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巖畫?獸型圖?溫州永嘉驚現「地球的大腦」!

2020-12-06 浙報融媒體

2019-04-13 07:52 | 中國永嘉

英安質火山熔巖,俗稱「地球的大腦」

在溫州市永嘉縣巽宅鎮龍前村附近的黃龍坑,村民發現了一片特殊的奇石怪巖,表面有彎彎曲曲、凹凹凸凸的花紋,有的稱很像史前巖畫,有認為像花紋,有的則說是一幅獸型圖。眾說紛紜,卻不知為何物。

近日,記者邀請高級地質工程師、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得主胡雄健(以下簡稱胡工)一同前往實地考察。胡工在實地考察後發現,這是英安質火山熔巖特有的一種表殼構造現象。他稱:「英安質火山熔巖流因差異性風化形成腦紋狀構造,稱之為『地球的大腦』。這在以流紋質火山碎屑巖為主的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中殊為少見。」

圖為地質專家胡雄健在現場考察

罕見的英安質熔巖類火山巖

「地球的大腦」所在地,被當地村民叫為黃龍坑。這裡是他們常年經過的地方,更是很多村民小時候的天然遊泳池。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並沒有發現巖石有什麼特別之處。村民們猜測應該是去年下半年幾場大雨衝刷的結果。龍前村村民呂建車告訴記者:「之前巖石上都是一片黑色,估計是把巖石的紋路遮蓋住。我們雖每天從這裡經過,也沒有發現。直到經前段時間的雨水的衝刷,把上方黑色的泥土衝刷乾淨,以及上方的瀑布流下的充沛水源,隨著水流的衝擊,把下方的泥沙也衝走很多,底下的巖石也慢慢露出。」 這處巖石的上方顏色愈黑,下方則清晰可見,紋路也更深。

一到達目的後,胡工就脫了鞋襪直接下水了。時下的山水雖不刺骨,卻也「透心涼」。經過一番考察,胡工在現場為我們解答了疑問,原來這是英安質火山熔巖特有的一種表殼構造現象。他用專業且通俗的語言向我們解釋形成的原因:「當火山巖漿溢出地面後,巖漿流或熔巖流的表面會迅速冷卻,並形成一層柔韌的玻璃質外殼(表殼),其下面的液態熔巖則仍在繼續流動,並溢出氣體,表殼受到後續巖漿的推擠、拖拉、扭動和膨脹,便會發生多種塑性變形,冷凝後就會形成各種特殊形態的構造現象。當火山熔巖流冷卻凝固成巖後,因為差異性風化,便在巖石表面形成腦紋狀構造,對此,我們可以通俗而形象地稱之為「地球的大腦」。」 胡工稱,這在以流紋質火山碎屑巖為主的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中非常少見。

自然界很少見到的「火山球泡」

在這片「地球的大腦」巖石露頭的下方,還有典型的火山角礫巖。順著胡工手指的方向望去,我們看到旁邊的巖石上可清晰的看到有稜角形的石頭。「這種火山角礫,以流紋巖為主,是火山爆發時,將火山口周邊的以流紋巖為主的圍巖蹦碎、並落入新的熔巖流裡面,冷卻成巖後,這種角礫因為彼此巖性的不同,便形成非常清晰的稜角線和邊界線。」

隨後胡工又帶領記者往下方走去,在距離黃龍坑幾百米的地方,胡工指著一片片青綠色的巖石告訴記者,「這一片基本上就是以火山灰為主,火山灰是巖漿噴出地表在大氣中冷凝形成的,之後經搬運、沉積作用形成為火山碎屑巖。一層層疊加上去,有非常明顯的層次感。」

在其周邊記者看到很多大塊的滾石上面有各種各樣、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堆堆疊疊的像球一樣的石頭鑲嵌在其中,甚為壯觀。胡工稱,這是「自然界很少見到的球泡流紋巖,俗稱『火山球泡』,是含有氣體的巖漿,溢出地表後,熔巖在流動的過程中氣體局部聚集,形成有空腔的球泡。這些石球其實是空心的。」

火山角礫巖

世界地質百科全書中新的一頁

胡工告訴記者,永嘉的山體,屬於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是亞洲大陸邊緣巨型火山(巖)帶中白堊紀火山的典型代表,是研究流紋質火山巖的天然博物館,它記錄了距今一座復活型火山爆發、塌陷、復活隆起的完整地質演化過程,享有「古火山立體模型」的美譽。樂清—永嘉一帶,在距今1億年左右年間(地質歷史上屬於早白堊紀,也就是恐龍鼎盛時代),發生了四期、十幾次劇烈的火山噴發、爆發作用,形成巨厚層的火山巖層,經斷裂切割、風化剝蝕,這裡的火山巖石和火山地貌便成就「奇巧百出的天下奇觀」。

樂清—永嘉的巨厚層火山巖,以流紋巖和流紋質火山碎屑巖為主,被國際地質界譽為流紋巖的天然博物館和百科全書。胡工稱:「『地球的大腦』屬於英安質熔巖類火山巖,它與周邊的流紋質火山碎屑巖的構造和形態截然不同,非常美觀有趣,還有自然界很少見到的球泡流紋巖,這裡完全可以成為雁蕩山國際地質公園百科全書中新的一頁,也可以成為當地科普探秘旅遊的一個好景點,好內容。」

