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九) 石刻的遠古「圓盤狀星象圖」

2021-02-26 南陽文旅服務平臺

《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今天就要推出試讀第九篇文章了。

這一次試讀的是《石刻的遠古「圓盤狀星象圖」》。

是的,是南陽巖石文中的「圓盤狀星象圖」。

看到「星象圖」,你可能立刻、馬上就想起,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天文學專家孫小淳研究團隊的認定:該類遺蹟應為古代天文星象圖,尤其是謝莊巖畫遺蹟中的天文學內容豐富,是具有定季節和時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論意義的天文星象圖。其年代雖尚難確定,但初步推測其形成年代很可能早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天文臺,學術意義重大……(見《南陽日報》《南陽晚報》1月26日《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南陽巖石文研究從零走到今,從十幾年前走到今天,從田間、地頭、丘陵、高崗,走到中國科學院殿堂學者的目光裡……我們,辛苦並快樂著,我們勞心、勞力並幸福著、愉悅著;我們踐行著文化大發現、大發掘、大解讀所展示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今天,南陽巖石文蘊含的文明密碼,正逐步地、一點點地得到學界、社會重視;正逐步地、一點點走向春天,為中華文明探源提供南陽答案。

今天,我們從《石刻的遠古「圓盤狀星象圖」》,探尋遠古星空的奧秘,聆聽遠古人類對天地人的思考、對宇宙洪荒的解讀……

今天,我們從《石刻的遠古「圓盤狀星象圖」》,解讀它在南陽的分布、體系、特點,解答為何遍布南陽大地。

今天,我們從《石刻的遠古「圓盤狀星象圖」》,回答學部委員宋鎮豪為何要為南陽題:「中國南陽,文明先聲」「南陽原史,文明之光」。

白振國 郭起華

2021年2月23日

相關焦點

  • 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由白振國先生帶領的中國先秦史學會古文明保護與研究中心團隊發現它,試讀它。「巖石文」的面紗正在撩開,就如白居易《長恨歌》中說的「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巖石文」的符號圖案布滿了南陽地域多縣、區的山中巖石上,內容豐富,內涵深邃。
  • 國科大人文學院孫小淳教授對南陽謝莊巖畫提出新推測
    近日,學界對河南巖畫的研究又有重要發現。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天文學史專家孫小淳教授對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謝莊鎮田營村的古巖畫的性質和用途提出新的推測:被當地稱為「日月祭祀壇」的巖畫是一種石刻天文圖,其圓形結構具有測定季節和時刻的天文功能,是一種日晷。該巖石畫的天文意義極其重要,很可能是遠古時期的「天文臺」。
  • 大隱隱於市,杭州這座孔廟居然藏有世界最早的石刻星象圖
    東區為碑林,典型的江南園林式庭院,水庭位於整個庭院中心,石經閣、星象館、文昌閣等建築在假山池水間層次錯落,曲折綿長的迴廊將它們有機地串聯在一起,迴廊中為各類碑刻。前面兩進的欞星門忘了拍照,直接進去了。過了第二進欞星門,遠遠的就看見正前方的大成殿了,這就是孔廟的核心建築了。東面的廂房裡面是一些文物展覽,主要是古代科舉制度的展覽。
  • 雕刻在巖石上的壁畫,看著沒什麼吸引人的,那無字天書你看得懂嗎
    將軍崖巖畫是在江蘇連雲港市的西南郊錦屏山馬爾峰的南麓,這兒是山巒俊秀,景色優美宜人,因為這兒埋葬著一位三國時候的將軍糜子中,也就是將他妹妹嫁給劉備的這位安漢將軍,所以被人們稱為將軍崖在1979年在這裡發現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唯一的桃花箋舊石器晚期的遺址
  • 巖畫記錄撒哈拉曾經的青翠蔥蘢
    第三次進入撒哈拉腹地,除了它多變豐富的地形地貌讓我著迷,這裡蘊藏的眾多巖石藝術更加令我驚嘆。位於阿爾及利亞與利比亞交界處的阿爾傑高原,因為保存有1.5萬多處珍貴的史前巖畫、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全球面積最大的露天巖石藝術博物館」。一處處生動、細膩又神秘的巖畫和石刻,不僅讓人對沙漠的過往展開無盡遐想,也讓遊客體驗到氣候變暖可能導致的惡果。
  • 「陰山巖畫第一人」蓋山林辭世,力推中國巖畫研究走向世界
    蓋山林是我國知名考古學家、巖畫學家,被稱為「中國陰山巖畫第一人」。他在近40年的研究, 把中國巖畫的現狀、分布、特點等基本問題揭示開,使中國巖畫研究走向了世界。他對陰山巖畫的研究貢獻卓著,發現陰山巖畫後,提議把巖畫作為單獨的一個學科來研究,創立了巖畫學,彌補了中國在世界巖畫學研究的空白。
  • 與遠古對話.漫談—泥配件巖畫探索30年
    與遠古對話.漫談—我的巖畫探索30年  主講人:泥配件  今天和大家談談巖畫這一厚重的人類文明發展史重要性。  巖畫學科門類較多:分為巖畫歷史學、巖畫考古學、巖畫人類學、巖畫宗教學、巖畫體育學、巖畫聲相學、巖畫藝術學等等,而且西方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納入了高等學府教育體系。
  • 探訪「失落的文明」——阿壩莫斯都巖畫
    >   中新社四川馬爾康1月8日電:題:探訪「失落的文明」——阿壩莫斯都巖畫  作者 安源賀 劭清  深冬清晨,記者一行從阿壩馬爾康縣城出發,逆著被薄冰覆蓋的木足溝河,從僅容一車行駛的盤山小路蜿蜒而上,探訪莫斯都巖畫。
