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尋200年,人類終於看到了原子的樣子!英德科學家拍到原子影像
自從1803年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首先提出原子概念之後,人類無時無刻不想一睹它的芳容,然而原子實在太小,人類還無法深入的原子級別的微觀世界中去看看它的樣子,因此200多年以來月3日,頂級期刊《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它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宇宙:革命性的顯微鏡技術首次看到單個原子》,這是人類首次看到了單個的原子,也是冷凍電鏡技術又一次革命性的發現(註:之前也有報導稱某些科學家團隊發現過某些原子級別的現象,但多被認為不夠清晰)。
-
苦尋200年,人類終於看到了原子的樣子!英德科學家拍到原子影像
自從1803年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首先提出原子概念之後,人類無時無刻不想一睹它的芳容,然而原子實在太小,人類還無法深入的原子級別的微觀世界中去看看它的樣子,因此200多年以來
-
「大連光源」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縱觀人類文明史,最偉大的進步之一就是發明了電燈,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了電燈,人類就可以照亮世界上任何一個黑暗的角落。同樣的道理,「大連光源」也是一臺能夠自己發出光線,從而幫助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學儀器。極紫外光是整個光譜當中非常有用的一個波段,可以探測物質的分子、原子和外殼層電子結構最重要的區域。換句話說,「大連光源」發出的極紫外光束可以捕捉到分子、原子在化學反應中的動態影像,能夠用來給分子、原子「拍電影」,這在以往是難以想像的。
-
科學家第一次拍到兩個原子化學鍵斷裂的實景視頻了!
除了一些想像圖外,我們很難看到真實的原子照片,畢竟原子的尺寸非常地小,一根頭髮絲的寬度,就等於50萬個碳原子排列在一起,連最精細的顯微鏡,都已經無能為力了。不過最近,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納米材料教授安德烈·霍爾比斯託夫,和德國烏爾姆大學研究助理曹克誠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卻藉助碳納米管的約束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拍到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原子之間互相運動及化學鍵斷裂的視頻,為未來研究化學反應開闢了新的方法。
-
大連光源: 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獨門絕技 能讓分子原子「無處遁形」 「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不斷深入,我們已經知道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很多物理和化學過程在本質上都是原子和分子過程。」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戴東旭舉例說,比如臭氧層空洞的形成涉及到大氣上層臭氧分子(O3)的淬滅機制,霧霾的形成涉及到汙染物分子(SO2、CO等)聚集過程,燃燒過程涉及到氧原子或氧分子與其他分子的反應等一系列過程。要控制或利用這些物理和化學過程,我們就需要在實驗室裡研究這些過程所涉及到的原子和分子的反應機制,因此就需要精確並且高靈敏度地探測所涉及到的原子和分子。
-
不用顯微鏡,靠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
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這是一個讀者的問題,他談到他眼前經常出現一些小黑點,他懷疑自己是不是具有特異功能,可以直接看到原子或者原子核。,即使利用光學顯微鏡也無法觀察到原子,更不要說肉眼了,你如果觀察到了,也許只是你有生理性飛蚊症,看到的只是眼睛裡的雜質而已。
-
原子看不見,也摸不著,那為什麼科學家如此確定原子是存在的?
後來,到了1877年,科學家德紹兒克思就提出了一個想法:花粉微粒的運動是水中的水分子熱運動造成的。不過,他只是提出了一個想法,並沒有給出數學表述和證明。到了1905年,這一年被稱為愛因斯坦的奇蹟年,他提出了4個具有開創性的論文。
-
【科技日報】大連光源: 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獨門絕技 能讓分子原子「無處遁形」 「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不斷深入,我們已經知道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很多物理和化學過程在本質上都是原子和分子過程。」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戴東旭舉例說,比如臭氧層空洞的形成涉及到大氣上層臭氧分子(O3)的淬滅機制,霧霾的形成涉及到汙染物分子(SO2、CO等)聚集過程,燃燒過程涉及到氧原子或氧分子與其他分子的反應等一系列過程。要控制或利用這些物理和化學過程,我們就需要在實驗室裡研究這些過程所涉及到的原子和分子的反應機制,因此就需要精確並且高靈敏度地探測所涉及到的原子和分子。
-
人類被禁錮了?科學家把原子放大1000萬倍,發現了宇宙的秘密
宇宙的是神秘的結論是我們人類探知得來的,在經過這麼多年的探索中我們始終沒能真正的觀察到宇宙的全貌。
-
科學家「拍攝」到了原子的真實結構,帶你走向微觀世界
那麼好奇的您,是不是特別特別想知道原子到底長什麼樣?科學家們又是怎麼觀測並「量出」它大小的呢?本期帶大家一起學習一下。首先,回顧一下原子的結構原子雖小,但它們還有內部結構,並非最基本的粒子。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原子構成。原子核則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
-
人類現在能看到原子了嗎?原子是什麼樣的呢?
