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天文儀器上,都有哪些稀奇古怪的小機關?一起來看看吧

2021-01-09 奔向呼倫貝爾大草原

一、圭表

圭表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當太陽照著表的時候,圭上出現了表的影子,根據影子的方向和長度,就能讀出時間。但是,它是什麼材料製成尚不清楚。既然銅表可以被造,也可以造一石圭,兩者成為相稱的配套天文儀器。就其寬度來說,用石或金屬造的更合理一些。當然用土造一較堅硬的臺子也不是不可能。

二、日晷

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日晷不但能顯示一天之內的時刻,還能顯示節氣和月份。當然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陽光的時候不能用,比如陰天和晚上。

三、漏刻

刻漏,中國古代漢族科學家發明的計時器。漏是指帶孔的壺,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種。早期多為洩水型漏刻,水從漏壺孔流出,漏壺中的浮箭隨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壺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為了得到均勻水流可置多級受水壺。不僅古代中國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都使用過。漏刻的發明年代已不可考,據史書記載,西周時就已經出現了漏刻。中國古代還出現過一些與漏刻結構原理類似的計時工具,如以稱量水重來計量時間的稱漏和以沙代水的沙漏等。

四、渾儀

在古代,「渾」字含有圓球的意義。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形狀像蛋殼,出現在天上的星星是鑲嵌在蛋殼上的彈丸,地球則是蛋黃,人們在這個蛋黃上測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這種觀測天體位置的儀器叫做「渾儀」。渾儀的製造始於漢落下閎,到了唐代,由天文學家李淳風設計了一架比較精密完善的渾天黃道儀。元代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將其簡化,創製了簡儀。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五、天體儀

天體儀在康熙八年開始製造,歷經四年於康熙十二年完成,該儀用途有60多項,但它主要用於黃道、赤道和地平三個坐標系統的相互換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視位置等。此儀用一個直徑為六尺的銅球代表天球,球面上布列著大小不等的鍍金銅星1876顆,並把它們分為282個星官。球面上刻有赤道圈,與鋼軸垂直。銅球外邊南北直立的是子午圈,其上最高點代表天頂的的銅製火球。球面外與地平平行的是地平圈,四根立柱託著地平圈立於底座上。

六、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是十一世紀末我國傑出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由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等人創建。它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臺。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等人認為水運儀象臺「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

