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民是怎樣計時的,不止子醜寅卯

2020-11-22 樹葉看電影

古裝電影電視劇裡常說的夜半三更、譙樓上三更三點、子時放到現在應該是幾點呢?

古人計時多是「天幹地支」為基礎,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地支不但是古代中國人民進行星命測算的工具還是計時算刻的曆法,並在中國從歷史、文化到日常生活都有關聯。

十二時辰制:

【子時】夜半,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21時至23時

二十四時辰制:

測量時間的是銅壺滴漏,一把鋼尺插漏壺中,水平面上面,x時後y刻,一目了然。分時初、時正。

十時辰制:

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

百刻制: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文章最後附上一篇網絡流傳較廣的養生口訣:

寅時天亮便起身,喝杯開水樓下行;

定時如廁輕如許,卯時晨練最宜人;

辰時看書戲幼孫,巳時入廚當灶君;

午時進餐酒少飲,未時午休要抓緊;

申時讀報寫詩文,酉時戶外看流雲;

戌時央視新聞到,閉目聆聽好養神;

亥時過半快洗漱,子時夢中入畫屏;

丑時小解一時醒,輕摩「三丹」氣血盈;

脈絡通暢心如水,一覺睡到金雞鳴。

僅代表個人觀點,寫的不好,各位朋友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日晷儀——古代計時羅盤
    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日晷雕塑,大型景觀雕塑,漢白玉雕塑戶外羅盤雕塑,古代計時器雕塑日晷名稱是由「日」和「晷」兩字組成。「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因此,所謂日晷,就是白天通過測日影定時間的儀器。日晷計時的原理是這樣。
  • 古代人沒有手錶,他們每天工作生活中是怎樣來計時的?
    在我國古代,天文星官根據日月運行規律、人民的生活習慣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正好對應著十二個生肖,分別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辰對應現在的時間是2個小時,所以一天二十四小時被分成了十二個等份。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時間:2016-12-13 11:02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
  •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國學晚自習◆ ◆ ◆ ◆ ◆國學知識古代一個時辰等於現在2個小時,但古代的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三更夜半」是現在的幾點?「彈指」、「瞬息」、「一念」、「剎那」,它們之間如何換算?來,漲知識,收藏吧!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
  • [五下]計時工具
    知識介紹1.古代的計時工具現在幾點了?這個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在古代可不是那麼好回答的。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圭表說明在古代雖然不像現在能隨時看看鐘表手錶甚至手機等知道時間,但也有量度時間的辦法。那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確切記載使用圭表的時間為公元前659年。圭表等太陽鍾在陰天或夜間就失去效用。為此人們又發明了漏壺和沙漏、油燈鍾和蠟燭鍾等計時儀器。
  • 古代沒有鐘錶,夜晚是如何計算時間的?
    古人沒有鐘錶,白天可以利用「日晷」,根據太陽投射在立於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標誌刻度的圓盤上的石針的影子的指向來確定白天的時間。那麼到了晚上的時候,沒有了太陽,人們如何來確定時間呢?
  • 古代怎麼計時的?一天到底是十個時辰還是十二個?了解古代的時間
    現在時間對於我們來說僅僅是一個數字,或者說它記錄了我們一天天的過程,代表了秒針,時針,分針不停的轉動,但是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時間不僅僅代表了時間,它還是很多種不同寓意的集合體,還代表了陰陽時刻等等。接下來我們就說說古代那些個特殊的時刻的含義。
  • 乾貨|中國古代就是這麼計時的!
    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 日晷:古人依靠太陽照射的影子計時,那陰雨天沒有太陽怎麼辦
