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中國古代就是這麼計時的!

2021-01-13 不二齋孫賓旭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日晷

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日晷解析圖

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日晷

十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晡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鐘樓

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漏壺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漏壺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3.2分古人將夜裡的時間還分為更和點。

打更

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也等於現在的二個小時,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一更指七時至九時,二更指九時至十一時,三更指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四更指一時至三時,五更指三時至五時。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圭表說明在古代雖然不像現在能隨時看看鐘表手錶甚至手機等知道時間,但也有量度時間的辦法。那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確切記載使用圭表的時間為公元前659年。圭表等太陽鍾在陰天或夜間就失去效用。為此人們又發明了漏壺和沙漏、油燈鍾和蠟燭鍾等計時儀器。
  • 日晷儀——古代計時羅盤
    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日晷雕塑,大型景觀雕塑,漢白玉雕塑戶外羅盤雕塑,古代計時器雕塑日晷名稱是由「日」和「晷」兩字組成。「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因此,所謂日晷,就是白天通過測日影定時間的儀器。日晷計時的原理是這樣。
  • 古代沒有鐘錶,中國人如何計時?原來最早的鐘表就是宇宙!
    正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就是在說時間的尺度。所以,最初的人們就是通過太陽光的強弱,可見不可見才有了時間的概念。有了時間的概念之後就需要建立時間的分野。那麼,中國的老祖宗最開始用什麼測定時間的?當我們了解完了之後,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謂時間的模型其實就是宇宙的運行!
  •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國學晚自習◆ ◆ ◆ ◆ ◆國學知識古代一個時辰等於現在2個小時,但古代的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三更夜半」是現在的幾點?「彈指」、「瞬息」、「一念」、「剎那」,它們之間如何換算?來,漲知識,收藏吧!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
  • 古代怎麼計時的?一天到底是十個時辰還是十二個?了解古代的時間
    古代是沒有手錶的,所以他們的計時方法也是和我們不一樣的,古代對於一天的時刻有很多不同的計時方法,我們先來說說古代用的時辰制,有十二時辰,有十時辰,有二十四時辰,還有五時辰制。
  • 古代人民是怎樣計時的,不止子醜寅卯
    古人計時多是「天幹地支」為基礎,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地支不但是古代中國人民進行星命測算的工具還是計時算刻的曆法,並在中國從歷史、文化到日常生活都有關聯。
  • [五下]計時工具
    知識介紹1.古代的計時工具現在幾點了?這個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在古代可不是那麼好回答的。
  • 機械時鐘,就是這麼有歷史
    時間之於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麼一來,如何計時自然也是值得探索的。古人很早就開始研究計時工具,古巴比倫王國發明了土圭,原理我們都清楚,是根據太陽投影長短和方位的變化來判斷時間。我國古代人民也有類似的發明:日晷、漏壺、沙漏等等,漏壺、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 更鼓制度是宋代主要計時制度,它有哪些計時工具,是如何使用的?
    引言: 中國古代最主要的計時工具是漏刻,關於漏刻的發明年代,有此記載:「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古人認為漏刻的發明時間可追溯到傳說的黃帝時代,是古人觀察容器漏水現象而受到啟發的產物。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時間:2016-12-13 11:02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這是故事所需要的「一日」,那古代一日始究竟開始於幾點呢?現在我們所使用的24小時制,將零點作為一天的起始,但是在古埃及、古巴比倫曾使用過的太陰曆中,從日落到下一個日落為一日,也就是說一天是從日落開始的。在猶太歷中,同樣以日落為一天的起始。《尚書大傳》中說:「殷人以雞鳴為朔」,天亮雞鳴就是初一日(朔)的開始。周人以「夜半為朔」,即以零點為初一日的起點。
  • 《數學文化》—— 計時工具 計時工具的演變
    「時」這個計時單位出現得很早,早在西漢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不過,那個時候的「時」,指的是「季節」,「一時」相當於「一季」,一年有「四季」,也就可以說是一年有「四時」,我們也許都聽說過這麼一副對聯,叫作「天上四時春為首,人間百善孝為先」,這裡的「四時」,顯然就是「四季」。漢朝之後,「時」的含義就發生了變化,它不再表示「季節」,而是開始表示「天」了。
  • 日晷:古人依靠太陽照射的影子計時,那陰雨天沒有太陽怎麼辦
    比如故宮內,喬家大院內等,都有這種類似於鐘錶一樣的計時工具,那麼日晷不用機械,不用電池,怎麼準確記錄時間呢?從日晷的錶盤上,我們可以發現,日晷上的刻度是中間指針的影子落上的,也就是說影子就相當於我們的鐘表指針。
  • 日晷和漏刻 你知道這些古老工具的計時原理嗎
    現代人往往通過鐘錶來計時並安排工作和生活,但我國在清代以前是沒有鐘錶的,要想計時的話很不容易。當然,這並不代表古代沒有計時工具。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不斷觀察,逐漸掌握了日升日落、星辰出沒、月亮圓缺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並以此為契機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計時工具。「日晷」就是其中之一。所謂日晷,就是人類根據日影位置的變化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工具。
  • 古代人沒有手錶,他們每天工作生活中是怎樣來計時的?
    其實,在古代社會中,人們的智慧不比現代人低,古代有著眾多的計時工具,比如日晷。日晷是利用太陽照射產生的影子來計時的,由於太陽的東升西落,所以影子的方向也會變化,早晨時段,影子在西面,傍晚時候,影子在東面,影子在盤面上正好划過了半圈。然而,日晷只能用于晴天,在陰雨天氣用不了。所以,古人還有其它的計時工具。
  • 常識積累:中國古代時辰
    時辰是古代人用來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晝夜時辰,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晝夜的劃分方法,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
  • 中國古代的天文儀器上,都有哪些稀奇古怪的小機關?一起來看看吧
    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日晷不但能顯示一天之內的時刻,還能顯示節氣和月份。當然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陽光的時候不能用,比如陰天和晚上。
  • 古代是如何計時的?到底是誰發明了鐘擺?他是科學家還是強盜
    今天我們來看看古人有哪些計時的工具?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最開始的計時工具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天文計時,也就是利用太陽、月亮、星星、來計算時間。比較常見的一個工具叫做日晷,這個小夥伴都應該聽說過。基本原理就是有一個盤子上面的蓋,太陽光從某個地方照過來,就會在這個盤子上面形成一個影,根據影的長短和方位的不同,我們就可以知道現在是一天中的什麼時間了。問題與實現還有一個叫做圭表,它是用來記日期的。基本結構是這上面有個立柱,我們就稱之為表。下面為託盤,我們稱之為圭。
  • 古代智慧的結晶
    我們知道在古代,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皇帝規定什麼時間上朝,大臣就必須要按時上朝。那麼,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是通過什麼來計算時間的呢?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先懂得計時國家,在商朝的後期,中國就已經開始將一天的時間進行劃分,當時出現將晝夜分為100等分的百刻計時制,之後一直使用百刻計時制,直到清朝才被廢除。
  • 如何正確使用手錶計時功能?
    這麼多年下來貌似也沒把家敗光,留洋歸來,神氣十足。觥籌交錯間,我無意掃到他手腕上的歐米茄超霸,可又覺得哪裡不對勁。又看了一眼後,才發現它的中央大秒針一直在轉動。我的哥,你不至於跟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吃頓飯還要計時吧?由於職業習慣,我也沒忍住,便私下跟他說了句。原來他當真以為那根針是普通的秒針而已……別笑,其實不懂表、不懂計時功能的財主一抓一大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