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鼓制度是宋代主要計時制度,它有哪些計時工具,是如何使用的?

2021-01-08 騰訊網

引言:

中國古代最主要的計時工具是漏刻,關於漏刻的發明年代,有此記載:「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古人認為漏刻的發明時間可追溯到傳說的黃帝時代,是古人觀察容器漏水現象而受到啟發的產物。宋代更鼓制度是宋代社會一項重要的時間管理制度,包括計時、報時、更巡等多方面的制度,與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相聯繫。今天,我們就來看下宋代更鼓制度中的幾個計時工具。

一、水漏

水漏又可稱為水鍾、漏刻、漏壺等。宋代水漏主要是被司天機構用於天文觀測計時,這些漏刻製作精良,計量精密,代表著當時的最高計時精確度。此外,各種民用漏刻也被普遍運用於生產、生活中,這些漏刻具有製作簡易、精確度不高但使用方便的特點。故不能把民用漏刻的計時精確度作為當時天文計時的精確度。宋代的一些代表性水漏主要分為官用和民用兩類。

01官用水漏

第一種叫秤漏,它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漏刻,它是通過用秤測量流入受水壺中水的重量的變化來計算時間的。一般認為秤漏是由北魏道士李蘭發明的:「李蘭始變古法,權器程水,以準時刻。唐之諸道,率循此制。」此「權器」即指秤,李蘭秤漏通過用秤秤水知道時刻。秤漏使用渴烏作為流管,這是其穩定出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種叫燕肅蓮花漏,天聖八年(1030)八月,燕肅始上蓮花漏法,九月宋仁宗「詔司天監王立等與挈壺正考訂其法於鐘鼓樓下」,王立以為不可行。景祜元年(1034)九月,司天監再行評定,「以為難久行」,次年二月,改進後的蓮花漏「於鐘鼓樓測量漏水,凡定奪三年,而卒用」。瞄前後八年,燕肅蓮花漏在多次測驗試行後最最終取代秤漏在司天監的使用,這反映出宋代對計時精確度要求之高,對計時工具選擇的慎重。

第三種叫沈括浮漏,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對漏刻進行過長期的研究。他自言:「予佔天候影,以至驗於儀象,考數下漏,凡十餘年,方粗見真數。成書四卷,謂之《熙寧晷漏》,皆非襲蹈前人之跡。」熙寧六年(1073)六月,「詔依新式製造。置於司天監測驗,以校疏密。七年六月,司天監呈新制渾儀、浮漏於迎陽門。」㈣沈括浮漏曾長期為司天監用來測量時間,是京師更鼓制度施行的重要物質技術保障。

02民用水漏

第一種叫蓮花漏。蓮花漏是晉代僧人惠遠發明的一種簡易民用漏刻,實際上就是底部有一個小孔的容器。使用時把它放入水中,水由其底部的小孔湧進容器內,到一定時刻容器沉入水中,再把它取出倒掉水後重複使用。在製作的時候,只要容器的大小、重量、底孔的直徑選取適當,使之正好一個時辰下沉一次,計其下沉的次數,即可知道時間。

第二種叫田漏。它是在中國古代農村中使用的一種民用計時器。田漏在宋代使用較為普遍,人們把它看作農具的一種。宋人很多詠農具詩中都有田漏的身影,如:梅堯臣《田漏》言:「瓦罌貯溪流,滴作耘田漏,不為陰晴惑,用識早暮候。辛勤無侵星,簡易在白晝,同功以為準,一決不可又。」

二、火鍾

宋代根據燃燒長度進行計時的香,稱為香漏。其中有些香漏被製成篆體字的形狀,故又稱為香篆。在理想情況下,香的原料比較純淨,製作比較均勻,燃燒環境不變,一支長度一定的香從點燃到燒盡所需時間大體相同,而且在一定時間內燒去的長度大體相同。由於香的成本較低,又有美化空氣的作用,所以香漏計時在當時較為普遍。

此外,燭漏和香漏的原理類似,都是一定的燃燒長度對應相應的時長。南朝庾肩吾《奉和春夜應令》有載:「燒香知夜漏,刻燭驗更籌。」按常理推斷,宋代應該也有燭漏的使用。此外宋代還有「燔漏」的記載,如南宋華文閣學士張孝伯稱讚徐兢書法時曾言:「徐兢用筆精熟,周旋曲折,雖夜屏熄漏,無毫釐差,真行道的超逸。」

此處的香漏、燭漏、燈漏統稱為火鍾,其計時原理類似,皆是根據香、燭、油燃燒相同的長度對應相應的時長。雖沒見到宋代典籍中關於更夫用火鍾計時的記載,筆者推測,荒遠的農村沒有漏刻計時的情況下,更有可能使用火鍾計時。

