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2021-01-16 騰訊網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唐長安城24小時的故事,從天寶三載正月十四的巳正開始,到正月十五的巳正結束。這是故事所需要的「一日」,那古代一日始究竟開始於幾點呢?

現在我們所使用的24小時制,將零點作為一天的起始,但是在古埃及、古巴比倫曾使用過的太陰曆中,從日落到下一個日落為一日,也就是說一天是從日落開始的。在猶太歷中,同樣以日落為一天的起始。

《尚書大傳》中說:「殷人以雞鳴為朔」,天亮雞鳴就是初一日(朔)的開始。周人以「夜半為朔」,即以零點為初一日的起點。後來,我國古代計時系統統一,紀年、紀月、紀時都用幹支法,幹支歷中以十二支進行紀時,把一天分為十二時辰,零點從「子正」開始。

十二時辰和五更

準確地說,古人是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間段,每一個時間段為一個「時辰」,每個時辰就大約等同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用十二時辰來計算一天的方法從很早以前就開始使用了,漢代時將十二時辰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食、日入、黃昏、人定,後來又用十二支來命名每一個時辰,以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其後依次為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因子時正當夜半,所以半夜也叫子夜。午時正當日中,所以稱為中午。

古代卯時辦公,也就是早上七點上班,所以籤到叫「畫卯」,應名叫「應卯」。而古代又將一晝夜分為一百刻(現在為九十六刻),我們常說的「午時三刻」換算下來就應該是中午十一點半。

24小時與12時辰的對應

古人除了將一天劃分為十二時辰,同時還把夜晚分成四段,形成了五個時間節點,到了第一個和後三個節點的時候會用鼓打更報告時間,所以也叫「五更」。

這裡的夜晚指的是晚上七點到第二天五點,共計十個小時,所以每一更就是兩小時。現在常說的「半夜三更」一詞中,「三更」其實就是相當於現在的零點,所以和「半夜」是一個意思。

《長安十二時辰》和司天台的報時博士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司天台報時博士龐靈可以說是個「人形時鐘」,出場的第一句臺詞便是:

「巳正,大荒落,萬物,熾盛大出,霍然而落,故云荒落。」

隨著龐靈的一次次報時,留給李必和張小敬的時間越來越少,劇情也逐漸緊湊起來。

龐靈所屬的司天台,是唐代新設立的部門,類似國家天文臺,主要職務為觀察、記錄天象,還負責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的異常情況及時向皇帝稟報,以便其根據這些現象調整國事。司天台內部根據人員具體職責的不同,分為專職曆法、氣象、計時的官員,其中掌握計時技術的為「漏刻博士」,官職雖然不大,只是從九品,但卻責任重大,要綜合考量各種計時器(後文會講到),同時觀察日月變化,敲擊鼓、鍾等進行報時,這可能也是《長安十二時辰》中龐靈始終眉頭緊縮的原因。

司天台在唐代真實存在,劇中龐靈報時所用的說辭也有文獻可考,他所用的文言文,多出自《爾雅·釋天》。

子,名曰困敦,為混沌萬物之初萌,藏黃泉之下。(註:萬物剛開始滋生)

醜,名曰赤奮若,氣運奮迅而起,萬物無不若其性。(註:萬物萌發生長)

寅,名曰攝提格,萬物承陽而起。(註:萬物吸收陽氣快速吐芽)

卯,名曰單閼,陽氣推萬物而起。(註:萬物已近繁茂)

辰,名曰執徐,伏蟄之物,而敷舒出。(註:萬物舒展,持續茁壯)

巳,名曰大荒落,萬物熾盛而出,霍然落之。(註:萬物已經長成,生命力旺盛)

午,名曰敦牂,萬物壯盛也。(註:萬物盛大茂盛)

未,名曰協洽,陰陽和合,萬物化生。(註:萬物成熟,但同時陰氣漸起)

申,名曰涒灘,萬物吐秀,傾垂也。(註:萬物由極盛開始朝向衰敗)

