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代開始,渾天說的「天體概念」是最為史官所用的,這裡離不開學說理論的支撐,更有賴於以此學說製作的天文儀器「渾天儀」(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的使用。普遍認為「渾天儀」是東漢時期張衡製作的,但其只是在西漢時期天文學家落下閎的天文儀器上進行了改造。落下閎發明的儀器就是「天地徹」,取其「通天徹地」之意。其也是渾天說較早的提出者之一,這個儀器後世也以「渾天」得名,正來自於此。

我們要講古代天文儀器,暫時先把落下閎的「天地徹」和張衡的「渾天儀」擱置一下,看先古時期是否有天文儀器呢。《尚書·舜典》中有這樣一句話「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這裡的璇璣和玉衡,據說就是當時的天文儀器。璇璣者,璇是橫著的玉杆,璣是轉的意思,相當於後世的渾儀,也稱銅渾。玉衡者,衡是平,相當於儀表,也稱為玉儀。目前關於這一類的記載很少,只能以此來梳理一下。
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古代天文儀器製作的原理就是「設位(璇璣,渾儀)」和「垂象(玉衡,渾象)」。以此原理再往上古梳理,雖然上古時期人們認識宇宙的學說是「蓋天說」,但我們結合「設位和垂象」所遵循的原理,伏羲畫八卦以應天象,乾坤定南北,坎離定東西,天南地北為序,也已經具備了天文儀器的功用。因此可以說伏羲先天八卦就是上古的天文儀器(平面「儀器」)。

在漢代著作《春秋文耀鉤》裡說「高辛受命,重黎說天文,唐堯即位,羲和立渾儀」。這算是對三皇五帝時期關於天文的記載,意思在帝嚳(高辛氏)時期,命火正重黎為掌管天地四時之官;重黎作為羲、和二氏的祖先,到了堯帝時,命羲和二氏為世代掌管天地四時的氏族,並製作了天文儀器(這裡的「渾儀」,肯定不是漢代時的那種)。先秦時期的天文儀器,見記載的大抵就這些。

再回到「天地徹」和「渾儀」,結合渾天說——宇宙像雞蛋,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落下閎製作的這一儀器,以及張衡改進的形制,皆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圓環構成,最基本構件是四遊儀和赤道環。同時作為設位儀器,內有窺管,用來測定固定時刻天體坐標和地平坐標。具體使用和測定的方法,不在這裡介紹了(小編也不懂,沒見過實物)。

到了唐朝,由李淳風在渾儀基礎上又完善了,稱為「渾天黃道儀」。從漢代到元代,渾儀都在不斷精確改進。至元代郭守敬,把渾儀拆分,簡化創製成兩個儀器,即簡儀和立運儀。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古代天文儀器的變革,結合天象地輿與讖機之術,成為朝廷「觀象應昭」的指導參考。這裡要強調的是「司天監」這一古代官署,到元代才正式有其名——金代設司天台,元初因金制,立司天台,隸秘書監。當然在之前朝代,掌天地四時的職位都有,但並未以「司天監」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