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儀器有哪些,一切還要從「天地徹」說起

2020-11-29 城市船夫起

自漢代開始,渾天說的「天體概念」是最為史官所用的,這裡離不開學說理論的支撐,更有賴於以此學說製作的天文儀器「渾天儀」(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的使用。普遍認為「渾天儀」是東漢時期張衡製作的,但其只是在西漢時期天文學家落下閎的天文儀器上進行了改造。落下閎發明的儀器就是「天地徹」,取其「通天徹地」之意。其也是渾天說較早的提出者之一,這個儀器後世也以「渾天」得名,正來自於此。

渾天儀·網絡供圖

我們要講古代天文儀器,暫時先把落下閎的「天地徹」和張衡的「渾天儀」擱置一下,看先古時期是否有天文儀器呢。《尚書·舜典》中有這樣一句話「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這裡的璇璣和玉衡,據說就是當時的天文儀器。璇璣者,璇是橫著的玉杆,璣是轉的意思,相當於後世的渾儀,也稱銅渾。玉衡者,衡是平,相當於儀表,也稱為玉儀。目前關於這一類的記載很少,只能以此來梳理一下。

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古代天文儀器製作的原理就是「設位(璇璣,渾儀)」和「垂象(玉衡,渾象)」。以此原理再往上古梳理,雖然上古時期人們認識宇宙的學說是「蓋天說」,但我們結合「設位和垂象」所遵循的原理,伏羲畫八卦以應天象,乾坤南北坎離東西,天南地北為序,也已經具備了天文儀器的功用。因此可以說伏羲先天八卦就是上古的天文儀器(平面「儀器」)。

天體圖片·網絡供圖

在漢代著作《春秋文耀鉤》裡說「高辛受命,重黎說天文,唐堯即位,羲和立渾儀」。這算是對三皇五帝時期關於天文的記載,意思在帝嚳(高辛氏)時期,命火正重黎為掌管天地四時之官;重黎作為羲、和二氏的祖先,到了堯帝時,命羲和二氏為世代掌管天地四時的氏族,並製作了天文儀器(這裡的「渾儀」,肯定不是漢代時的那種)。先秦時期的天文儀器,見記載的大抵就這些。

渾天說與渾天儀對比

再回到「天地徹」和「渾儀」,結合渾天說——宇宙像雞蛋,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落下閎製作的這一儀器,以及張衡改進的形制,皆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圓環構成,最基本構件是四遊儀和赤道環。同時作為設位儀器,內有窺管,用來測定固定時刻天體坐標和地平坐標。具體使用和測定的方法,不在這裡介紹了(小編也不懂,沒見過實物)。

