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文化》—— 計時工具 計時工具的演變

2021-02-23 尚美崇德

首先,我們先來看「時」。「時」這個計時單位出現得很早,早在西漢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不過,那個時候的「時」,指的是「季節」,「一時」相當於「一季」,一年有「四季」,也就可以說是一年有「四時」,我們也許都聽說過這麼一副對聯,叫作「天上四時春為首,人間百善孝為先」,這裡的「四時」,顯然就是「四季」。漢朝之後,「時」的含義就發生了變化,它不再表示「季節」,而是開始表示「天」了。人們把一天,也就是一個晝夜,平均分為12等份,每一份為一「時」,此時的「時」,又叫「時辰」,即,一天為12個時辰。

後來,人們又把一天平均分成了24等份,每一份也叫做「時」,可是,12等份與24等份的稱呼相同,這顯然是不行的,於是,為了區分,這也就出現了「大時」與「小時」的不同稱謂了,12等份的「時辰」為「大時」,至於「小時」嘛,就和今天是一模一樣的。另外,想必大家也都十分清楚,古時候的「大時」,也就是「時辰」,是用十二地支來表示的,比如「子時」、「丑時」、「寅時」、「卯時」等等。

其次,我們再來看「刻」。古時候,人們除了把一天(一個晝夜)等分為12個「大時」、24個「小時」之外,還把一天等分為了100刻。我們可以按照今天的換算方法來換算一下,一天是24個小時,一個小時是60分鐘,一天就是24乘以60,等於1440分鐘,用1440除以100,就得到了古代的「一刻」,就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也就是14分鐘再加0.4分鐘,0.4分鐘為24秒,所以,一天為100刻,那麼「一刻」就相當於今天的14分24秒。

接著,我們來看「更」。我們知道,每一天都分為「白天」和「黑夜」,簡單來說就是「日」與「夜」,而古人所說的「更」,就是專門來表示「夜」的時間單位;不過,在古人的劃分中,「日」與「夜」並不是平分的,「日」比「夜」要多出兩個小時,即,「日」為14個小時,「夜」為10個小時。「夜」的這10個小時,是從晚上7點(注意:這裡的「點」,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點」)開始計算的,每兩個小時為一「更」,所以10個小時就共分為五「更」;晚上7點到晚上9點為「一更」,晚上9點到晚上11點為「二更」,晚上11點到次日凌晨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凌晨3點為「四更」,凌晨3點到凌晨5點為「五更」。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半夜三更」、「三更半夜」,其實「半夜」就是「三更」,「三更」就是「半夜」。

最後,我們再看「點」。與「更」相同,「點」,也是古人用於表示「夜」的計時單位,古人把「夜」(10個小時)分為五更,另外,又把每一「更」,分為了五「點」。我們按照今天的方法,也來換算一下。一更是兩個小時,一個小時是60分鐘,兩個小時就是120分鐘,所以一更也就是120分鐘;既然一「更」等於五「點」,那麼,用120除以5,就得到了結果24,所以,古時候的一「點」,就相當於今天的24分鐘。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三更一點」,就是今天的晚上11點24分,「三更兩點」,就是今天的晚上11點48分。

