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早的日晷到原子鐘,人類關於時間計時的發展史!

2020-12-03 宇宙探索百科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GMT)作為一種通用時間參考標準,已經使用了120多年。

現在,由於地球自轉速度的減慢,格林尼治標準時間可能有一些誤差。因此,科學家們正在討論用基於原子振蕩周期的「原子時」取代基於地球自轉的「世界時」。從古人最初嘗試用日晷測量時間,到原子鐘精度記錄達到「17億年僅1秒」(2009年記錄)的先進設備,人類一直在為精確測量時間而奮鬥。然而,一個人的生活中幾乎沒有任何活動需要精確到少於幾秒的時間。那麼,這樣精確的時鐘能工作嗎?我們來談談時間測量之類的話題。

日晷、水鍾與沙漏

作為時間測量這個話題的先行者,我們首先應該談談時間概念本身的起源,雖然這不是一件容易驗證的事情。人們普遍認為,自然界中的周期現象是啟發人們產生時間概念的原因之一。例如,「年」的概念來源於四季循環,「月」的概念來源於月相盈虧,「日」的概念來源於晝夜交替,構成了一個粗略的時間尺度。

然而,根據日常經驗,要找到一個比「天」短、足夠可靠的周期運動並不容易,因此需要人工方法來測量較短的時間。我們聰明的祖先發明了鍾。最早的鐘出現在五六千年前。它利用太陽陰影的變化來標記時間。這叫日晷。

但是,日影的變化與地點和季節有關,在多雲的白天和夜晚將不再存在。我們該怎麼辦?所以古人又發明了水鍾。它用穩定的水流來標記時間,出現在三四千年前。但是水鍾也有缺點,就是不能在太冷的氣候下使用,那我該怎麼辦呢?人們又發明了沙漏。

在中國宋代,人們也用燒香的蠟燭來計時。武俠小說中經常提到的「一柱香」概念,估計就是由此而來的。

此外,人們的脈搏也曾被用作粗略的計時依據,但脈搏的頻率不僅因人而異,而且受情緒、運動、健康等因素的影響甚至對同一個人來說也是如此,所以效用相當有限。

擺鐘的輝煌時代

水鍾、沙漏和香燭的燃燒都試圖使用統一的物理過程來計時。不幸的是,那些被認為是統一的過程實際上並不統一,每天至少有10分鐘的誤差。這些粗糙的時鐘伴隨著人類社會走過漫長的中世紀,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此後,隨著海上貿易的興起,時鐘成為船舶定位的工具。在船舶定位中,緯度可以通過觀測太陽或北極星的角度來確定,而經度則需要時鐘的幫助。

航海時代,荷蘭科學家惠更斯於1656年發明了一種新的鐘——鐘擺鍾。

半個多世紀前,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即擺的周期與其振幅無關,這實際上是擺鐘的原理。伽利略自己就利用這一原理設計了一個鐘擺鍾,但未能付諸實踐。惠更斯在研究中注意到伽利略發現的擺的等時性並不嚴格,嚴格的等時性需要擺線。

鐘擺鐘的出現給鍾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但鐘的精度仍然不高。此後,半個世紀後,一場嚴重的沉船事故終於把鐘的精度推到了最前線。這是1707年10月的一個晚上,英國肖恩海軍上將率領的艦隊由於定位錯誤,在英格蘭西南部的西裡島附近觸礁。英國皇家海軍最好的四艘軍艦沉沒,大約2000名官兵被埋在海底。

這消息震驚了英國。在軍方和商界的再三催促下,英國議會於1714年懸賞一個時鐘,可以將船隻的定位精度提高到20海裡。在靠近英國的緯度,相當於整個航程的時間誤差不超過2分鐘。最終,英國鐘錶製造商哈裡森(Harrison)贏得了這項獎勵,他在1761年冬天的一次海試中設計了一款81天5秒的鐘表。1773年,哈裡森80歲時,這個獎勵終於實現了。以今天的貨幣計算,這個獎項的價值約為200萬美元,超過了諾貝爾獎的獎金。

