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月落,我們每天都經歷著時間的流逝,在古代,人類是用什麼方法計量時間?通過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劇中向人們展現的那些古人計時的智慧。

擊鼓聲落,畫面出現了日晷上書「大荒落,巳正」,《長安十二時辰》與時間賽跑拯救長安安危的故事由此展開。整個故事所需要的「一日」,都發生在十二個時辰裡,從天寶三載正月十四的巳正開始,到正月十五的巳正結束。
古代計時就是把一天分為子、醜、寅、卯、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十二時辰也就是現在的一天24小時,對應十二地支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而日晷就是中國古人利用光影來計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器。

不用光影是不是就沒法知道時間了?
我國古代還有另一種計時器,也就是劇中靖安司內報時博士「辦公桌」旁的有一個大型設備計時用的水鍾。古時的水鍾按時使用原理不同分為洩水壺、受水壺。而劇中應是受水壺的一種,一把銅尺上標刻十二時辰,銅尺前方有木質浮箭,水滴由上至下依次滴落,受水壺水位上升,浮劍上移,校驗銅尺,就能讀出時辰。

古人的鬧鈴想來一個
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沒有水用火也能計時,還能達到與現在鬧鐘一樣定時發聲提醒的效果。劇中李必立軍令狀時搬出的火鬧鐘,實際上就是焚香計時的一種方式。
將香橫置於架子上,底下置一金屬盤,並在香的特定位置用線綁上金屬球,當球掉落金屬盤上就會發出「砰」的聲響提醒人們時間到了。火鬧鐘還能根據不同的需要,製作時長不一的香任君挑選。

古時不像現在人們掏出手機就能清楚知道時間。為了讓百姓知曉時辰,漢唐時期,長安設有鐘樓、鼓樓,以晨鐘暮鼓方式報時。夜間還有人聲報時器更夫們走街串巷敲更報時。一聲聲的報時提醒著人們一去不回的時間,要珍惜當下不負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