相關焦點

  • [五下]計時工具
    知識介紹1.古代的計時工具現在幾點了?這個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在古代可不是那麼好回答的。
  • 更鼓制度是宋代主要計時制度,它有哪些計時工具,是如何使用的?
    引言: 中國古代最主要的計時工具是漏刻,關於漏刻的發明年代,有此記載:「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古人認為漏刻的發明時間可追溯到傳說的黃帝時代,是古人觀察容器漏水現象而受到啟發的產物。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中國古代計時工具《長安十二時辰》的片頭都有日晷,既用來表示劇集集數,也是「鐘錶型」進度條。主創人員還根據時辰的不同,變換著晷的位置和日晷上陽光的色調,可以說是細節之處見真知。事實上,日晷作為計時工具,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埃及就已經出現並使用了。我國關於日晷的最早記載是在《隨書·天文志》中,公元574年一個名叫袁充的人,製作了「短影平儀」,據推測短影平儀就是一種地平日晷。
  • 日晷和漏刻 你知道這些古老工具的計時原理嗎
    現代人往往通過鐘錶來計時並安排工作和生活,但我國在清代以前是沒有鐘錶的,要想計時的話很不容易。當然,這並不代表古代沒有計時工具。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不斷觀察,逐漸掌握了日升日落、星辰出沒、月亮圓缺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並以此為契機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計時工具。「日晷」就是其中之一。所謂日晷,就是人類根據日影位置的變化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工具。
  • 《今日科學》|紫金山天文臺裡的國寶系列之天文計時工具
    紫金山天文臺存放有一臺「雪特擺鐘」,三年才誤差一秒左右,是20世紀初精度最高的計時工具。本期的《今日科學》有請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工程師樊莉平講述紫金山天文臺裡的國寶系列之天文計時工具。(本內容由江蘇省科學傳播中心提供)
  • 文明的起源:20.機械計時工具—鐘錶
    文明的起源:20.機械計時工具—鐘錶時間是什麼?答案可以很簡單,時間就是時間。圭表日晷歐亞大陸的其它早期文明,使用的也是漏類的器具計時14世紀,歐洲出現了一種以「冠狀擒縱機構」為核心和各種大小齒輪組成的計時裝置(有人說「擒縱機構」起源於中國宋朝,比如李約瑟寫的《中國科技史》,但只是一面之詞,沒有更多證據)。擒縱機構可以用"lock-unlock "的循環來實現機械能量的傳遞,這項技術最初被作為鐘的動力來源(是用某種重物的重力來提供)。
  • 如何正確使用手錶計時功能?
    他熱愛賭馬,需要一個工具來幫助他計算賽跑時間。那塊計時碼錶工作的時候,錶盤會開始轉動,當停止那一刻,會有一滴墨水滴到錶盤上作為記號用來測算時間。直到20世紀初才有了現代計時碼錶的雛形,在外觀上與其它功能的手錶區別顯著。常規的計時碼錶一般在錶盤上會設置2至3個積算小錶盤,中央會有一個醒目的大秒針。就像前文事例中所提到的那樣,這個大秒針是計時用秒針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走時秒針。
  • 古代人沒有手錶,他們每天工作生活中是怎樣來計時的?
    其實,在古代社會中,人們的智慧不比現代人低,古代有著眾多的計時工具,比如日晷。日晷是利用太陽照射產生的影子來計時的,由於太陽的東升西落,所以影子的方向也會變化,早晨時段,影子在西面,傍晚時候,影子在東面,影子在盤面上正好划過了半圈。然而,日晷只能用于晴天,在陰雨天氣用不了。所以,古人還有其它的計時工具。
  • 古代人民是怎樣計時的,不止子醜寅卯
    古人計時多是「天幹地支」為基礎,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地支不但是古代中國人民進行星命測算的工具還是計時算刻的曆法,並在中國從歷史、文化到日常生活都有關聯。
  •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古人說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一個小時。
  • 日晷儀——古代計時羅盤
    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計時器雕塑,校園文化雕塑,日晷雕塑日晷儀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曆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 日晷:古人依靠太陽照射的影子計時,那陰雨天沒有太陽怎麼辦
    比如故宮內,喬家大院內等,都有這種類似於鐘錶一樣的計時工具,那麼日晷不用機械,不用電池,怎麼準確記錄時間呢?從日晷的錶盤上,我們可以發現,日晷上的刻度是中間指針的影子落上的,也就是說影子就相當於我們的鐘表指針。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時間:2016-12-13 11:02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
  • 古代是如何計時的?到底是誰發明了鐘擺?他是科學家還是強盜
    今天我們來看看古人有哪些計時的工具?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最開始的計時工具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天文計時,也就是利用太陽、月亮、星星、來計算時間。比較常見的一個工具叫做日晷,這個小夥伴都應該聽說過。所以後來人們為了克服晚上的問題,又開始使用流體計時工具。第一個叫沙漏,但是主要問題是在於它容易堵,萬一堵上這個計時就失敗了?為了防止堵這個問題,人們又發明了水漏,那顧名思義就是流水上面有一個桶,桶裡面裝水,然后里面有一個管子,水都往外流,底下接一個桶,這樣一來呢,我們隨著流的水越來越多。
  • 從小米手錶談工具:丈量時間刻度與人類發展史
    但是說到丈量時間的刻度,也就是人類日常計時工具其實早就兩萬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也就是史前人類就已經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計時,進行計時。木棍和骨頭刻標計時陪伴人類走過了一萬四千多年,直到6000多年前位於現在伊拉克地區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巴比倫人發現了太陽的投影會隨著時間的變化不斷發生變化,從而進行時刻的劃分,以此來進行時間的計算。
  • 32768晶振作用與計時
    打開APP 32768晶振作用與計時 發表於 2018-03-02 12:03:52 32768Hz頻率晶振與精確計時
  •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最近大熱的《長安十二時辰》已經更到23集,追到現在,阿羅發現認識的小夥伴已經全部入坑,辦公室裡的小姐姐們,午休話題已經從TF最新口紅色號到四字弟弟的顏值和雷大頭的演技。
  • 新型全光學原子鐘刷新計時歷史 3億年誤差1秒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時代》周刊報導,銫原子鐘被長期國際度量衡委員會作為精確的標準計時工具,而現在一種新型的基於雷射技術的全光學原子鐘將發起挑戰,其精確度能達到每3億年誤差一秒,是銫原子鐘的3倍。這種新技術的誕生讓人們重新定義時間。
  • 32768Hz頻率晶振與精確計時
    32768Hz頻率晶振與精確計時;從數字鐘的精度考慮,晶振頻率越高,鐘的計時準確度;補充說明:;1.頻度越高計時精度越高,誤差越小;假定我們要求定時的時間為Ts,計數頻率(晶振頻率;Tc=Counter·Tosc=Counter/;對於我們要求的定時時間
  • 未來可期的脈衝星計時與導航
    通用原子能電磁系統公司(General Atomics Electromagnetic Systems)軌道試驗床衛星(Orbital Test Bed spacecraft)中的深空原子鐘(圖源:NASA)過去,日常計時用的機械手錶和石英鐘,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變慢或是變快,總是不能精確地計量時間,這很令人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