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老同學聚會,有一位我記得家境不錯,高中時候就已經戴著上千元的表了。這麼多年下來貌似也沒把家敗光,留洋歸來,神氣十足。觥籌交錯間,我無意掃到他手腕上的歐米茄超霸,可又覺得哪裡不對勁。又看了一眼後,才發現它的中央大秒針一直在轉動。我的哥,你不至於跟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吃頓飯還要計時吧?
由於職業習慣,我也沒忍住,便私下跟他說了句。原來他當真以為那根針是普通的秒針而已……別笑,其實不懂表、不懂計時功能的財主一抓一大把。
計時錶,專業一點的名詞叫「計時碼錶(Chronograph)」,字面意思,就是具有時間測量功能的手錶。最早的計時碼錶誕生於1821年,是由法國人Nicholas Rieussec發明的。他熱愛賭馬,需要一個工具來幫助他計算賽跑時間。那塊計時碼錶工作的時候,錶盤會開始轉動,當停止那一刻,會有一滴墨水滴到錶盤上作為記號用來測算時間。
直到20世紀初才有了現代計時碼錶的雛形,在外觀上與其它功能的手錶區別顯著。常規的計時碼錶一般在錶盤上會設置2至3個積算小錶盤,中央會有一個醒目的大秒針。就像前文事例中所提到的那樣,這個大秒針是計時用秒針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走時秒針。在不開啟計時功能的情形下,它是不會動的。所以經常會有不懂表的人抱怨,「這怎麼不走了?是不是表壞了?」
計時功能的實現得益於齒輪間相互切換嚙合,所以需要通過不同的操作按鈕來切換不同的運作模式。因而一般的計時碼錶除錶冠外都會有多個按鈕,單扭計時碼錶相對較少。按鈕的在於控制計時模塊零件的瞬間咬合與分離,傳遞動能,實現計時功能的啟動、暫停與清零。
當然也不排除有的人故意將計時秒針開啟,充當大秒針使用,這樣隨性的用法其實會帶來很多嚴重的問題。第一,必然加大了機芯運行的消耗,結果就是機械錶經常停走,石英表電池分分鐘耗盡;第二,加快對手錶的損耗,降低耐用性。如果還不理解,你可以把計時模塊比作短跑競速運動,而常規走時就好比馬拉松。試問以一個短跑運動員的速度去參加馬拉松,結果會怎樣?
除了計時按鈕及指針的特徵外,計時碼錶的表圈也極具辨識度——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刻度。最常見的就是標記有TACHYMETER字樣的計時錶圈,意為測速圈;類似還有TELEMETER(測距)以及PULSATIONS(脈搏測量)表圈。
那麼最常見的測速圈是怎麼使用的呢?
我們知道速度單位是km/h,即速度=距離/時間。比如1000米用了15秒,經過換算就是1km/0.0041小時≈240km/h 。為了便於換算和讀取,尤其是60秒內的速度,因此,制表師就把單位距離中的速度標註在手錶的外圈上。通過時間對應的刻度,可以直接讀取當前單位距離的速度信息。
再說說非常小眾的脈搏測量表,這是專門為醫生量身打造的輔助工具表。雖然目前市面上有不少品牌都推出過脈搏表作為噱頭,單從工藝水平以及歷史傳統的角度上考量,大抵也只有浪琴與百達翡麗有這方面的資格。
在測量脈搏的時候,醫生一隻手搭著病人的脈搏,另一隻手按下按鈕開始計時的同時開始數數。數到錶盤上相對應的基準數的瞬間按下暫停按鈕,這時候計時秒針指向的刻度就是病人每分鐘的心率。當然現在的脈搏表也不一定全是功用至上,復古的造型也十分討喜。
儘管也有人質疑平時用不上計時功能,但計時碼錶在眾多功能表中確實相對頗受歡迎。因為它不僅外觀出挑,而且可以隨時隨地把玩。那麼對於計時碼錶的使用,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地方呢?
1、操作計時碼錶時要嚴格遵循按鈕使用順序。例如普通的計時碼錶並沒有飛返功能,因此必須在按下暫停後,才能按歸零,不可跳過。
2、計時碼錶比普通日用表更複雜,零件繁多,儘量不要產生碰撞或震動,以免模塊齒輪錯位。
3、不要長時間使用計時功能。前面也提到,超負荷使用計時功能會對手錶造成損傷,影響正常走時精度與機芯壽命。
4、在使用計時功能的時候千萬不能調校時間。
愛表護表,人人有責。以上就是關於計時碼錶的一些常識與使用方法,務必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