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眾測
作者:爆侃數碼
北京時間11月5日,小米秋季新品發布會正式召開,除了小米CC9 Pro、小米電視5系列之外,小米還發布了小米智能手錶,雖然在外觀上受到了不少的爭議,但如果一定要吹毛求疵的話,手錶無非圓與方,總不能設計成五角星吧?
在發布會上,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表示:今天市場上絕大部分智能手錶,甚至99%的智能手錶,都只是大號的手環,只有手錶形態的智慧型手機,才叫真正的智能手錶,除了蘋果手錶以外,沒有真正的智能手錶。而小米手錶的發布顯然彌補了國產智能手錶的這一缺失,著實驚豔。但是說到丈量時間的刻度,也就是人類日常計時工具其實早就兩萬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也就是史前人類就已經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計時,進行計時。
木棍和骨頭刻標計時陪伴人類走過了一萬四千多年,直到6000多年前位於現在伊拉克地區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巴比倫人發現了太陽的投影會隨著時間的變化不斷發生變化,從而進行時刻的劃分,以此來進行時間的計算。這一計時方法在3000年前的中國開始流行起來,並被命名為"日晷",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曆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由於日晷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發展到清代,日晷的作用已經不僅用於計時用,其本身也逐步演化為了裝飾藝術品,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我們在故宮、恭親王府等傳統皇家園林、庭院依舊會看到日晷的原因。
很顯然,日晷顯然是具有缺陷的,其並無法滿足我們對時間計量的需求,因此在日晷之外出現了其它種類的計時器,如水鍾,蠟燭鍾、香鍾、沙漏等等。這些計時工具最早出現在古希臘的雅典,直到今天我們依舊能夠在雅典看到公元前所建造的水鍾遺址,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風之塔,成為了雅典城市不可或缺的風景線,見證著人類計時工具的發展史。11世紀,阿拉伯的工程師在西班牙的託萊多建造了一對大水鍾,鐘上有兩個容器,月滿時,水慢慢注滿,月缺時,水慢慢排乾。這些水鍾結構精巧,歷時百年而無須校正。
這一工具在公元前6世紀傳入中國,主要分為洩水型和受水型兩種,前者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洩水型),另一種是利用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後來洩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裝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壺逐漸流行,甚至到處使用。
日晷也好,水鍾也罷,其對於時間的丈量都是一個模糊的相對概念,並無法實現精準計時,這一問題直到機械鐘的出現才得以解決。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機械鐘為公元前140年到100年的古希臘,用於奧運倒計時,所以並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機械鐘;北宋(十一世紀)時期的蘇頌製造過水運儀象臺,其通過用滴水來帶動機械鐘運作,後世機械鐘的關鍵部件——擒縱器,最早便出現在上面。
真正意義上的機械鐘其實出現於十三世紀的歐洲,德國人維克歷時八年製造了一座設計精美的機械鐘,不過其並不能顯示時間,而是需要敲鐘人敲鐘進行報時,世界名著《巴黎聖母院》中樣貌醜陋、性格善良的卡西莫多就是敲鐘人;明朝萬曆年間,機械錶傳入中國,萬曆皇帝為此成立了專門製作機械鐘的宮廷造辦作坊,專供皇帝、皇親國戚及心腹大臣使用。
時間測量工具發展到這一階段,人類已經來到了精準計時的階段,但面臨的新問題就是便攜性,原因是各類機械鐘的元器件受制於科技水準,無法做到小巧,因為導致機械鐘都是龐然大物,只能固定擱置於各個場所,外出攜帶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而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元器件實現了小巧化,分針與秒針讓機械鐘更加精確化,機械鐘的體積也實現了小巧化,並開始逐步進入尋常百姓家。