球泡流紋巖

【浙江新聞+】

2005年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巴黎宣布雁蕩山被評為第二批世界地質公園。 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由主園區(溫州樂清市雁蕩山,東經121°00′-121°09′,北緯28°16′30″-28°30′)、西園區(溫州永加縣楠溪江)和東園區(台州溫嶺市方山--長嶼硐天,東經121°24′-27′40″,北緯28°24′00″-23′30″)三部分組成,總面積294.6平方公裡。 主園區雁蕩山是以白堊紀流紋質火山地質地貌為基礎的自然公園,保存有地質、巖相、巖石等火山地質景觀和嶂、峰、門、洞、飛瀑等地貌景觀。

東園區為方山-長嶼硐天,是採礦硐窟遺址和火山巖地貌景觀;西園區的楠溪江則以河流地貌和古村落為主。

火山碎屑巖

(原標題《史前巖畫?獸型圖?永嘉驚現「地球的大腦」!》,編輯 王豔瓊)

相關焦點

  • 亞馬遜雨林驚現怪事,13公裡長峭壁上出現1.2萬年史前巖畫,誰畫上去的?
    亞馬遜雨林驚現怪事,13公裡長峭壁上出現1.2萬年史前巖畫,誰畫上去的?
  • 伊朗發現神秘「螳螂人」史前巖畫
    日前,據外媒報導,在伊朗中部發現了一幅不同尋常的史前巖畫,巖畫上描繪了一個六條腿的生物。考古學家和昆蟲學家一起分析了這幅巖畫得出了該生物很可能是由螳螂和人的組合的結論。他們的這項研究論文發表在本月的《Journal of Orthoptera Research》雜誌上。
  • 崑崙山神秘的「飛船」巖畫,史前文明成迷,專家:畫於10000年前
    不僅如此,科學家們還曾在南非發現了距今28億年前的金屬球,以及不同時期的石器等,因此,科學家們不得不懷疑史前文明可能確實存在。放在以前討論這個話題,筆者有可能會不相信,但當考古學家不僅在崑崙山發現了10000年前的的巖畫,而且巖畫上竟然有「飛船」圖騰時,筆者也開始思索:是否有史前文明。
  • 巖畫記錄撒哈拉曾經的青翠蔥蘢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潘亮】英國廣播公司近日發布一項中美歐科學家聯合完成的報告預言稱,若無法有效遏制氣候變暖,到2070年,地球1/5面積將「熱成撒哈拉」。然而,誰能想像6000多年前的撒哈拉大漠原就是一片青翠蔥蘢的叢林。「那定是片浩渺無垠、沒有生機的茫茫沙海」。未曾見識撒哈拉的人常常如此想像和描述這個地球上最為著名與廣闊的沙漠。
  • 亞馬遜雨林峭壁上驚現12500年前史前巖畫,長約13公裡
    據英國電視第四頻道即將於12月播出的系列節目《叢林之謎:亞馬遜失落的王國》披露,英國和哥倫比亞聯合考古隊去年在哥倫比亞奇裡比凱特國家公園的懸崖峭壁上發現一堵長達8英裡(約12.8公裡)的史前巖畫牆,上面有動物和人類的圖案,創作時間最早可追溯到12500年前。
  • 聚焦溫州|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在溫州,幸福像花兒一樣!
    鹿城供圖 獨屬於溫州的幸福密碼是什麼?永嘉供圖 蘇巧將 攝 一體推進美麗田園、美麗鄉村、美麗城鎮建設
  • 溫州永嘉現瀕危白頭蝰 毒性堪比五步蛇
    溫州網訊 它的頭呈白色,還略帶些斑紋,長長的身體呈黑色,還規則地點綴著幾條橙色花紋。  乍一看它,你會覺得還挺美,但就近一看,你就會毛骨悚然。  它叫白頭蝰,是種毒蛇,被稱世上最令人頭疼的毒蛇之一,遇見它,要靠運氣,但卻也是你的不幸,常被比喻為「一碰斃命」。
  • 阿根廷發現史前雕齒獸甲殼化石:形似恐龍蛋(圖)
    (原標題:阿根廷發現史前雕齒獸甲殼化石:形似恐龍蛋(圖))阿根廷發現史前雕齒獸甲殼化石中新網12月31日電據外媒報導,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郊發現了史前巨獸雕齒獸的甲殼化石。
  • 大興安嶺古巖畫中的龍雛形
    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測,陶尊上的圖案,正是大興安嶺巖畫蛇身鹿角龍與代表紅山文化的玉豬龍碰撞與融合的結果? 莊鴻雁說,早在《山海經》中就有關於黑龍江流域有龍的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有蜚蛭,四翼。有蟲,獸首蛇身,名曰琴蟲。」
  • 溫州永嘉多人疑因針灸感染分支桿菌
    東方網2月24日消息:這幾天,微博上流傳一則消息,「奉勸所有溫州地區老百姓!千萬不要去非正規醫院接受針灸、封閉等治療!我科目前收治因永嘉甌北某私人診所針灸後分支桿菌感染病人10餘例!治療難度大!費用巨大!致殘率高!這家診所目前仍在營業!」  這到底是不是真的?
  • 溫州「不怕颱風的電網」研究實踐中心永嘉分中心揭牌投運
