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與古代天文星象

2020-12-08 騰訊網

紫禁城與古代天文星象

周乾

(本文載於《科技日報》2020年2月14日第7版,原文題目為《紫禁城:對應古代星宿布局的神秘「城堡」》,有修改)

紫禁城(圖1)是我國明清時期的皇家宮殿,有著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建築群。紫禁城不僅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築技藝和文化,還能夠反映古人對宇宙的科學認知,其表現的主要內容即古代天文星象。我國古代天文學並非孤立的、客觀的科學,其構想和發展始終與古代複雜的文化整體結合在一起。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為了認識星象、研究天體,很早便人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區域,國內稱之為星官,西方則稱之為星座。紫禁城的命名和布局與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星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圖1紫禁城北視圖

「紫禁城」名字的來源與北極星有著密切關係。紫禁城在建成之初被稱為「皇城」,明萬曆年間才正式被稱為「紫禁城」。那麼,為什麼明清帝王的居所會被稱為「紫禁城」呢?這主要源於我國古代星象。三國魏時張揖撰《廣雅·釋天》記載:「天宮謂之紫宮。」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對天空的長期觀測,認為紫微星(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位置永恆不移,為天帝的居所,並稱為「紫宮」。北極星位於地球地軸的北端,由於地球的自轉,而北極星正好處在天球轉動的軸上,所以相對不動。古代帝王講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都自比為「天子」。既然「天帝」住在天上的「紫宮」,那麼他們在人間的住所也應該可以稱為「紫禁城」。

紫禁城建築的整體布局與天宮中「三垣二十八宿」密切相關。自戰國以來,我國有多個對星觀認識的論著,而「三垣二十八宿」說法較為全面地出現在唐代天文類詩歌集《步天歌》中。《步天歌》以三垣二十八宿為主體,介紹了31區包含的283個星官、1645顆恆星的位置。其中,「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是古代天文星官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垣」即圍牆的意思,每個星區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圍城牆的形狀,故稱「垣」。紫微垣是指以北天極為中心的一片天區,東西兩區主要由十五顆星組成,相當於今天國際通用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龍座等星座。由於它居於北天的中央位置,是三垣的中央,因而又被稱為中宮或紫宮。紫微垣是天帝及后妃居住的地方。相應的,紫禁城皇帝及后妃居住的區域採取類似布置方式,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圖2),外加其兩側的東西六宮,合計建築十五座。太微垣位於北鬥七星的南方,相當於今天國際通用的室女座、后髮座、獅子座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垣是天宮所在場所,亦是天帝行政之處。相應的,紫禁城前朝建築的布置,以太微垣天庭建築布置相仿。太微垣中間有明堂三星,而紫禁城前朝與之對應有太和殿、中和、保和三大殿(圖3)。太微垣中有逐步上升的三組星官,對應紫禁城前朝三大殿也矗立於三層臺基之上。太微垣南端有午門、左掖門、右掖門三顆星,對應紫禁城太和門南端也有午門、左掖門、右掖門三個大門。天市垣位於紫微垣的東南方,相當於今天國際通用的武仙座、巨蛇座、蛇夫座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是天上的市集,是天帝聚眾貿易的場所。相應的,紫禁城的布局也有「內市」,以區別皇城以外的市場。內市位置在神武門以北,明朝每月逢四開市,進行各種貿易活動。

圖2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從右至左)

圖3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從右至左)

「二十八宿」是黃道附近的二十八組星象總稱。我國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古人觀測星象與今天不同,他們並不僅僅是去簡單地記憶某一顆星,而更重視觀測由某些星組成的象,這些星最終被連接起來,形成各種常見的圖案,從而建築起古人觀象授時的觀象基礎。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編《史記·天官書》把東、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像為四種動物形象,叫做「四象」。其中,東方七個星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形狀如龍,所以稱東宮為青龍或蒼龍;西方七個星宿即奎、婁、胃、昴、畢、觜、參,形狀如虎,稱西宮為白虎;南方七個星宿即東井、輿鬼、柳、七星、張、翼、軫,聯為鳥形,稱朱雀;北方七個星宿即鬥、牽牛、婺女、虛、危、營室、東壁,其形如龜蛇一體,稱玄武。「四象」在古代較多的用於方位描述,如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寫的天文學著《靈憲》載有「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在這裡,左右前後即指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紫禁城四個大門即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的方位亦與上述星象相關。其中,位於南端的午門在外形上,很像展翅飛翔的孔雀(圖4);而位於北端的神武門在最初建造時,其命名為「玄武門」,後因避諱康熙名字玄燁而改為「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雖然在名稱上沒有體現出東方的蒼龍之位和西方的白虎之意,但建築布置上則是獨居匠心。如東為太陽升起方向,皇子們的居所則布置在東華門區域,寓意「旭日東升」;西為日落方向,太后的生居所則布置在西華門區域,寓意「人生圓滿」。從天文學角度來看,用四種動物形象鮮明地描述了二十八個星宿在茫茫星空的分布,由二十八宿再輻射到全天多顆恆星,馭繁於簡,由此星而彼星,觸類而旁通,這是我國古人長期觀測恆星的智慧結晶。