此後,人們不斷提高擺的精度。1921年,英國鐵路工程師肖特製作的鐘擺鐘創下了每年只有一秒的新紀錄,被一些天文站視為標準鍾。但這是擺鐘最後的榮耀,因為僅僅六年後,新一代的石英鐘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問世。

石英鐘的橫空出世

石英鐘利用石英晶體的一種特殊特性,稱為壓電效應。利用這一特性,人們可以使適當頻率的電場與適當形狀的石英晶體發生共振,然後利用共振頻率測量時間。石英鐘的出現,消除了過於複雜的齒輪系統給擺鐘帶來的磨損和阻尼,其精度很快就超過了擺鐘。

除了高精度外,石英鐘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那就是它可以測量非常小的時間間隔。如前所述,人們發明鐘錶的原因是不容易發現比「月」短的自然周期運動,因此不可能測量比「日」短的時間。擺鐘也存在這個問題,但程度不同,因為擺鐘的周期通常在秒的量級上,所以不可能測量到比秒短的時間。但是石英鐘的振動周期只有幾萬甚至幾千萬秒,所以它可以測量很小的時間間隔。1932年,科學家利用石英鐘研究地球自轉,發現我們居住的巨型太空陀螺儀有輕微的「震動」——地球自轉周期有非常小的短期變化。

石英鐘雖然具有突出的優點,但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即其精度會隨著石英晶體的老化而下降。即使是最好的石英鐘,誤差也是千年一秒,使用時間越長,誤差就越大。幸運的是,就在石英鐘問世20多年後,一種新的時鐘出現在了歷史的舞臺上,那就是原子鐘,它是1955年由英國科學家首次研製出來的。

原子鐘的霸主地位

顧名思義,原子鐘依賴於微觀世界中的周期現象(特別是躍遷輻射中的周期現象),這是自然界中最完美、最純粹的周期現象。它不損耗,不老化,振動周期比石英晶體短,所以原子鐘的精度遠高於以往任何一種鍾,而且還可以測量更精細的時間間隔。

英國科學家最早研製的原子鐘是銫原子鐘。銫在早期原子鐘的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其超精細能距大,在微波波段的躍遷輻射相對容易測定,而且它只有一種穩定的同位素,避免了提純的麻煩。此外,應該提到的是,美國和國家標準計量研究所於1949年研製的氨分子鐘有時被稱為第一原子鐘。

原子鐘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時間測量,也改變了空間測量。1967年,人們將「秒」的定義從最初的天文定義改為原子鐘的定義,即1秒等於「銫-133原子基態兩個超精細能級躍遷對應的9192631770個輻射周期的持續時間」;1983年,人們進一步聯繫起來「米」與「秒」的定義,即一米等於「真空中的光1/299792458秒」。在人類計量史上,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結果,因為傳統上人們用空間距離(如日晷和時鐘的刻度)來標記時間,但現在空間計量依賴於時間計量。

原子鐘在誕生之初,其精度僅為每300年一秒。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其精度提高了幾百萬倍,而且還在不斷提高。同時,原子鐘的種類也增加了。工作物質已從銫和銣原子擴展到鈣、鍶甚至汞。2009年,美國國家標準與計量研究所(NIST)的科學家研製出一種原子鐘,其精度記錄僅比每17億年減少1秒。原子鐘是以汞離子為基礎的。它的工作波段在光學波段(傳統的銫原子鐘在微波波段),所以又稱光學鍾。光學鐘的振動周期比銫原子鐘短,所以除了精度更高外,可以測量的時間間隔也更精細。

精確計量時間的意義

雖然時鐘越精確越好,但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有度,一旦過了,就會變成浪費,所以有一個問題我們在本文開頭問過:這樣精確的時鐘有用嗎?

