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2020-12-08 川北在線網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時間:2016-12-13 11:02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 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出了各種適合當時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 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渾天儀等。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

  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

 

  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出了各種適合當時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

 

  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渾天儀等。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

 

  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

 

  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圭表和日晷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

 

  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

 

  《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

 

  銅儀的兩側附有玉虯(龍)各一,吐水入壺,左為夜,右為晝。壺上分別立著金銅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別天時早晚」。更有妙者:臺階下還有內裝機關與兩壺相聯的瑞輪、莢,靠著滴水的推動,依照月亮出入圓缺的變化,不停地旋轉開合,表示著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動日曆一般。

  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由北宋天文學家蘇頌製造。它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

 

  水運儀象臺有一套比較複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史上一項重大創造,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水運儀象臺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醜、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鍾、油燈鍾等。

   投稿合作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日晷:古人依靠太陽照射的影子計時,那陰雨天沒有太陽怎麼辦
    比如故宮內,喬家大院內等,都有這種類似於鐘錶一樣的計時工具,那麼日晷不用機械,不用電池,怎麼準確記錄時間呢?從日晷的錶盤上,我們可以發現,日晷上的刻度是中間指針的影子落上的,也就是說影子就相當於我們的鐘表指針。
  • 沒有鐘錶、手機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看時間的?
    就拿看時間來說,我們想要知道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什麼手錶啊,手機啊,電腦啊,都可以準確的告訴我們時間,但是在古代呢,古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呢?今天,作者為大家分享一些古代的計時方法,看看有哪些驚嘆到了你?太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太陽可以說是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看時間方式了,這也形成了古時候人們的勞作規律。
  •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古人說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一個小時。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都用什麼工具來分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
    鐘錶是我們現代人司空見慣的時間工具,幾乎每家都會有一個鍾或手錶,發展至今天,鐘錶越來越小型化,各種奢侈表,名表充斥著市場,電子鐘也大行發展,極大的方便了人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更夫打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都成更夫的代名詞了,打更其實就是報時,晚上七點打「落更」,「二更」為晚上九點,「三更」為晚上十一點,「四更」為凌晨一點,「五更」為凌晨三點。
  • 古人是怎麼計時的,漏沙?滴水?錯!不妨到北京鐘鼓樓旅遊景點看看
    北京鐘鼓樓實拍圖一在古代,鼓樓敲鼓比較有規律,鐘樓與鐘相撞。古人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一個時段一小時,也就是現代的兩個小時,元明時期的時間報告方法沒有證據。清代最早的報時方法是:定鑼和梁鑼,先敲鼓後敲鐘,而二班至四班只敲鐘而不敲鼓。在乾隆之後,它被改成晚上只報導兩次。每天晚上,在敲鐘之前(即19點到21點,一個轉彎)敲鼓,並且改變燈光(即5點,3點到5點)。當鐘聲響起時,城門關上,交通中斷,被稱為「京街」。鍾一響,城門就開了,叫「晨鐘晚鼓」。鼓聲和鈴響方法相同,俗稱:「緊18,慢18,不緊,慢18。」
  • 《長安十二時辰》,沒有鐘錶、手機,古人如何知道時間?
    日升月落,我們每天都經歷著時間的流逝,在古代,人類是用什麼方法計量時間?通過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劇中向人們展現的那些古人計時的智慧。古代計時就是把一天分為子、醜、寅、卯、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十二時辰也就是現在的一天24小時,對應十二地支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而日晷就是中國古人利用光影來計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器。
