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就備受關注,優秀的服化道以及深入人心的各路角色,就連小鮮肉易烊千璽也收穫好評,這在如今的影視圈中是少見的,這部劇能夠大火是一種必然,行業環境差的的時候能產出一部高質量的作品,那麼即便是這部作品不用大張旗鼓鋪天蓋地的宣傳,它也會在觀眾群體中引發口碑效應,導致看過的觀眾對身邊的朋友都口口相傳,相互安利,《長安十二時辰》便是如此。
《長安十二時辰》的細節對歷史文化有多麼考究這些點我都不用再贅述了,能吹的大家都吹過了,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長安十二時辰》這十二個時辰「該」是怎麼度過的。
一部電視劇,一部長達48集的電視劇,它的整體故事的時間線被限制在十二個時辰內,用48集的大篇幅去講述一個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從一開始,這部劇就冒了一個很大的風險,這個風險是與現實時間掛鈎的,現實時間拖得越長,觀眾對這部劇的印象約會打折扣,為何呢?
我們回顧一下,《長安十二時辰》自6月27號開播至今已經過去整整一個月了,如果我不在這裡說這部劇是6月份開播的,你可能都感覺不到,就好像感覺《長安十二時辰》才剛開播沒多久一樣,這說明了什麼問題,說明觀眾對這部劇的時間概念很模糊。
觀眾在看這部劇的時候最直觀的感受中是沒有時間這個概念的,不信?如果把劇名一改,把敬安司中的報時官去掉,那麼你可能都意識不到這部劇的所有劇情都是發生在一天之內的,雖然這部劇前二十集都是大白天,到了後面有了傍晚,有了晚上,但很多觀眾可能都覺得劇中的時間已經晝夜交替過了好幾天一樣,有沒有這種感覺?
從狼衛首領曹破延逃走,到中間張小敬想千方設百計的把狼衛連根拔起,最後又拔出蘿蔔帶出泥的把龍波也帶了起來,仔細回憶起來,張小敬從調查狼衛,到全殲狼衛 敬安司受到聖人誇讚,甚至到後來張小敬為了查線索去到長安地下城找葛老,而且是找了兩次,這些都是半天之內發生的事,時間線放在故事中是沒問題,但是放在電視劇之外的觀眾身上,問題就大了。
很多觀眾甚至看到後面就把前面的劇情忘了,對於故事本身來說,時間只過去了幾個時辰,在過去的幾個時辰裡發生的事情都會有很多細節和線索需要觀眾記住。
可對於觀眾來說,一個星期就只能看6集,光是看劇中從上午到下午這段時間,觀眾就得花將近三個星期去觀看,這就更別提往後了,很多觀眾在看到後面,對前面的劇情都已經有些模糊了,畢竟觀眾老爺們平時還得上班工作還得生活,生活中的事情再打個攪,那麼很容易就會忘記電視劇裡的劇情發展,這也正是《長安十二時辰》集數越多風險越大的根本所在,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發生在12個時辰內,可劇集卻用了整整48集,無論劇情怎麼精細都還是會顯得拖沓。
雖然《長安十二時辰》劇情中穿插的回憶是為了豐富張小敬這個角色的飽滿度,也是為了後面的劇情做鋪墊,因為很可能最後的關鍵劇情是由張小敬當年的「第八團」所左右的,但無論你再理解,再體諒,總是會覺得這十二個時辰,真的太久了,也可以說太拖了。
當然,據傳起初這部劇被精簡到只有25集,作為一名觀眾,當時我還是蠻失望的,因為我更想體驗原汁原味無刪減的內容,最後看到劇集是48集,心裡一陣欣慰,可是看著看著心裡就生起了上面所說的那種感覺,看到後面,對前面的劇情就有些久遠的感覺,總覺得已經過去了很久,但實際就只過了一個中午,這種矛盾感讓人有些說不出的感覺。
如果《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電影的話,把篇幅擴大到160分鐘左右,想必會有很不一樣的效果,觀眾坐在影院,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去感受電影中的十二時辰,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體驗。
但是當這十二個時辰被拍成48集的時候,問題自然而然的就來了,每集平均40分鐘,光劇情就說35分鐘,48集就是1680分鐘,整整28個小時,如果實時按照劇中劇情跟進的話,十二時辰也就是24小時,比較真實,加上零零散散的回憶,湊個4小時也能理解,可說到底這是電視劇,每周就更新六集,更完需要七八個星期,近兩個月,觀眾怎麼可能享受到最好的觀劇體驗呢。
目前《長安十二時辰》還剩十多集,而劇情已然來到了高潮,劇中時間線也已過子時,還剩下六個時辰就會天亮結束,而最關鍵的長安燈會已經開始,龍波的計劃也已經進入軌道,那麼剩下的十幾集該怎麼放呢?還剩像以前那樣穿插著各種回憶,或是不斷切換視角,用同一時間線不同視角的手法把每個關鍵人物的所見所為都放一遍嗎?真有可能。
太子與右相的權謀之爭已經來到了緊要關頭,聖人到底是在用平衡術制衡東宮和鳳閣呢,還是林九郎與太子掙個你死我活呢,這一切都將在最後的十幾集中揭曉,只希望到時候這十幾集不要刻意為了填集數強拼硬湊,畢竟觀眾苦等一周只能看到6集,長安,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