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和漏刻 你知道這些古老工具的計時原理嗎

2021-01-08 中國經濟網

時間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參考依據。現代人往往通過鐘錶來計時並安排工作和生活,但我國在清代以前是沒有鐘錶的,要想計時的話很不容易。當然,這並不代表古代沒有計時工具。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不斷觀察,逐漸掌握了日升日落、星辰出沒、月亮圓缺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並以此為契機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計時工具。「日晷」就是其中之一。所謂日晷,就是人類根據日影位置的變化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工具。作為明清皇宮的紫禁城,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養心殿、慈寧宮等建築前都有日晷。

日晷由底座、晷面、指針組成。底座與地面平行,晷面與赤道平行,指針與地軸(指向南北極)平行。指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必需與當地的地理緯度相同。北京的緯度為北緯39.9度,所以太和殿日晷的指針與地面的夾角也為39.9度。指針一般為銅質,垂直穿過晷面,其最重要的作用是確定南北方向。由於晷面平行於赤道面,這樣,指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所以,太和殿日晷的指針是南北向設置,指針朝向北極固定。指針的第二個作用才是用來確定時間。其時間的確定,主要通過太陽照射指針在晷面的投影來實現。晷面呈圓盤形,石質,正反兩面都刻有12個時辰。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指針的影子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指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晷面的刻度是均勻的,移動著的指針影子猶如是現代鐘錶的指針。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晷針影子在盤上移動一寸所花的時間稱為「一寸光陰」,而「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成語就是由此而來。

日晷利用太陽射影的方向來測量時間,但是,在陰雨天和夜間就會失去效用,且在春分、秋分時期無法使用。所以,我國古代工匠又發明了漏刻。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時間也更為久遠。紫禁城交泰殿內,就有一座銅壺漏刻。漏,是指盛水漏壺,用於洩水或盛水;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它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交泰殿內銅壺漏刻初造於清乾隆十年(1745),由清宮造辦處製作。乾隆六十二年(1797)十月二十一日,乾清宮大火,不僅乾清宮被毀,還殃及交泰殿及其中的銅壺漏刻。現存於交泰殿內的銅壺漏刻,為清嘉慶三年(1798)仿原件製成並安裝於此的。漏刻使用時,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流到水壺下放置的容器中,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時刻的標竿,稱為箭。箭下以一隻船相託,浮於水面。當水流出或流入壺中時,箭杆相應下沉或上升,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杆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

我國西周時期就出現了漏刻。早期漏刻大多使用單只漏壺,滴水速度受到壺中液位高度的影響,液位高,滴水速度較快,液位低,滴水速度較慢。為解決這一問題,古人進一步創製出多級漏刻裝置。所謂多級漏刻,即使用多隻漏壺,上下依次串聯成為一組,每隻漏壺都依次向其下一隻漏壺中滴水。這樣一來,對最下端的受水壺來說,其上方的一隻洩水壺因為有同樣速率的來水補充,壺內液位基本保持恆定,其自身的滴水速度也就能保持均勻。