三、晷表

晷表分為日晷和圭表。薛季把圭表作為宋代四大計時儀器之一:「今之晷漏者其法有四:一日銅壺、日香篆、日圭表、日輥彈。」圭表配合指南針可以測知正午時刻,更多的是校準刻漏所用,時間測量的功能並不是很強。所謂「立表下漏,以考昏晝」,則是對圭表和漏刻配合使用測量時刻的描述。日中時,圭表的表影指向正北的瞬時為正午,即當地真太陽時十二時正。

由於圭表中的圭和表是固定結構,但太陽的周日運動是連續的,表影的變化也是連續的,而反映表影單一方向的圭表並不能滿足這一連續變化的要求,於是逐漸產生了日晷這種新的天文計時儀器。

四、輥彈

中國古代文獻中對輥彈漏刻的記載很少。僅在宋代唯薛季宣《序輥彈漏刻》對輥彈漏刻有過詳細記載。輥彈是唐代僧人文誥發明的,多運用於軍中。輥彈漏刻的大致形態是一架屏風,背後用四節中空的竹管交接成「之」字形,竹管的頂端和出口下面各為一朵銅蓮花,共有十個銅圓彈,每個約半兩重,把銅彈逐個投入蓮花中,順竹管滾下。屏風上有二十塊牌,十彈投完,就翻轉一塊牌,二十塊翻完,就在紙上記一數字,再把二十塊翻過來,重複使用。一日一夜,牌要翻正六十次,即要翻一千二百塊牌,投一萬二千次銅彈。如一日一百刻,則一刻要翻牌十二次,投彈一百二十次。按此比率,即可計算晝夜時刻。

碑漏為木製,因形如碑而得名。碑漏內設曲筒,也是計算在曲筒內滾動銅丸的數量進行計時,故認為碑漏即輥彈漏刻。輥彈不像水漏受溫度變化的影響,不像火鍾受空氣溼度變化的影響,不像圭表在陰雨黑夜不能使用,而且,輥彈漏刻本身可處於運動狀態,很適宜於在旅行和行軍作戰中使用。其缺點在於需要專人管理,記錄滾球數量以計算時間,在民間是不大可能普及的。而且,輥彈漏刻計時精度很大程度上受操作者素質的影響,不大可能廣泛運用於天文觀測計時。

總結:

除了上面介紹的諸多漏刻外,宋代機械計時器作為天文儀象的組成部分,雖非獨立的計時工具,卻異常發達。張思訓的太平興國儀象和蘇頌的水運儀象臺是宋代機械計時器的傑出代表,兩者都曾在京師更鼓制度-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宋代的計時工具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也為宋代更鼓制度的順利實施提供了物質保障。