張衡像·網絡供圖

到了唐朝,由李淳風在渾儀基礎上又完善了,稱為「渾天黃道儀」。從漢代到元代,渾儀都在不斷精確改進。至元代郭守敬,把渾儀拆分,簡化創製成兩個儀器,即簡儀和立運儀。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古代天文儀器的變革,結合天象地輿與讖機之術,成為朝廷「觀象應昭」的指導參考。這裡要強調的是「司天監」這一古代官署,到元代才正式有其名——金代設司天台,元初因金制,立司天台,隸秘書監。當然在之前朝代,掌天地四時的職位都有,但並未以「司天監」為名。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若干天文氣象儀器
    中國古代氣象學中有很豐富的天象記錄,這是通過天文氣象儀器進行觀測所取得的。天文氣象儀器是人類感覺的延伸,亦是研究日、月、星、辰、雲、雨、風、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天文氣象儀器的研製,是天文氣象學發展的基礎。我國古代天文氣象儀器有很多,比如圭表、晷儀、日晷、漏壺、更香、秤漏、渾象、假天等等。
  • 中國古代的天文儀器上,都有哪些稀奇古怪的小機關?一起來看看吧
    既然銅表可以被造,也可以造一石圭,兩者成為相稱的配套天文儀器。就其寬度來說,用石或金屬造的更合理一些。當然用土造一較堅硬的臺子也不是不可能。二、日晷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
  • 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大盤點
    在古代,天象變化是人們生活中決議婚喪嫁娶、破土動工、慶典儀式、行軍打仗等重大事件的重要依據。而古代的天文學家也會將天象的變化,與帝王的降生、國家的禍福聯繫在一起。但是,那時的古人並沒有天文望遠鏡、衛星等精密的高科技儀器設備。那麼,古人到底是如何觀測計算天象的呢?
  • 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天文科技成就
    古代中國天文科學的成就在中國的神傳文化中,天文科學是很早熟的科學,它和中國的政治思想是一脈相通的。《後漢書.天文上》記載了「軒轅始受河圖,闓(鬬)苞授,規日月星辰之象」,《後漢書.張衡列傳》記載了黃帝時「有風后者,是焉亮之,察三辰於上,跡禍福乎下」,這些史書載明了觀察日月星辰的天文現象用以考察禍福的智慧是從黃帝時代就有了。
  • 天文學是觀測的科學,我國古代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儀器是這個!
    我國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儀器是圭表。在地面上垂直豎立一根竿子,高八尺,叫作「表」,立竿則影見;用來量度影的長短的工具,叫作「圭」。立竿測影的這套工具統稱「圭表」。在陶寺遺址也出土了測影所用的圭尺。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儀器,用來觀測太陽的方位。另一類可以觀測研究太陽、月亮、恆星行星等幾乎所有天體運動規律的儀器是「儀象」。
  • 本周末製作古代天文模型
    本周末製作古代天文模型小朋友們可以參與製作月相盤、牽星尺和天球儀等儀器 小朋友們在製作天文模型。(資料片)    水母網6月29日訊( YMG記者 劉晉 通訊員 任剛 攝影報導)本周末,來煙臺市天文科普基地聆聽天文知識講座並製作屬於你的古天文儀器吧。本次活動由《今晨6點》小志願者組委會和煙臺市天文協會共同主辦。    市天文協會紀虹會長告訴記者,天文也是一種文化,尤其是在有著幾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國。
  • 渾天說,最接近現代「天球概念」的古代天體學說,你知道多少?
    尤其是「司天監」結合著名的「渾天儀」來根據天地日月所呈現的現象,用以測定黃道和推算所昭示的國之大事。為何會採用「渾天說」,蔡邕《天文志》說,是因為蓋天說從周髀術數,考驗天狀,多有不準;而宣夜說在漢代就已經失傳。
  • 知識分享: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觀測儀器居然是這樣!
    001■表與渾儀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很不發達,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天文觀測,都是一些極為簡單的工具和儀器。當時觀測天象所用的儀器,大致可以分為兩類。表"是起源最早的天文儀器,它是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觀察太陽投影的變化而發明的。古人利用"表"可以達到定方向、定節氣、定時刻的目的。  一類是"渾儀",是專門用以觀測天體在天體球面上坐標的天文儀器,也是我國古代天文觀測的主要儀器。它是我國古代關於宇宙模式的渾天說理論建立後的產物。
  • 中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居然比國外領先這麼多
    我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你知道當時古代的天文成就有多厲害嗎?一、天象記錄公元前28年在西漢時期,是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記錄在《漢書·五行志》中。在春秋中共有37次,其中最早一次是公元前723年的日全食。比希臘記錄的日食早135年。中國古代崇尚自然,所以對於天文的記錄十分的豐富。那麼你知道他們是用什麼測量的?二、天體測量中國遠在5000多年以前,就長期觀察日月星辰方位和四季的變化。
  • 紫禁城與古代天文星象
    紫禁城與古代天文星象 周乾 (本文載於《科技日報》2020年2月14日第7版,原文題目為《紫禁城:對應古代星宿布局的神秘「城堡」》,有修改) 紫禁城(圖1)是我國明清時期的皇家宮殿,有著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