這一時期最早出現的小體積計時工具為懷表,也就是16世紀;17世紀人們發明了擺輪遊絲,懷表的精準性有所提升。但真正讓懷表普及的則是瑞士人,1886年,瑞士人對懷表的齒輪裝置和擒縱器進行了全方位改進;1887年,時髦的女士們開始佩帶手錶,錶帶也逐步取代了表鏈,進行錶盤的固定,瑞士也因此一舉成為此後一個世紀的世界制表業中心,需要強調的是,此時男性依舊以懷表為主。
進入20世紀,由於戰爭頻發,通過表端鏈子固定在身上或裝在西裝背心口袋裡的懷表相比手錶缺乏一定的便利性,男性士兵開始佩戴手錶;而在1904年,法國珠寶商人路易斯·弗朗索瓦·卡地亞在與飛行員好友亞伯託·桑託斯·杜蒙聊天時得知:當駕駛飛機時要把懷表從口袋裡拿出來十分困難,希望卡地亞協助解決這個問題,以便在飛行途中也能看到時間。隨後便出現了皮帶及扣的手錶,而隨著一戰結束後,手錶開始不分性別地走入了普通大眾。
在機械錶之後,出現的是電子表,也就是1955年,最早的一款電子表被稱做"擺輪遊絲電子表",逐漸演變為數字式石英電子手錶、指針式石英電子手錶及自動石英表和光動能手錶,其內部裝配有電子元件,用電磁擺輪代替發條驅動,電子表不但能顯示時間,而且能顯示星期和日期,計時準確,價格便宜,深受消費者喜愛,帶動了手錶行業的一場革命。
不過這場革命並不長久,1969年,日本精工Seiko以領先全球的技術,推出世界上第一隻可供量產的石英腕錶,命名為"Quartz Astron",其利用石英晶體受到電力驅動而產生規律振動(32768赫茲)的原理製造的,價格也比電子表便宜;三年之後,也就是1971年,美國手錶品牌漢密爾頓公司製造了世界上第一隻數字式電子表Pulsar(普爾薩),價格高達2100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1400美元;70年代中葉,漢密爾頓公司發明了第一隻計算器手錶,具備簡單的計算功能,通過特製的筆進行按鍵計算,這款手錶也被看作是智能手錶的雛形。
1982年日本著名制表公司精工(SEIKO)推出世界第一隻附加電視功能的腕錶(TV-Watch),我們習慣性稱之為電視手錶產品,是最早裝備有顯示屏以進行交互娛樂的手錶,其裝有一個1.1英寸的顯示屏,外帶一個碩大的TV/FM調諧器,不過這款產品更多是一款概念型產品,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PPT產品,在整個手錶發展史上猶如白駒過隙,一閃而過。
1999年,GPS手錶出現,主要是為運動和健身所設計,帶有心率監視、速度和路徑跟蹤等功能,而手錶上也增加了更多的功能,比如夜光、遊戲等等;2002年卡西歐設計出一個帶攝像頭的手錶,遺憾的是這款手錶與拍照相機在市場上直接碰面了,缺乏足夠的優勢,直接敗北。
很顯然,智能手錶的理念在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微軟在2003年推出一款智能手錶,而包括索尼、Pebble、谷歌以及義大利公司i'm也先後發力智能手錶,國內包括智器公司、朗昇通信有限公司、哈波等企業也推出了智能手錶,但所有智能手錶都是概念大於實用,消費者對此並不感興趣。
北京時間2014年9月10日凌晨,蘋果推出了Apple Watch,正式向智能手錶領域進軍。Apple Watch被蘋果CEO蒂姆·庫克稱為"革命性產品",分為Apple Watch、Apple Watch Sport和Apple Watch Edition三種風格不同的系列,支持電話,語音回簡訊,連接汽車,天氣、航班信息,地圖導航,播放音樂,測量心跳、計步等幾十種功能,是一款全方位的健康和運動追蹤設備,之後每年都進行更新,2019蘋果秋季新品發布會上,蘋果推出三款全新iPhone以及Apple Watch Series 5。
相比之下,安卓陣營的智能手錶則缺乏足夠的亮眼功能,就像雷軍所說的那樣:今天市場上絕大部分智能手錶,甚至99%的智能手錶,都只是大號的手環,只有手錶形態的智慧型手機,才叫真正的智能手錶,除了蘋果手錶以外,沒有真正的智能手錶。而小米手錶的出現,顯然改變了安卓手錶這一局面。
縱觀人類的整個歷史,"時間"就像一個無情的敵人橫亙在我們面前,我們與"時間"鬥智鬥勇,我們不斷製造出各種計時工具,用來追逐時間的腳步,如今從整個科技微世界來看,銫原子鐘500萬年差1秒,相對論徹底顛覆了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看法;而從具體產品來看,智能手錶的意義已經不再局限於計時,其成為了最先進最輕便的健康監控設備,並正在取代手機、取代車鑰匙門鑰匙、取代照相機成為全新的行動裝置,未來還會有何種不一樣的計時工具,這一切,不僅是人類科技發展的見證,也將丈量著整個人類的進步。
註: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圖;本文系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