酉,名曰作噩,萬物皆芒枝起。(註:萬物開始衰老)

戌,名曰閹茂,萬物皆蔽冒也。(註:萬物已經衰滅)

亥,名曰大淵獻,萬物於天,深蓋藏也。(註:萬物消亡,但已開始醞釀下一次的萌發)

這幾句古文,用寥寥幾十字對十二地支進行了簡明闡釋,更重要的是它們與整個劇情發展完美契合,編劇們以此作為劇集故事線與時間線的交疊,並藉由龐靈之口傳達給每一個觀眾。

中國古代計時工具

《長安十二時辰》的片頭都有日晷,既用來表示劇集集數,也是「鐘錶型」進度條。主創人員還根據時辰的不同,變換著晷的位置和日晷上陽光的色調,可以說是細節之處見真知。事實上,日晷作為計時工具,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埃及就已經出現並使用了。我國關於日晷的最早記載是在《隨書·天文志》中,公元574年一個名叫袁充的人,製作了「短影平儀」,據推測短影平儀就是一種地平日晷。

日晷

日是太陽,晷是影子,日晷的原理就是通過太陽的投影來判斷時間。日晷由標有十二地支的圓盤和豎立在圓盤中心的木(銅)杆組成,太陽照射木(銅)杆形成的影子落在哪裡,時間就是相應的時刻。

為了保證計時的準確,我國古代還有另一種與日晷同時使用的計時器——水鍾。劇中的靖安司內,報時博士龐靈的「辦公桌」旁有一個大型設備,雖出鏡的次數不多,但從形制上判斷,應該是計時用的水鍾。

漏壺

水鍾也稱「漏壺」或者「刻漏」,起初的漏壺形制很簡單,就是一個帶有刻度的壺,在壺的下方開一個小孔即「漏」,壺內注水後,計時便開始了,隨著時間的流失,壺內的水位逐漸下降,人們可以通過刻度知曉時間,由於依靠洩水計時,因此被稱為「洩水型」水鍾。

還有一種水鐘被稱為「受水型」水鍾,即勻速向一個有刻度的容器內注水,當容器內的水被注滿時或者到達某個刻度時,即代表過了一個固定的時長。從《長安十二時辰》的片段看,劇中所用的應該是受水型水鍾,四個銅人手持銅壺,銅壺壺嘴有水流向下方造型特殊的容器,雖然鏡頭沒有交代,但容器上應該有刻度,以便判斷時間。

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完整的水鍾,製造於元代,現藏於國家歷史博物館,它由4個漏壺組成,分別被置放在階梯式支架的四層上,從上到下分別為日壺、月壺、星壺、受水壺,日月星三壺都有滴水龍頭,水依次向位於下方的壺內滴漏,受水壺中有一把銅尺,其上刻著十二地支,作為時間標尺指代著十二個時辰。

漏壺

除了日晷和水鍾,我國歷史上還有一種名為「圭表」的計時工具,但它主要是用來標識四季的。古代人在實踐中注意到,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午時所見到的太陽位置有所不同。如果在地上豎立一根竹竿,就可以發現,竹竿影子的長度在夏季正午時較短,冬季正午時則較長。隨著季節的變化,竹竿受到陽光照射造成的陰影,也會隨之變化。在殷商時期,人們便已經開始利用「立竿見影」的方法來確定季節。到了周朝,演化為用「土圭」來測量日影,並用它來確定太陽在不同季節裡的地平高度,後來發展成為「圭表」這種工具。

圭表的「表」,指的是豎直立在平地上的杆子或石柱;「圭」則是和表互相垂直平放著的尺。通過觀測一年中每天正午表投射在圭上的影子長短,就可以確定季節。一年中,影子的長度會在最長的冬至和最短的夏至之間變化。