答案是肯定的,答案首先來自科學研究。我們可以舉很多例子,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在運動的參照系和引力場中,時間的流逝都會減慢。

這是一個很好的結論,但是我們如何測試它呢?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是把時鐘帶到飛機上,讓它移動,改變它在地球引力場中的位置,看看它的行走速度是否改變。這個想法很簡單,但並不容易做到,因為對於相對論來說,飛機太慢,地球的引力場太弱,相對論效應只有1萬億左右。我該怎麼辦?科學家們想到了原子鐘。1971年,幾顆原子鐘被帶上飛機,在世界各地旅行。通過實驗驗證了相對論的時滯效應。

當然,當時原子鐘的精度沒有現在高。如果用比每17億年少1秒的時鐘來驗證同樣的效果,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實驗的精度,而且可以檢測出普通住宅樓上下兩層之間的時差。我們會發現,如果其他條件相同,一個人在樓下比在樓上多活一百萬分之一秒,在平原比在高地多活一百萬分之一秒,儘管這一次與一個人的生活相比是非常小的。

不同於一般情況下的相對論效應,自然界中仍然存在一些現象。它們不僅不微妙,而且規模驚人。例如,一種叫做類星體的天體,在20世紀50年代末被發現,它所釋放的能量比整個星系要多得多。它們離地球非常遙遠,通常距離地球數十億光年,因此當它到達我們這裡時,那裡的信息變得非常微弱。

對於這樣一個遙遠的物體,普通的望遠鏡已經無能為力,於是天文學家們建造了一個巨大的射電幹涉儀,它包含了一個長達數百公裡的巨大天線陣列,正是原子鐘使這些天線在時間上保持同步。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研究細微的物理效應或遙遠的星光來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家就像福爾摩斯,他們從留下的線索中推斷出真相。對他們來說,原子鐘和放大鏡一樣不可或缺。

原子鐘不僅是象牙塔中的瑰寶,而且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中一個最好的例子是全球定位系統(GPS),它為人們提供汽車、船隻、飛機甚至個人(如登山者)的定位支持。這個系統的原理很簡單。它是通過定位儀器與空間中的幾個定位衛星之間的無線電波來確定它們之間的距離,然後確定它們在地球表面的位置。最重要的一點是準確測量接收和發射電波的時間,因為只有準確測量時間,才能計算出準確的距離和位置,但由於無線電波的速度高達每秒30萬公裡,即使測量的傳輸時間只有百萬分之一秒的誤差,也會導致數百米甚至更大的定位誤差。因此,GPS的關鍵是精確定時,而能夠勝任這一任務的是原子鐘。

除了全球定位系統,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其他技術,如全球電信網絡,都離不開原子鐘的幫助。而且,歷史上的許多技術發展都是由科學研究成果轉化而來的,所以歸根結底,原子鐘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也是一種技術潛力,今天的科學可能就是明天的技術。正因為如此,儘管原子鐘已經達到了驚人的精度,但科學家對此並不滿意。他們仍在開發更精確的時鐘。即使時鐘從大爆炸開始運行,今天的誤差也不會超過一秒鐘。科學家們希望精密度將有助於一系列更為複雜的科學研究,例如測試自然常數是否隨時間而變化。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它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