  • 古代天文學究竟有哪些詞語?
    天文學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在五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陰陽曆》,在《陰陽曆》中,一年有366天與現在一年有365天較為接近。我們現在熟知的二十四節氣也是西周天文學家用來指導農牧業生產的發明,其實除了二十四節氣以外,還有許多詞語是古代天文學的產物。
  • 在古代中國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架科學儀器」的他,你們知道嗎?
    可是在我國古代,有一位卓越的人物,用他非凡的才智和靈巧的雙手,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架科學儀器」,為我國和世界的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位偉人就是被譽為「製作侔造化」的東漢的張衡。張衡,字平子,荊州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人。自幼家境貧困,通過發奮苦學而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大畫家和卓越的科學家。
  • 今人歡呼看日食,古代「天人感應」日食有哪些徵兆?
    據天文觀測研究,天空將於此日發生日食現象。我國境內可觀測時間為14點以後。據了解,這次是發生在北半球的日食現象,約十年一遇。這次日食的不同之處在於是「金環日食」,屆時太陽將有超過99%的面積被遮住,只剩下一圈金邊兒,是很少見的一次天文奇觀。按照古代「天人感應」的學說(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發生日食,在傳統文化裡有著怎樣的寓意和徵兆?古代各階層如何救日?這是我們重點要說的內容。
  • 復原古代儀象,汲取智慧源泉
    原標題:復原古代儀象,汲取智慧源泉   宋代蘇頌被英國李約瑟稱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之一」。他首創了世界第一座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這臺天文儀器高約12米,寬7米,重20多噸。儀器分三層:上層是渾天儀,中層是渾象儀,下層是自動報時器。
  • 古代如何把天文氣象與「陰陽二氣」聯繫起來,去解釋雨露雪霜
    古代的宇宙創世論是「元氣論」,認為天地世間萬物都是由元氣形成的。而天地日月星辰和天文氣象的形成,更是陰陽二氣的結果。如《列子》說「日月星辰,積氣中有光耀者」。對於雲、霞、雷、雪等,古代文化的認識分別是:陰陽聚為雲;霞者,赤雲氣也;虹,陰陽不當交而交者,天地淫氣也。另外還有「陰陽相薄,感而為雷」;「天地積陰,寒則為雪」。這篇文章要說的是與霧相關的文化。
  • 中國古代有圭表、渾儀、簡儀,外國古代用什麼研究天文呢?
    前兩天寫了一篇《中國古人是怎麼進行天文測量的?》,今天我們來一起看看,外國的古人是用什麼研究天文的。一、一口深井坐井觀天在中國不是一個好的詞彙,但一口井也能作為觀星的工具,確實讓人感覺腦洞大開了。儀器的背面正中是數軸,軸兩端是圓的,象限環固定在數軸上,可做360度旋轉。象限儀一般使用金屬製造,上面安裝可以轉動的窺管或準星,用於瞄準目標星,後來改用望遠鏡。用於測量太陽和行星的子午線高度,進而確定緯度、黃道傾斜角和觀測地點的恆星坐標。子午象限儀在子午面內安裝。
  • 中國古代墓室天花板畫上天象圖 這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唐代最高等級的墓葬,皆繪有天象圖,希望死者能像生前一般,享天地靈氣與日月精華。這些唐代高級墓葬的星圖,繪有散落的星點、白色粗線條代表銀河,以及具有中國宗教神話色彩的日月,在視覺效果上非常美觀,但罕有見到完整的星宿排列,是不是意謂著中國的天文學自古就相當落後,不被重視呢?
  • 簡單又深奧的八個字: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古代蒙學讀物《千字文》的第一句,所謂蒙學,就是兒童啟蒙教學,換句話說,《千字文》就是小孩子的玩意兒,很多人因此而瞧不上它,不屑一顧。天文地理,包羅萬象。自然人文的概述,會讓你受益良多。開篇第一句:「天玄地黃」,就四個字,簡單地說,一句話就可以講明白。細究下去,千言萬語也未必能說完。「玄」是指黑色,黃是指黃色。「天地玄黃」,簡而言之,天是黑色,地是黃色。講的就是天和地最籠統的樣子。
  • 道士裡的天文學家告訴你,如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盤天經》中記錄大量氣象預測等問題,《玄真子外篇》記錄光的反射及雨後形成彩虹的分析等等,除了化學、物理外,道教還在古代醫藥學、地理學、天文曆法等方面都有所促進。今天,就來介紹一位道士中的天文學家,他以道教廟觀內朝鬥臺兼做天文觀測臺,撰寫天文著作《寰天圖說》,被公認為中國近代天文學發展歷程中一位有較大影響的天文學家。
  • 古代印度法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問:古代印度法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自考365網校解析答案:古代印度法的基本特徵主要有:  (1)印度宗教眾多,影響到印度法律的結構、體系異常複雜。  (2)宗教與法律緊密結合,兩者互為補充。  (3)公開宣揚社會的不平等,將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權利、義務用法律形式加以確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種姓制度。  (4)匯合法律、倫理道德和哲學為一體,法典實質是三者的混合物,是道德、生活和法律的箴言大全。  (5)各種法典由宗教界的著名人士或婆羅門教的僧侶貴族按社會需要和階級利益而進行編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