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神奇啦!科學家「拍攝」到了原子的真實結構,帶你走向微觀世界

2021-01-09 遨遊科普

我們知道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是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

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原子

然而,原子是這樣的微小:大約10^-8cm,約合人類頭髮絲的100多萬分之一。

那麼好奇的您,是不是特別特別想知道原子到底長什麼樣?科學家們又是怎麼觀測並「量出」它大小的呢?

本期帶大家一起學習一下。

首先,回顧一下原子的結構

原子雖小,但它們還有內部結構,並非最基本的粒子。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原子構成。

原子核則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

原子結構示意圖

其次,認識一下原子空間結構

在原子中,原子核是原子中心的一個很小區域,原子的絕大部分空間都由電子「佔據」著。原子核幾乎構成了一個原子的全部質量;但電子決定了原子的體積大小。

原子的空間構圖

有了上面原子知識的基本鋪墊後,下面進入正題:

一、原子大小的測量

根據量子力學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電子沒有一個確定的運行軌道,它們是隨機出現在原子核周圍任意位置的。而且也無法同時測量出電子的位置和速度。我們只能通過概率來描述電子在某一時刻出現在某一個位置上的可能大小,既所謂的電子云。

電子顯微鏡下的原子「成像」

原則上,原子核的中心到電子云邊緣的距離是原子半徑。但問題是,電子可以出現在任意地方,電子云的邊緣沒有明確的定義,這使得原子的大小也就沒有明確的定義。

同時原子所處的狀態不同,半徑也會變得不同。原子半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共價半徑

如果兩個原子共用電子,形成一個共價鍵的分子。這兩個原子核之間距離的一半被定義為共價半徑。

共價鍵的長度可以用x射線、電子、中子衍射和微波光譜來測量。通過調整光譜波長,就可以計算出分子的轉動慣量,從而計算出共價鍵的長度,這樣就能確定原子的共價半徑。

不同原子的共價半徑

(2)玻爾半徑

這是根據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冠名的。

根據玻爾模型,電子會在某特定軌道上繞原子核做圓周運動。

波爾及其提出的原子模型

電子繞原子核做圓周運動時,最低能量的軌道半徑被稱作波爾半徑。

波爾提出的原子核外電子軌道能級

波爾半徑可以通過理論計算出來。

(3)金屬半徑

在金屬晶格中,相鄰金屬原子核間距離的一半稱為原子的金屬半徑。

金屬晶體模型

用一束x射線射向晶格狀排列的金屬,在其特徵圖案中會形成一種清晰的斑點圖案。

通過該圖案就可反向計算出金屬晶體結構和金屬半徑。

(4)範德華半徑

分子中兩個相鄰但不成鍵的原子靠近至一定距離時,原子之間的推斥力使分子所能達到的範圍的一半,稱作是範德華半徑。

圖中的「2」--範德華半徑

根據範德華方程,結合範德華常數,就可以計算出來。

二、原子的觀測

若想觀測到單個原子,只能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掃描隧道顯微鏡

這是因為原子的尺寸非常小,比可見光波長還要短很多,所以使用光學顯微鏡是無法直接對單個原子進行成像的。

2013年,科學家第一次「拍到」的氫原子結構。

氫原子核及外圍電子能級譜線
相關報導

此圖片是利用電子與測試樣品的相互作用,對得到的相關數據進行可視化處理,由計算機生成的圖片,不是看到的原子結構真實圖像。

不過,最近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納米材料教授安德魯-霍爾比斯託夫,和德國烏爾姆大學研究助理曹可誠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藉助納米碳管的約束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拍到了有史以來第一張原子圖片,那是以化學鍵結合在一起的兩個錸原子圖片。

兩個小黑點是拍到的兩個錸原子

錸是元素周期表中最後一個被發現的穩定元素,由於原子係數高、「塊頭大」較容易被高能電子束識別。

三、STM-洞察微觀世界的「眼睛」

由於STM具有極高的空間分辨能力。它的出現標誌著納米技術研究的一個最重大的轉折,因為在此之前人類無法直接觀測表面上的原子和分子結構,使納米技術的研究無法深入的進行。