  • 古代沒有鐘錶,夜晚是如何計算時間的?
    古人沒有鐘錶,白天可以利用「日晷」,根據太陽投射在立於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標誌刻度的圓盤上的石針的影子的指向來確定白天的時間。那麼到了晚上的時候,沒有了太陽,人們如何來確定時間呢?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中國古代計時工具《長安十二時辰》的片頭都有日晷,既用來表示劇集集數,也是「鐘錶型」進度條。主創人員還根據時辰的不同,變換著晷的位置和日晷上陽光的色調,可以說是細節之處見真知。事實上,日晷作為計時工具,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埃及就已經出現並使用了。我國關於日晷的最早記載是在《隨書·天文志》中,公元574年一個名叫袁充的人,製作了「短影平儀」,據推測短影平儀就是一種地平日晷。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圭表說明在古代雖然不像現在能隨時看看鐘表手錶甚至手機等知道時間,但也有量度時間的辦法。那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有根據日影長短及方向測定時間的圭表、日晷,有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製作的刻漏(用水)和沙漏,有採用機械傳動的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
  • 古代沒有鐘錶,中國人如何計時?原來最早的鐘表就是宇宙!
    光能照射到木桿的一面為陽,照射不到的一面為陰,既然有陰就會有陰影。這就是最早的土圭,既然有陰影,而且陰影的長短和角度還在時刻變化,所以,我們的老祖宗經過長期地觀察總結土圭陰影的長短變化規律,總結出了中國人最早的四季:立春、夏至、立秋、冬至。
  • 文明的起源:20.機械計時工具—鐘錶
    迎著陽光,在現代文明精緻的面龐和魁梧的身軀後面,有一條長長的影子,從那裡,可以看到歲月、歷史和長路。文明的起源:20.機械計時工具—鐘錶時間是什麼?答案可以很簡單,時間就是時間。但是愛因斯坦用相對論把這個問題搞得複雜了,受過唯物教育但對科學只是一知半解的人(比如說我自己)甚至會失去對時間的任何形象化或者概念化的理解:我知道時間不是那麼簡單的,愛因斯坦認為時間與空間、運動速度和宇宙有關係,但我說不出來那是怎麼回事,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時間是什麼。其實我們可以忽略科學家在一個小圈子裡遵循某種規則玩的高智商遊戲,而去討論我們最熟悉的「時間」。
  • 日晷和漏刻 你知道這些古老工具的計時原理嗎
    現代人往往通過鐘錶來計時並安排工作和生活,但我國在清代以前是沒有鐘錶的,要想計時的話很不容易。當然,這並不代表古代沒有計時工具。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不斷觀察,逐漸掌握了日升日落、星辰出沒、月亮圓缺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並以此為契機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計時工具。「日晷」就是其中之一。所謂日晷,就是人類根據日影位置的變化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工具。
  • 「一寸光陰,一寸金」跨越歷史的長河,探尋古人是如何記錄時間?
    後來在社會的進步人類發展過程中記錄時間的工具「鐘錶」誕生了,但在沒有鐘錶之前人類是怎麼樣記錄時間的?對於我們充滿智慧的祖先們是如何記錄不斷消逝的時間的?中國幾千年的發展,到底存在著怎樣的時間制度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跨越時間回顧歷史,來看看我們古人是如何記錄時間的。
  • 古代人沒有手錶,他們每天工作生活中是怎樣來計時的?
    其實,在古代社會中,人們的智慧不比現代人低,古代有著眾多的計時工具,比如日晷。日晷是利用太陽照射產生的影子來計時的,由於太陽的東升西落,所以影子的方向也會變化,早晨時段,影子在西面,傍晚時候,影子在東面,影子在盤面上正好划過了半圈。然而,日晷只能用于晴天,在陰雨天氣用不了。所以,古人還有其它的計時工具。
  • [五下]計時工具
    知識介紹1.古代的計時工具現在幾點了?這個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在古代可不是那麼好回答的。
  • 《數學文化》—— 計時工具 計時工具的演變
    「時」這個計時單位出現得很早,早在西漢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不過,那個時候的「時」,指的是「季節」,「一時」相當於「一季」,一年有「四季」,也就可以說是一年有「四時」,我們也許都聽說過這麼一副對聯,叫作「天上四時春為首,人間百善孝為先」,這裡的「四時」,顯然就是「四季」。漢朝之後,「時」的含義就發生了變化,它不再表示「季節」,而是開始表示「天」了。
  • 更鼓制度是宋代主要計時制度,它有哪些計時工具,是如何使用的?
    引言: 中國古代最主要的計時工具是漏刻,關於漏刻的發明年代,有此記載:「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古人認為漏刻的發明時間可追溯到傳說的黃帝時代,是古人觀察容器漏水現象而受到啟發的產物。
  • 古代是如何計時的?到底是誰發明了鐘擺?他是科學家還是強盜
    今天我們來看看古人有哪些計時的工具?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最開始的計時工具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天文計時,也就是利用太陽、月亮、星星、來計算時間。比較常見的一個工具叫做日晷,這個小夥伴都應該聽說過。所以後來人們為了克服晚上的問題,又開始使用流體計時工具。第一個叫沙漏,但是主要問題是在於它容易堵,萬一堵上這個計時就失敗了?為了防止堵這個問題,人們又發明了水漏,那顧名思義就是流水上面有一個桶,桶裡面裝水,然后里面有一個管子,水都往外流,底下接一個桶,這樣一來呢,我們隨著流的水越來越多。
  • 自然界亙古長存的四個計時時鐘,以及它們給人們的啟示
    中國古代有日晷、水鍾、火鍾、銅壺滴漏等,同西方發明的鐘表、懷表、手錶,這些都是記錄和測定一天內較為精確時間的工具。又在水平成像平面上加上水槽,以使在天有薄雲、天有霧霾等日子裡,一樣能夠較精確地測量到太陽所在位置。這是古人智慧在這方面的結晶的體現。而這種測量,古人的嘗試和實施,有多種方法。
  • 為何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很多我們習以為常卻又不甚了解的事物。比如,為何古人會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我們的先祖們是如何在沒有精確測量儀器的情況下,給生活加上了這些有效又奇妙的"標尺"的呢?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有了明確的時間意識和時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