相關焦點

  • [五下]計時工具
    知識介紹1.古代的計時工具現在幾點了?這個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在古代可不是那麼好回答的。
  • 如何正確使用手錶計時功能?
    前陣子老同學聚會,有一位我記得家境不錯,高中時候就已經戴著上千元的表了。這麼多年下來貌似也沒把家敗光,留洋歸來,神氣十足。觥籌交錯間,我無意掃到他手腕上的歐米茄超霸,可又覺得哪裡不對勁。又看了一眼後,才發現它的中央大秒針一直在轉動。我的哥,你不至於跟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吃頓飯還要計時吧?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中國古代計時工具《長安十二時辰》的片頭都有日晷,既用來表示劇集集數,也是「鐘錶型」進度條。主創人員還根據時辰的不同,變換著晷的位置和日晷上陽光的色調,可以說是細節之處見真知。事實上,日晷作為計時工具,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埃及就已經出現並使用了。我國關於日晷的最早記載是在《隨書·天文志》中,公元574年一個名叫袁充的人,製作了「短影平儀」,據推測短影平儀就是一種地平日晷。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渾天儀等。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   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
  • 《數學文化》—— 計時工具 計時工具的演變
    「時」這個計時單位出現得很早,早在西漢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不過,那個時候的「時」,指的是「季節」,「一時」相當於「一季」,一年有「四季」,也就可以說是一年有「四時」,我們也許都聽說過這麼一副對聯,叫作「天上四時春為首,人間百善孝為先」,這裡的「四時」,顯然就是「四季」。漢朝之後,「時」的含義就發生了變化,它不再表示「季節」,而是開始表示「天」了。
  • 日晷和漏刻 你知道這些古老工具的計時原理嗎
    現代人往往通過鐘錶來計時並安排工作和生活,但我國在清代以前是沒有鐘錶的,要想計時的話很不容易。當然,這並不代表古代沒有計時工具。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不斷觀察,逐漸掌握了日升日落、星辰出沒、月亮圓缺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並以此為契機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計時工具。「日晷」就是其中之一。所謂日晷,就是人類根據日影位置的變化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工具。
  • 古代是如何計時的?到底是誰發明了鐘擺?他是科學家還是強盜
    今天我們來看看古人有哪些計時的工具?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最開始的計時工具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天文計時,也就是利用太陽、月亮、星星、來計算時間。比較常見的一個工具叫做日晷,這個小夥伴都應該聽說過。基本原理就是有一個盤子上面的蓋,太陽光從某個地方照過來,就會在這個盤子上面形成一個影,根據影的長短和方位的不同,我們就可以知道現在是一天中的什麼時間了。問題與實現還有一個叫做圭表,它是用來記日期的。基本結構是這上面有個立柱,我們就稱之為表。下面為託盤,我們稱之為圭。
  • 文明的起源:20.機械計時工具—鐘錶
    它為什麼是現在的這個樣子?迎著陽光,在現代文明精緻的面龐和魁梧的身軀後面,有一條長長的影子,從那裡,可以看到歲月、歷史和長路。文明的起源:20.機械計時工具—鐘錶時間是什麼?答案可以很簡單,時間就是時間。
  • 《今日科學》|紫金山天文臺裡的國寶系列之天文計時工具
    嘉賓:樊莉平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工程師「春雨驚春清谷天……」,相信很多人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背過這個二十四節氣表,那你是否知道,在沒有現代天文學知識,沒有精密儀器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精準確定二十四節氣時間的呢?現存紫金山天文臺的清代重修的明代銅圭表可以給你揭開這個秘密。
  • 古代人民是怎樣計時的,不止子醜寅卯
    古人計時多是「天幹地支」為基礎,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地支不但是古代中國人民進行星命測算的工具還是計時算刻的曆法,並在中國從歷史、文化到日常生活都有關聯。
  •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彈指」、「瞬息」、「一念」、「剎那」,它們之間如何換算?來,漲知識,收藏吧!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
  • 日晷儀——古代計時羅盤
    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但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曆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 古代沒有鐘錶,中國人如何計時?原來最早的鐘表就是宇宙!
    光能照射到木桿的一面為陽,照射不到的一面為陰,既然有陰就會有陰影。這就是最早的土圭,既然有陰影,而且陰影的長短和角度還在時刻變化,所以,我們的老祖宗經過長期地觀察總結土圭陰影的長短變化規律,總結出了中國人最早的四季:立春、夏至、立秋、冬至。
  • 32768晶振作用與計時
    打開APP 32768晶振作用與計時 發表於 2018-03-02 12:03:52 32768Hz頻率晶振與精確計時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15世紀,依靠鐘擺和發條組成擒縱機構誕生,成為現代機械鐘錶的核心,再後來又出現利用石英周期振動來計時的鐘表。到後來,原子鐘的出現成為人類計時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使得計時標準從天文學的宏觀領域轉向了物理學的微觀領域,歷史從此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開啟了人類時間測量的嶄新階段。人類對時間的測量和追蹤正在越來越接近宇宙的本源。
  • 古代人沒有手錶,他們每天工作生活中是怎樣來計時的?
    其實,在古代社會中,人們的智慧不比現代人低,古代有著眾多的計時工具,比如日晷。日晷是利用太陽照射產生的影子來計時的,由於太陽的東升西落,所以影子的方向也會變化,早晨時段,影子在西面,傍晚時候,影子在東面,影子在盤面上正好划過了半圈。然而,日晷只能用于晴天,在陰雨天氣用不了。所以,古人還有其它的計時工具。
  • 古代如何打更,又是怎樣確定幾更幾點的時間?
    怎樣打更」更「這種計時辦法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唐代《初學記》記載:「夜漏起省中黃門持五夜。甲夜畢、傳乙夜;乙夜畢、傳丙夜;丙夜畢、傳丁夜;丁夜畢、傳戌夜;戌夜畢,是為五更。」從宋代開始,在每夜分成五更的基礎上,又將每「更」細分為五個點。更以擊鼓為節,點以擊鐘為擊。
  • 宋朝的貨幣制度——金瓶梅裡的經濟學
    西門慶喝茶付的是銀子,嫖妓給的是銀子,喝酒聚會用的是銀子,買官鬻爵靠的是銀子,貪贓枉法斂的是銀子,家中日常開銷支付的主要是銀子,書中幾乎所有的經濟活動都離不開銀子,白銀成為當時的主要貨幣。其實,宋朝的貨幣制度並不是書中所描寫的狀況。那麼宋朝真實的貨幣制度狀況如何?讓我們打開宋朝的史冊,探其究竟。
  • 32768Hz頻率晶振與精確計時
    32768Hz頻率晶振與精確計時;從數字鐘的精度考慮,晶振頻率越高,鐘的計時準確度;補充說明:;1.頻度越高計時精度越高,誤差越小;假定我們要求定時的時間為Ts,計數頻率(晶振頻率;Tc=Counter·Tosc=Counter/;對於我們要求的定時時間
  • 用脈衝星高精度的計時觀測探測引力波
    目前引力波探測的4個頻段 理論研究表明引力波的頻率範圍非常寬,它由不同的引力波源貢獻,目前正在實施或計劃的引力波探測項目主要關注以下四個頻段: (1)高頻(10-103赫茲),探測器是以LIGO為代表的地基雷射幹涉儀,重要引力波源是緻密雙星(中子星和恆星級黑洞); (2)低頻(0.1-100毫赫茲),探測器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