現在,我們利用STM,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可以研究原子之間的微小結合能,來製造人造分子,生物學家可以研究生物細胞染色體內的單個蛋白質和DNA分子的結構,進行分子切割和組裝手術,等等。

相關焦點

  • 原子的結構和宇宙驚人的相似,科學家:宇宙可能就是一個微觀世界
    學過物理學的可能都知道這麼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我們的原子內部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不斷運轉的電子組成,與此同時,我們的宇宙中無論是太陽系的結構還是其他星系的結構都和原子的結構驚人的相似,於是就有科學家提出宇宙可能就是一個微觀世界的觀點。
  • 5G時代 分子、原子微觀世界……社區「周末課堂」帶孩子們領悟科技...
    解「5G時代」,感受「分子、原子微觀世界」,11月28日下午,在桃園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區兒童服務站,「周末課堂」如期開課,中心社區聯合「壹基金」與陝西紅鳳小朱䴉服務站的老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志願者,帶領轄區的孩子們進行了一次奇妙的「科技之旅」。
  • 原子的內部是什麼樣的?微觀世界中的原子已包含了整個宇宙
    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藉助顯微鏡就能觀察到的宏觀世界,另一種是微觀世界。在大多數人看來,宏觀世界才是最精彩的,因為在地球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生物,在人類社會中存在形形色色的人。然而也有人認為,微觀世界同樣精彩,只是很少人能夠發現其中的奧秘。
  • 科學家把樹葉放大一億倍後,發現了一個神奇的「微觀宇宙
    宏觀的宇宙尺度和微觀的原子結構進行對比,會讓人感覺到沉迷和美麗,有些時候,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我們的宇宙對於更高維度的存在來說,其實也只是微觀的組成部分呢? 當我們把一片樹葉去不斷放大一億倍後,到最為微觀的原子級別,又會看到什麼美麗的景象?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微觀宇宙」。
  • 自帶10個昆蟲標本,這款顯微鏡帶你看見神奇的微觀世界
    ,大多會把目光放在宇宙自然之類的宏觀世界上,但其實那些我們平時看不到的微觀世界,反而更具有研究價值,這套「微觀世界可攜式顯微鏡套裝」則可以打開一扇通往微觀世界大門,帶大家深入了解微觀世界的神奇之處。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微觀世界套裝」的配置相當豐富,配件有一個有專利的60倍夾式手機顯微鏡、10片玻璃昆蟲切片、一本科普繪本說明書、一管可以孵化的豐年蝦卵、一本標本製作器、一個量杯、一個觀察器皿。
  • 把原子放大一億倍後,一個宇宙模型完美出現了,微觀世界如此真實
    中華民族從來不缺乏想像力,對宇宙的想像更是自古有之,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等美好的傳說都是我們對這個世界尚未了解時有的傳說。當然,對宇宙萬物的探索並不是中國的專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藉以深化對宇宙的認識。航天事業的發展,人們在探求宇宙奧秘的進程有了質的飛躍。儘管如此,對於宇宙的真實結構仍然沒有確切的認識。
  • 那是一個神奇的微觀世界
    在人類沒有發明顯微鏡之前,我們是不知道宏觀的背後還有微觀,直到顯微鏡出現之後,放這個世界的事物放大很多倍之後,一個神奇的微觀世界呈現在了我們眼前。利用顯微鏡,科學家發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周圍存在著大量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物質和生命。生命是地球的主角,而人類是這個生命世界的主宰者,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是高級的智慧生命。
  • 我國科學家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領略微觀粒子世界的奧妙,明了原子結構的基本組成
    原子核由帶正電荷的質子(proton)和電中性的中子(neutron)兩種微粒構成(氕原子除外不含中子)。比如,我們人體大約99%的身體由氫,碳,氮和氧原子組成,同時還含有少量其他對生命至關重要的元素,各種原子的粒子數量決定了原子相應的物理化學特性。帶負電的電子圍繞具有帶正電的質子的原子核在其電磁場吸引力作用下旋轉。
