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我國古代,天文星官根據日月運行規律、人民的生活習慣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正好對應著十二個生肖,分別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辰對應現在的時間是2個小時,所以一天二十四小時被分成了十二個等份。
比如從午夜子時開始,子時是午夜的23點至次日凌晨1點,亥時是晚上的21-23點,其它的以此類推就明白了時間區間的劃分。有的同學想問,為什麼古代人能夠把一天均分為12個時辰呢?其實,在古代社會中,人們的智慧不比現代人低,古代有著眾多的計時工具,比如日晷。
日晷是利用太陽照射產生的影子來計時的,由於太陽的東升西落,所以影子的方向也會變化,早晨時段,影子在西面,傍晚時候,影子在東面,影子在盤面上正好划過了半圈。然而,日晷只能用于晴天,在陰雨天氣用不了。所以,古人還有其它的計時工具。
水鍾是古代使用較為廣泛的計時工具,水鍾是利用水滴均勻滴漏的原理,每一滴用時都是均等的,人們事先準備好一天能夠剛好滴完的水放入水鍾中,觀察水鍾中的刻針指示的數字來計時時間。除此之外,還有火鬧鐘,是用燃香計時的辦法,一個大一點的盤香可以燃燒幾個月的時間,在盤香的特定位置上系銅鈴,燃燒到這個位置時,銅鈴掉落砸到下面的金屬盤中,會發出清脆的聲響,提醒人們時間。
所以,古人是先把一天的時間劃成多個等份,然後才有了這些精妙的計時工具,古人對時間的觀念來自於對天象的觀察,比如恆星的運動、月亮的圓缺、太陽周期性的東升西落,這些都是永不停息的運動過程,古人從這些周期性的運動過程中得到了啟發,創造了時間觀念。
有了時間觀念,把一天劃分為多個小份,這些都是必然的事情,在我國古代,代表「時間的一小份」的名詞有很多,比如須臾、羅豫、彈指、瞬頃、剎那等,一個須臾大概是48分鐘左右,所以古代的一天有30個須臾,一個羅豫是2分24秒,一個彈指是7.2秒、一個瞬頃是0.36秒、一個剎那是0.018秒。
而到了現代,由於科學的發展,人們賦予了時間科學的意義,人們明白了一天的真正含義,即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一年就是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但由於地球自轉的周期是23小時56分4秒,當地球自轉完一圈,同時它也圍繞著太陽公轉了1/365圈,這樣就會使得原本該對準太陽的地方沒有對準,所以需要用3分56秒來彌補這個差異,這也就是現代恆星日與太陽日的差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的是太陽日,即一天24小時整。
得益於科學的進步,現代人制定了嚴格的二十四小時制,還劃分了不同的時區。現代人類已不再像古人那樣,只把時間當作是一種簡單的規律,而是開始追尋時間的物理意義,探尋時間的本質。
文/科學船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