國際上對水運儀象臺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臺的跟蹤器械轉儀鐘的祖先。

相關焦點

  • 古代天文儀器有哪些,一切還要從「天地徹」說起
    普遍認為「渾天儀」是東漢時期張衡製作的,但其只是在西漢時期天文學家落下閎的天文儀器上進行了改造。落下閎發明的儀器就是「天地徹」,取其「通天徹地」之意。其也是渾天說較早的提出者之一,這個儀器後世也以「渾天」得名,正來自於此。
  • 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大盤點
    而渾儀,則是由固定的子午環、赤道環和可繞金屬軸旋轉的赤經環等多個圓環,套疊組成的天體觀測儀器。當渾儀中的望筒對準某一星體時,子午環和赤道環上的刻度就可以幫助古代天文學家確定該天體在天空中的位置。據了解,早在周朝時期,就已有人在著手製作渾象。同時期的希臘,也已人有研究發明了渾儀。
  • 中國古代若干天文氣象儀器
    中國古代氣象學中有很豐富的天象記錄,這是通過天文氣象儀器進行觀測所取得的。天文氣象儀器是人類感覺的延伸,亦是研究日、月、星、辰、雲、雨、風、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天文氣象儀器的研製,是天文氣象學發展的基礎。我國古代天文氣象儀器有很多,比如圭表、晷儀、日晷、漏壺、更香、秤漏、渾象、假天等等。
  • 本周末製作古代天文模型
    本周末製作古代天文模型小朋友們可以參與製作月相盤、牽星尺和天球儀等儀器 小朋友們在製作天文模型。(資料片)    水母網6月29日訊( YMG記者 劉晉 通訊員 任剛 攝影報導)本周末,來煙臺市天文科普基地聆聽天文知識講座並製作屬於你的古天文儀器吧。本次活動由《今晨6點》小志願者組委會和煙臺市天文協會共同主辦。    市天文協會紀虹會長告訴記者,天文也是一種文化,尤其是在有著幾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國。
  • 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實用的小技巧呢?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給大家推薦五種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小技巧,應該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小麻煩,解決這些小麻煩能夠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具有質量並且輕鬆,不會因為一些瑣碎小事而感到心煩,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生活小妙招吧!1. 你知道嗎?
  • 中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居然比國外領先這麼多
    我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你知道當時古代的天文成就有多厲害嗎?一、天象記錄公元前28年在西漢時期,是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記錄在《漢書·五行志》中。中國對於日食和月食的記載,也是世界上最早最豐富的。在春秋中共有37次,其中最早一次是公元前723年的日全食。比希臘記錄的日食早135年。中國古代崇尚自然,所以對於天文的記錄十分的豐富。那麼你知道他們是用什麼測量的?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在我國,天文學不僅直接關係到農業生產這一國家經濟命脈,而且還是統治者了解「天意」、施行政令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在天文觀測、曆法制定、天文儀器的製造和使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文明古國的前列。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首先表現在天文觀測方面。天文觀測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內容,在恆星、行星、日月和異常天象觀測方面,我國古代天文學都有傑出的成就。而天象記錄方面的連續性、完備性和準確性,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圭表說明在古代雖然不像現在能隨時看看鐘表手錶甚至手機等知道時間,但也有量度時間的辦法。那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有根據日影長短及方向測定時間的圭表、日晷,有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製作的刻漏(用水)和沙漏,有採用機械傳動的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
  • 天文學是觀測的科學,我國古代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儀器是這個!
    各朝天文臺都設專管管理配備專職觀測人員。天文學是觀測的科學。我國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儀器是圭表。在地面上垂直豎立一根竿子,高八尺,叫作「表」,立竿則影見;用來量度影的長短的工具,叫作「圭」。立竿測影的這套工具統稱「圭表」。在陶寺遺址也出土了測影所用的圭尺。
  • 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天文科技成就
    古代中國天文科學的成就在中國的神傳文化中,天文科學是很早熟的科學,它和中國的政治思想是一脈相通的。《後漢書.天文上》記載了「軒轅始受河圖,闓(鬬)苞授,規日月星辰之象」,《後漢書.張衡列傳》記載了黃帝時「有風后者,是焉亮之,察三辰於上,跡禍福乎下」,這些史書載明了觀察日月星辰的天文現象用以考察禍福的智慧是從黃帝時代就有了。
  • 中國古代有圭表、渾儀、簡儀,外國古代用什麼研究天文呢?