  • 微觀盡頭的世界:原子放大1億倍能再看見一宇宙?劉慈欣道出真理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宇宙充滿好奇之心,而到了近現代隨著人類相繼發明了天文望遠鏡、火箭、宇宙飛船、太空探測器等,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人類對宇宙的真實結構依然一無所知,傳統認為宇宙結構是一個大空間,然後包含無數的星系、恆星和星球,這些天體和無盡的空間組成了宇宙。
  • 玻爾茲曼與奧斯特瓦爾德「原子」之爭,掀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
    其實在19世紀,也有一場著名的科學大論戰,只不過雙方科學家並不如愛因斯坦玻爾那般知名,而被人們所忽略,這場論戰,影響了愛因斯坦、普朗克等科學巨人,敲響了量子力學誕生的前奏,也為科學家們從宏觀世界轉向探索微觀世界掀開了序幕。那便是有名的玻爾茲曼與奧斯特瓦爾德之爭。
  • 原子就是一個宇宙,微觀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
    如果將一個原子不斷放大,我們就能夠從另一個層面看到與宇宙十分相似的場面。甚至有觀點認為,每一個原子中都是一個宇宙。科學家們並不認可相關說法,宏觀與微觀無法混為一談,原子仍然屬於物質,即便放大無數倍,其中仍然能夠擁有很多結構,只要人類的科技不停進步,就能夠將其不斷細分。
  • 把原子放大一億倍,它是否就是一個世界?《三體》劉慈欣道出真相
    假如咱們把原子擴大一億倍,是否能呈現出一個世界?微觀的止境能不能看待成宏觀?最近幾十年咱們人類的科技在飛速的發展,人類對世界的知道也更上了一個臺階,愛因斯坦和霍金的相對論以及黑洞論給了咱們啟示,使咱們學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知道世界。人類在探究茫茫世界的同時,許多無法用常理來解釋的現象相繼呈現,它讓咱們知道到了自己的渺小,也再一次感受到世界的廣闊無垠。
  • 《三體》劉慈欣的微觀世界:原子放大一億倍,它是否就是一個宇宙
    《三體》劉慈欣的微觀世界:原子放大一億倍,它是否就是一個宇宙自古以來,人類就對宇宙充滿好奇之心,而到了近現代隨著人類相繼發明了天文望遠鏡、火箭、宇宙飛船、太空探測器等,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人類對宇宙的真實結構依然一無所知。
  • 科學家把樹葉放大一億倍後,發現了一個神奇的「微觀宇宙」
    宏觀的宇宙尺度和微觀的原子結構進行對比,會讓人感覺到沉迷和美麗,有些時候,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我們的宇宙對於更高維度的存在來說,其實也只是微觀的組成部分呢?當我們把一片樹葉去不斷放大一億倍後,到最為微觀的原子級別,又會看到什麼美麗的景象?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微觀宇宙」。
  • 苦尋200年人類終於看到了原子的樣子!英德科學家拍到原子影像
    原子是構成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單位,不同的元素正是不同結構的原子,這些不同的原子形成的組合構成了不同的物質分子,我們所見的這個世界便是由原子和分子組成的。那麼作為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構成的原子,到底是什麼樣呢?
  • 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   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苦尋200年,人類終於看到了原子的樣子!英德科學家拍到原子影像
    原子是構成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單位,不同的元素正是不同結構的原子,這些不同的原子形成的組合構成了不同的物質分子,我們所見的這個世界便是由原子和分子組成的。那麼作為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構成的原子,到底是什麼樣呢?
  • 苦尋200年,人類終於看到了原子的樣子!英德科學家拍到原子影像
    原子是構成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單位,不同的元素正是不同結構的原子,這些不同的原子形成的組合構成了不同的物質分子,我們所見的這個世界便是由原子和分子組成的。那麼作為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構成的原子,到底是什麼樣呢?
  • 人類與魔法世界的距離,只隔著一臺原子操縱機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為什麼非要用人力來完成結構設計呢?直接用計算機算不可以嗎?科學家們當然想到過用超級計算機來計算蛋白質的結構。但是,蛋白質的變化實在是太多了,多到超級計算機也難以完成如此龐大的計算任務。這種情況下,遊戲玩家的優越性就突顯了出來。人類可以高效地識別出哪類組合是完全不可能的,從而過濾掉大量無用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