紫禁城的銅壺漏刻與日晷一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紫禁城內的主要計時工具。到了清代後期,自鳴鐘開始流行,日晷和漏刻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成為皇家禮制文化的組成部分。但是,它們構造簡單,設計科學,實用性強,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為古人的生活提供了時間判斷保障,因而是古代工匠智慧的體現。(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周乾)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日晷和漏刻:那些古老時光的計時器
    現代人往往通過鐘錶來計時並安排工作和生活,但我國在清代以前是沒有鐘錶的,要想計時的話很不容易。當然,這並不代表古代沒有計時工具。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不斷觀察,逐漸掌握了日升日落、星辰出沒、月亮圓缺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並以此為契機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計時工具。「日晷」就是其中之一。所謂日晷,就是人類根據日影位置的變化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工具。
  • 日晷:古人依靠太陽照射的影子計時,那陰雨天沒有太陽怎麼辦
    其實在國外,希臘人在很早也已經利用日晷計時,雖然和我國的日晷外形上有所區別,但是原理作用大同小異,畢竟我們共用一個太陽,外國人發現日晷計時也是情理之中。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就明確表明,日晷在世界的發展中,中國和西方是並行的。也就是說,我國古代人民也較早地掌握了先進的天文技術。
  • [五下]計時工具
    知識介紹1.古代的計時工具現在幾點了?這個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在古代可不是那麼好回答的。
  • 更鼓制度是宋代主要計時制度,它有哪些計時工具,是如何使用的?
    引言: 中國古代最主要的計時工具是漏刻,關於漏刻的發明年代,有此記載:「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古人認為漏刻的發明時間可追溯到傳說的黃帝時代,是古人觀察容器漏水現象而受到啟發的產物。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出了各種適合當時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 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渾天儀等。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   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都用什麼工具來分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
    更夫是如何知道幾點打更的呢?得益於他們的計時工具,大多是滴漏和線香。除了通過滴漏、燃香等來計時,古人還發明了日晷、圭表、水運渾動儀、水運儀象臺等。這些計時器相輔相成,與時俱進,為古人提供更為準確的時間。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圭表說明在古代雖然不像現在能隨時看看鐘表手錶甚至手機等知道時間,但也有量度時間的辦法。那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有根據日影長短及方向測定時間的圭表、日晷,有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製作的刻漏(用水)和沙漏,有採用機械傳動的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
  • 日晷儀——古代計時羅盤
    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日晷雕塑,校園羅盤雕塑,公園景觀雕塑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司天台內部根據人員具體職責的不同,分為專職曆法、氣象、計時的官員,其中掌握計時技術的為「漏刻博士」,官職雖然不大,只是從九品,但卻責任重大,要綜合考量各種計時器(後文會講到),同時觀察日月變化,敲擊鼓、鍾等進行報時,這可能也是《長安十二時辰》中龐靈始終眉頭緊縮的原因。司天台在唐代真實存在,劇中龐靈報時所用的說辭也有文獻可考,他所用的文言文,多出自《爾雅·釋天》。
  • 石雕日晷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石雕日晷通常是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日晷的計時原理是根據一天中影子方向的變化來的。>石雕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石雕日晷晷面都有刻度,分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這正是一日24小時。
  • 地理試題教研之日晷的工作原理
    3月8日下午的地理教研活動中,句曉霞老師推薦了兩道有關於日晷工作原理的試題,引發了全組教師的熱烈討論,最終由王月明老師給大家做了詳細的解釋和說明
  • 用影子計時——日晷的使用
    相信很多人都見過日晷,一部分人也知道日晷是古代的「鐘錶」。可是站在日晷面前,你知道如何看時間的嗎?下面就以我們常見的赤道式日晷為例分析。清華日晷1.日晷的構造和放置。日晷有晷面(晷面有刻度和標識,下文詳細介紹)和晷針組成。所謂赤道式日晷,指的是晷面與赤道面平行,晷針與晷面垂直,上端指向北極星(有點像扒了皮的地球儀),所以,不同地方日晷放置的傾角不一樣,和當地緯度互餘,晷面坐南朝北(即北面朝上,南面朝下)。如下圖所示。2.日晷的使用原理。每天同一時刻,物體影子長度會有變化,但在地面的投影位置固定不變。
  • 日晷不是擺設,正確安裝得知道這些
    日晷不是擺設,正確安裝得知道這些 2018-07-05 02:38,正確安裝得知道這些  身邊的天文學  前些日子有媒體報導:陝西省西安市城區南門月城箭樓下擺放的日晷把晷盤裝反了。
  • 小時和鐘錶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會出現12進位制?
    小時和鐘錶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會出現12進位制?時間:2016-06-05 15:15   來源:中國百科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小時和鐘錶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會出現12進位制? 在人類的絕大部分歷史中,一直只有三種劃分,也就是日、月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