肉眼是看不到的,只能藉助先進的科學儀器檢測,然後模擬出原子圖像等。看下面這幅動圖其實這是一部只有242幀的電影裡的畫面,名字叫做「男孩和他的寵物原子」。沒錯,你看到的那些點點,都是原子。比如那個寵物,是兩個點,實際上那是一氧化碳分子。
-
宇宙和原子有什麼關係?科學家:原子放大之後就是宇宙!
宇宙是原子的可能性有多大?科學家:原子放大之後就是宇宙宇宙和原子是世界的兩種極端現象。宇宙有無邊界,範圍又是如何一直困擾著人類,目前科學家認為:宇宙可觀測直徑為920億光年。那麼極端微小的原子其直徑又是多少呢?
-
人類的組成部分是原子,原子沒有意識,為何人類卻有思想?
我們都知道人類是地球上的萬物之首,是唯一存在建立智慧文明的生物。而人類之所以能夠建立智慧文明,是因為人類有獨立的意識和完整的社會體系,意識對於人類而言十分的重要,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意識,那麼就基本上宣告這個人的死亡。即便身體機能存在,也只能是行屍走肉罷了。
-
從最早的日晷到原子鐘,人類關於時間計時的發展史!
因此,科學家們正在討論用基於原子振蕩周期的「原子時」取代基於地球自轉的「世界時」。從古人最初嘗試用日晷測量時間,到原子鐘精度記錄達到「17億年僅1秒」(2009年記錄)的先進設備,人類一直在為精確測量時間而奮鬥。然而,一個人的生活中幾乎沒有任何活動需要精確到少於幾秒的時間。那麼,這樣精確的時鐘能工作嗎?我們來談談時間測量之類的話題。
-
「超離子冰」的原子結構終於被揭示!
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科學家們使用巨型雷射將水快速凍結到它奇特的超電子相中,並記錄下x射線衍射圖,首次確定了它的原子結構——這一切都發生在十億分之一秒之內。這些發現成果發表在2019年5月1日的《自然》上。1988年科學家們首次預測,水將轉變為一種奇特的物質狀態,其特徵是:在富含水的巨大行星(如天王星和海王星)內部,當遇到極端的壓力和溫度時,就會出現固態的氧晶格和液態的氫超離子冰共存。
-
原子內部有什麼秘密?科學家:原子內部隱藏著宇宙的秘密
經過科學家幾百年的研究,從道爾頓原子模型到波爾原子模型,再到現代量子力學模型,可以說,原子定義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物理學水平。在高中化學裡,我們學習到原子是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所有物質都有原子組成。而原子又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其中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中子不帶電。每一種元素的質子數量和相對原子質量均不相同。
-
把原子放大無數倍會看到什麼?科學家:有可能是宇宙!
表達了人們對於真理的執著,而實際上也正是如此,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抱有類似的想法:如果能夠參透宇宙的本質,那麼即使是馬上死亡也是幸福的!根據科學家們對宇宙的定義,宇宙是一切空間、物質、能量的總稱,不依賴於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並處於不斷運動和進化中!通俗來講,宇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然而這只是人類對於宏觀宇宙的定義,真正的宇宙要複雜得多。宇宙從何而來?有沒有邊界?
-
NASA科學家40年來首次在火星大氣層探測到氧原子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香港「東網」5月11日報導,最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研究人員40年來首次在火星大氣層探測到氧原子的存在。報導稱,科學家使用同溫層紅外線天文臺(Stratospheric Observatory for Infrared Astronomy, SOFIA)上的儀器,探測到氧原子出現在火星大氣上部中間層的區域。火星大氣層的氧原子會影響其他氣體逃逸的方式,因此對該行星的大氣層有顯著影響。此發現有助NASA甚至全人類認識火星大氣層。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現在,羅斯託克大學極端光子實驗室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Eleftherios Goulielmakis教授,以及來自我們中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已經開發出一種名為Piccope的新型光學顯微鏡,克服了這一限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最新研究成果: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限制,看到晶體原子中的電子!
可見光光學顯微鏡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活細胞等微小物體。然而,可見光顯微鏡不能辨別電子是如何在固體中的原子間分布。通過分析這種輻射的特性,研究人員合成了一些圖片,說明了電子云是如何在固體晶格中的原子中分布,解析度為幾十皮米,也就是十億分之一毫米。這些實驗為一類新的,基於雷射的顯微鏡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