我國著名的登封觀星臺,就是一座圭表

由上所述,古代人雖然沒有鐘錶,但利用日晷、水鍾、圭表以及肉眼觀察日月變化的方法,不僅對時間有了概念和劃分,還能夠準確地掌握時刻變化。在感慨古人智慧的同時,不得不佩服馬伯庸利用「時辰」這個時間概念,融合古代文化對十二地支的詮釋,將時間與劇情完美銜接,帶著讀者和觀眾在唐長安城的一天中看故事的起承轉合,以及一件事從萌發到覆滅的過程,可謂用心良苦,匠心獨運。

外國的水鍾

附十二時辰對照表:

子時(23時至01時):夜半,或子夜、中夜,是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

丑時(01時至03時):雞鳴,或荒雞,是第二個時辰。

寅時(03時至05時):平旦,或黎明,指太陽露出地平線天將亮的時候。

卯時(05時至07時):日出,或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初升起的時間。

辰時(07時至09時):食時,或早食,古人吃早飯的時間。

巳時(09時至11時):隅中,或日禺,表示快到中午的時候。

午時(11時至13時):日中,或日正、中午,這時太陽已經升到了中天。

未時(13時至15時):日昳,或日跌、日側等,指太陽開始西落。

申時(15時至17時):晡食,或夕食等,表示一天中第二次吃飯的時間。

酉時(17時至19時):日入,或日落、日沉、傍晚等,指太陽落山的時候。

戌時(19時至21時):黃昏,或日暮、日晚,此時太陽落山,天地昏黃。

亥時(21時至23時):人定,或定昏,表示這時候人們已經停止了一天的活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最近大熱的《長安十二時辰》已經更到23集,追到現在,阿羅發現認識的小夥伴已經全部入坑,辦公室裡的小姐姐們,午休話題已經從TF最新口紅色號到四字弟弟的顏值和雷大頭的演技。
  • 《長安十二時辰》,沒有鐘錶、手機,古人如何知道時間?
    日升月落,我們每天都經歷著時間的流逝,在古代,人類是用什麼方法計量時間?通過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劇中向人們展現的那些古人計時的智慧。《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擊鼓聲落,畫面出現了日晷上書「大荒落,巳正」,《長安十二時辰》與時間賽跑拯救長安安危的故事由此展開。
  •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古人說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一個小時。刻古人計時也說「刻」,這一時間概念源自於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最近熱播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為何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比如,為何古人會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我們的先祖們是如何在沒有精確測量儀器的情況下,給生活加上了這些有效又奇妙的"標尺"的呢?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有了明確的時間意識和時間觀念。此時的時間觀念,正反映著當時的人們對存在或世界統一性的理解。因為對世界的認識有限,殷商時期的人們在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佔卜,非常依賴神明。
  • 古代人沒有手錶,他們每天工作生活中是怎樣來計時的?
    在我國古代,天文星官根據日月運行規律、人民的生活習慣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正好對應著十二個生肖,分別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辰對應現在的時間是2個小時,所以一天二十四小時被分成了十二個等份。
  • 更鼓制度是宋代主要計時制度,它有哪些計時工具,是如何使用的?
    宋代更鼓制度是宋代社會一項重要的時間管理制度,包括計時、報時、更巡等多方面的制度,與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相聯繫。今天,我們就來看下宋代更鼓制度中的幾個計時工具。 宋代水漏主要是被司天機構用於天文觀測計時,這些漏刻製作精良,計量精密,代表著當時的最高計時精確度。此外,各種民用漏刻也被普遍運用於生產、生活中,這些漏刻具有製作簡易、精確度不高但使用方便的特點。故不能把民用漏刻的計時精確度作為當時天文計時的精確度。宋代的一些代表性水漏主要分為官用和民用兩類。
  • 古代怎麼計時的?一天到底是十個時辰還是十二個?了解古代的時間