圖4午門

紫禁城中軸線的部分建築位置與北鬥七星密切相關。北鬥七星在我國古代是指「天樞、天璣、天璇、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個行星。古代人們把這七星聯繫起來,由於其外觀猶如古代舀酒的鬥形勺子,因而稱之為北鬥。北鬥七星相對於北極星,位置也是基本不變的,但地球的自轉會讓人感到北鬥星在繞著北極星轉。北鬥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黃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北鬥星鬥柄指東,天下皆春;北鬥星鬥柄指南,天下皆夏;北鬥星鬥柄指西,天下皆秋;北鬥星鬥柄指北,天下皆冬。紫禁城中軸線上的幾座宮殿:午門燕翅樓四個角部的闕亭、中和殿(圖5)、交泰殿、欽安殿的屋頂均為圓珠寶頂,其寶頂連線即為北鬥七星形狀。其中,四個闕亭寶頂相連成勺鬥;其餘宮殿的連線形成勺柄。紫禁城中軸線北鬥七星的布局形式予以古代帝王北賦予天權,掌握了北鬥七星就像掌握天地一樣統治天下。

圖5中和殿

作為曾經的皇家宮殿,紫禁城命名、布局中的天文星象可反映古代帝王將政治統治與自然規律相結合,賦予統治權力崇高之含義。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國古代天文星象為科學進步作出的重要貢獻,它是我國古人對宇宙及自然變化規律的主觀認識,並體現了我國古代工匠卓越的智慧和傑出的建築規劃能力。