    1月6日上午,溫州「不怕颱風的電網」研究實踐中心永嘉分中心正式揭牌投運,標誌著溫州「不怕颱風的電網」建設進入「科研創新+工程實踐」雙輪驅動的新階段。在分中心實驗室,工作人員現場演示了超強颱風侵襲下,35千伏碧蓮變失電的仿真場景,通過「數字孿生」技術,開展最優潮流計算,最終由發電車配合35千伏上村水電站實現碧蓮片電網自愈的過程。
  • 亞馬遜雨林發現13公裡長史前1萬年人類巖畫
    令人瞠目結舌的史前藝術嘆為觀止!瞠目結舌!我必須得用這兩個詞來形容這個宏偉的發現!我看了幾遍這些繪畫藝術,還是完全無法相信,如此精美的巖畫是至少生活在1.25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的傑作。由此可見,史前藝術家在這個地區曾經有多活躍。發現這些壁畫的是英國埃克塞特大學(Exeter University)考古學教授,專門研究亞馬遜河和史前哥倫比亞時期的歷史學家何塞·艾裡亞特(JoséIriarte)領導的團隊。
  • 亞馬遜雨林深處發現冰河時期失落的史前文明,超大規模精美巖畫綿延...
    我看了幾遍這些繪畫藝術,還是完全無法相信,如此精美的巖畫是至少生活在1.25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的傑作。然而我更無法相信的是,這些繪在巖壁上的畫作,竟然在亞馬遜雨林裡綿延了近13公裡! 不是考古學家們瘋了,就是史前人類瘋了,要不然就是我們對人類祖先的藝術水平普遍認知不足,對他們的思想、智慧和雙手缺乏敬重。
  • 超大規模精美巖畫綿延13公裡!亞馬遜雨林深處發現失落的史前文明
    我看了幾遍這些繪畫藝術,還是完全無法相信,如此精美的巖畫是至少生活在1.25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的傑作。然而我更無法相信的是,這些繪在巖壁上的畫作,竟然在亞馬遜雨林裡綿延了近13公裡! 不是考古學家們瘋了,就是史前人類瘋了,要不然就是我們對人類祖先的藝術水平普遍認知不足,對他們的思想、智慧和雙手缺乏敬重。
  • 溫州「城市大腦」、「AI溫州"LOGO,你Pick哪一個?
    溫州「城市大腦」LOGO徵集統計有效作品107件以下是評委初評後入選的十份作品請記得為喜歡的作品投票哦!標誌將溫州的拼音首字母w字母設計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造型,取意自電腦cpu線路,體現城市大腦數據科技屬性,並表現城市數據高速運行,為政府提供功能型服務,為各產業領域提供經濟型服務,為市民提供便利實惠的民生型服務。
  • 永嘉學派探古訪今⑤丨永嘉之學,源起「皇祐三先生」
    資料表明,「皇祐三先生」指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三位率先在永嘉(現溫州地區)傳播中原文化的學者:王開祖、林石和丁昌期。 清朝光緒《永嘉縣誌》中的《東山書院圖》溫州的書院文化可以說起源於東山書院
  • 2020年度溫州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啦!-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
    各縣(市、區)平均溫度在9.4℃(泰順)~11.7℃(文成)之間,均較常年同期明顯偏高,其中文成、樂清、泰順、平陽、瑞安和洞頭為各自1971年以來最高,永嘉並列第1,溫州市區為1971年以來第2高。1月13日我市入冬(2019-2020冬季),破溫州氣象學歷史最晚入冬記錄。
  • 迷笛、東海音樂節共泊楠溪江,溫州永嘉跨年開唱
    本次跨年音樂節的場址——永嘉,是「中國山水詩的搖籃」、「中國長壽之鄉」。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獨享盛名。永嘉作為歷史文化名片,自2019年起,提倡用「SONG」賦能永嘉文旅融合發展,以音樂生活+賦能文化旅遊,以音樂(SONG)作為核心IP,讓巖頭「音樂小鎮」打造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原生土壤。2021年,東海音樂節已成為永嘉文旅與東海音樂節品牌雙方融合推出的拳頭產品,其超強的吸引力和推動力,彰顯了永嘉全域旅遊的廣闊前景和良好態勢。
  • 崑崙山一萬年巖畫,上面有幅「飛機圖案」,真可能存在史前文明?
    因此,在崑崙,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歷史悠久的古代文物,其中大部分是西漢時期的,包括「巖畫」。起初,考古學家對出土的古代文物深感驚訝,但在逐漸的發掘和發現中,有一件文物震驚了考古學家。一般來說,能保存在遺蹟中的「巖畫」都是2000年前的,但考古學家在崑崙山發現了一萬多年前的巖畫。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只有5000年左右,但是崑崙山的壁畫已經被發現了一萬多年,這是非常令人震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