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道爾頓(1766—1844)是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1808年他發表了《道爾頓原子學》,從而被譽為原子理論的創建人。他認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第一個原子結構模型—實心球模型的提出者。
道爾頓
歐內斯特·盧瑟福是湯姆生的研究生(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紐西蘭著名物理學家,被稱為核物理之父,開拓了原子的軌道理論,特別是在他的金箔實驗中發現了盧瑟福散射現象,而且提出了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
盧瑟福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能穿透金屬箔、硬紙片、玻璃等並能通過黑紙感光的射線,由於本質不清楚故命名為X射線,而且不同金屬有自己的特徵射線,並用他的發現為夫人拍了第一張手骨照片。於是人們得出結論:原子可能還不是最小的。
倫琴
倫琴的發現引起了研究射線的熱潮,在此過程中,法國物理學家發現了鈾的放射性。而我們熟知的居裡夫人對此做進一步研究發現了釙(Po)和鐳(Ra)。天然放射性物質放射出幾種不同的射線,都是原子核自發裂變產生的。由此可見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說法已存在問題。
居裡夫人
通過對陰極射線的研究,後來湯姆生又發現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並命名為電子。由此,湯姆生提出了模型—葡萄乾麵包模型。道爾頓的原子結構模型被徹底否定了。
湯姆生
1909年盧瑟福建議其學生兼助手蓋革和羅斯頓用α粒子轟擊金箔去驗證湯姆生原子模型。
α粒子散射實驗
據推算:根據湯姆生原子模型α粒子穿過金箔時產生大角度散射的機率是10-3500,最大散射角不超過10°—實驗前預言的α粒子穿過金箔時的結果。
α粒子的質量是電子的7000倍左右,相當於7kg的鉛球滾動時碰到1g的桌球,鉛球的運動速度會改變嗎?
α粒子通過時原子正電部分對它產生的庫侖斥力的影響,因為正電荷在球體內均勻分布,所以兩側的斥力絕大部分相互抵消,也不會使運動方向發生較大改變。
結論:
絕大部分的α粒子都直線穿了過去,極少數α粒子穿過時發生偏轉,個別α粒子竟然偏轉了180°。
實驗結果與之前的預測完全不一致,所以原子結構模型須重新構思。
因此,盧瑟福結合實驗結果和計算提出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solar systerm model),即原子是由帶正電荷的、質量很集中的、體積很小的核和在它外面運動著的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的,就像行星繞太陽運轉一樣。
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
盧瑟福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