  • 神秘的撒哈拉巖畫,講述了古老的撒哈拉不一樣的景象
    撒哈拉沙漠是咱們世界目前第一大沙漠,這裡的氣候非常的炎熱乾燥,而且常年沒有降雨,就是一個這樣極端天氣之下的地方,植物非常的稀少,而且土地都會幹裂,竟然曾經有過高度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或許大家對這種說法不是很相信,但是科學家已經在這片沙漠之中找到了有力的證據,就是撒哈拉巖畫,不過這些巖畫非常的虛幻
  • 兩幅罕見的古代星象圖現身成都(圖)
    兩幅罕見的古代星象圖現身成都(圖),這兩幅星象圖是古代中外天文學交流的產物。  這兩幅星圖的製作是對恆星位置全方位觀測後的形象記錄,再加入一些西方觀察記錄,把北半球(中國中原地區)全天可見的星象畫在一張圓形的圖上,又把南半球(國外)全天可見的星象畫在另一張圓形的圖上,有二十八條輻射線表示二十八宿位置,還刻繪有赤道、黃道、銀河等。兩圖所記錄的星共有1000多顆,圖中標明「星等」共1至7等星,另外每張圖的上方還各有170餘字的文字說明。
  • 少見天文星象圖大花錢識讀
    從史籍上看,中國古代的天文星象觀察,對於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月食、太陽黑子、流星雨等特殊天象,都有著豐富的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古代天文觀測成果在民俗花錢上也有所體現。 下面介紹一枚天文星象圖大花錢,明清時期鑄品,直徑80毫米。
  • 史前巖畫?獸型圖?溫州永嘉驚現「地球的大腦」!
    有認為像花紋,有的則說是一幅獸型圖。他稱:「英安質火山熔巖流因差異性風化形成腦紋狀構造,稱之為『地球的大腦』。這在以流紋質火山碎屑巖為主的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中殊為少見。」圖為地質專家胡雄健在現場考察罕見的英安質熔巖類火山巖「地球的大腦」所在地,被當地村民叫為黃龍坑。這裡是他們常年經過的地方,更是很多村民小時候的天然遊泳池。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並沒有發現巖石有什麼特別之處。
  • 清代罕見星象圖現身榮成 由八聯組成保存完整
    你見過近代星象圖嗎?3月17日,記者在榮成市區收藏愛好者伯女士家中,見到了她收藏的這樣一幅圖。這幅名為「渾天一統星象全圖」的星象圖,蘊藏了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天文知識。這幅「渾天一統星象全圖」共由八聯組成,字跡清晰,保存完整。
  • 崑崙山發現萬年巖畫,刻著「飛機圖案」,史前文明可能真的存在?
    比如非常有名的《精絕古城》,《九層妖塔》。 崑崙山最有名的要數西王母了,西王母在《山海經》裡記載,「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是萬妖之祖。後來道教又把西王母吸收進來,就越來越變成光輝璀璨的形象。 崑崙山對於古人來說遙遠而敬畏,但是對於現代人,一方面充滿離奇恐怖 ,另一方面有想著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 蜘蛛山的神話——「金子九缸十八鍋,不在這坡在那坡」
    古廟院佔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靠北一塊大巖石上鐫刻著「因果不空,萬法皆空」;中部一列南北走向巖石中間,有一塊形如龜象的巖石上,鑿有一石臼,是古時寺院加工糧米所用。據說古廟始建於秦漢,院舍修有正殿、側殿幾十間,雕磚畫棟,晨鐘暮鼓,氣勢恢宏。
  • 四川發現遠古人類溶洞"穿心洞" 可容納千人(圖)
    四川發現遠古人類溶洞"穿心洞" 可容納千人(圖) 2008年04月21日10:36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記者 苑堅攝    地質專家周自隆和呂正日前稱,他們在四川省彭州市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區發現一個遠古人類生活的溶洞。除了較早發現的9件石器外,近日又發現了9組巖畫。這個名為「穿心洞」的溶洞位於彭州市白鹿鎮塘壩村,洞內較寬敞平坦,最寬處約30米,大約有2000平方米,可以容納幾千人。
  • 盤點世界上那些遠古外星人壁畫,瑪雅文明的雕像竟然是太空人?
    人類文明出現以前在地球上似乎已經出現過其它遠古文明了,古希臘的詞語anthropos(人類)的意思是「總是仰望的生物」,而英語單詞中的「earth」源於蘇美爾文字中的e.ri.du5、飛行器壁畫沒有哪個壁畫能像撒哈拉沙漠中的這麼形象,古人們會把當時看到的場景描繪下來,顯然這處壁畫上的幾個圓盤狀飛行器就是古人看到的不明飛行物了,只是那時候的人類文明尚處於荒蠻時代。
  • 星象圖:古時星空的罕見「寫真」(北魏元乂壁畫墓)
    星象圖   墓誌糾正史書誤   人名元乂非元叉   1974年,北魏元乂壁畫墓在孟津縣朝陽鎮後海資村被發現。考古人員發現墓中的墓誌蓋殘石與出土於洛陽、藏於開封市博物館的元乂墓誌的墓誌蓋花紋很相似。於是,考古人員攜帶墓誌蓋殘石前往開封粘對,居然對上了。
  • 以巖畫的角度看,有人像、人面像、符號和蹄印等幾種
    對其文字的屬類,有古篆、大篆、羹字或苗文之一種、七閩文字等不同說法。近年來有學者指出,此地在唐代以前都是少數民族居住區,而遠古少數民族不使用漢字,不能與甲骨文或金文比附,有學者提出巖畫的說法,並且明確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約四五千年。⑩以巖畫的角度看,有人像、人面像、符號和蹄印等幾種。其中主要圖像是人形,即被稱之為「舞者」的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