    前兩天寫了一篇《中國古人是怎麼進行天文測量的?》,今天我們來一起看看,外國的古人是用什麼研究天文的。一、一口深井坐井觀天在中國不是一個好的詞彙,但一口井也能作為觀星的工具,確實讓人感覺腦洞大開了。16世紀,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在汶島上建立了星堡天文臺,並研製了一系列的天體測量儀器,其中就有所謂的「大牆象限儀」。該儀器的90度銅製刻度圈安裝在南北方向的牆體上,讀數可以精確到10角秒,觀測者可通過在刻度圈上滑動的瞄準器和位於圓心處的小窗口瞄準天上的星,一個助手讀出鐘面時刻,另一個助手記錄觀測結果。
  • 豬籠草的生長習性有哪些?種植過程中有什麼小竅門?一起來看看吧
    豬籠草的生長習性有哪些?種植過程中有什麼小竅門?一起來看看吧現如今,有很多人開始來到鄉村從事種植業。一方面是這個行業非常火爆,人們希望吃到純天然的食物,讓這些農作物水漲船高。另一方面國家對於農村有了很大的扶持。這些有利的條件帶動了種植業的繁榮。
  • 知識分享: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觀測儀器居然是這樣!
    001■表與渾儀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很不發達,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天文觀測,都是一些極為簡單的工具和儀器。當時觀測天象所用的儀器,大致可以分為兩類。表"是起源最早的天文儀器,它是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觀察太陽投影的變化而發明的。古人利用"表"可以達到定方向、定節氣、定時刻的目的。  一類是"渾儀",是專門用以觀測天體在天體球面上坐標的天文儀器,也是我國古代天文觀測的主要儀器。它是我國古代關於宇宙模式的渾天說理論建立後的產物。
  • 中國最好看的天文主題景點,都在這裡了!
    這裡已成為天文科研、科普旅遊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從中國古代星象到「中國天眼」項目,從太陽系中的天體到黑洞、引力波等,知識介紹引人入勝。到 「中國天眼」觀景臺參觀必須寄存身上攜帶的所有電子設備,接受嚴格的安檢程序,乘坐特製的擺渡車約半個小時,再接受一道嚴格的安檢之後,步行789級臺階就登上觀景臺了。注意可以使用機械式相機拍照留念。
  • 中國最好看的天文主題景點,都在這裡了
    這裡已成為天文科研、科普旅遊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從中國古代星象到「中國天眼」項目,從太陽系中的天體到黑洞、引力波等,知識介紹引人入勝。到 「中國天眼」觀景臺參觀必須寄存身上攜帶的所有電子設備,接受嚴格的安檢程序,乘坐特製的擺渡車約半個小時,再接受一道嚴格的安檢之後,步行789級臺階就登上觀景臺了。注意可以使用機械式相機拍照留念。
  • 世界上最奇怪的名字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二)
    名字是一個人的標誌,也是一個人的稱呼,而生活中有著各式各樣的名字,有些人的名字好聽又好記,但有些人的名字非常奇葩有搞笑,下面小編就帶領你一起來看看世界上最奇怪的名字有哪些呢?以下文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世界上零確診的5個國家,都有哪些美景?一起來雲旅遊吧!
    除了世界上最大的「國中國」賴索托位於南非外,其他都是位於亞洲的,而且朝鮮、塔吉克斯坦還跟中國接壤。我們一起看看這些「人間淨土」的國家都有哪些獨特的美景吧!塔吉克斯坦帕米爾高原(圖片源自網絡)在塔吉克斯坦不得不看的是帕米爾高原,帕米爾高原就是中國古代的蔥嶺
  • 原神尋寶羅盤材料有哪些 一起來看看吧
    原神尋寶羅盤材料有哪些 一起來看看吧時間:2020-11-12 10:19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原神尋寶羅盤材料有哪些 一起來看看吧 原神尋寶羅盤材料還是很重要的,這個需要大家進行尋找,想要知道這個製作材料有哪些的,就讓小編給大家詳細的講講,一起來看看吧。
  •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端,在理論和實際上有突出成就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端,在理論和實際上有突出成就以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人,還取得了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就是天文學的發達。我們的祖先早已懂得觀測天文天象來指導農業生產的重要了。在新石器時期的許多遺址中,就有古人對太陽、月亮、星星、雲彩進行描繪圖畫。河南鄭州大河村的一處考古發現證明,離現在五千年左右的古代人,就有了天文和曆法的觀念。那裡出土的彩陶器皿上,畫著日月星辰的變化,還表示出對一年十二個月的認識。中國古代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面,這是國際公認的事實,不但誕生得早,而且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上都有著突出成就。
  • 哪些行星較為常見?
    哪些行星較為常見?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那麼,現在已知的行星有哪些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水星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水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最內側也是最小的一顆行星,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符號為,中國稱為辰星,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軌道偏心率。它每87.968個地球日繞行太陽一周,而每公轉2.01周同時也自轉3圈。除非有日食,否則在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