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2 07:01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徐明 巡訪團成員 葉聖義
永嘉學派並非空穴來風。探尋起源,或許要從「皇祐三先生」開始。
資料表明,「皇祐三先生」指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三位率先在永嘉(現溫州地區)傳播中原文化的學者:王開祖、林石和丁昌期。
王開祖畫像
王開祖和東山書院
王開祖(約1035—1068),字景山,今鹿城區人,宋皇佑五年進士,任秘書省校書郎,處州主簿。後辭官回鄉,在華蓋山設東山書院講學授徒,跟從的有幾百人,南宋永嘉學者陳謙稱其為「永嘉理學之開山祖也」。可惜僅僅32歲就去世,遺著僅《儒志編》一書傳世,是講學時由門人記錄而成,故學界稱他儒志先生。
清朝光緒《永嘉縣誌》中的《東山書院圖》
溫州的書院文化可以說起源於東山書院。該書院後於明嘉靖十二年毀於颱風,三十一年由知府龔秉德重修。清雍正十年,巡道芮復傳移建於城東南積穀山麓。60多年前,東山書院門臺匾額還存在,並有照片留存。不過現在到積穀山下探尋遺址,已經只能從石壁和榕樹間遙想當年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尚存的東山書院門臺匾額
去年,為了繼承先賢傳統,溫州的文化愛好者林天舉等人又在大羅山開設了東山書院,經常舉行文人雅集。這也算延續了千年文脈吧。
林石生徒眾多
林石(1004—1101),字介夫,居瑞安塘岙(今塘下鎮大南山之塘岙底),世稱塘岙先生。他活了96歲,生徒甚眾,推動溫州成為「東南鄒魯」。
在北宋中原學術界大行《三經新義》、輕視《春秋》的背景下,林石堅持用《春秋》教授生徒,自己也絕意仕途,對永嘉學者周行己、許景衡等人頗有影響。周行己說他與程頤、呂大臨、襲原齊名,「都行古道,被尊為世宗師」;南宋陳傅良《新婦墓表》說:「熙寧、元豐年間,宋興且百年,介夫以明經篤行著稱於世。」
林石曾經遊歷的梅雨潭
林石是瑞安最早見記載的詩人,但留世作品不多,現僅保存短詩三首。在清乾隆《瑞安縣誌》中,有《梅雨譚憶舊遊》:
去夏曾同潭上遊,蔭松坐石濯清流。
論文聲雜飛泉響,詁道心齊邃谷幽。
盛暑忽思尋舊好,煩襟頓覺似新秋,
也知人世多餘暇,能更重為勝賞不?
丁昌期與醉經堂書院
當代研究永嘉學派的著名學者周夢江曾在接受採訪時證實,永嘉楓林鎮垟山村的醉經堂書院,是丁昌期為了教育鄉裡孩子所創辦的。清代的《宋元學案》、《甌海軼事》、《兩浙名賢錄》等都有記載介紹,是北宋中期溫州最早最著名的書院之一,也是宋代文化教育的遺址。
楓林鎮垟山村風貌
垟山村村民都姓丁,而今村民們每講起丁昌期便多有自豪。據說溫州丁姓始祖丁凱從福建遷溫州八字橋,在永嘉楓林置有產業。丁昌期為六世祖,字逢辰,元祐三年(1088)舉明經行修科不獲用,便歸隱楓林東郊,建醉經堂講學授徒,世稱經行先生。劉安節、劉安上等人因為姻親的關係,也曾師從他學習。
垟山村內的醉經堂現狀
醉經堂書院現在是永嘉的縣級文保單位,供奉殿裡供奉著牌位。歷經千年滄桑,多少有點殘破了。丁氏後人近年來一直在推動修葺,希望它能世代傳下去,為子孫後代銘記。
1503356508000