    古代是沒有手錶的,所以他們的計時方法也是和我們不一樣的,古代對於一天的時刻有很多不同的計時方法,我們先來說說古代用的時辰制,有十二時辰,有十時辰,有二十四時辰,還有五時辰制。
  • 《數學文化》—— 計時工具 計時工具的演變
    「時」這個計時單位出現得很早,早在西漢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不過,那個時候的「時」,指的是「季節」,「一時」相當於「一季」,一年有「四季」,也就可以說是一年有「四時」,我們也許都聽說過這麼一副對聯,叫作「天上四時春為首,人間百善孝為先」,這裡的「四時」,顯然就是「四季」。漢朝之後,「時」的含義就發生了變化,它不再表示「季節」,而是開始表示「天」了。
  • 文明的起源:20.機械計時工具—鐘錶
    文明的起源:20.機械計時工具—鐘錶時間是什麼?答案可以很簡單,時間就是時間。中國歷史上,在漢代以前,人們把一晝夜分為100刻,用漏壺、漏箭等設備確定此時為某刻;漢代及以後,除了保留百刻制,還設計了一種測定太陽方位和日影長度的器物——圭表,並給一晝夜再加了一個十二時辰的時間標準;大概在隋朝,發明了日晷(gui);北宋時又將十二時辰分解為二十四時辰
  • 日晷:古人依靠太陽照射的影子計時,那陰雨天沒有太陽怎麼辦
    關於日晷去年改編自馬伯庸小說的《長安十二時辰》隆重上映,影片中,有大量日晷的鏡頭,不難發現,在唐代這種日晷計時極為盛行。現在日晷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比較常見,多在一些古代大院之內。比如故宮內,喬家大院內等,都有這種類似於鐘錶一樣的計時工具,那麼日晷不用機械,不用電池,怎麼準確記錄時間呢?從日晷的錶盤上,我們可以發現,日晷上的刻度是中間指針的影子落上的,也就是說影子就相當於我們的鐘表指針。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時間:2016-12-13 11:02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
  • 十二時辰大揭秘:為何子時不是從晚上12點開始?子鼠醜牛大有講究
    雖然我們現在都採用 24 小時計時法,但是中國古代一直都用十二時辰來確定時間。雖然我們知道一個時辰代表 2 小時,但關於這十二時辰還有很多不了解的事情,比如為什么子時是從晚上 11 點開始而不是從 12 點開始。
  • 《長安十二時辰》已過子時,剩下十幾集該怎麼拖?
    《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就備受關注,優秀的服化道以及深入人心的各路角色,就連小鮮肉易烊千璽也收穫好評,這在如今的影視圈中是少見的,這部劇能夠大火是一種必然,行業環境差的的時候能產出一部高質量的作品,那麼即便是這部作品不用大張旗鼓鋪天蓋地的宣傳,它也會在觀眾群體中引發口碑效應,導致看過的觀眾對身邊的朋友都口口相傳
  • 全國通用的「北京時間」原來來自西安!關於授時還有這些「秘密」
    國外呢,則將這種行為稱之為時間服務,也就是Time Service。 古代人的計時方法有哪些 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
  • 古人為何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日晷」則是更先進一步的計時儀器,晷盤上刻有24等分的刻度線,太陽照在晷盤中心的晷針上,晷針的影子就能在晷盤上指示出時刻。古人也用燃香來計算時間,稱為「火鍾」。「火鍾」是用紗線纏繞在香上,再在線的末端系上一個銅球,球下放一個銅盤,當香火燒斷紗線時,銅球落在銅盤中就會發出響聲,這便是古代的鬧鐘了。
  •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大唐反恐二十四小時」
    隨著劇集的播出,《長安十二時辰》原著小說亦再次受到讀者的熱烈回應。 據該書出版方介紹,馬伯庸以每半個時辰為一章,一共二十四章,即一天時間、十二時辰,創作出了這本《長安十二時辰》。在小說中,作者精準描摹了唐天寶年間長安城的生活細節,突破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揭秘不為人知的「十二時辰」,打造令人窒息的歷史懸疑巨著。
  • [五下]計時工具
    知識介紹1.古代的計時工具現在幾點了?這個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在古代可不是那麼好回答的。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我們在看古典小說時經常看到,幾時幾刻,幾更造飯,幾更出兵,皇上也是幾更上朝,受百官朝賀,死刑犯一般又是在午時三刻斬首,《紅樓夢》紅豆詞中也有「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還有許多,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