驗結果與之前的預測完全不一致,所以原子結構模型須重新構思。


因此,盧瑟福結合實驗結果和計算提出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solar systerm model),即原子是由帶正電荷的、質量很集中的、體積很小的核和在它外面運動著的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的,就像行星繞太陽運轉一樣。




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


盧瑟福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相關焦點

  • 原子結構模型理論
    物質結構理論是現代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示了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結構與其性質的關係,有助於人們理解物質化學反應變化的本質
  • 長岡半太郎:提出土星結構的原子模型
    他提出一種稱之為「土星模型」的結構——即圍繞帶正電的核心有電子環轉動的原子模型。他證明了亞洲人在自然科學方面也是有天賦的。雖然他的努力被同時代的歐洲科學家有意的忽視了。 長崗半太郎188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去德國和奧匈帝國進一步深造。他對原子結構很有興趣。當時,人們已知道原子中含有帶負電的電子。J.J.湯姆孫設想原子是帶正電的球體、加上散布在球體表面的電子。
  • 高考化學難點突破之物質結構——原子結構(模型演變)
    物質結構部分內容是高考化學的難點部分,涉及原子結構,成鍵,分子結構,晶體結構等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但是,這部分內容是整個化學的基礎,如果能從結構入手,不但可以分析各種物質的化學性質,理解其應用,更能從本質上理解物質的組成及相互轉換。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從古希臘抽象的哲學推理到近現代不斷完善的物理概念,如同大多數科學探索一樣,過程中出現了無數錯誤的認知和模型。時間來到20世紀,隨著新的科學發現的出現,原子重新被提上檯面,科學研究的需要促使對其進行研究。重回視線的原子18世紀末,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正在努力解釋一些實驗結果。他發現無論如何組合化學元素,反應的總質量都是一樣的。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作為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對於原子的探索和研究持續了上千年,從古希臘抽象的哲學推理到近現代不斷完善的物理概念,如同大多數科學探索一樣,過程中出現了無數錯誤的認知和模型。1904年,英國物理學家J. J .湯姆遜提出了他關於原子模型的觀點。
  • 你腦海中的原子模型是什麼樣的?
    最近,我突然發現有許多人都沒有正確地認識原子模型。我指的這些人是他們知道原子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單元,但卻沒有正確地認識原子的結構。我認為「原子」這個概念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知道的科學術語,畢竟你、我、包括日常我們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由原子構成的。所以,今天我們就簡單地從原子模型的發展歷史來正確的認識目前已知最準確的原子模型。
  • 20世紀初,「原子模型」進化中的「春秋戰國」黃金時代
    >微觀世界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世界,但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了探索這一世界的科學奧秘,1803年,英國自然科學家約翰·道爾頓首先提出了原子概念,並指出宏觀物質是由微觀原子構成的,而且原子是實心球體且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這就是微觀科學史上提出的第一個「原子模型」,但其弊端是可想而知的
  • 原子模型最短簡史
    劉是德的老師,他們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無數原子從古以來就存在於虛空之中,既不能創生,也不能毀滅,它們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著構成萬物。原子的數目是無窮的,它們之間沒有性質的區別,只有形狀、體積和序列的不同。大概其是下圖這個樣子:這個德謨克可是不得了。
  • 科學家改進了刻畫原子裂變過程的數學模型
    東京工業大學的科學家擴展了現有的數學模型,以便更準確地預測裂變反應的產物。核裂變,又稱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鈾核或鈽核)分裂成兩個或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原子彈或核能發電廠的能量來源就是核裂變。
  • 原子結構發展史
    1913年初,玻爾任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教授時,在朋友的建議下,開始研究原子結構,通過對光譜學資料的考察,寫出了《論原子構造和分子構造》的長篇論著,提出了量子不連續性,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結構和性質。提出了原子結構的玻爾模型。
  • 高二化學結構 2:原子光譜
    一、原子結構發現的戲劇性      原子的發現,經歷了幾個時代。     我們明白,德謨克利特的這個 「原子」,是哲學上的原子,只是用了 「原子」 這個名詞兒,與原子沒有半毛錢關係。      1.2 道爾頓的原子論     直到兩千年以後,1803 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爵士才提出了 「任何物質都由原子所構成」 的《原子論》五條。
  • 中國科學家揭開首個EB病毒核衣殼的原子結構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聯合研究解析了EB病毒(EBV)核衣殼的首個完整原子模型。與其它皰疹病毒一樣,作為γ-皰疹病毒亞科的成員,EBV具有典型的三層結構,即外層脂質雙層膜、內核衣殼和中間膜結構,核衣殼的組裝是感染性病毒顆粒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步驟。
  • 科學家「拍攝」到了原子的真實結構,帶你走向微觀世界
    那麼好奇的您,是不是特別特別想知道原子到底長什麼樣?科學家們又是怎麼觀測並「量出」它大小的呢?本期帶大家一起學習一下。首先,回顧一下原子的結構原子雖小,但它們還有內部結構,並非最基本的粒子。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原子構成。原子核則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
  • 初中化學-原子的結構
    通過上面球棍模型我們也能看到,化學變化到原子這,就不再分了。那麼這些原子是否有內部結構,原子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呢?1原子模型發展歷史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1856-1940),於1897年通過實驗證明了電子的存在,並於1904年提出原子結構模型:葡萄乾蛋糕模型。
  • 玻爾的原子模型明明是錯的,為何還要學習?
    物質是由原子、分子、離子組成的,原子的結構是什麼樣子的?隨著人類認識的逐步深入,原子的模型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歷史上盧瑟福給出的行星模型以及玻爾給出的分層模型是很有影響力的模型,後來也被人們認識到其中的不足。之後電子云模型逐步被科學界接受。
  •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
    原子是由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原子核組成,緊接著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電子和原子核以什麼樣的結構方式,在原子內部組成一個原子的呢?湯姆孫提出了他自己關於原子的結構模型,也就是「西瓜模型」。湯姆孫認為:原子就像一個西瓜,電子就像西瓜子一樣鑲嵌在西瓜裡,除西瓜子的其他部分就是原子核。
  • bioRxiv:科學家構建出了首個COVID-19開源全原子模型
    2020年6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SARS-CoV-2是誘發COVID-19的主要原因,刺突蛋白或S蛋白會促進病毒進入到宿主細胞內;日前,一篇發表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國立首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首個全長S蛋白的開源全原子模型,相關研究結果非常重要,因為S蛋白在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內扮演著關鍵角色
  • 原子的內部是什麼樣的?微觀世界中的原子已包含了整個宇宙
    無論是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它們都是由物質組成的,而物質則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常見的基本粒子就有原子和離子。人類最早對原子進行探索應該是在十九世紀,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在提出原子模型之前就已經有科學家提出了最初的原子模型,並且認為它是實心的。
  • 只懂經典物理,就敢猜測原子模型,太膨脹了
    關於原子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問題,早期那些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度也就在如今我們高中階段的知識水平。那時候科學界已經有的物理學基礎就是牛頓力學、電磁學以及熱力學等等經典物理的內容。對於氫原子這樣一個最簡單的原子,它有一個帶正電的原子核以及一個核外帶負電的電子組成,這是當時的科學家們知道的。
  • 高一原子結構原子說
    ;道爾頓:近代原子論(1)化學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構成,這種微粒稱為原子;(2)原子在一切化學變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3)同種元素的原子質量和性質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質量和性質都不相同;(4)不同元素化合時,這些元素的原子按簡單整數比結合成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