相關焦點

  • 我國古代天文曆法――星象
    人類社會各個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星象與季節的相應關係也不同,但是用天象定歲時都是共同的。古代埃及人重視觀測天狼星,因為每年天狼星與太陽一起升起的時候,就預示著尼羅河要泛濫,而尼羅河泛濫帶來的肥沃土壤,正是埃及人播種的需要。
  • 天文星象在古代象徵著什麼,對人類又有什麼幫助?
    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詩詞歌賦中的辭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
  • 少見天文星象圖大花錢識讀
    中國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有了萌芽。早在堯帝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從史籍上看,中國古代的天文星象觀察,對於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月食、太陽黑子、流星雨等特殊天象,都有著豐富的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古代天文觀測成果在民俗花錢上也有所體現。
  • 兩幅罕見的古代星象圖現身成都(圖)
    兩幅罕見的古代星象圖現身成都(圖)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成都5月13日電 (記者苑堅) 成都市收藏家協會理事彭雄日前向記者展示了他珍藏的兩幅古代星象圖
  • 紫禁城「北鬥七星」布局體現的鎮物文化
    紫禁城不僅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築技藝和文化,還能夠反映古人對古代星象的認知,並在營建過程種予以體現,其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北鬥七星的鎮物文化。紫禁城中軸線的部分建築位置與北鬥七星密切相關。北鬥七星在我國古代是指「天樞、天璣、天璇、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個行星(圖1)。古代人們把這七星聯繫起來,由於其外觀猶如古代舀酒的鬥形勺子,因而稱之為北鬥。
  • 陝北發現我國首幅四要素齊備的二十八星宿天文星象圖
    西安新聞網訊 記者昨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一幅出土於陝北漢墓中的星象圖成為我國首次發現的四要素齊備的二十八星宿天文星象圖。為了便於觀象、授時、佔星,古代中國人把廣袤的星空劃分為28個星區,即所謂的二十八星宿。
  • 來自星星的英語:從天文星象中學英語
    書的名字是《來自星星的英語》,內容別出心裁,在不到300頁的篇幅中,把英語詞彙語源、天文科普知識、星象星座文化融合在一起,通過早期科學發展歷程和歐洲人文歷史講解了英語詞彙和天文學的淵源,從亞里斯多德說到了哈利波特和聖鬥士動漫。書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關於黃道十二星座,如果單憑這點判斷,讀者們可能會產生另一個誤解。
  • 四千年前的內布拉星象盤,古代的天文學竟然如此深奧!
    據《每日郵報》報導,內布拉星象盤是在252米高的米特爾貝格山(Mittelberg)的頂峰上一堵環形的圍牆裡發現的。米特爾貝格山在萊比錫西方60公裡的地方,位于澤爾傑羅德森林。據說在這片森林中有大約1,000個古墓,這個史前遺蹟與現代人類所知道的人類發展史吻合不上。內布拉星象盤是一個直徑32釐米的青銅盤,上面布滿了藍綠色的綠鏽,以及嵌上的黃金制的符號。
  • 古代中國的星象和星座
    古代中國周、秦朝就已經有觀察星象的機構欽天監,主要是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為朝廷服務。中國是農業大國,對節氣的推算非常重要。欽天監唐時又名司天監,主管的名稱從太史令改為司天監正,且一般由一家傳承,比如袁家,是陰陽學派創立者鄒衍的後代,唐時袁天罡就很出名。
  • 為何在古代中外方文明當中,都會在墓室裡繪製星象圖?
    我們順著中國歷史往下走一遍,然後順帶的提一下其他文明的墓室星象圖。蚌塑龍虎墓1987年出土的公元前4500年位於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濮陽蚌塑天文圖相傳是中國最早的星象圖,這個墓室蚌塑龍虎,墓主居中,東方有龍,西方有虎,有人猜測是伏羲來著。
  • 「上具天文」:中西方古代文明中,為何都有墓室中繪星圖的習俗?
    二、中國在墓室中繪星象圖的習俗高松冢的人物像在考古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然而更加引起學者們關注的是墓室天棚上別致的星象圖。在中國古墓中,有的墓室壁上也繪有星象圖,有關部門對此也曾發表過報導。《史記始皇本記》中記載:營造始皇帝墓時,「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 古代天文指哪顆星
    這兩個輻射點在古代天文裡是哪顆星?本文將結合古代天文進行講解。流星划過現代天文學的解釋為「法厄同小行星造成的流星雨」。那麼之所以每年都會發生,就是因為每年法厄同小行星都會經過地球附近,受到地球引力影響行星掉落的碎片會落入地球大氣層,然後被氣動加熱、燃燒起來,形成一顆顆流星。古代對於小行星,無法觀測,因此沒有對應的名字。
  • 神秘不輸金字塔 紫禁城的黃金分割之謎
    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市三垣。三垣中,太微為上垣,紫微為中垣,天市為下垣。紫微垣為中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名為紫宮,共有以北極星為中樞的十五顆星。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與天文相對應,皇帝是天帝之子,天子居住的皇宮便是紫微宮了。
  • 天文專家解釋夏季星空「四大星象」
    長期以來人們把夏季的星象歸結為:「皎皎織女,望穿牛郎,銀河高掛,天鵝飛翔。」這四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天文專家對此給予了解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夏日的夜晚,繁星閃爍,浩瀚的銀河像一條白色飄帶從東北飄向西南,在夏夜中顯得極為壯麗。
  • 清代罕見星象圖現身榮成 由八聯組成保存完整
    你見過近代星象圖嗎?3月17日,記者在榮成市區收藏愛好者伯女士家中,見到了她收藏的這樣一幅圖。這幅名為「渾天一統星象全圖」的星象圖,蘊藏了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天文知識。這幅「渾天一統星象全圖」共由八聯組成,字跡清晰,保存完整。
  • 《星經》:記錄著戰國時代的星象,是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每當月光皎皎的夜晚,人們不難看到月面上環形山的綽綽陰影那些環形山中,有四個就是以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名字命名的:有元代的郭守敬(121-136),南朝的祖衝之(49-50),東漢的張衡(78-139),還有一位是中國最早的著名天文學家,叫石申。
  • 中國西漢時研究星象:"盱眙星象圖"記錄彗星軌跡
    ,將世界最早彗星圖記錄往前推了110多年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最近非常火爆,裡面的男主角來自遙遠的外星球,一舉一動既神秘又古典,讓追劇的人慾罷不能,由此還引發了一股「天文熱」,甚至有鐵桿「粉絲」用星象圖來測算,到底主角來自天上的哪顆星。
  • 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九) 石刻的遠古「圓盤狀星象圖」
    這一次試讀的是《石刻的遠古「圓盤狀星象圖」》。是的,是南陽巖石文中的「圓盤狀星象圖」。看到「星象圖」,你可能立刻、馬上就想起,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天文學專家孫小淳研究團隊的認定:該類遺蹟應為古代天文星象圖,尤其是謝莊巖畫遺蹟中的天文學內容豐富,是具有定季節和時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論意義的天文星象圖。
  • 「天象示變,災異可弭」,剖析朱元璋為何重視天文曆法的發展?
    中國古代的曆法並不局限於陰陽五行之理論,而是包含了天文星象等在內的日月變化。也就形成了一種發現星象的獨特方式,同時藉助數術的推算和演變,構建了完整的觀測星象的體系。明太祖朱元璋對星象的看法在歷代帝王中是首屈一指的。由于堅信「天人感應」的理論,太祖在對待天文曆法有著獨特的認知,而且以實際行動推動了明代天文曆法的進步。
  • 秦漢史:經過張衡的改進,渾儀成為古代一種重要的天文觀測手段
    秦漢時期天文學的進步,天體觀測記錄的趨於完備、精細,是與天體觀測手段的改進、天文儀器的製作分不開的。中國古代的天體測量儀器,主要有渾儀、圭表、漏壺、渾象和星圖等。其中渾儀、圭表、漏壺,漢以前就有,至漢代有了改進;渾象為漢代的發明;戰國時有星表,到漢代發展成為星圖,使其成為天文觀測必不可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