相關焦點

  • 從小米手錶談工具:丈量時間刻度與人類發展史
    但是說到丈量時間的刻度,也就是人類日常計時工具其實早就兩萬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也就是史前人類就已經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計時,進行計時。木棍和骨頭刻標計時陪伴人類走過了一萬四千多年,直到6000多年前位於現在伊拉克地區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巴比倫人發現了太陽的投影會隨著時間的變化不斷發生變化,從而進行時刻的劃分,以此來進行時間的計算。
  • 日晷儀——古代計時羅盤
    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日晷雕塑,大型景觀雕塑,漢白玉雕塑戶外羅盤雕塑,古代計時器雕塑日晷名稱是由「日」和「晷」兩字組成。「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因此,所謂日晷,就是白天通過測日影定時間的儀器。日晷計時的原理是這樣。
  • 北京時間,到底是哪裡的時間?
    人類最早對時間概念的認知不是年,不是月而是日遠古時代,沒有任何東西能像日出黎明降於大地帶來光明和溫暖以及日落帶來黑暗與寒冷一樣能夠深刻地影響人類的生存在如此天然、強烈的變化周期的影響下人們逐漸產生了日的概念因此在人類的歷史中,「秒」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 北京時間,到底是哪裡的時間?
    人類最早對時間概念的認知不是年,不是月而是日遠古時代,沒有任何東西能像日出黎明降於大地帶來光明和溫暖以及日落帶來黑暗與寒冷一樣能夠深刻地影響人類的生存原子鐘的概念最早由開爾文勳爵於1879年提出利用的原子不同,原子鐘也各不相同這其中以銫鐘精度最高1955年,第一個精確的原子鐘由路易斯·埃森根據銫-133的躍遷製成於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
  • 日晷:古人依靠太陽照射的影子計時,那陰雨天沒有太陽怎麼辦
    關於日晷去年改編自馬伯庸小說的《長安十二時辰》隆重上映,影片中,有大量日晷的鏡頭,不難發現,在唐代這種日晷計時極為盛行。現在日晷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比較常見,多在一些古代大院之內。比如故宮內,喬家大院內等,都有這種類似於鐘錶一樣的計時工具,那麼日晷不用機械,不用電池,怎麼準確記錄時間呢?從日晷的錶盤上,我們可以發現,日晷上的刻度是中間指針的影子落上的,也就是說影子就相當於我們的鐘表指針。
  • 時間都去哪了?雷射促使原子鐘更進一步
    宇宙中一切物質的起源和消亡,世間一切事物的產生和終結,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誕生和滅亡,所有的這些與時間緊密相關。日月更替,鬥轉星移,花開花落,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在時間的長河中緩緩流淌,時間見證了這一切的變化,而日益先進的人類文明使得我們能夠更準確的去感知時間。早在人類文明誕生之初,人類便開始通過對時間的計量來描述萬事萬物的變化,並由此誕生了一系列精度越來越高的計時器具。
  • 強達鐘錶——最早人類是怎麼計算時間的?法國早期落地鐘有多美?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侖王國。我國最早文獻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袁充發明的短影平儀,即地平日晷。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被人類使用達幾千年之久。
  • 計時的革命:時間標準的原子時代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人們對時間的要求越來越高,計時器的準確性越來越高。計時的革命1656年,荷蘭科學家克裡斯蒂安·惠更斯製作了第一個擺鐘,該鐘由具有「自然」振蕩周期的機制調節。惠更斯的早期擺鐘每天的誤差小於1分鐘,這是人類首次達到這種精度。
  •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唐長安城24小時的故事,從天寶三載正月十四的巳正開始,到正月十五的巳正結束。故事每一集為半個時辰,每集開頭都會以日晷報時,半個時辰等於現在的一個小時。其實早在周朝時期,民間就開始用日晷計時,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也許你想問,日晷是如何計時的?人類對於時間的感知,最早的來源就是太陽,日升日落,周而復始。
  • [五下]計時工具
    沒有手錶,沒有手機,古人是利用什麼工具來知道時間的呢?古人是怎樣算時間的?①東升西落的太陽。②利用光影來計時的太陽鍾——日晷。日晷據說日晷是在圭表發展而來,古代科學家可以通過圭表測定正午的日影長度以定節令和年, 但使用圭表來測量一天中的時間確實有點不太靠譜。思考:日晷的原理是什麼?