    關於日晷去年改編自馬伯庸小說的《長安十二時辰》隆重上映,影片中,有大量日晷的鏡頭,不難發現,在唐代這種日晷計時極為盛行。現在日晷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比較常見,多在一些古代大院之內。既然日晷是利用指針的影子來計時,那就得必須有太陽,如果遇到下雨天沒有太陽怎麼辦?日晷的來源在我國古代,有關日晷最早的記錄是在周朝,周朝人們就已經習慣用日晷來計時,並且發明了其規則,即一天12個時辰,24個小時,並在日晷上詳細標明其刻度。
  • 古代如何打更,又是怎樣確定幾更幾點的時間?
    這是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常見的夜間街頭一景,不用說,這個老者就是古代的「更夫」。怎樣打更」更「這種計時辦法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唐代《初學記》記載:「夜漏起省中黃門持五夜。甲夜畢、傳乙夜;乙夜畢、傳丙夜;丙夜畢、傳丁夜;丁夜畢、傳戌夜;戌夜畢,是為五更。」從宋代開始,在每夜分成五更的基礎上,又將每「更」細分為五個點。更以擊鼓為節,點以擊鐘為擊。
  • 更鼓制度是宋代主要計時制度,它有哪些計時工具,是如何使用的?
    引言: 中國古代最主要的計時工具是漏刻,關於漏刻的發明年代,有此記載:「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古人認為漏刻的發明時間可追溯到傳說的黃帝時代,是古人觀察容器漏水現象而受到啟發的產物。
  • 古代沒有鐘錶,中國人如何計時?原來最早的鐘表就是宇宙!
    但是這也難不倒我們聰明的古代中國人。既然通過圭表和日晷,我們知道時間的單位長度後,人們就可以不再單純去看日晷了,於是就有了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的沙漏、水漏了。漏刻直到最後公元前117年,我國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 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古代卯時辦公,也就是早上七點上班,所以籤到叫「畫卯」,應名叫「應卯」。而古代又將一晝夜分為一百刻(現在為九十六刻),我們常說的「午時三刻」換算下來就應該是中午十一點半。24小時與12時辰的對應古人除了將一天劃分為十二時辰,同時還把夜晚分成四段,形成了五個時間節點,到了第一個和後三個節點的時候會用鼓打更報告時間,所以也叫「五更」。
  • 中國古代十二時辰是怎樣確定的?其與格林尼治時間有什麼關係?
    在更早的時候,上古人民一直使用十進位來進行時間計量,時、日、月、年,因此誤差很大。《左傳·昭五年》記載,【日元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位。】古人以十幹計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到了帝堯的時候,由於原本使用的時間計量方式太落後,帝堯便命令后羿重新制定曆法。《淮南子·汜論訓》,【羿,古之諸侯】。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在古代,人們是觀察太陽、月亮在天空中的運動來判斷時間的運行,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人類測量時間的手段也越來越先進。15世紀,依靠鐘擺和發條組成擒縱機構誕生,成為現代機械鐘錶的核心,再後來又出現利用石英周期振動來計時的鐘表。到後來,原子鐘的出現成為人類計時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使得計時標準從天文學的宏觀領域轉向了物理學的微觀領域,歷史從此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開啟了人類時間測量的嶄新階段。
  • 如何正確使用手錶計時功能?
    我的哥,你不至於跟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吃頓飯還要計時吧?由於職業習慣,我也沒忍住,便私下跟他說了句。原來他當真以為那根針是普通的秒針而已……別笑,其實不懂表、不懂計時功能的財主一抓一大把。計時錶,專業一點的名詞叫「計時碼錶(Chronograph)」,字面意思,就是具有時間測量功能的手錶。最早的計時碼錶誕生於1821年,是由法國人Nicholas Rieussec發明的。
  • 智慧古代人民:在冶金技術上的造詣解析
    引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廣闊富饒的土地上,用勤勞的雙手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們築起了雄偉的萬裡長城,開掘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發明了指南針、紙印刷術、火藥和絲綢,創造了獨特的中國醫藥學。在鋼鐵的加工方面,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冷鍛、冷拉以及淬火等技術都發明得很早。據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我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青堂羌族冷鍛的「瘊子甲」非常堅硬,五十步外用強弩箭都射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