  • 日晷和漏刻 你知道這些古老工具的計時原理嗎
    時間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參考依據。現代人往往通過鐘錶來計時並安排工作和生活,但我國在清代以前是沒有鐘錶的,要想計時的話很不容易。當然,這並不代表古代沒有計時工具。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不斷觀察,逐漸掌握了日升日落、星辰出沒、月亮圓缺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並以此為契機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計時工具。「日晷」就是其中之一。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司天台內部根據人員具體職責的不同,分為專職曆法、氣象、計時的官員,其中掌握計時技術的為「漏刻博士」,官職雖然不大,只是從九品,但卻責任重大,要綜合考量各種計時器(後文會講到),同時觀察日月變化,敲擊鼓、鍾等進行報時,這可能也是《長安十二時辰》中龐靈始終眉頭緊縮的原因。司天台在唐代真實存在,劇中龐靈報時所用的說辭也有文獻可考,他所用的文言文,多出自《爾雅·釋天》。
  • 時間是如何測量的?科學家給出了5種方法,看完後恍然大悟
    我們如何測量時間?相對於古代的第一批鍾如今的鐘表有多精確?秒的定義又是什麼?我們中大部分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有權利去檢測時間的推移,有權利在任何時候都知道到下一個預約為止還剩多少時間,或者能夠與世界另一邊的人們達成時間一致。當然,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 科技,物理,時間 ——快科技...
    日月更替,鬥轉星移,花開花落,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在時間的長河中緩緩流淌,時間見證了這一切的變化,而日益先進的人類文明使得我們能夠更準確的去感知時間。早在人類文明誕生之初,人類便開始通過對時間的計量來描述萬事萬物的變化,並由此誕生了一系列精度越來越高的計時器具。
  • 中國科學家打造太空最準原子鐘 3000萬年到3億年無誤差
    中國科學家打造太空最準原子鐘 3000萬年到3億年無誤差  沒有最準,只有更準  空間冷原子鐘被放置在天宮二號的密封艙中,而在距離該飛行器近400公裡的地面,劉亮的團隊無時無刻不在為這台鐘忙碌著。  「不是說冷原子鐘做好了放到太空一通電就可以直接使用了,而是需要每天做海量繁複的工作。」劉亮說,「雷射要調到準確位置,才能把原子冷卻下來抓住,再用雷射把它推出去,然後還需要在合適的時間之內打開微波,在合適的時間關掉微波;在合適的時間打開雷射,在合適的時間返回信號……這一切都需要不斷調整。」
  • 勇於探索的人--時間
    人類計量時間的方法一直在不斷的升級。自然界的計時儀器古時候,有太陽光照射的時段,人們可以通過日晷的投影來計時,這個方法需要有日光。古人們發明了許多不需要日光的方法計時,蠟燭可以穩定的燃燒,因此可以計時,即蠟燭計時法。水或沙子可以穩定地從一個容器流到另一個容器,所以也被人們用來計時。
  • 古代沒有鐘錶,中國人如何計時?原來最早的鐘表就是宇宙!
    時間——光陰人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時間概念?那麼時間的概念最早源自於什麼呢?其實,時間最初含義是時光,光陰。正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就是在說時間的尺度。所以,最初的人們就是通過太陽光的強弱,可見不可見才有了時間的概念。
  • 時間是怎麼來的?今晚十點半檔,CCTV-1《開講啦》帶您探索時間的...
    因為西安位於中國的腹地國土的幾何中心從這裡發出標準時間信號可以更好地覆蓋全國也就是說「北京時間」其實是在西安產生發出的從日晷到原子鐘 從鐘鼓樓到授時臺人類是如何追隨時間的腳步的?02在沒有鐘錶的古代人們是如何計時和授時的呢?
  • 時間到底是什麼,你真的了解時間嗎?
    四季更迭,晝夜交替,是遠古人類的時間尺度。公元前2世紀地平日晷產生,人們根據太陽的影子來測算時間,一天的時間大概誤差在15分鐘左右。到15世紀,航海時代來臨,遠航需要更精確的計時工具,因此擺鐘出現,擺鐘的誤差可以達到一年僅一秒。
  • "時間工匠"研發銫原子鐘 成都製造守住「北京時間」
    大家都知道時間是連續的和流逝的,一分一秒不能中斷的;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守住時間的工作,就是由銫原子鐘來完成的。作為一種精密的計時器具,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時間準到1分鐘也就夠了。隨著技術的發展,通信、電力甚至軍事等領域,對時間的要求更高,甚至要精準到百萬分之一秒,千萬分之一秒。為了適應這些高精度的要求,人們製造出了一系列精密的計時器具,銫原子鐘就是其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